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4091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docx

教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认识不等式

素质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入不等式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不等式及解集的意义。

2.通过对问题的探索,适当渗透变量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函数思想,让学生发现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的之间的区别。

重点: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意义。

难点:

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全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某班学生去世纪公园,世纪公园的票价是:

每人5元,一次购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1元。

怎么买票合算?

问题1:

某班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

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教师活动:

操作多媒体,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式和媒体:

投影显示问题情境。

2.提出问题:

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

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算一算,学生活动:

计算买27张票和买30张票要付的款。

教学方式』、组学习。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数的比较透视其中的事实:

5X27=135(元);4X30=120(元);120<135,买30张比买27张合算。

4.提出问题:

如果去世纪公园的人较少怎么买票合算?

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多买票反而合算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有x人要进世纪公园,如果x≥30,显然按实际人数买数合算,(每张只付4元),如果x<30,则:

指实际人数买x张票,需付____(元),买30张票付120元,如果合算,则应有120<5x。

6,提出问题:

x取哪些数值时,上式成立?

7.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取一些值试一试,将结果填人表格(P55表)。

引导规律;当x=27、28……时,即至少要有人进公园时,买30张票合算。

教师活动:

巡回指导、启发、讲解。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计算寻找数量关系,教学方式:

小组学习、个别学习。

8.引入概念:

不等式,不等式的解。

二、举例分析

例用不等式表示:

(1)a是负数;

(2)b是非负数,(3)x的一半小于一1;(4)y与4的和大于0.5

分析:

a是负数,要理解负数比0小,可用<0,表示,即a

对于非负数的理解应从正数或零方面去考虑。

即b>0或b=0。

通常表示成b≥0。

还应使学生弄清列代数式的方法,是解决(3)(4)题的关键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56练习1、2、3题。

教师活动:

巡回指导,学生活动:

书面练习,教学方法:

互动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1.本节学了不等式概念。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探索。

五、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8.11、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一课时不等式的解集

素质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明确不等式的解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

2.通过学习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感受到数形结合的作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不等式的解集。

2.难点:

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的理解。

3.关键:

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现出不等式的解集。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圆规、天平称、砝码。

教学过程全解

一、回顾

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芳进行一次实验:

将如下重量的砝码分别放人天平的左边。

请大家,

一起看一看,哪些砝码放人天平左边后能使天平向左边倾斜?

如果,假设砝码重x克,要使x+2>5,

即:

天平左边放人x克砝码后使天平向左边倾斜。

那么这样的x应取什么数?

这样的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

教师活动;操作天平进行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寻找关系,回答问题,教学方式:

实践探究,师生互动。

小组学习。

三、展开研究

1.通过操作实验,可以得到,大于3的每一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大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着等式x+2>5的解集。

2.通过上述实例概括出不等式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

3.用数轴直观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讲明表示的方法、表示时>、≥、<、≤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操作画图,示范讲解。

学生活动:

理解练习,画出“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教学方法:

个别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举例分析

例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

x>3。

例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z≤一2的解集。

点评:

在解上述例子时,应首先复习数轴上的数的意义,以此为突破口,讲清>、≤的意义,同时注意区分“实心点”和“空心点”在数轴上的作用。

五、随堂练习

1.课本练习1、2、3。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关注中等以下的学生,组织讨论和板演。

学生活动:

书面练习,小组合作。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六、课堂小结

1.不等式的解集有什么特点?

它与方程的解有何区别?

2,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有什么优点?

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相互交流,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互动式探讨,总结.

七、作业布置

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不等式必须含有字母。

(B)不等式的解是有限个数。

(C)不等式的解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它可以用数轴直观地表示出来。

(D)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意义上没有区别。

探索题

1当x为何正数时,都能使不等式x一2>3成立。

2.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分别为z≥4和x<4,分别在数轴上表示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分别为x<5和z≤5,请说明它们的区别,在数轴上表示出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

4,请你通过探究,得到不等式x一7<4的解集。

5.下列各数中,哪些是不等式x一3>7的解?

哪些不是?

,—7、—2、—3.5、0、7.5、3,5、4、4.5、10、12、7.5

6.请构建一个不等式的实际情境题。

(不必解答)

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一)

素质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并会用不等式基本性质1将不等式变形。

重点:

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1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1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三角板、圆规、天平。

教学过程全解

一、回顾

1.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对“移项”法则进行复习。

2.复习不等式解集,解不等式概念。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题提出:

一个倾斜的天平两边分别放有重物砝码,其质量分别为a和b,从天平实验看a>b,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在两边盘内分别放人等量的砝码c,那么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再把砝码c拿出来呢?

