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739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docx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2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26

实验原理:

DNA绿色,RNA红色

实验步骤

步骤器材与试剂作用与原理

(1)制片①将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载玻片上0.9%的NaCl溶液滴

②载玻片烘干10.9%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2维持细胞形态。

3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2)水解8%HCl中30℃保温5分钟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3)冲洗用蒸馏水缓流冲洗10分钟

(4)染色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

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

(5)观察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分布:

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P18

实验原理:

还原糖砖红色

脂肪红色

蛋白质紫色

1、还原糖的检测

什么是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

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

非还原性糖:

淀粉、纤维素、蔗糖、糖元。

(1)材料的选取:

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

0.1g/mL的NaOH溶液,乙液:

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

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

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

双缩脲试剂(A液:

0.1g/mL的NaOH溶液,B液:

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

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P7

1、显微镜的使用:

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收放。

(1)低倍镜使用: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且标本应透明)

(2)高倍镜使用:

先使用低倍镜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

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视野较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

放大倒立的虚像。

(2)放大倍数计算: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

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

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

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

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

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

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

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

1.高倍镜的使用时注意

(1)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

(2)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P47

1、材料:

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

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步骤操作方法目的与作用

(1)取材①新鲜的藓类的叶

②菠菜叶下表皮略带一些叶肉①藓类叶为单层细胞

②下表皮容易撕取,要略带些叶肉

(2)制片注意叶片不能太干了,保持有水的状态以免影响细胞活性

(3)观察叶绿体呈椭圆形,可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

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积(长轴)转向光源,在强光下以最小面积(短轴)转向光源。

(1)取材漱口,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

(2)染色将口腔细胞放在健那绿液滴上

(3)观察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问题1、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观察线粒体?

植物线粒体相对较少,叶绿体颜色易掩盖线粒体被染成的蓝绿色。

2、如果观察发现染色不足,如何补色?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健那绿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

步骤项目试管1试管2试管3

1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mL2mL

2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5分钟0℃100℃60℃

3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1mL1mL1mL

4滴入碘液2滴2滴2滴

5观察结果变蓝变蓝不变蓝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用带有一个小孔的隔板把水槽分成左右两室,把磷脂分子引入隔板小孔,

使之成为一层薄膜,水槽左室加人钾离子浓度较低的溶液,右室加入钾

离子浓度较高的溶液。

(1)在左、右两室分别插入正、负电极,结果发现钾离子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

原因是                                 。

(2)若此时在左室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多肽),结果发现钾离子可以由左室进入右室,

原因是                                。

(3)若此时再将电极取出,结果钾离子又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

原因是                               。

(4)上述实验证明                            。

答案

(1)磷脂膜上没有载体,钾离子不能通过主动运输由左室进入右室

⑵钾离子利用缬氨霉素载体,并由电极板提供能量,通过主动运输由左室进入右室

⑶缺少能量,不能进行主动运输 

⑷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消耗能量,物质从低浓度到达高浓度

实验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

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

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

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

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1过氧化氢(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气,可以放入带火星的木条,看能否复燃来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

步骤项目试管1试管2试管3

1加入过氧化氢溶液2mL2mL2mL

2加入蒸馏水1mL--

3加入盐酸溶液-1mL-

4加入NaOH溶液--1mL

5滴加肝脏研磨液

2滴2滴2滴

637℃水浴5min5min5min

7检

验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复燃不复燃

试管内气泡产生量有气泡产生没有气泡

产生没有气泡

产生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没有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2

原理: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步骤项目试管1试管2试管3

1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mL2mL

2加入蒸馏水1mL--

3加入盐酸溶液-1mL-

4加入NaOH溶液--1mL

5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2滴2滴2滴

660℃水浴5min5min5min

7加入斐林试剂2mL2mL2mL

850℃-60℃水浴2min2min2min

9观察结果有砖红色沉淀无无

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3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这样的pH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淀粉分解,所以试管中加人斐林试剂后并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1号试管内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这样的pH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所以淀粉被分解并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响酶的活性

例、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底物足够,其它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下图所示。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

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如下图所示。

③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

其特点如下图中曲线变化所示。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度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如下图所示。

实验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P61

原理:

①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②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伸缩能力不同。

1、条件:

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側滴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

成熟(有明显液泡)的植物细胞能够与外界溶液组成一个渗透系统,通过渗透作用的方式吸水或失水。

2.方法步骤:

应用:

1、可以用于测定细胞液的浓度2、可以用于判断细胞的死活

注意问题:

1、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充满的是0.3mg/mL蔗糖溶液。

2、动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例题:

下面是一组用新鲜洋葱表皮进行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请分析回答:

实验分组处理方法实验结果

第组①将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②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第组③将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第3组⑤将材料置于7%的尿素溶液中⑤开始发生质壁分离,然后逐渐自动复原

第4组⑥将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min后

取出,重复第1组实验⑥不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第1、2、3组实验中均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其内部结构基础和外在条件分别是。

(2)比较第1和第2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

(3)比较第1和第3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4)比较第1和第4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答案:

