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533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9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docx

中考语文复习测试7年级下古诗文

七年级(下)·古诗文

孙权劝学

1.重点实词

(1)权谓吕蒙曰(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及鲁肃过寻阳(      )

(      )

(7)即更刮目相待(      )

(      )

2.一词多义

(1)以

(2)见

1.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木兰诗

1.常识概要

《木兰诗》选自宋代    (编者名字)编的《乐府诗集》,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    民歌。

 

2.重点实词

(1)唯闻女叹息(      )

(2)问女何所忆(      )

(3)旦辞爷娘去(      )

(4)关山度若飞(      )

(5)木兰不用尚书郎(      )

(6)著我旧时裳(      )

(7)出郭相扶将(      )

(8)双兔傍地走(      )(      )

3.一词多义

(1)帖

(2)市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1.脱我战时袍,        。

 

2.《木兰诗》中的诗句“        ,        ”反映出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建立了显赫战功。

 

3.古诗中关于战争的描写,有实有虚,精彩纷呈:

北朝民歌《木兰诗》中“        ,        ”采用互文的手法,概述了战斗的激烈,战争岁月的漫长。

 

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身姿的句子是:

        ,        。

 

卖油翁

1.本文的作者是    ,号    ,晚号    ,    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重点实词

(1)公亦以此自矜(      )

(2)释担而立(      )

(3)睨之久而不去(      )

(4)但微颔之(      )

(5)以钱覆其口(      )

(6)徐以杓酌油沥之(      )

(      )

(7)康肃笑而遣之(      )

3.一词多义

(1)尔

(2)射

(3)以

(4)之

(5)而

1.睨之久而不去。

译文: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

 

 

3.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译文:

 

 

短文两篇

陋室铭

1.常识概要

(1)《陋室铭》的作者是    朝文学家、诗人    ,本文选自《        》。

 

(2)铭,是指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重点实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

(4)谈笑有鸿儒(      )

(5)往来无白丁(      )

(6)可以调素琴(      )(      )

(7)无丝竹之乱耳(      )

(8)无案牍之劳形(      )

(      )(      )

3.一词多义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

 

1.        ,往来无白丁。

 

2.        ,无案牍之劳形。

 

3.斯是陋室,          。

 

1.本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

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2.《陋室铭》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的?

3.《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时间:

5分钟 满分:

18分)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小题。

(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陋室铭(míng)

B.苔痕上阶绿(héng)

C.草色入帘青(lián)

D.南阳诸葛庐(l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      )

(4)孔子云(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2分)

 

二、名句默写。

(6分)

5.在《陋室铭》一文中,刘禹锡写出了自己在陋室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后,又以“          ,        ”两句抒发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

 

6.(2019山西)《陋室铭》中的“      ,     ”,写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淡雅中不失生机盎然。

 

7.《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爱莲说

1.常识概要

(1)《爱莲说》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    ,本文选自《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    ,也可以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    。

与现在的    近似。

 

2.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濯清涟而不妖(      )

(      )(      )

(4)亭亭净植(      )(      )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6)宜乎众矣(      )

(7)陶后鲜有闻(      )

(8)香远益清(      )

(9)不蔓不枝(      )(      )

3.一词多义

(1)鲜

(2)远

(3)之

(4)者

(5)谓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文: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1.水陆草木之花,        。

 

2.        ,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周敦颐《爱莲说》)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       ”。

(用第一段的原文回答,限答四个字) 

2.《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陋室铭》《爱莲说》两文在内容和写法方面有哪些相同点?

 

(时间:

10分钟 满分:

30分)

一、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问题。

(9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可爱者甚蕃   蕃:

B.不蔓不枝枝:

长枝茎

C.亭亭净植植:

种植

D.陶后鲜有闻鲜: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说”是一种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问题。

(17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

B.

C.

D.

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

借花写自己。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

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成为像莲一样的君子。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三、名句默写。

(4分)

8.《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        。

 

9.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写莲体态正、直的句子是:

        ,        。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    ,    代诗人,当时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2.幽州台即蓟北楼,是燕昭王      而建。

 

前:

过去。

古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

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空阔寂寥,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主旨大意】这首诗写诗人登临远眺的感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时间:

3分钟 满分:

6分)

一、诗歌鉴赏。

(4分)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2分)

 

二、名句默写。

(2分)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寂寞悲凉之感的句子是:

        ,        !

 

望 岳

1.杜甫,字    ,自称    ,世称杜少陵。

    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    ”。

他的诗歌在整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

最著名的有“    ”“三别”等,抒写了民间的疾苦。

其诗作今存1400多首,著有《          》。

 

2.《望岳》的体裁是        ,“岳”在这里指    ,诗中的“岱宗”也指    。

 

整首诗扣住“望”字来写。

首联写远望,以问句起笔,自问自答,把泰山放在齐鲁大地这一大背景下,衬托出泰山的高峻苍翠。

“岱宗”即泰山;未了,不尽。

颔联写近望,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钟”字把大自然拟人化,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描写出泰山像一把神奇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明暗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颈联写细望,描写出山中云气层出不穷、群鸟入山的美景,作者心胸为之激荡。

“曾”通“层”,“决眦”意思是眼眶(几乎)要裂开,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诗人极力张大眼睛仔细观赏归鸟入山的情态。

尾联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的愿望。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

终当,终要。

【主旨大意】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时间:

5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2分)

 

2.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

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2分)

 

3.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2分)

 

二、名句默写。

(4分)

4.荡胸生曾云,       。

 

