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4885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docx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

  篇一:

潮汕节日风俗

  潮汕节日风俗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

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元旦,是一年岁月更新的开始。

每当年底临近(:

潮汕一年多少节日),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了。

因为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故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

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

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

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南朝?

梁?

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

在班固的《汉书?

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

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

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

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

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脯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

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

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

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

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

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

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

据《宋史?

蜀世家》载:

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

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1-

  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

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广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

有一年正月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

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

“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伺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

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

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

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

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

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

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

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

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饱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

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

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

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2-

  避邪法灾的。

《荆楚岁时记》中载:

“正月一已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

  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

西荒经》之说: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

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虾蟹。

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

名曰山臊,其音自叫。

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惊惮。

  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

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法灾的功能。

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

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潮汕俗谚说:

“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

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

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六、掼春盛(挑礼盒)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

  -3-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

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盛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

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台”,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

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

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

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

春节里,鞭饱声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

  “xx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

”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

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

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

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七、家庭“赌博”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值得一谈的是,春节期间以“赌”为乐的习俗。

  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

大街小巷七,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赌博。

更多的是“家庭赌场”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赌个夭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因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赌博时的紧张和担心。

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

大多数家庭只赌一晚便不再赌了,只是旧俗不改罢了。

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赌兴,真赌下去,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天,赌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乐,要彻底改变这一恶习。

  八、回娘家(食日昼)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

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

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

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4-

  一盘红糖却少不了。

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

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字还不能忘了上供。

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

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

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一一登记在案。

  十、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

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

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

因为潮汕.

  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士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

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

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

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

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

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

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

因此,认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择。

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甚至忌杀生。

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

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

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潮汕服饰

  -5-

  篇二: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班级:

  小组组长: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一、提出问题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

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

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

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潮汕地区有那些习俗?

习俗有什么内容?

  二、研究目的

  ①我们主要研究春节,中秋和冬至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日。

通过对这三个节日的研究,来了解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让大家加深对潮汕节日文化的了解。

  ②希望能通过这次研究,使得大家重视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

  三、研究方法

  

(一)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撰写论文、收集有关潮汕节日习俗的资料。

  

(二)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总结,写出论文和总结。

  四、研究时间:

20XX年9月-20XX年12月

  五、研究过程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潮汕地区也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1)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

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

做斋菜的料

  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

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

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

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

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2)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3)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潮汕俗谚说:

“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

  的。

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

  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

  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

  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

  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

  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

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

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20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赏月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

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

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求一个好夫婿,结良缘。

潮汕有首民谣唱道:

“中秋夜,月娘娘。

深深拜,团团圆。

好夫婿,结良缘。

?

?

”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托月寄意,更为情切。

民谣唱道:

“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

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

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

”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

  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

  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

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

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2)剥芋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

这方面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

“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

”清嘉庆《澄海县志》说:

“(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

”清乾隆《揭阳县志》载:

“(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之‘剥鬼皮’”。

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

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4)烧塔

  这是中秋节旧俗。

带有娱乐性的现在还保留着。

瓦塔是用废

  砖瓦在旷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

塔顶留孔洞,塔心装柴

  草,青少年烧塔以为乐。

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冲塔顶,蔚

  为壮观;再撒盐,噼啪作响,如放鞭炮。

有些地方还有赛烧塔之俗。

  凡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胜。

揭阳炮台等地,则有搭竹塔的习俗。

  燃烧时,全塔尽烧,火势猛烈,更为壮观。

  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扫墓

  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

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

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

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2)踏青(春游)

  现在潮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

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等扫墓完毕时,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边食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别有一番野趣。

这对于长年累月为工作而辛勤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起到调剂和娱乐身心的作用。

  3)食薄饼

  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棵。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

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棵,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

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吃粽子

  吃粽子是我国汉族端午节传统习俗。

粽子亦称角黍、筒棕。

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至唐宋时已很盛行,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

唐明皇有“四时化竟巧,九子粽争新”之诗句。

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

粽子的花样、风味因地而异。

北方多用粽米或黍米,以红枣、豆沙、果脯为馅。

南方粽子,馅心多糯米佐以豆沙、咸肉、火腿、蛋、虾仁、油脂等。

  潮人认为,“食粽才健壮(谐音)”,故端午此日食粽甚盛。

粽子,潮人俗称为“粽球”。

潮汕粽球有三种,一为角粽,一为栀粽,一为枕头粽。

角粽是用竹叶、蕉叶包糯米和肉豆等馅料,甜咸二种或咸甜双烹,称为双烹粽球,以汕头老妈宫粽球店所产最为有名,故有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流传。

栀粽,也叫栀

  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

  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

吃时用纱线或

  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

  头粽,产于潮州凤凰山区,因其为长条形,状似枕头,

  故有此称。

它无须其它配料,纯用糯米制成,其制作

  非常精细考究。

先从山上砍下杉尾、三丫苦、五指胶

  焖煅,泡水浸出液,澄清后泡糯米。

以糯米为馅,制

  成“大糯粽”,色泽金黄,光滑柔软。

品尝起来,顿

  觉甘香爽口,肠胃舒适,别有一番风味。

  2)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潮人喜爱的一项活动。

潮人赛龙舟活动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

“(五月五日)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

”可知早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