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4274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docx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

设计的指导思想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矿区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围绕煤矿井下可能出现的矿井火灾、煤尘爆炸、瓦斯爆炸等灾变情况,使井下人员在应急避难装置的掩护下成功避险或等待救援,保障井下人员生命安全;

2、紧急避险系统与煤矿原有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互连接,在紧急避险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基础上,依靠其他避险系统的支持,提升紧急避险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实现井下各避难所与井上指挥中心平台实现双向信号传输;

3、在符合相关要求,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节省工程投资;

4、因地制宜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

5、尽量利用原有的巷道、不增加开拓费用;

6、避难所及各系统设备选型留有余地,能充分满足区域内避难人数的需求,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按规定留有一定备用系数;

7、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紧急避险设施设置清晰、醒目的标识。

紧急避险系统随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包括紧急避险设施、配套系统、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

三、设计原则

1、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方案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

2、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

3、紧急避险设施的总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4、紧急避险设施应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5、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紧急避险设施应有清晰、醒目、牢靠的标识;

6、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前后20m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7、紧急避险系统应随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包括紧急避险设施、配套系统、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

8、紧急避险设施的配套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应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四、主要特点

矿井紧急避险系统是以避难硐室为核心系统化的安全体系,通过在矿井的避难硐室,构建覆盖全矿井的安全防护网,确保每位井下工作人员都有避难的空间。

紧急避险系统化是指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有机结合的一体。

井下根据不同工作区域的人员分布、瓦斯涌出量和配风情况,合理的选择路线进入避难硐室或者直接升井,使得事故发生后各个区域的井下作业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避难空间或者到达安全地面。

井下避难空间与矿井的电力、通讯、信号传输和通风系统相互协调,并设立统一的指挥平台,建立系统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信息化是指井下的各个避难空间可独立的与井上的指挥平台进行双向通讯,指挥平台可实现井下避难空间和井下人员的定位,并实时监测避难空间的各项参数。

由于在井下的避难空间可以在96h内保证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使得井上的救援工作可有序的开展,可根据井下的灾害情况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安排救护队员。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

第一节矿井简介

一、交通位置

**煤矿位于**市**县北西方向,距县城6.5km左右,地理坐标为:

东经104°23′30″~104°24′30″,北纬29°30′30″~29°31′00″。

隶属**市**县**镇**村。

矿井有水泥公路可达县城,与内(江)~乐(山)公路相连,交通较为方便。

二、矿区范围

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10年12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由12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2.1921km2,准采标高为+550m~+220m。

三、矿井概况

**煤矿为生产矿井,始建于1981年,矿井生产能力90kt/a。

依据生产实际需要,最大班下井人数为60人。

矿井实行“三八”作业制度,两班采煤,一班准备,三班掘进。

公司安全管理机构健全、人员齐备。

成立有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定有较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各工种操作规程、作业规程、措施齐全,此外还有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事故隐患排查与汇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出入井检身清点制度等用以指导矿井安全生产。

第二节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一、地质条件

(一)地层

矿区处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层区域归属扬子区四川盆地分区,威远地层小区。

矿区范围和井巷内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三段(T3xj3)、第四段(T3xj4)、第五段(T3xj5)、第六段(T3xj6)及第四系全新统(Q4)。

1、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为一套陆相粗碎屑岩、细碎屑岩、泥质岩的含煤沉积,按沉积韵律和岩性组合特征,区域划分六个段,在井田范围内仅有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及第六段出露。

其特征从老至新分述于下:

(1)须家河组第三段(T3xj3)

为灰黑色、灰绿色泥质、砂质泥岩、炭质页岩夹细~粉砂岩,为本矿区大白炭、小白炭的含煤地层,厚度30m左右。

该段在井田北西侧沟谷地带和井巷内可见。

(2)须家河组第四段(T3xj4)

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少许泥(页)岩,厚度45m左右。

该段在井田西部和东部出露。

(3)须家河组第五段(T3xj5)

为灰色、深灰色薄层状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

本段在井田北、东、西部有出露,厚度约80m。

(4)须家河组第六段(T3xj6)

为黄灰色中厚~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灰黑色、灰绿色砂质、泥质、炭质泥(页)岩,岩层斜层理发育。