教师活动:

操作实验,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与思考,回答自己的判断。

教学方式:

投影显示问题情境,实物操作。

三、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l:

如果a>b,那么

d+c>b+c,a一c>b—c。

学生活动:

自主探索,小组学习,得出结论: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2.举例分析:

例1解不等式:

(1)x一7<8,

(2)3x<2x一3

教师活动:

提出例1的问题。

学生活动:

小组学习,寻求规律,新旧知识联系,迁移“移项”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点评:

解上述不等式首先依据不等式性质1进行变形,得到解集,而后通过过程教学,寻找规律,可以得到:

采用解方程中的“移项”思想来解不等式较为简便。

但是要使学生明确其根据是不等性的性质1。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60练习1、2。

五、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1.应用不等式性质1进行不等式的简单变形,提炼出采用的方程

中的移项方法解不等式的简便做法。

2.继续对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来表示时的画法予以关注,进行类

比。

特别是“≥、>、≤、<”的不同表示应予以注意。

数轴表示能直观

体现不等式解集的含义。

教师活动:

提问、引导。

学生活动:

回答、发表各自的看法,教学方

法:

个别提问与共同参与相结合,师生共同反馈,达到小结目标。

六、作业布置,课本习题8.21.

(1)

(2)2,3(3)

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二)

素质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3将不等式进行简单变形。

2.通过不等式的三条性质的学习,使学习感受到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

重点:

通过不等式的性质,求解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

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

关键:

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确定变形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需要改变,要让学生明确一点眉p就是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负数时,不能简单地模仿解方程“系数

化一”,应注意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教具准备投影仪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不等式的性质1。

2.运用“移项”简便地对不等式进行简单变形。

二、试验探究,导入新课

试一试,将不等式7>4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比较所得的数的大小,用“<”或“>”填空:

7X3____4X3

7X2____4X2

7X1____4X1

7X0____4X0

7X(一1)____4X(一1)

7X(一2)____4X(一2)

7X(一3)____4X(一3):

请同学们通过试验,观察你所得的结论,发现了什么?

教师活动:

操作投影仪,提出思考的问题。

学生活动:

书面练习进,行试验,力、组学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三、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通过引例,可以得到:

将不等式7>4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正数例如3、2、1,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两边都乘以零时,是相等的两个数,当都乘以同一个负数时,如;一1、一2、一3,不等号方向改变了。

2.概括不等式性质2、3。

3.联系解方程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不等式变形的最终结果是x>a或x

教师活动:

巡回、引导。

学生活动:

讨论、概括。

教学方法,合作、互动、交流。

四、举例分析

例2解不等式

(1)x/2>一3,

(2)一2x<6

点评:

两道例子运用了不等式性质2,和不等式性质3,应注意,当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这是最为容易

出现错误的地方。

也是和解方程不同的地方。

教师活动:

讲解例题。

学生活动:

合作参与。

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

五、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练习3、4

2.补充练习

解下列不等式

(1)一x+3>4,

(2)13x一2<9x

六、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1.应用不等式性质1解不等式时可以对照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

2,应用不等式性质2、3来解不等式时要注意区别,特别是不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不能简单地生搬解方程中的系数化一。

七、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7,21(3)、(4),2

随堂练习

1.在数轴上记出4和一2两点,所有大于4的点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的____边部分,所有小于或等于一2的点在数轴上表示一2的点和它的____。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

素质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理解。

关键:

应突出抓住与方程解法不同的地方,加强“去分母”和“系数化一”这两个步骤加以训练。

教具准备直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性质1、2、3。

教师活动:

个别提问。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回答。

教学方法:

合作互动。

二、创设问题,迁移知识,导入新知

1.根据前面所学过的不等式找出特点。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

1+x>0,2x一1<5,2x一1<41十13。

学生活动:

观察投影显示的不等式,寻求不等式的共同特点。

教学方法:

小组学习。

通过观察可以得到上述不等式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2.请同学们解一道题目:

解方程:

3x一1:

6x-I-3。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上述方程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如果把“=”号换成“<”号后,解题步骤有无改变?