(1)内部结构基础是有原生质层和原生质层内外两个溶液体系的存在;外在条件是原生质层内外两个溶液体系存在浓度差

(2)高浓度溶液加快质壁分离现象的出现,但由于引起细胞过度失水,导致细胞死亡,使质壁分离复原不能发生(3)尿素是可能被细胞主动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随着尿素分子不断的进入细胞内部,当细胞内外浓度趋于一致时,质壁分离就会自动复原(4)高温致使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注意问题

1、选材:

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其细胞液为紫色,在显微镜下与无色透明的细胞壁容易区分,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效果明显。

另外,取新鲜水绵、黑藻叶、南瓜表皮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2、试剂:

选用0.3g/ml蔗糖糖溶液。

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虽然很快,但不久就会将细胞杀死,细胞不能进行质壁分离复原;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另外,8%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甘油……也可使用,但后面三者在引起质壁分离后可自动复原。

3、时间的控制:

做好质壁分离的实验后,不久就要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避免使质壁分离的细胞长时间处于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过度失水而导致死亡。

从而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

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

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

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P91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装置:

(见课本)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分析

甲:

有氧呼吸装置             乙:

无氧呼吸装置 

3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其目的是:

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其作用是:

检测CO2的产生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3、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P115

1、材料:

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1混合液).

时间:

3~5min.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

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

(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

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

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P110

原理:

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当与琼脂相遇时,其中酚酞变成紫红色,因此,从颜色上的变化就知道NaOH

扩散得有多远。

在一定时间内,NaOH在琼脂块的每一侧扩散的距离大致相同。

步骤:

将含酚酞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放入烧杯内,加入

NaOH溶液,10min后取出,用纸巾吸干,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

分析: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也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结论: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细胞表面积限

制了细胞的长大。

1.细胞为什么要分裂?

或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1)增大细胞膜表面积与体积比,有利于物质的运输(营养吸收与废物排出)以保证细胞正常生命代谢需要。

(2)保证适宜的核质关系,使细胞质能在细胞核的控制范围内。

2.卵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因为它含有许多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卵黄,而使细胞体积增大了许多倍。

但卵细胞一般与外界交换物质少,故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特殊。

练习一实验专题

(1)

1、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中所用试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将NaOH和CuSO4溶液混匀后使用

B.用95%的NaOH溶液对洋葱根尖细胞进行解离

C.用苏丹Ⅳ鉴定含油多的细胞,镜下可见染成红色的颗粒

D.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应选用根尖分生区作实验材料判

2、实验室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蔗糖溶液(编号为A、B、C、D),已知四瓶蔗糖溶液的浓度都不同。

现利用半透膜袋进行渗透实验,装置如下图,一段时间后半透膜袋①和③变得胀硬,半透膜袋②萎缩。

四种蔗糖溶液中浓度最低的是()

A.蔗糖溶液A   B.蔗糖溶液B   C.蔗糖溶液C   D.蔗糖溶液D

4、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

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在右图状态,a、b表示两处溶液的

浓度,由此可能作出的推测是()

A、此时a>b,细胞渗透吸水B、此时a=b,渗透系统保持平衡

C、此时a

5、观察藓类叶片细胞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花生子叶中脂肪的鉴定四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A.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生活状态B.都必须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C.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D.都需对材料进行染色

6、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7、某生物学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而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了如下

实验,在这一实验设计中,应该改正的错误是()

花盆光照温度水

A阳光20℃充足

B暗室20℃不充足

A.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黑暗的地方

C.两个花盆的温度不应该一样高

D.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

9、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浅蓝色→棕色→砖红色B.白色→浅蓝色→棕色

C.砖红色→浅蓝色→棕色D.棕色→绿色→无色

10、使用显微镜观察牛蛙血涂片时,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视野亮度和细胞数目的变化是

A.变亮,增多B.变暗,减少C.变亮,减少D.变暗,增多

11、下面为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观察实验的有关图示,甲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X和16X字样、物镜标有10X和40X字样的镜头,乙图是某同学在甲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

欲将乙图视野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

(1)(4);左上方B.

(1)(3);右下方

C.

(2)(3);右下方D.

(2)(3);左上方

12、依据"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你认为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为保证细胞代谢需要,最好的解决方法是()

A.不再生长B.死亡C.消失D.分裂

13、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视野内看到的最多的细胞是()

A.间期细胞B.中期细胞C.末期细胞D.前期细胞

14、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理想材料是()

A.活的肝细胞B.口腔上皮细胞C.发育着的受精卵D.卵细胞

15、在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将淀粉酶稀释2倍与稀释20倍,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

A.专一性B.多样性C.高效性D.稳定性

16、下列各项中,不是发生质壁分离的必备条件的是()

A.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B.有成熟的液泡

C.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D.细胞核的多少

17、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在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下到上依次是()

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B.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C.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

D.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18、下列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

①葡萄糖②果糖③蔗糖④麦芽糖⑤淀粉⑥纤维素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⑤⑥D.①②④

A瓶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实验十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P21

1、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

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查看《五年高考三年模拟》P68)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

末期呢?

实验十三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P88

1、原理: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