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960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docx

高考热点新闻素材积累文化教育

胡同变“橱窗博物馆”,深化城市文化内涵1

胡同变“橱窗博物馆”,深化城市文化内涵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06-1014:

05

作者:

唐伟

  去年11月,位于北京通州老城区的中仓街道启动背街小巷整治,涉及回民胡同、悟仙观胡同、熊家胡同、西大街等15条背街小巷,总长约4.8公里,其中10条位于通州南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内。

古香古色的胡同青砖灰瓦,墙上是展示老物件的“橱窗博物馆”,手绘的《潞河督运图》古画反映了昔日通州的繁华。

6月5日,城市副中心最大规模的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全部亮相,成为大运河畔千年之城的一道风景线。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底蕴。

保持城市特色,打造地域名片,突出民俗文化,宣传和普及传统文化,则处于基础性地位。

宣传、普及和继承传统文化,既是为保护服务,也是保护的一种必要手段。

在拆旧建新的城市规划中,随着城市传统古建筑的消亡和传统民俗文化的断代,保护既成为迫切的现实要求,也是亟待优化的手段。

  今年3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近期通报批评了5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城市。

其中,山西大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古城内拆真建假。

拆真建假的戏码还在不断上演,城市文化保护的危机带远没有消除。

  遗迹是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鲜活的教育样本。

欧洲罗马、伦敦、巴黎等历史名城,之所以充满无穷的魅力,让人心往向之和流连忘返,就在于能做到致敬传统和延续传统,那些古建筑,本身就是最鲜活而生动的文化遗迹。

站在圆形的斗兽场中间,你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浮想联翩中有更真实的体验。

置身其间才能感同身受,场景的烘托与渲染,远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意义。

这些永不灭失的文化遗迹,就是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永不消失的文明导师与文化课本。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与积淀,是一国一地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目前,加大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普及,增强全民传统文化意识已然迫在眉睫,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各地均有展开。

可是,从一些样本调查来看,传统文化和城市民俗文化的普及还需要提质增效,提升全民素养和保护意识还任重道远。

  如果说,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已解决了方向性问题,那么宣传平台、渠道与方式等关键要素就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专业的博物馆或者陈列馆固然专业,却受场地、场景和管护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使用功能上明显受限。

反之,若是在城市风貌打造的过程中,突出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以手绘古画,墙上是展示老物件的方式,将每一面墙体真正打造成不打烊的“橱窗博物馆”,就能以内容的丰富化,实现城市文化的深化。

(唐伟)

保护好身边长城才能筑起心中长城

2019年06月09日09:

49:

1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樊大彧

  长城是十分重要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长城保护和利用的价值,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文物保护的范畴。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长城的认识,从更高层面保护、利用长城刻不容缓。

北京市建立长城保护员队伍,织密长城保护网络,加大对长城的保护力度,可谓正当其时。

    6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市长城保护员队伍正式宣布成立。

据北京市文物局介绍,目前北京市长城保护员队伍共计463人,队伍的建立旨在按照区级统筹、镇(乡)级主体、村级落实的责任分工,建立三级长城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实现长城重点点段全天巡查、一般点段定期巡查、出险点段快速处置、长城野游科学管控,形成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遗产保护网络。

    长城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长城保护和利用的价值,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文物保护的范畴。

穿越千年、蜿蜒万里的长城静穆矗立、巍峨壮丽,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奋勇顽强、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

然而长期以来,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长城的认识,从更高层面保护、利用长城刻不容缓。

北京市建立长城保护员队伍,织密长城保护网络,加大对长城的保护力度,可谓正当其时。

    长城是一张闪亮的“北京名片”。

由于具有拱卫京师的重要战略作用,北京段长城历来受到重视并多次加固,明代更是将修筑北京段长城当作国家大事。

我国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长城分布,目前北京段长城是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也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之冠”。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而北京作为首都,肩负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责任。

北京有浩大壮观的明长城,也有分布在门头沟、密云等多个地点的北齐长城城堡遗址,北京段长城沿线有“威震边关”的杨令公庙,至今回响着杨家将喋血沙场、舍身报国的感人事迹。

北京长城更留下了长城抗战的铁血烙印,长城抗战最激烈的古北口战役中,中国军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北京长城沿线还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纪念地,包括门头沟区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平谷区将军关抗战时期战道遗址、鱼子山抗战遗址等。

北京长城不仅饱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传承着雄浑激越的红色基因,长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播工作大有可为。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依法修缮保护,也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发利用。