5.造化钟神秀,        。

 

6.(2019重庆)杜甫的《望岳》中,揭示经过奋力登攀,必会达到理想境界、领略无限风光的名句是      ,       。

 

登飞来峰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字介甫,号半山,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之一。

 

2.这首诗的体裁是        。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境,奠定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也揭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主旨大意】诗人登高望远,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间:

5分钟 满分:

9分)

一、诗歌鉴赏。

(5分)

1.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比喻          ,“最高层”比喻           。

(2分)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分)

二、名句默写。

(4分)

3.(2019连云港)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          ”两句,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表达自己身在高层的独特感受。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句子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句子是:

        。

 

游山西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        ,    (朝代)爱国诗人。

 

2.这首诗的体裁是        。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此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既写出春社欢快的气氛,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无时,随时。

写诗人再游山西村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主旨大意】这首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时间:

5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5分)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分)

 

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分)

 

二、名句默写。

(5分)

3.(2019宁波)陆游笔下“      ,衣冠简朴古风存”描摹了热闹淳朴的乡俗。

 

4.(2019铁岭)山重水复疑无路,      。

 

5.(2019益阳)莫笑农家腊酒浑,      。

 

6.(2019重庆A)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一句暗含人生哲理,同时也表明了诗人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是    ,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      之作,写于己亥年。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去天涯。

“白日斜”衬托出离愁别绪,诗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落红”即“落花”,以“落花”比喻自己,意思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后人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主旨大意】本诗主要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时间:

5分钟 满分:

8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3分)

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3分)

 

二、名句默写。

(2分)

3.德高望重的何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为他们答疑解难,老师们称赞他“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河中石兽

1.常识概要

本文选自《       》,这是   (作者)所作的一部    小说。

本文作者是    代的学者,是《        》的总纂官。

 

2.重点实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2)二石兽并沉焉(      )

(3)阅十余岁(      )

(4)求二石兽于水中(      )

(5)棹数小舟(      )

(6)尔辈不能究物理(      )

(7)是非木杮(      )

(8)湮于沙上(      )

(9)转转不已(      )

(10)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

3.一词多义

(1)为

(2)于

(3)其

(4)者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2.转转不已,            。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时间:

5分钟 满分:

9分)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各题。

(9分)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棹数小舟     棹:

划(船)

B.不亦颠乎颠:

颠倒,错乱

C.渐激渐深激:

猛烈

D.转转不已已:

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求二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然后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七年级(下)·古诗文

孙权劝学

常考知识 应知必会

一、基础梳理

1.

(1)对……说,告诉 

(2)推托 事务 (3)研究儒家经典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4)粗略地阅读 (5)了解历史 (6)到,等到经过 (7)重新 擦拭

2.

(1)介词,用;与“为”一起构成动词,认为 

(2)动词,了解;动词,知晓

二、翻译句子

1.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2.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木兰诗

常考知识 应知必会

一、基础梳理

1.郭茂倩 南北朝 乐府

2.

(1)只 

(2)思念 (3)早晨 (4)越过

(5)不愿做 (6)穿 (7)外城 (8)靠近、临近 跑

3.

(1)名词,文告;动词,同“贴”,粘上 

(2)动词,买;名词,集市

二、翻译句子

1.将士们征战多年,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得胜而归。

2.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三、名句默写

1.著我旧时裳 2.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卖油翁

常考知识 应知必会

一、基础梳理

1.欧阳修 醉翁 六一居士 北宋

2.

(1)自夸 

(2)放下 (3)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4)点头 (5)盖 (6)慢慢地 下滴 (7)打发

3.

(1)同“耳”,相当于“罢了” 你 

(2)射箭

射箭的本领(技艺) (3)凭、靠 凭、靠用

用 (4)代词,指代陈尧咨射箭 代词,指代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 代词,指代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代词,指代葫芦 代词,指代卖油翁 (5)表顺承,不译 表修饰,地 表转折,但是 表修饰,着

二、翻译句子

1.(卖油翁)很不在意地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2.(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3.陈尧咨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常考知识 应知必会

一、基础梳理

1.

(1)唐 刘禹锡 刘禹锡集 

(2)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2.

(1)出名,有名 

(2)灵验 (3)只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博学的人 (5)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6)调弄

不加装饰的琴 (7)扰乱 (8)官府文书 使……劳累 形体、躯体

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二、翻译句子

1.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2.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名句默写

1.谈笑有鸿儒 2.无丝竹之乱耳 3.惟吾德馨

四、文意理解

1.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2.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3.不矛盾。

“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借指世俗的纷扰,放在一起是要表达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的人生愿望。

限时检测 技能提升

1.B B项错误。

“痕”应读hén。

2.

(1)出名,有名 

(2)博学的人 (3)调弄 (4)说

3.

(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4.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

目的是衬托陋室的不陋。

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6.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爱莲说

常考知识 应知必会

一、基础梳理

1.

(1)北宋 周敦颐 周敦颐集 

(2)议论 记事 道理 杂文

2.

(1)多 

(2)沾染(污秽) (3)洗 清水

过分艳丽 (4)耸立的样子 竖立  (5)亲近而不庄重 (6)应当 (7)少 (8)更加 (9)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3.

(1)少;鲜艳 

(2)远播;远远地 (3)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用于动词后面,指事物,此处指“花”;表判断,不译;相当于“……的人”

(5)认为;对……说;是

二、翻译句子

1.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啊。

3.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4.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三、名句默写

1.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文意理解

1.不蔓不枝

2.不慕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