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3398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6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诸城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三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对《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订,编制《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市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规划》是全市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规划》通过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在全市形成一个资源集约、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氛围。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以2020年为目标年,以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

规划范围包括全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面积为2151.36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诸城市概况

诸城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北纬35°42′23″至36°21′05″,东经119°0′19″至119°43′56″),东与胶州、胶南毗连,北与安丘、高密交界,西接沂水、莒县,南邻五莲。

1987年撤县建市,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诸城市地处沂沭断裂带东侧,以山相家(胶州市)—郝戈庄断裂为界,横跨胶南隆起和胶莱盆地两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地形属胶莱冲积平原南部的潍河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为起伏较大的低山丘陵,有干谷状盆地。

市境中部向北,系一大片波状平原,边缘有低山缓丘分布。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四季分明。

境内因地形不同,各地域的气候亦有差异,南部低山丘陵为温凉湿润区,中部为温和湿润区,西北部为温暖半干旱区。

诸城市的主要土壤类型是棕壤,占土地总面积的56.55%,分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3个亚类。

境内河流众多,以潍河为最大,自成一系,汇集境内35条支流,组成叶脉状水系,纵贯市境中部;其他较大的河流有渠河、百尺河、扶淇河、涓河等。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现已发现明矾石、沸石岩、钾长石、陶瓷土、瓷石、石榴子石、膨润土、重晶石、页岩、凝灰岩、河砂、粘土、金红石、透辉石、云母、建筑石材等16种矿产。

诸城历史悠久。

汉代置县,宋代称密州,是密州州治所在地。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任密州太守两年,在这里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千古绝句。

诸城名人辈出。

上古名君“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春秋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宰相刘墉等都是诸城人。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陶钝、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和电影表演艺术家。

党的“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也诞生在这里。

诸城又称“龙城”,地下恐龙化石蕴藏丰富,被誉为“世界之最”的鸭嘴龙化石就出土并陈列于诸城。

诸城市总面积2151.36平方公里,管辖密州、龙都和舜王三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相州、百尺河、昌城、石桥子、辛兴、贾悦、皇华、林家村和枳沟九个镇及桃林乡。

2005年,总人口1065157人,其中,农业人口70295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6.00%;非农业人口36220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00%。

2005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07.52亿元,同比增长20.90%。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69亿元,同比增长5.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9.03亿元,同比增长26.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80亿元,同比增长19.90%。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9482.41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工业立市”战略的推动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4年的14.8:

59.5:

25.7调整为13.3:

62.2:

24.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农业上探索推行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业上在全国率先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进而推进“四扩一调”和企业组织形式升级,加快了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大力实施为民服务联动工程,农村社区化服务,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

全市经济从1980年到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到1996年又实现了第三个翻番。

2009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同比增长13%。

实现财政总收入4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6亿元,分别增长23.8%和20.6%。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增长22.6%。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5位。

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一)上轮规划主要指标落实情况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20601.14公顷,根据2005年土地调查结果,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21974.89公顷,比规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多1373.75公顷。

上轮规划所确定的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07941公顷,到2005年末,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7941公顷,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

上轮规划确定1996—2010年期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1367公顷,1996—2005年全市实际补充增加耕地3366公顷,相当于规划控制指标的246%。

建设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

上轮规划确定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扩大1242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全市建设用地规模实际增加了1758公顷,超出规划指标516公顷。

上轮规划确定年城镇规模扩大控制指标为2201公顷,1996—2005年期间,全市城镇用地规模实际扩大808公顷,相当于控制增加规模的36.71%。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上轮规划确定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用地控制指标489公顷,1996—2005年基础设施实际用地1296公顷,相当于规划控制指标的265%。

全市上轮规划必须保证的重点工程用地八项,用地面积150公顷,1996—2005年实际已有六项重点工程实施,用地面积82公顷。

(二)上轮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后,对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果:

1.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执行农用地转用审批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20601.14公顷,根据2005年土地调查结果,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21974.89公顷,比规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多1373.75公顷。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总负责,把基本农田分解到村、落实到地块,树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明确了“五不准”,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确保了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2.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基本需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于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

上轮规划确定全市1997-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242.32公顷,保障了各类重点项目对建设用地的基本需求,为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用地保障。

3.增强了按规划使用土地和管理土地的意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首次解决了土地利用和管理无规划可依的问题;《土地管理法》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定,将各类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法定原则,奠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管理工作中的龙头地位;政府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依据规划审批土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不予批准,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违法用地行为严肃查处,保证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确立了规划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宏观调控地位

