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311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历史湖南省常德淮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淮阳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农村不受中央控制 B.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

C.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D.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

2.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城邦政治       C.直接民主        D.轮番执政

3.“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

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

”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

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4、“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这里的成熟也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逐渐丰富和发展上。

下列不属于此时期内容的是()

A.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

6、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的社会调查中,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了一座十分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第六个字已辨认不清:

“丁十豪,分田□。

”正当同学们为文字及其书写年代争论不休时,有一同学又发现墙缝中有一张发黄的照片,模糊可见镰刀斧头的革命旗帜。

由此他们得到的一致结论是()

A.红军斗争的见证B.太平军的战斗檄文

C.北伐军留下的标语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

7.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查阅了《尼赫鲁传》、《铁托传奇》和《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这些历史书籍,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B.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C.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8.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

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这说明()

A.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B.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受国会制约

C.英国首相不受议会制约D.英国首相的权力比内阁小

9.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

的话: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大)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

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制定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0、漫画:

《我也是出于善意》。

“善意”的真正含义是()

①单纯的经济援助

②遏制苏联的力量 

③扶植和控制西欧

④建立北约组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③④

11、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 ()

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 

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12、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

”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的愿望

1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决定投票权的主要依据是()

A.成员国人数的多少B.认缴资金的数额

C.成员国的综合国力D.成员国的外交关系

14.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通过《紧急银行法》,设立房主贷款公司作为政府代理机构,其主要任务在于提供房主房屋贷款,避免因缴不出房贷而被迫丧失房屋所有权。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推行国家干预B.恢复金融秩序C.保障社会民生D.恢复工业生产

15、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

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6.1988年1月1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

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

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

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日本(   )

A.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B.继续追随美国

C.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试图称霸世界

17、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8、1790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

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用“同志”“先生”等。

出现以上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两国的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

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发展充分

19、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

“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

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

,良非浅鲜”。

材料表明张謇    (   )

①主张发展实业,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方面②看到了民族资本发展的局限性

③倡导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④力主对外开放,实现实业救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21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其发展过程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

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

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官僚资本经济控制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

这种现象说明()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23.1878年开始筹备,后设厂于杨树浦的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93年不慎发生火灾,租界内的外国消防队拒绝前往救火。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有弊端

B.洋务派民用企业危及到列强利益

C.列强与清政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D.外国消防队受制于租界章程规定

24.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

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A.考古发掘B.实地调查C.道听途说D.文献查阅

25.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

等名称。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

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

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

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

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

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

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

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

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

(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

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4分)

 

(2)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法国能够采取这种

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3分)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

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3分)

 

27.(14分)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

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

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

材料三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被污蔑的口岸华人”,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

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回答:

(1)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三对上海租界的看法存在着哪些差异?

(6分)站在中国近代化的视野你如何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

(4分)

 

28(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现代分册》

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全集33卷

材料三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

应的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

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

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化化进程》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新”经济政策指的是美国的什么政策?

该政策涉及哪四个方面的调整?

(5分)

 

(2)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

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

这种“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所取代?

(6分)

 

(3)材料二、三中所提到的两种经济政策有何共同目的?

(4分)

 

(4)材料四所述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利弊各是什么?

(利2分,弊3分)

 

(5)根据材料五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

两国修建工程的目的有何不同?

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淮阳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BBACABAACDCBCBCBADCACBBB

二.非选择题

26.

(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

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4分

(2)标志:

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根源: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

(3)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

影响:

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

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3分

27.

(1)“界碑”含义: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 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

(2分)

(2)材料二认为近代上海的发展主要是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但是却被外国人进行奴役,受到压迫,没有自主管理权,导致租界成为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成为所谓的“国中之国”;(3分)材料三认为近代上海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具有对租界的管理权,租界的出现具有积极影响。

(3分)

理解:

近代上海的发展是外国侵华的附属产物,尽管其发展带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的。

(4分,言之有理即可)

28.

(1)罗斯福新政。

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

(5分)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新经济政策。

(6分)

(3)稳定社会秩序,恢复本国经济。

4分)

(4)利: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了国家落后面貌。

在战争时期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2分)

弊:

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分)

(5)背景:

美国:

①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

苏联:

1925年苏联制定“一五”计划,提出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的:

美国:

增加就业机会,解除经济危机的困境。

苏联: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

影响:

美国:

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了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苏联: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工业化。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