北京段长城除少部分进行旅游开放外,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自然状态,在长期风吹雨打、灌木滋生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影响下,多数墙体损害严重,抗自然损毁能力减弱,有的甚至濒临倒塌、消失。

此次北京市建立长城保护员管理体系,保护员职责包括巡视、险情监测、环境清理、劝阻游人攀爬野长城等。

接下来,有关部门在加强对长城本体修缮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利用工作。

比如,结合长城自身险峻程度和观看角度,架设一些辅助性栈道及观景台,既可以让游人近距离感受长城的魅力,同时让其免遭攀爬破坏。

    “照顾”好身边的长城,才能筑起心中的“长城”。

包括长城在内各种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既守护过去的辉煌,也守护未来的希望,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动员全社会广泛积极参与,共同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此其时也。

只有更好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新的辉煌。

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

何必拘泥于此

李泓冰

2019年06月07日10:

02  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童谣声中,一个“端午诗词音乐会”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拉开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系列活动。

清明、端午、中秋……相关小长假设立11年了,国人过中国节的渴盼愈发强烈。

这些节日一读出名字,就觉诗意盎然,仿佛霎时和祖先心魂相守。

今年的端午,恰和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相倚相伴,端午也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孩子们嘴角沾着豆沙粽的糯米粒儿,听着妈妈从龙舟竞渡讲到屈原自沉的故事,这一幕,曾经在百年前、千年前无数的家庭中,无数次出现。

一念千年,怎不让人心头一暖!

遗响悠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便是在这样一口一口的美食中,在一个一个的故事里,远香绵绵,其韧如丝,将我们凝成一体。

数千年来,众多历史文化熔为一炉,每个节日的内涵都很多元。

像端午,有图腾崇拜,有屈原传说,也和吴国名相伍子胥、晋国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践、孝女曹娥等有所关联。

这些年,有些较真的人们转发告诫,说是端午发源于恶日禁忌,要互道安康,不能互祝快乐。

其实,中国节是活泼泼、热闹闹的,一派天然生机,总是美景美食相生,亲情爱情与共,没那么多冬烘的夫子气。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更有意味的是,端午还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及积极养生避疫的健康观和运动观。

农历五月,夏至到来,人们开始数伏了。

古时高温高湿,容易时疫流行,聪慧的古人便设了节日,想出各种法子,药浴药酒,集体运动,“碧艾香蒲处处忙”,“守定龙舟看不归”,让阳光和水,让故事和亲情,身心两和,健身强体,远离疫病。

说白了,端午是诗人节、女儿节,还是卫生节、体育节。

祖先用在节日设计上的心思,多么的灵动通透。

今人又何必拘泥呢!

新的时代,每一天也都洋溢着多姿多彩与新意迭出。

就像今年小长假前后,过节过得很忙呢——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6日是芒种,6月7日便是端午。

这真是极好的象征,全球化与民族性相依,环保理念则今古相通,我们在粽香、诗香和天伦之乐中追怀先人的盛德、聪慧与忧伤。

传统节日流变而今,各种味道相互交迭,如同那只被裹得紧致的香粽。

当糯米、枣泥、豆沙甚至蛋黄、火腿、巧克力等南北西东诸般滋味,用“端午”这传统的粽叶一包,棱角分明又百味纷纭,让我们随手一拎,伴游长江黄河,穿越远古今朝——这便是中国节于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毕竟,一个失去文化历史记忆的民族,是失血的民族,终将失魂落魄,缺乏自信与发展的底气。

从这个意义上,感谢屈原,感谢中国节,让我们在顾后与前瞻中,保持血脉充盈,心态开放,自信而阳光。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说了两千多年的佳话,还会一代一代继续说下去……

网综节目不妨多用“少年感”

常  江

2019年06月10日11:

1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产品,网综节目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也应当为时代精神树立典范。

那么,什么才是堪称典范的时代精神呢?