该段主要在井田中部、南部出露,厚度>100m。

2、第四系全新统(Q4)

零星分布于井田东、西两侧的沟谷和山麓洼地。

为近代河流沉积物(砾、砂、粘土)和残坡积物(碎石、砂、粘土、亚粘土和腐植土等)。

厚度<5m。

(二)构造

矿井位于威远背斜南东翼,**县~威远大断裂北西侧,地质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

地层倾向150°~165°,岩层倾角5°~7°,区内整体岩层为倾向南东东的单斜构造,断裂不发育,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基本稳定。

(三)煤层、煤质

1、煤层

矿井开采煤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三段(T3xj3)中上部的大白炭和小白炭煤层,该段岩性组合为深灰、灰黑色砂质、炭质泥岩夹砂岩,厚度>30m。

具体情况如下:

(1)大白炭煤层

产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三段(T3xj3)上部,呈层状,其产状和岩层产状一致。

煤层为复式煤层,厚度0.35m~0.43m,含夹矸厚度0.05m~0.08m;其顶板岩性为炭质泥岩(伪顶),厚度0.1m~0.2m,直接顶板为长石石英砂岩,底板岩性为灰黑色炭质泥岩,煤层平均倾角为7°。

(2)小白炭煤层

产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三段(T3xj3)中偏上部。

煤层为复式煤层,双层结构,其夹矸厚<0.05m,小白炭煤层厚度0.35m~0.45m;煤层顶板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地段可见0m~0.2m厚的炭质泥岩(伪顶),底板岩性为灰黑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煤层平均倾角为7°。

2、煤质

大白炭、小白炭煤层的物理性质为黑色,条痕褐黑色,光泽弱,部分金属光泽,硬度较小,脆度较大,参差状断口,条带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

煤矿石中的煤矸石呈灰黑色,无光泽,煤化程度极低。

大白炭和小白炭煤层属富灰、特低硫、低磷中高热量Ⅱ烟煤,煤的用途一般做为工业用煤,还可作炼焦配煤。

二、矿井灾害因素

(一)瓦斯、煤尘及煤层自燃及煤层顶底板

1、矿井瓦斯

根据**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2012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通知”(自安监[2012]105号),**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为7.05m3/t,属瓦斯矿井。

2、煤层自然发火及煤尘爆炸性

根据四川省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004年提交的检测报告,**煤矿开采的小白炭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

,为不易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二)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情况

根据地质资料,区内地表水体主要积聚在缓坡和台地地带的农田和池塘中,其蓄水能力较强,无漏水现象。

本矿井所开采的大白炭和小白炭煤层均赋存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三段(T3xj3)地层中,上覆岩层为多层泥质岩,属相对隔水层,地表距矿井现开采煤层标高相差100m以上,故地表水对井田开采影响甚微。

2、地下水情况

矿区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的砂岩孔隙、裂隙水。

区内主要有两个隔水层:

即须家河组第三段、第五段岩性为泥岩夹砂岩;两个含水层:

即须家河组第四段、第六段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

其中泥质岩类遇水后容易泥化而堵塞裂隙,形成隔水层,从而使上下砂岩含水层彼此间无水力联系通道。

加之本区岩层倾角平缓,而隔水层发育,会导致地下水补给性较差,地下含水量相对贫乏,含水层对矿井安全影响较小。

3、矿床充水因素

矿井涌水主要为孔隙裂隙层间水渗漏所致,在井巷周围,地下水沿岩石裂隙及沉积界面浸出,涌水量较小。

矿井最大涌水量330m3/d,正常日涌水量280m3/d~300m3/d,平均涌水量290m3/d,变化不大。

由于大白炭与小白炭煤层间距相约10m,开采是应高度警惕大白炭煤层老采空区的积水对小白炭煤层井巷的潜在威胁,加强探水、防水措施,严格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避免大白炭、小白炭煤层老采空区的积水对采煤井巷、设备和人身的安全事故。