学生活动:

解题,变换题目,寻找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组合作、讨论探究。

三、举例分析

例3解下列不等式,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2x—l<4x+13

(2)2(5x+3)≤x一3(1—2x)

点评,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大致按以下步骤

进行:

(1)去分母,

(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成1,在上面步骤

(1)、(5)中如果乘数或除数是负数,要把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教师活动:

板演。

学生活动:

探究、理解。

教学方法:

互动学习,共同参与。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练习1、2。

教师活动:

巡回指导,关注中等生和中下程度的学生。

学生活动:

小组学习,个别学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互动交流。

五、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1.本节先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再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知识迁移。

得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在解题时应注意正确应用不等式性质3,防止符号变化上的错误。

如应防止其它常见错误。

2,通过本节学习应更明确的认识到数学中的“归一”的思想。

和数学中的“建模”思想。

六、作业布置课本习题8.23、5。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

素质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建模思想,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重点、难点、关键,

1。

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量关系。

3.关键:

突出建模思想,刻画数量关系,从实际中抽象出数量关

系。

从列代数式到不等式。

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求解。

注意“不少于”、

“至少”等语句所隐含的不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或幻灯机、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全解

一、回顾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观察探讨,研究新知

例4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

的值比

的值大17?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启发。

学生活动:

观察与回答。

教学方法:

互动交流。

思路点拨:

分析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该题实际上是求x取什么值时不等式

成立,为此就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补充练习:

x取什么值时,代数式3x/2—8的值:

1.大于7一x,2.小于7一x,3.不大于7一x,4.不小于7一x

教师活动:

巡视、指导、关注中等、中下程度学生。

学生活动:

合作学习、上台板演。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四、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1.“在科学与艺术”知识竞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总得分不少于80分者通过预选赛,育才中学25名学生通过了预选赛,他们分别可能答对了多少道题?

教师活动:

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小组学习、回答。

教学方法和媒体:

投影显示问题情境,讨论交流。

2.问题1:

对于上述问题,请你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

有没有其他方法?

问题2:

如果你是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得到不等式的解集以后,如何给出原问题的答案?

应该如何表述?

思路点拨:

对于课本提出的问题情境,如果列不等式求解,那么可以参照列方程的基本思想,进一步学会分析以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有多种方法:

(1)可以设通过预赛的学生可能答对了x道题,则得到10x分,而答错或没有答的题有(20一x)道,应扣分为5(20一x)分,那么总分为10x一5(20一x)根据题意,可得不等式10x一5(20一x)≥80解得x≥12。

(2)如果全对可得满分200分,那么答错或不答一道应扣除10+5=15(分)。

若设至多答错或不答x道题,可得15x≤200—80,解得x≤80,即至少答对12道题。

(3)可以按全错得一100分考虑问题,每答对一题可加上15分,则15x≥180。

(4)引导学生应用估算:

假设答对了10道题,那么得分为10X10—5X10=50,不足80分,再进行调整。

五、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练习3。

2.课本P63练习1、2。

教师活动:

巡视、引导、关注、发现学生中不同的做法,加以推广。

学生活动:

组学习、个别学习,教学方法;讨论、交流,互动合作。

六、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1.对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问题如何通过探索,寻找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如何用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3.不等式与方程在刻画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时,在建模方面有何联系和区别?

七、作业布置课本习题7.24、6、7。

解答题

1.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3x一2(x+1)的值为正数。

2.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6(x一1)一3(x一2)的值为非负数。

3.求不等式3(x+1)>5x一9的正整数解。

4,求不等式3(X+1)≤4x+7的负整数解。

5.求不等式10(m+4)+m<84的非负整数解。

6.三个连续奇数的和小于15,求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奇数组。

列不等式解下列应用题

1.小明的表弟在上午8时20分步行出发去春游,10时20分,小明在同一地骑自行车出发,已知小明的表弟每小时走4千米,小明要在11点前追上他的表弟,问小明的速度应至少是多少?

2.一本科技书有300页,小华计划10天内读完,前5天因各种原因只读100页,问从第六天起,每天小华至少要读多少页?

3.在语文知识竞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一题扣5分,不答题不扣分也不得分,总得分不少于80者通过预选赛,华兴中学25名学生通过了预选赛,他们分别可能答对

了多少道题?

4.某厂原定计划年产某种机器1000台,现在改进了技术,准备力争提前超额完成,但开始的三个月内,由于工人不熟悉新技术,只生产出100台机器,问以后每月至少要生产多少台?

5.某工厂的某一个车间,原计划30天生产165个产品,前8天共生产出44个产品,后来计划提前5天超额完成任务,问从第9天起,每天至少要生产多少个产品?

6.某数的3倍与某数相反数的50%的和不大于某数的10%,求某数的范围。

7.某数的1/3与4的差不小于某数与7的和,求某数的范围。

8、一次野营活动,小明把自己带来的若干个苹果分给班上的若干个同学,如果每人分4个苹果,那么还剩下20个苹果,如果每人分8个苹果,那么最后有一个同学分到不足8个苹果,求苹果的个数。

9、求a的取值范围,使得关于a的方程3x+2a一1=0的解是非负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