笔者的看法是:

少年感。

少年感不是少不经事,也不是粗率莽撞,而是一种纯粹的、热情的、正义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在具象中体现为一种尊崇理想的现实主义、向善之心与脚踏实地的有机结合。

这种精神气质的广泛传扬,对处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心灵铠甲。

  腾讯视频刚刚收官的《创造营2019》是近期很有“少年感”的一档节目。

这档节目通过一系列任务、训练、考核等团训环节的设置,呈现青少年学员在班主任训练下逐步成长的过程。

  纵观学员们“过关升级”的经历,可见节目锻造“少年感”的良苦用心。

一方面,这些年轻人在节目中取得的所有进步,无论赢得竞争还是化解危机,无一不是对未来人生之路的隐喻,“创造营”本身成为少年所处的理想与现实紧密交织的世界的镜像。

另一方面,节目在调性上格外突出正面、积极的情感力量,将少年之间的相互欣赏、彼此合作和真挚友情塑造为心智成长的直接动力,给观众以直接的心灵触动。

  个体的成长总是要和历史的宏大进程紧密相连以获得意义。

让少年拥有“少年感”不但是少年之幸,也是时代之需。

我们欣赏一档节目,不仅要消费它的“交换价值”即娱乐性,也要正确认识它的“使用价值”即价值观。

那些优秀的节目总是能够在娱乐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架构之内,蕴藏正确、正当、正义的价值内核。

以此来看,近年来中国许多以青少年成长为主题、同时也主要面向青少年观众的网综节目做了不少有益工作,这既体现了该行业从业者不负时代的责任意识,也凸显出互联网技术在价值建设上的巨大潜能。

  当然,以娱乐节目传扬“少年感”,必须时刻警惕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正如生活本身一样,少年的成长也应当是一个从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中汲取养分、同时以身作则回馈社会的良性互动过程。

《创造营2019》在形态尺度上的较好把握,也可为同类节目学习和参考。

毕竟平衡和克制既是一种创作态度,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本来面貌。

  少年强则国强。

一个时代最杰出的文化作品必然是与时代和国家相互参照、互为给养的。

以《创造营2019》为起点,我们期待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少年感”成为更多优秀网综节目的文化主调、价值主旨、精神主线。

考点外跪谢母亲这场“加试”该得满分

胡欣红

2019年06月10日09:

1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安徽合肥十中考点大门外,考生陆续走出考场。

一位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小伙径直走向人群,突然在妈妈面前跪了下去,高声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

母亲见状,双手抱住儿子的头,哭了出来。

  这一幕正好被住在附近的摄影爱好者拍了下来,周围很多家长都哭了,网友们也纷纷表示“隔着屏幕都被感动了”。

很多人不由得想起前年发生在山东淄博工业学校门前的一幕:

当年高考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后,一名学生走出校门缓缓转身,向着学校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这饱含深情的一鞠躬,感动了很多人,戳中了很多人心中那份关于“感恩”的记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谢父母师长的养育教诲之恩,本是人伦常情,但在物质化、快节奏的时代,一些人缺失了这份感恩,或者不知道怎样恰当表达出来。

感恩是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真正的感恩教育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这样的感恩无疑更令人深受触动。

  以安徽考生跪谢母亲为例,这突然一跪直击人心。

一个大小伙子,正是自我意识极其强烈的时期,看似寻常的一跪,可以想象其内心所经历的“爬坡过坎”。

虽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却足以震撼人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疑是一堂最生动的“感恩课”。

高考固然结束了,但人生无处不是考试,这场“加试”该得满分。

  当然,感恩父母不一定都要用下跪这一种方式,如何把埋藏于心中的爱大声表达出来,才是关键所系。

常言道:

“大恩不言谢”,国人大多崇尚含蓄,对于感恩往往讳莫如深。

殊不知,心中有爱,就应该大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充分传递爱意。

老师和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得到别人的帮助,记得说一声“谢谢”;向别人问路,记得说一声“谢谢”;父母师长的无私关照,更应该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懂得感恩是收获幸福的源泉。

常怀感恩之心,在心中播下仁爱和感恩的种子,收获的将是丰厚品德和奋进人生。

学会感恩,无需动辄跪拜,但不妨从一声温馨、真诚的“谢谢”开始。

高考结束了 离“解脱”还早

吴云青

2019年06月10日09:

1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位高考生的妈妈提问:

普通工薪家庭,女儿感觉考得不错,打算用家长奖励的5万元买一个奢侈品牌包包,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其实,高考过后并不会像许多人盼望的那样“终于解脱了”,总有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浮现出来。

就像上面那位知乎网友遇到的情况,说明应当补上一堂关于金钱、消费的家庭教育课。

每年这个时候,各种新闻、消息都在提醒我们,“后高考”阶段,无论考生还是家长,都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对于考生来说,首先是调整情绪,特别是考得不太理想的,一定得想开些,就像无数人说过的那样,一考不能定终身,人生的路还很长,选择还很多,前方还有很多风景,万不可揪着一次失意不放等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很留心考生的情绪变化,但光这样还不够。