综上所述,本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较为简单的类型。

第三节矿井主要生产系统

一、矿井开拓、开采现状

**煤矿为生产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现有3个井筒分别为主斜井(+399)、行人斜井(+402)和回风斜井(+428)。

矿井目前开采小白炭煤层,为近水平薄煤层,目前生产水平为+325m水平下山部分。

矿井目前开采小白炭煤层,现有1个带区,即+325m水平采区,位于小白炭煤层中,走向长度约510m,倾向长度约700m。

矿井主斜井、行人斜井揭穿煤层后,沿小白炭煤层布置水平运输大巷和水平回风大巷,在井田东部边界布置回风暗斜井,与回风斜井相连通。

目前布置有2个回采工作面,即201采煤工作面上分层和201采煤工作面下分层;2个掘进工作面,即102下山运输巷掘进(掘1)、203运输下山巷掘进(掘2)。

二、矿井通风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主斜井、行人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实行“两进一回”。

矿井采、掘工作面均实行独立通风,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为“W”型通风方式,各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供风,利用矿井主要通风机全风压回风。

回风斜井安装2台型号为FBCZ№19型轴流式通风机,电机功率90kw,1用1备。

三、矿井供电

矿井为双电源供电,一回电源引自郝家坝变电站出线线网,电压等级为10kV,电源线路为LGJ-50型架空线路,线路长度为8.2km;另一回电源引自荣北线线网,电压等级为10kV,电源线路为LGJ-50型架空线路,线路长度为8km,2回10kV线路均引至矿10kV变电所。

四、矿井运输

矿井回采工作面的煤炭由人工装入刮板运输机,由刮板运输机运至运输顺槽,转入运输顺槽皮带输送机,由皮带输送机运至运输大巷,在运输大巷直接装车,机车牵引至井底车场,经绞车提出地面。

五、矿井排水

矿井水自流入主斜井井底水仓,采用机械排水,主斜井排水设备选用3台D46—30×4水泵,电机功率30KW。

第四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现状

一、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安装1套KJF2000N煤矿全监测监控系统(配备2台主机,1

备1用)。

配置分站6台,瓦斯传感18台,馈电传感器3台,风速传感器1台,一氧化碳传感器1台,风门开关传感器13台,风筒传感器3台,负压传感器1台,断电仪3台,设备开停传感器5台,温度传感器1台,烟雾传感器1台。

二、人员定位系统

目前已安装有KJ129人员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统,该系统由工控机、USP(不间断电源)、KJ129-J传输接口、避雷器、KJ129-F矿用隔爆本安型分站、KJ129-K识别卡、KJ129矿用本质安全型读卡器、矿用阻燃通信电缆组成。

KJ129型矿用人员定位系统采用双回路供电,并配备不小于2h在线式不间断UPS备用电源。

系统主机及系统联网主机采用双机或多机热备份,以保证24h不间断运行。

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目前为入井人员配备了ZY-45型自救器130台,还未建设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四、井下压风自救系统

主斜井工业场地内建立地面固定式压风站,配备1台FHOG-D110F型螺杆式固定空气压缩机(Q=19m3/min),配套电动机功率110kW。

配备1台FHOG-75A型螺杆式固定空气压缩机(Q=10m3/min),配套电动机功率55kW。

矿井井下用风设备与压风自救系统共用一套管路,但不同时使用。

正常使用时,仅供井下用风设备使用,一旦发生事故需要急救时,井下所有的用风设备停止用风,压风系统仅供矿井自救系统使用。

五、供水施救系统

井下供水施救系统采用静压给水系统,在主斜井附近设有一个300m3水池,正常情况下,用水池向井下供水;入井主管为D=108mm,支管为D=58mm。

在所有矿井采区避灾路线上均敷设供水管路,在压风自救装置处和供压气阀门附近均安装供水阀门。

矿井供水管路接入紧急避险设施,并设置供水阀,水量和水压满足额定数量人员避险时的需要,接入避难硐室前的20m供水管路采取了保护措施。

供水施救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输送营养液提供条件。

六、通信联络系统

矿井调度通信系统选用TC-432B型矿用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一台,矿井在办公楼、各井口值班室、通风机房、采面回风巷、采面运输巷、各碛头等地方安装矿用防爆电话。

第二章项目设计概况

第一节设计依据

一、文件要求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

5、四川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省煤监局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的通知》(川安监〔2011〕244号);

6、四川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省煤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通知》(川安监〔2012〕105号);