规划确定了城乡建设发展规模和范围,对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实行了总体控制,改变了建设用地缺乏总量控制、随意发展、分散布局的用地局面。

规划引导城乡建设集中发展、集约利用,促进了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有效地控制了建设用地规模。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利用年度土地供应计划调控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参与宏观调控的力度方面大大加强。

(三)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1.对全市建设用地需求和建设用地指标来源预测不足

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242.32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实际新增建设用地1758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来源集中于农用地,对于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改造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认识不深。

因此,规划目标仅仅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对于中小企业用地和农村居住用地的需求不能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经济发展。

2.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上轮规划在方案编制时过分强调刚性,弹性不足,对土地利用变化和建设发展的非均衡态势考虑不够,规划用地位置与实际项目选址要求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线状工程用地和一些工业园区用地尤其突出,导致有些乡镇建设用地区闲置,有些乡镇的规划建设用地区不能满足需求,不得不通过局部修改规划来适应全市建设用地的需求。

3.城郊结合部的建设用地有蔓延趋势

受土地级差收益、优惠措施和管理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城郊结合部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增长较快,远远超过城镇用地增长速度,建设用地有向城郊结合部蔓延的趋势。

由于城市、城镇用地的效益和集约利用程度远远高于城郊结合部和独立工矿用地,建设用地向城郊结合部的蔓延,不利于土地利用集聚效益的提高。

4.规划适应性不强

上轮规划在方案编制时过分强调刚性,弹性不足,对土地利用变化缺乏适应性。

规划用地布局存在明显偏差,对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缺乏前瞻性。

5.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不高,总体控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时间较短,社会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出现了规划的法律地位高,但在实施管理中的随意性却相对较大的现象。

一些行业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目标、统计口径、基期数据、规划期限等方面不一致,在土地利用规模上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

三、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问题

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市土地利用二次调查结果及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核实,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15135.77公顷,其中农用地179047.3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3.23%;建设用地23719.2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03%;其他土地12369.2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5%。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21974.8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8.12%;园地面积5972.4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34%;林地面积23389.6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3.06%;其他农用地面积27710.3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5.48%。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9069.0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0.39%;交通水利用地为3783.7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5.95%;其他建设用地为866.4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65%。

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13402.6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70.28%;城镇用地面积5391.7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28.28%;独立工矿用地274.6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44%。

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5289.85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42.77%;自然保留地面积为7079.36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57.23%。

2.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耕地占农用地比重大

全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179047.3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3.23%。

其中耕地面积为121974.8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8.12%,耕地中水浇地与旱地面积分别为64941.28公顷和57033.61公顷,以水浇地为主。

全市农业用地比重大,耕地面积多,质量高,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居民点占建设用地比重高、分布分散,整治挖潜(挂钩)潜力较大

全市农村居民点13402.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70.28%,按国家和山东省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计算,诸城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现状潜力为2858.26公顷,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农业人口将达到40.22万人。

按国家和山东省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计算,到2020年诸城市共需农村居民点面积为6030.25公顷,低于现有农村居民点面积8242.50公顷,另外,农村居民点分布极为分散,许多农村居民点面积很小且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和生产条件差,因此,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较大。

(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全市的土地利用率为94.25%,远高于山东省89.06%的水平,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但全市自然保留地面积为7079.3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9%,土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自然保留地以荒草地为主,主要分布在林家村镇、皇华镇、桃林乡、密州街道南部和贾悦镇西北部。

3.土地利用问题

(1)人口迅速增加,耕地保护形势非常严峻

2005年,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为1.72亩。

未来一段时期人口总量将持续上升,预计2010年,总人口将达到109.9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114.90万人。

根据耕地需求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耕地的需求量分别为118777.69公顷和118970.39公顷,这与2005年的现状耕地面积十分接近。

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的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亟待增加。

(2)随着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建设用地的供给压力更加明显

2006-2020年是我市城市加速发展阶段,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增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根据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市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0%,到2020年将达到65%,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带来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增长。

同时,社会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城乡居民对生活、生产、出行的空间需求日益增加,也将进一步加大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全市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制约,土地资源瓶颈更加突出,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

(3)土地资源存在低效、粗放利用的现象,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更加迫切

与全省其他较发达的市县相比,我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仍存在差距,部分地区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个别产业园等建设用地利用低效、粗放。

因此,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4)行业和区域间用地矛盾更加突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措施亟待加强

全市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加大了调整和优化行业、城乡和地区之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难度。

一些乡镇和部门已经或正在编制的城乡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已经大大超出全市土地资源的总体保障能力,未来统筹协调行业、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的工作难度加大。