高考后,考生难免身心放松甚至放飞自我,平时所受教育中欠缺的一些东西在这种时候就很容易暴露出来,比如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财富教育、防侵害、防诈骗等等。

  严格说来,这些本该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慢慢教习的,但常有一些“功课”因忙于备考而暂时搁置。

高考过后,考生不是走进大学就是走向社会,家长约束不及、照顾不到,就得提前把该教的知识补齐,未雨绸缪。

不过也有一些“功课”是家长很难帮忙的,比如防电信诈骗,防各种套路贷,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有的家长也懵懵懂懂,需要学生自己主动了解,提高警惕,学校、老师方面最好也提示一二。

  对于家长来说,除了帮孩子“补课”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有时也需要谨慎对待自身情况变化。

此前有媒体报道,每年高考过后是婚变高峰期,因为一些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约定在这个时候离婚。

离婚是成年人的权利,如果必须把坏消息告诉孩子,就需要将孩子的反应纳入考虑,想办法降低坏消息的负面影响,毕竟,不影响高考,不代表不影响未来;家庭的变故也可以是有关成长、成熟、承诺与爱的教育。

  高考结束了,显然离“解脱”还早。

人生中难说有什么阶段能让人真正有“终于解脱”之感,每一段日子的尾声中渐渐响起下一个阶段的序曲,小憩过后还得继续奔跑,张弛有度是人生的常态。

在此祝愿每一位考生平安、快乐、充实地度过“后高考”之夏,自信地步入新的人生阶段。

教会孩子避险自救

窦瀚洋

2019年06月10日04:

44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学习避险知识,还得多些实践和演练,方能临危不乱、成功自救。

  

  最近,两个视频让人看着既揪心又欣慰。

  深圳一名9岁女孩,乘坐电梯上行时,突然遭遇电梯下坠。

她马上按下所有按钮,电梯从19楼渐次滑至1楼,女孩安然无恙。

  江苏一名13岁的男孩,独自在家时遭遇火灾。

看到客厅冒烟,他立刻躲进卫生间,将淋浴打开对准门缝喷洒,防止明火蔓延,同时大声呼救,最终被消防员安全救出。

  这两个孩子的一系列操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临危不乱,果断自救,而且每一步都正确利落,毫不犹豫,难怪被网友称为“教科书式自救”。

其中体现出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知识,即便是有些成年人,恐怕也会自叹不如。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知识来自学习。

一方面,现在很多学校通过设置课程、举行演练活动,普及各种应急知识。

另一方面,社会机构、相关管理部门,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媒介,积极传播遇险时的处置办法。

深圳那名女孩事后接受采访就说了,她的自救知识,是之前参观安全展览时学到的。

另外,不少家庭也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学习贵在应用。

把铭记于心的应急避险知识,转化为危险来临时的行动力,这是关键。

所以,对于避险知识的学习,不能纸上谈兵,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得多些实践和演练。

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经常开展消防演习,有的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会组织合成演练,都很好。

应急避险方面的教育和实践,就是应该多多益善,争取形成条件反射才好。

  有研究者表明,小学是最适宜进行安全教育的时期。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相对容易接受安全指导,并能有意识地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受用一生。

有的国家,公共安全教育就是从小朋友抓起,有的儿童在学龄前就接受过几个小时的安全逃生模拟教育,之后还会上各种安全教育课程,诸如消防课程、防震课程等,这样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古人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真碰上危墙了,咱也有办法自救、救人,那该多好。

一个不少地参加毕业典礼,这种“仪式感”不能省

2019年06月10日07:

57:

23

来源:

澎湃新闻网

文丨朱昌俊

针对网传“苏州大学毕业典礼仅让毕业生代表参加”一事,该校6月9日回应澎湃新闻称,原定典礼方案受场地座位限制,只能邀请毕业生代表参加,目前学校已作出调整,更改典礼时间和地点,全校毕业生均可参加,按校区分为上午、下午两场。

对比前后发布的两则通知可以发现,苏州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的仪式时间、仪式地点、参加对象等多处都作出了修改。

这些调整,都是为了保障所有毕业生都能够参加仪式,而不只是毕业生代表。

从6月8日公布最初方案到第二天即作出修改,说明校方对于学生诉求的回应,还算比较及时。

按照苏大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此前之所以只安排毕业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是“由于学校场地所限”,更改后的仪式地址由校内移到校外的独墅湖体育中心,也能够印证这一点。

