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541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虚拟情境的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名著中汲取养分,迁移学习、主动学习。

3.理解、体会哈尔威船长镇定勇敢、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想想令自己感动的场面,简单地描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揣摩“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人们为什么视其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谈话:

同学们,“海难”这两个字也许是任何一个航海的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字眼。

大家想一想,结合

二次复备

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3.导入课题:

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所以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诺曼底”号遇难记》,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同样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不同的是这次事故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船上61人中有60人生还,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板书课题)

二、质疑问难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3.以“雨果”为关键词上网搜索和查阅图书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风格等。

三、合作探究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合作读书:

(1)根据预习的

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记一下。

(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

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

(3)相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二次复备

四、解疑分享

1.解决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一疑难字词。

2.反馈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五、拓展升华

 谈话:

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

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

提出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六、课末检测

(一)比一比再组词

例()秩()淹()

列()秒()掩()

(二)多音字组词

()()

难薄()

()()

(三)填空

二次复备

1870年3月17日,“诺曼底号”雾海夜航,后来,哈尔威船长,最后。

七、作业布置

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八、板书设计

起因:

“诺曼底号”海夜航

诺曼底号遇难记经过:

船遇难,船长救人

结果:

船长以身殉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细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2.反馈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然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看法,各抒己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们想的是什么?

哈尔威船长

想的是什么?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出“如

二次复备

果你在‘诺曼底’号上,面对此情此景,你首先会怎

之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

灾难到来时,那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与镇定自若指挥的船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哈尔威船长关键时刻采用的特殊手段,正好体现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

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①“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

”他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他怎么会忘了自己?

  ②“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人们为什么不违抗他的意志?

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上空出现了“伟大的灵魂”?

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一部分对话,反复阅读体验,然后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透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用对话的形式塑造形象的方法。

③“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

二次复备

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本文中多次描写“雾”:

“大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等,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

“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

面对这“沉进大海的雕像”,怎样理解获救后的人们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本文中人物的对话为什么都是短句?

给人什么感觉?

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

这与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大雾弥漫”到“阴惨惨的薄雾”,记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你什么启示?

四、课末检测

(一)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耸立屹立

1.哈尔威船长()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大家。

2.“东方明珠”电视塔()在黄浦江边,引来无数游人参观。

(二)扩句

船长驾驶着“诺曼底号”。

五、总结收获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

二次复备

六、作业布置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吧,请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

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

纹丝不动

二次复备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伦敦大雾的真相(节选)

伦敦本来就以烟雾出名,有“雾都”的名号。

可是那一次伦敦经历的,可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整整有五天之久。

浓雾从街上钻入窗户与办公室。

大众运输系统几乎瘫痪,到了夜里,能见度低到许多地方都无法行走。

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然后烟雾消散,一切都恢复正常。

至少大家以为恢复正常了。

直到三个星期后,内政部发表了统计数字,大家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场灾难。

原来在那五天里,有四千人死于呼吸疾病,大雾之后几个月,另外有八千人因此死亡。

死者大多数是年纪大或有病缠身的人。

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

有个研究团体重新检验了当年搜集的肺脏标本,发表了研究报告。

在那些标本中,空飘微粒的含量极高,例如煤灰,证实了当年伦敦卫生官员的判断:

燃煤是致死元凶。

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微粒后,科学家发现,除了煤灰,其中还有十几种其他物质的微粒,包括金属,例如铅。

许多微粒源自柴油,直到今天,柴油仍是欧洲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发生大雾那年,伦敦刚把电车完全改为柴油引擎车。

因此,那场大雾的致死威力,是几个因素并发的结果。

(选自《每天都是一份礼物》,北京燕山出版社)

(1)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消散________①由聚集而分离;②分发;分给;③排遣;排除。

确实________①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②真实;实在(跟“虚”相对);③实际;事实;④果实;种子。

(2)“恍然大悟”的意思是________。

“那是一场灾难”的“那”指代的是________。

(3)“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倒装,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4)“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

”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吧。

(5)伦敦大雾带给人类什么启示呢?

【答案】

(1)①;③

(2)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

(3)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

(4)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5)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

(1)解答本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词义选择字义。

(2)理解词语时要结合语境。

恍然大悟:

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那”指代的内容可以从第一自然中总结。

(3)本句是一个倒装关系的因果复句,所以后半句是原因,前半句是结果。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进行筛选概括。

(5)解答本题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①;③;⑵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⑶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⑷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⑸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

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般这种代指内容都在代词的前面。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的阅读感悟。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

家家都有一两把很锋利的斧头。

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树木变成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紫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

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5天5夜,到第6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哪些锋利的斧头。

(1)“然而”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减少——________          这样——________         消失——________

(3)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表示转折

(2)增加;那样;出现

(3)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解析】【分析】⑴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⑵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

减少:

去掉一部分。

根据其意思,减少的反义词可以是“增加、增长、增多、增添、添加”中其中之一。

其他依次类推。

消失:

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或[人或事物]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不复存在。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表示转折;⑵增加;那样;出现;⑶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能力。

⑵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⑶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不间断地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寮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

“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诀窍——________    思考——________    显现——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同画竹的秘诀。

(3)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用“胸有成竹”写一句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造句:

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

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

诀窍:

关键性的好办法。

根据其意思,诀窍的近义词可以是“窍门、秘诀、诀要”中其中之一。

其他依次类推。

思考:

思索、考虑。

显现:

显露,露面。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造句:

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

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儿,常常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儿一块石头,说:

“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

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儿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里,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

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

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儿怎么都不卖,竞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儿兴冲冲地捧着这块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儿,徐徐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

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1)请写出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

________

地点:

________

人物:

________

起因:

________

经过:

________

结果:

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划线的字“总”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3)第5自然段中的“竟”能否去掉?

为什么?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有一天;孤儿院;男孩儿、院长;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

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

“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

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1、有一天2、孤儿院3、男孩儿、院长4、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5、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6、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

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

“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

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分析】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