(5)山区乡镇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

我市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水土流失面积中,有轻度侵蚀面积72.72km2,中度侵蚀131.7km2,强度侵蚀面积39.81km2,极强度侵蚀面积15.48km2,剧烈侵蚀面积16.02km2。

强中度侵蚀区主要分布在位于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的皇华镇、林家村镇和桃林乡。

4.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形势

(1)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

近年来全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促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并没有相应的减少。

上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全市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1756.70公顷,在实际实施期间,农村居民点反而增加了644.94公顷。

城乡土地缺乏互动的二元结构,不仅导致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投入不足,使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状况难以改变,同时也影响到城乡土地问题的整体解决,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

(2)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占用耕地现象突出

1996年至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占用了大量耕地。

突出表现在城镇用地面积急剧扩大和建设占用耕地现象突出两个方面。

城镇用地面积从1996年的4619.50公顷急剧增加到了2005年的5391.79公顷,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潍坊市平均城市化的增长速度;2000年-2005年建设用地扩大规模1758.04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高达1641.00公顷,占建设用地扩大规模的93.34%。

(3)土地利用布局不够合理,整体效益不高

我市的城乡建设偏重于外延发展,过多占用农用地,而内涵挖潜远远不够,集中利用程度低。

山丘地区耕地面积不多,后备资源少,开发难度大,而工矿企业和村庄却多选址于河谷两岸或土地平整、交通便利、土层深厚、水源条件好的地方,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全市在80年代前后,盲目占用优质粮田、菜田发展林果,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

山区封山育林和发展林果业的成本很高,也使农民不愿意在山地、丘陵发展林果,占用了很多平原高产田。

(4)自然保留地量少且开发难度大

我市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潜力有限,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潜力较大。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受传统生产方式、土地权属关系和财政投入及投资回报模式不明确等因素的制约,近几年开始启动,但进展缓慢。

自然保留地面积为7079.3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9%。

自然保留地主要是荒草地,多位于距离水源较远或者坡度较大、土壤较为贫瘠的地区,开发投入大,收益低,导致地方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性较低。

(5)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低

在已经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中,仍然存在着居民点用地闲置的现象,工矿用地布局分散,用地不合理,土地浪费现象仍然严重,规划强制性执行度不高,经济制约因素少,成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四、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战略

(一)经济发展战略

1.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诸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化试点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全市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较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潜力巨大。

工业结构日趋完善,骨干企业群体优势明显,品牌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诸城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结点城市,具有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

公路四通八达,胶新铁路和青莱高速公路横贯诸城市,潍坊至日照高速公路也即将开工建设,潍坊至日照快速轨道项目已初步列入《山东省东部地区交通规划》。

预计规划期间,我市仍将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持续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围绕建设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品为重点,优化升级汽车、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家具木器、新型建材和绿色包装六大新兴产业。

进一步加大投入,膨胀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运作质量,努力打造蓝色经济配套基地和胶东半岛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努力打造“诸城农业”品牌,重点围绕“三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畜禽养殖、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科技型龙头企业。

(3)积极发展服务业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人文等优势,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培育壮大扶淇河联体市场、西外环联体市场和舜王新区市场三大骨干市场群,加快膨胀发育一批粮油、瓜果、蔬菜、畜禽、苗木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驻地,规划发展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商贸城(园)。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4)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半岛城市群中的大城市

以建设半岛城市群中的大城市为目标,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原则,加快道路、通信、文化、卫生、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主动接轨半岛城市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设成半岛城市群中的大城市。

(5)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财政、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

(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

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体系。

实施生态保护工程,防止区域生态恶化。

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尽快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和“全国卫生城”。

(二)土地利用战略

诸城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重点中心城市。

土地利用战略定位于有利于诸城市接轨青岛,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结点城市。

诸城市是潍坊市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之一。

土地利用战略定位于巩固我市在潍坊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实现一个中心,两条发展轴,五个经济区的城镇化体系,最终实现完善的城镇体系网络,完备的基础设施,合理的城市布局,优美的生态环境,形成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以恐龙文化为主题,打造龙城旅游文化品牌,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强势的“宜居”城市。

以国家农村社区建设示范为契机,建设具有诸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土地保障。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遵循“五个统筹”的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规划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坚持以保护耕地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推进耕地保护由单纯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保护转变。

2.节约与开发并举、以节约为主,提高土地利用率

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提高各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3.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土地供给能力,综合平衡各类用地需求,妥善处理各业用地矛盾。

围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保证经济发展必需的用地,控制和引导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二、规划目标

(一)人口与社会发展目标

2005年我市总人口为106.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70.3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36.22万人,规划到201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109.9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114.9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