不过,事后成功补救说明,如果一开始就将参加毕业典礼的对象确定为全体毕业生,场馆问题完全是可以提前就解决好的。

近年来,有关大学毕业典礼只让毕业生代表参加的做法,不只在一所高校出现,并且每次都引发质疑。

这里面的客观原因,当然可以理解。

现今一些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动辄上万,对场馆要求确实较高,组织的精力、时间成本也必然上升。

但是,如果真正把每名学生参加毕业生典礼的平等权利置于优先考量,这都不是问题。

去年武汉大学就在露天运动场举行了万余学生参加的毕业典礼,尽管遭遇大雨,但由于是面向全体毕业生,并未遭遇类似质疑;另外,像苏大最终改为上下两场举行,也可以化解场地不足的问题。

所以,真正的问题或许从来就不是场地等客观原因,而是校方是否认为每个毕业生都有权利参加毕业典礼,又到底是如何“定义”毕业典礼?

如果只是把它视为每年一次的例行公事,或者干脆只是一种随大流的形式,那么秉着“图省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初衷去安排,当然就容易出现只让部分人“代表”参加的情形。

可如果真正把毕业典礼看成是大学生自己的仪式,看成是学校必须做好的服务,自然“创造条件”也会做好。

不管在校期间吐槽了多少遍学校,在毕业时刻,能够无差别的参加毕业典礼,恐怕依然是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有的一个句号。

这个句号,可以是毕业生对母校归属感的一次升华,也可以是大学精神对毕业生们的最后一次感召——当然,如果连参加毕业典礼的权利都被剥夺,它所诠释的大学精神,无疑就是要打问号的。

破除形式主义之风,是应该的,但不是所有的形式和仪式都是多余的,有些本身就是“实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在国外的一些知名高校,毕业典礼都往往是重头戏。

它不仅是毕业生们的一个仪式,也成为学校文化传承、家校互动的一个重要载体。

毕业生们即将走向的是一个更趋复杂的社会,它可能包含着各种或明或暗的势利、不公,然而,越是这样,大学越要尽可能展现自己不势利和平等的一面,让每位毕业生都能享有无差别的尊重。

优秀毕业生固然可以表彰,但参加毕业典礼的权利应该对每位毕业生都是一样。

只有代表参加的毕业典礼,可能更像是一个表彰大会,而不是属于所有学生共有的仪式。

不管怎样,在参加毕业典礼这个问题上,毕业生不需要被代表,也不应该被分成“能参加”和“不能参加”的两类人。

从苏大的“知错即改”,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坚持在毕业典礼上为每一位毕业生拨穗,有些不能省的“仪式感”应该被更多的尊重。

这种平等文化,也是每所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都该坚守的大学之道。

把填报志愿的“权利”还给孩子

2019年06月10日07:

58:

22

来源:

红网

2019年高考顺利结束,接下来,考生和家长还有一场十分重要的考试,就是填报志愿。

(6月9日《北京青年报》)

如何填报志愿,确实成了很多家长和考生一个头疼的问题。

有的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父母说填报什么志愿,孩子就填报什么;有的父母喜欢盲目跟风,见人家孩子填报什么志愿,就跟着乱填乱报;有的甚至还让孩子填报了一些他们根本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

按说,家长应该把填报志愿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说了算”,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考分、兴趣、专长等,来确定心仪的大学或专业,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大学求学期间,能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可在实际生活中,每年到了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一些家长既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意愿、专长等因素,又不顾孩子所学专业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实用性,往往喜欢“自作主张”帮助孩子填报志愿。

有的只从分数上去考虑,分数高了,就填报一些热门的大学或专业,结果造成孩子就读的大学或专业是热门的,而大学毕业了,因为这个专业的人才“饱和”或“过剩”了,而难以找到对口工作。

近些年来,不是有很多名校或热门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因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宅”在家里“啃老”的吗?

可见,大学热了、专业热了,不一定就能找到心仪的、满意的工作。

因此,笔者以为,填报志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主”。

作为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参考,既要考虑孩子的高考分数“性价比”,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自身实际、专业发展前景等因素。

如果只从分数考虑,不去为孩子的兴趣、意愿和专业等方面去考虑,很容易走入极端。

分数应该是孩子填报志愿的一个“参数”,而不应成为孩子填报志愿的唯一“指挥棒”。

家长要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盲目追逐名校、热门专业和沿海发达城市,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自己“做主”,今后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

“填报志愿”也是一场高考。

但愿每一位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这件事上,既要当好孩子的“参谋”,又要把填报志愿的“权利”还给孩子,切莫因家长的“瞎掺和”而令孩子终身遗憾。

文/叶金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