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374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7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docx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章是在学完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对组成细胞的分子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组成细胞的分子固然重要,但是光有分子还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只有这些分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细胞的各种结构,细胞才能成为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学生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内容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细胞,探讨组成细胞的各个成分是怎样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细胞的生命活动是怎样通过各组分的协调配合完成的。

本章内容的安排,正是从系统的视角,分别安排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这正是这套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特点之一。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本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

“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属于理解水平,为必修二《遗传和变异》知识作好铺垫、打好基础,尤其为基因的表达作好铺垫。

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改变了与以往不同的呈现方式(先介绍结构再讲功能)。

先从“资料分析”开始,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的事实,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教材紧接着以图代文介绍了细胞核的结构,在细胞核的结构里,最重要的结构是染色质。

因此,教材又重点阐述了DNA、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

因为DNA上储存着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核才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再次强调细胞核的功能是与细胞核的结构相适应的。

采用讨论学习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时时不忘探究,并将能力培养渗透于相关教学内容中,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同时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

又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学习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为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留出了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再次体会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复杂性、整体性、有序性和重要性。

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把这一要求放到了课后。

下面是本节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初步学会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2.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互动的过程式教学,领悟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以及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关系。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亲自体验建构模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教学重点

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1.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

2.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

我们在新闻中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了……”那么在细胞这个“国度”中,谁是核心呢?

谁来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我们来发挥一下想象把细胞核比喻成什么才既形象又贴切?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给细胞核下一个确切的比喻。

回答:

1.一个工厂的厂长;2.人的大脑;

3.军队的司令部等等。

(答案可以很多,只要合理就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动机。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引入新课。

为讲述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作铺垫。

问题导学主动获取知识

我们来研究一下细胞核到底是如何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控制的。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都是以真核细胞为例的,不考虑原核细胞。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是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的。

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呢?

教师讲述:

在真核生物中,除了我们知道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细胞核外,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也不具备细胞核。

(展示两种细胞)

一般来说,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但也有多核的。

如鼠、兔的肝细胞含有10个或10个以上的核,而人的骨骼肌细胞中,细胞核的数目可多达数百个。

动物细胞的细胞核直径一般为5~10μm,植物的为5~20μm,低等植物则为1~4μm。

这些不同形态、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细胞核都存在于细胞质中。

那么细胞核是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就是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

进入学习内容: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思考并回答:

在制备细胞膜时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倾听并获得以下知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复习旧知、讲解案例1

  “多利羊”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陌生,同学们能不能讲述一下“多利羊”怎么来的。

在学生复述完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利羊”的诞生过程。

  通过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或通过回忆以前对“多利羊”的了解,复述“多利羊”的诞生过程。

  联系社会的热点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新课学习分析资料1

资料分析: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

将黑色美西螈的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颜色?

(联系多利羊的诞生)

从这个实验可以发现美西螈的皮肤颜色由什么决定?

细胞核还是细胞质?

为什么是细胞核而不是细胞质呢?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观看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的过程。

思考回答:

(通过以前了解的多利羊的诞生过程的知识)

黑色的。

是细胞核。

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上有许多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

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理解。

通过资料1的分析,初步理解细胞核的功能。

新课学习分析资料2

2.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

科学家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

这样,就相当于把一个受精卵分裂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两部分,实验组是无核的一半,而对照组是有核的一半,那么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那么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我们继续往后看。

当有核的一半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如果这时有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则这一半也会开始分裂,最后两半都能发育成正常的胚胎,只是原来无核的一半发育得慢一些。

从后半个实验,发现我们的推论得到了证实,即后半个实验验证了前半个实验。

即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细胞核有关,或者说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分裂、分化,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分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前半个实验。

思考回答:

有核的一半能分裂,而无核的一半则停止分裂。

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细胞核有关。

倾听老师讲解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后半个实验,再次获得以下结论:

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细胞核有关。

  通过资料2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分析资料3

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

将变形虫切成两半,一半有核,一半无核。

无核的一半虽然仍能消化已经吞噬的食物,但不能摄取食物;对外界刺激不再有反应;过了一段时间后死亡了。

有核的一半情况则大不相同,照样摄食,对刺激仍有反应。

若在无核的一半中再植入同种变形虫的另一个核,各种生命活动又会恢复。

在这个实验中,哪部分是对照实验,哪部分是验证实验呢?

从这个实验中你又可以获得什么结论?

观看变形虫的切割实验,倾听教师的讲述切割后的每一部分变形虫的活动情况、思考问题。

无核的一半为对照实验,有核的一半为验证实验。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即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3获得实验的结果。

技能训练:

解释数据

教材中的技能训练:

解释数据

为了研究细胞核是否为活细胞所必需,一位生物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

他研究了100个细胞,把每个细胞都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含细胞核,一部分不含细胞核。

所有的细胞核都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他得到了一些数据。

1.在教材上以细胞生活的天数为横坐标、细胞存活的个数为纵坐标画出相应的曲线。

2.怎样解释这些数据?