7、四川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煤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川安监[2013]23号)。

二、危险源辨识基本情况

1、瓦斯

矿井属瓦斯矿井,现布置有2个采煤工作面,2个掘进工作面。

采煤工作面采煤,不通风的盲巷、隅角,掘进工作面放炮后,瓦斯异常涌出均可导致瓦斯浓度超限,如因管理不善,容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2、煤尘

煤尘不仅影响职工身体健康,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爆炸。

它一般是在生产过程中,如钻眼、爆破、截割、冒顶以及运输和提升中产生。

其中以采掘工作面最高,其次是运输环节中的各转载点。

矿井煤层无煤尘有爆炸危险倾向性。

3、火灾

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Ⅲ级,无内因火灾发生的危险。

但因明火、放炮、瓦斯(煤尘)爆炸、机电设备运转不良、机械摩擦、电流短路、乱存乱放可燃油类等原因造成的外因火灾则有可能发生。

火灾可能在井筒、机电硐室、绞车硐室以及安装有机电设备的巷道或工作面内发生。

4、顶板冒落

冒顶是煤矿生产中最频繁的事故,多发生在采掘和巷道维修工作面。

煤矿的顶板比较破碎,矿山压力大,如因管理不善,作业人员违章操作,很容易发生冒顶伤人事故。

5、矿井运输

矿井运输是煤矿生产中多发事故之一。

煤矿矿压比较大,底鼓帮压严重,易导致井下巷道断面狭小,轨道高低不平,如因管理不到位,工人违章赶车,极易发生运输伤人事故。

三、主要特点

矿井紧急避险系统是以救生舱或避难硐室为核心系统化的安全体系,通过分布在矿井各个区域的救生舱或避难硐室,构建覆盖全矿井的安全防护网,确保每位井下工作人员都有避难的空间。

紧急避险系统化是指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有机结合的一体。

矿井下根据不同工作区域的人员分布、瓦斯涌出量和配风情况,合理的安排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使得事故发生后各个区域的井下作业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避难空间。

井下避难空间与矿井的电力、通讯、信号传输和通风系统相互协调,并设立统一的指挥平台,建立系统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信息化是指井下的各个避难空间可独立的与井上的指挥平台进行双向通讯,指挥平台可实现井下避难空间和井下人员的定位,并实时监测避难空间的各项参数。

由于在井下的避难空间可以在96h内保证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使得井上的救援工作可有序的开展,可根据井下的灾害情况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安排救护队员。

第二节项目总体概述

一、井下采掘部署简介

矿井生产现状:

共布置2个采煤工作面和2个掘进工作面。

采煤工作面为:

1201上分层采煤工作面和1201下分层采煤工作面。

掘进工作面为:

现共配备2个掘进工作面,即1103运输下山巷掘进、1203运输下山巷掘进。

二、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内容

根据矿井开拓、开采布局,设计在中央变电所附近布置1个永久避难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

避难硐室位置设置主要考虑采区内的掘进和采煤队人员及其它辅助人员。

避难硐室内部分为过渡室和生存室。

过渡室的功能是防止有毒有害气体伴随避难人员的进入而污染硐室内部的空气,过渡室内设有气幕隔离系统。

生存室的功能是为避难人员提供氧气、水、食物和卫生设施等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及配套系统,营造出一个可以提供96h需要的生存环境,等待救援。

为确保避难硐室的可靠性,在硐室内配备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环境检测及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气体成分控制及通风净化系统、供气调压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生活保障系统)、压风供气系统、通讯照明系统、供配电系统以及硐室和外部的接口等。

避难硐室结构组成如图2—1—1。

图2—1—1避难硐室组成结构图

三、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工程概算合计为73.94万元,详见**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投资估算表。

第三章永久避难硐室设计方案

第一节系统概述

拟建设的永久避难硐室由一个生存室和两端的过渡室组成,过渡室位于生存室的前端。

生存室净空间长为19m,断面为直墙三心拱,净宽为4.00m,净高2.93m,净断面10.62m2。

当井下灾变事故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从过渡室进入生存室中避险。

避难硐室能为72人(最大班下井60人的1.2倍)提供不小于96h的额定防护时间。

根据避难硐室的功能,拟将其划分为如下几大系统,各系统及其实现的功能分别为:

1、硐室结构系统。

避难硐室主体结构,能抗爆炸冲击、耐压、耐高温、防止巷道有害气体渗入,为避难人员提供安全防护。

2、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为避难硐室提供足量氧气;调节室内压力;对硐室内外环境进行监测监控;防止外部有毒有害气体进入硐室内部;对生存室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能对硐室内所有电器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实现硐室的智能化管理,并将井下压风系统、硐室内环控生保系统进行融合和综合控制,极大的方便人员进行操作和使用;实现食品、水等生活必须品的保障,满足避难人员个人卫生需求和急救需求。

该系统由包括环境监测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气体成分控制通风净化系统、供气调压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及生活保障系统组成。

3、供配电系统。

实现井下电源、硐室内备用电源的供电转换和管理,同时满足紧急情况下所有电器设备的供应需求。

4、通讯照明系统。

实现避难硐室对外(包括和矿井底面调度室和压风机房)的通讯和数据传输,满足硐室内外照明以及逃生照明的需求。

5、接口。

提供井下的供水接口、供电接口、人员定位接口、通讯和数据传输接口、供风接口。

第二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避难硐室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如表3—2—1所示。

表3—2—1避难硐室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参数

位置

中央变电所附近

服务范围

整个矿井

规格(长*宽*高)m

26*4*2.9

额定人数

72(另预留有12人空间)

额定防护时间(h)

96

额定抗冲击力(MPa)

1.5

制冷要求

保证室内温度≤35℃

气密要求

过渡室和生存室在+500±20Pa压力下,泄压速率不大于300±20Pa/h。

过渡室+500±20Pa压力下,泄压速率不大于300±20Pa/h。

避难硐室有效面积

≥1m2/人

过渡室有效面积

≥3m2

接口

外界电源、压风系统、供水系统、单向排气接口、外界通讯接口、人员定位接口、供风、供水接口

压风供氧

供风量≥0.3m3/min·人

氧气浓度

18.5%~23%

二氧化碳浓度

≤1%

一氧化碳浓度

≤24ppm

相对湿度

≤85%

温度

≤35℃

过渡室环境压力

≥+100Pa

生存室环境压力

≥+100Pa

检测要求

过渡室内的氧气、一氧化碳;生存室内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温度、湿度;硐室外的甲烷、二氧化碳

防爆要求

配套用电器设备均应符合《防爆国家标准》GB3836中相关要求,纳入安标管理的应取得安全标志

照明要求

配备不少于0.25倍人数一体化矿灯,同时需对过渡室、生存室、及室外指示照明

通讯要求

实现和外界的通讯及数据传输

食物要求

食物不少于5000KJ/(人.天)

饮用水要求

不少于1.5L/(人.天)

自救器

不少于额定人数的1.2倍,配备隔绝式压缩氧型,使用时间不小于45min

第三节硐室结构系统

永久避难硐室由2个过渡室和1个生存室组成。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永久避难硐室生存室的净宽不小于2.0m,净高不低于1.85m,过渡室净面积不小于3.0m2,每人应有不低于1m2的有效使用面积。

1、避难硐室生存室内按避难硐室按额定避难人数60人(最大班下井人数)进行设计,并考虑1.2倍的富余系数,按生存室每人应不小于1.0m2,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3.0m2的使用面积计算:

S生=1.0×60×1.2=72m2

S过=3.0×1.2=3.6m2

a生=72÷4.0=18m

a过=3.6÷4.0=0.9m

式中:

S生—生存室有效面积;

S过—过度室有效面积;

a生—生存室长度;

a过—过度室长度;

2、避难硐室规格

根据以上计算,当生存室、过度室净宽为4.0m时,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18m、过渡室长度不得小于0.9m。

设计生存室净空间长为19m,每个过渡室净空间长为2.35m,避难硐室总长度为25.6m,巷道断面为直墙三心拱,净宽为4.00m,净高2.93m,净断面10.62m2。

3、避难硐室结构

避难硐室底板高出邻近巷道底板0.3m,前、后端设置进出口,分别与+325m水平采区运输巷相联,便于避难人员快速进入避难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