3.如何对有核部分的细胞的死亡作出合理的解释?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尤其是解释数据)的能力。

分析资料4

4.伞藻的嫁接实验和伞藻移植实验

伞藻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基部。

伞藻嫁接实验:

去伞藻的帽,将两者的柄切下来,交换嫁接到对方的假根上,新长出的“帽”会是什么样?

伞藻核移植实验:

将菊花形帽的伞藻的核移入到去核并去帽的伞形帽伞藻的假根中去,新长出的“帽”会是什么样?

从这个实验中你又可以获得什么结论?

倾听教师讲述伞藻的结构。

观看伞藻的结构。

可得到与原来一样的帽。

菊花形帽。

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利用多媒体讲述伞藻的结构,加深印象。

总结提升

  通过对这4个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细胞核有什么功能呢?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强调细胞核的功能。

导学

  因此,有人把细胞核比喻为细胞的“大脑”,细胞的“控制中心”,那为什么细胞核能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呢?

我们知道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

细胞核有这样的功能必定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

那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细胞核的结构。

(展示多媒体课件)

  倾听老师讲述细胞核的结构,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回答问题。

  充分利用影像资料,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进入细胞核结构的学习

  观察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说出细胞核由哪几部分组成。

我们发现核膜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它的这个作用与细胞膜的作用类似。

细胞膜的作用之一是把细胞内的物质与外界环境相隔开。

但这两者又存在着不同的地方,请问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核膜、核孔、核仁、染色质。

①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

②核膜上有核孔,而细胞膜没有。

这两者的化学组成也相似。

  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讲述:

核膜上的核孔用于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而核仁则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倾听教师讲解核孔的功能。

  为将来学习基因的表达打好伏笔。

  染色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它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

DNA和蛋白质。

加工信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因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

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时,它的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

在细胞分裂期间,染色质以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核中,而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会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而成为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的染色体。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只不过它们的形态不同,并且处于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

即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等到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又会解螺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

化学课中还提到一种物质与之类似,这种物质是什么?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我们知道DNA是核酸的一种,它也携带着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正是由于这些遗传信息使得细胞在分裂时,能够保证亲代细胞与子代细胞在遗传性状上的一致性。

同时,这些信息又是细胞进行物质合成、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完成生长、发育、衰老和凋亡的依据,所以我们把细胞核看成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如何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地描述?

  倾听教师讲述染色质名称的由来

仔细倾听,并理解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二氧化碳和干冰。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通过学科间的联系,弱化难点,加深学生对染色质和染色体关系的理解。

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概括反馈

  总结:

本堂课我们对一些科学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解决了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这一要点了。

完成练习。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课后提升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可以参照书本,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理就可以了)教师必须强调:

在设计并制作细胞模型时,科学性、准确性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模型的美观与否!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小组间也可以互通有无。

  通过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再次理解细胞是个统一的整体。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

形态、数目、大小

真核细胞

二、细胞核的功能

1.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由细胞核决定

2.细胞的分化、分裂与细胞核有关

3.

结论: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4.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的建成与细胞核有关

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三、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和核孔

(2)核仁

(3)染色质 

这一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课改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不能仍用传统中一些陈旧的方法即完全条理化、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应在教学上不断地尝试、更新、进取。

这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讨论的平台。

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而获得知识。

2.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在设计教学时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基本能力技能的训练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在他们在技能训练解释数据上,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

3.给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通过自学,自己收集各种关于细胞核功能的实例(主要是“多利羊”的诞生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这体现在他们能通过网络报纸了解关于“多利”羊的诞生过程,使教材中的4个资料分析能正常地进行。

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成功!

4.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在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顺利地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以及细胞核为什么是系统的控制中心了。

5.给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

通过课前的查找资料和课后制作真核细胞模型的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有了提高。

6.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因为本节课采用了讨论法学习法及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也使本节课的听课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这体现在他们课后练习的错误率大大降低。

7.虽然在课前布置让每一个同学都要做自学、资料的收集等工作,但是依然有很多同学没有做。

这说明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亟待提高!

课后动动手——进行细胞模型的制作,虽然有很多人动手制作了,但符合要求的只有极少数,这就提醒我们: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1.关于美西螈

墨西哥钝口螈(Ambystomamexicanum)或称美西螈,也叫六角恐龙,仅分布于墨西哥的一个湖泊中,属于两栖动物纲有尾目钝口螈科。

因其“呜帕鲁帕”的奇特叫声而名声大噪,属于高人气的两栖动物。

六角恐龙是两栖动物很有名的“幼体成熟”种(从出生到性成熟产卵为止,均为幼体的形态),终其一生都在水中生活,也在水中产卵。

它们被饲养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主要作为内分泌等实验的活体使用,所以有关它们饲养及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到位,如今要见到它们的踪影可以到水族宠物店去寻找。

多变的体色也是它们的魅力之一,据说全世界超过30个种类。

常见到的有普通体色、白化种(黑眼)、白化种(白眼)、金黄体色(白眼)和全黑个体。

http:

//www.Z

2.伞藻的再生和嫁接实验

(1)伞藻的生活史

伞藻是一种大型的单细胞藻类,幼龄时由假根和茎构成。

假根里有一个相当大的细胞核,茎很长,可达7cm。

内含叶绿体,到成熟时期,茎的前端形成一个复杂的伞形结构,为子实体。

当子实体快形成时,假根中的核“崩解”,形成很多子核。

子核分布在茎和子实体中,在子实体中形成孢囊,孢囊萌发,释放出许多有鞭毛的配子,配子结合,又分化为假根和茎。

(2)伞藻的再生实验

①切除根部或基部的细胞核,去核的细胞虽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生长一段时间,但不能长成子实体。

②把茎切成3段,断片都没有核,都能再生,上段的再生最完全,中段次之,下段最小。

这表明细胞质中有一种发育上必需的物质。

这种物质在藻体上部最多,向下逐渐减少。

根据最近的研究,这种物质就是mRNA。

发育所需的酶系和各种物质,就是mRNA合成的。

根据放射自显影,RNA酶和放线菌素的处理,知道这种mRNA在核中形成后,迅速地向藻体的上方移动,这说明核在细胞分化中的主导作用。

(3)种间嫁接实验

子实体形状不同

如果把A.c.的子实体和有核的假根切去,单取中间的茎嫁接到A.m.的含核的假根上,几个月后,茎端部长出一个伞形子实体来,其形状介于两者之间。

将其切去,第二次长出来的子实体就像A.m.了,反之亦然。

结论:

细胞核为个体发育提供了遗传物质。

分化的细胞所表现的性状,主要是由细胞核基因决定的。

3.生物教学中的模型方法

质模型方法: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原物无法找到或没有必要找到,而采用人工制造的模型或模式标本作为模型,如细胞的结构模型、被子植物花的结构模型、T2噬菌体的模型等,以人工制造的模型来构建生物共同的形态结构特性;蛋白质的结构模型、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等,以一定形态的分子模拟物对生物原型形象、简约地表现出来,利于抓住本质特征。

利用计算机可以制作2D或3D的图像进行设计模型及演示,有效地避免实物模型带来的大小、视觉、色彩等教学不利因素。

想象模型方法:

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质属性而使对象简化,便于研究。

例如,物质出入细胞的模型、细胞分裂过程模型、光合作用过程模型、呼吸作用过程模型、激素分泌的调节模型、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模型、生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模型等。

数学模型方法:

用符号、公式、图像等数学语言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

如:

教材中的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曲线,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影响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图表模型,种群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等数学模型等。

模型建构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作者:

高学林,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新课标教学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教材地位分析

在学习了细胞的三大基本结构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使学生全面思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点,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针对细胞这样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力图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摆脱出来,通过动手和思考使学生建构细胞模型,全面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新课改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的核心,提倡学生在“做中学”,需要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使“活动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融合,彼此促进。

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的微细结构,因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亲身体验模拟制作“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细胞变“微观”为“宏观”,而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相对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他们对制作类实验课、汇报课、拼装非常感兴趣,学生通过思考、上网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各个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制作模型把它们表现出来。

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细胞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器的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细胞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制作真核细胞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细胞基本结构的模型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细胞模型制作的材料(如:

橡皮泥、水果等);预制作的细胞模型等。

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时利用学生猎奇心理,利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细胞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结束时采用学生拼装,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力求使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

总体上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屋”,吸引了无数小朋友的光顾。

这个“小屋”到底有何魅力呢?

(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的放大40万倍的细胞模型的照片)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呢?

是我们所住的房子吗?

美丽的细胞屋

  学生观察,相互讨论,发表看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制作模型

教师讲解,引导兴趣。

模型指的是用纸板、木块、金属等原料做出来的想象中的三维结构,可以说就是小孩子的搭积木游戏,科学家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的或者是极其微小的事物,比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为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可以说“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而且又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方法。

倾听,参与交流,形成对模型的认识。

  联系思考,明确学习目标。

在了解模型的种类与构建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分析科学家的建模过程,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细胞模型中去。

通过预实验培养部分骨干同学,首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以点带面影响和培养其他同学。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序的理想气氛。

应该说我们对“模型”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各种各样的精美模型,但你们有没有亲自尝试去做模型呢?

我们今天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对真核细胞进行有趣的模拟活动——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

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实践一下吧!

(一)创设情境:

展示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预实验制作的各种细胞模型,介绍各种类型的制作细胞模型的材料。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和思考用哪类、哪些材料进行真核细胞模型制作。

  学生观察,探究了解细胞模型的材质、颜色代表的结构等,形成真核细胞模型的感性认识。

汇报交流教学评价

(二)布置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爱好选择活动内容,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组竞赛)均完成两个内容:

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细胞结构的类比。

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辅助、评价,使学生能够形成比较完善的方案。

模拟制作步骤

具体内容

1.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