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778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docx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

 

揭阳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

 

 

普宁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

 

1、基本概况…………………………………………………1

2、主要做法和成效…………………………………………2

(一)落实政府责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2

1.完善体制机制,落实工作职责…………………………3

2.突破筹资瓶颈,加大经费投入…………………………5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6

4.夯实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8

5.发展各类教育,完善教育体系…………………………10

(二)加强教育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2

1.依法规范办学,促进教育公平…………………………12

2.整治周边环境,构建平安校园…………………………13

3.创新德育模式,增强工作实效…………………………14

4.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15

5.加强教育科研,全面提升质量…………………………16

(三)充实教育装备,努力提高办学水平…………………17

1.抓好设备装配,提高综合实力…………………………17

2.提高普及水平,凸显办学成效…………………………18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19

四、自评结果…………………………………………………20

树学在普宁品牌谱强教圆梦华章

——普宁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自评报告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为抓手,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经费投入、整合优化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谱写普宁强教新篇章。

一、基本概况

普宁市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面积1620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0%,是全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

全市辖17个镇、7个街道、1个乡、3个国营农场,有518个村委会、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244万人。

普宁地处粤、闽、赣陆路交通枢纽,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国道324线、揭惠高速公路、厦深高铁等干线横贯辖区,市区流沙是粤东的汽车货运中心,汽车货运专线直达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人才辈出。

近现代名人有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潮汕工人运动的领袖杨石魂、老一辈革命家和国家侨务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方方、原广东省人大主任罗天、著名侨界爱国领袖庄世平、著名外交官柯华、原首都师范大学校长许祥源、中国版画国画大师赖少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以及众多商贾巨子等等。

普宁市是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商贸名城,目前正致力打造纺织服装、医药物流和资本运营三大商圈。

主要有服装、中药材、纺织品、茶叶、蔬菜、水果等专业市场,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国家批准的全国首批8个中药材定点市场之一;是著名的“中国青梅之乡”、“中国蕉柑之乡”、“中国青榄之乡”。

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58.7亿元,人均26698元,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63.6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0.8元。

普宁市是潮汕有名的文化之乡,素有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人文素质较高。

辖区内现有公办普通中小学校535所,其中小学455所,初中56所,九年一贯制7所,完全中学14所,高级中学3所;民办中小学校30所,其中:

完全中学1所、中职学校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18所、九年一贯制6所,十二年一贯制2所。

全市幼儿园共218所,其中:

公办30所、民办186所、集体和其他部门办2所。

市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2所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

中小学在校生398105人,其中普通高中生59632人、中职生48222人、初中生105403人、小学生184848人,特殊教育班学生8人(不含随班就读学生);在园幼儿77992人。

全市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3751人,其中,普通高中教师4316人、职中教师651人、初中教师7718人、小学教师11055人、特殊教育教师12人;全市学前教育人员2692人。

目前全市28个乡镇场街道已有23个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覆盖率为82%。

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532所,覆盖率达100%;29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有18所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62.1%。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落实政府责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1.完善体制机制,落实工作职责

我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组织制定了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第一、成立领导机构,统领创强工作。

自2012年6月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以来,我市党委政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中共普宁市委普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普宁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普宁市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普宁市2013-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方案》和《普宁市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4-2020年)》。

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政府分管领导等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普宁市创建省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市创强工作。

各乡镇场街道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构建了“党委统揽、政府负责、教育牵头、乡镇协同、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机制。

市、镇、村逐级签订了创强工作责任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创强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

在2015年1月召开的普宁市委常委会上,出台了《中共普宁市委普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创强工作的决定》,再次吹响教育创强攻坚战的号角,教育创强工作得到快速推进。

第二、完善管理机制,打好发展基础。

我市实行“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市教育局负责中小学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负责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训和考核工作,归口负责学前教育的管理。

同时,为了优先解决教育问题,市委、市政府坚持两个制度:

一是坚持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制度。

全市每年召开全市性教育工作会议。

建立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研究和解决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坚持市镇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

每学期市挂钩领导、镇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挂钩学校,现场办公,帮助学校解决困难和问题,鼓励师生团结拼博,勇创佳绩。

市委书记黄耿城经常深入教育部门和学校了解研究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教育创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市长陈群峰多次开展教育调研活动,听取发展普宁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动普宁教育改革与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每年教师节期间,市领导深入到挂钩学校慰问教师,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庆祝教师节大会,总结教育教学成果,表彰和奖励先进。

今年9月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大教育”格局,全力推进全市教育工作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检查监督,推进依法治校。

为进一步督促引导全市中小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我市制定《普宁市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方案》,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市建立和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聘任督学68名,并实现督学挂牌全覆盖。

把全市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纳入经常性的随机督导检查,在全市形成经常性督导与集中专项督导相结合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全市中小学校“一校一章程”覆盖率达100%,依法治校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近三年来,我市教育系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行为。

2.突破筹资瓶颈,加大经费投入

针对资金紧缺难题,我们采取“上级拨一点、财政挤一点、银行借一点、社会筹一点”的方式,千方百计筹集创强资金。

我市2012年规划投入创强资金12.7亿元,目前已投入资金超14亿元,占规划投入的110%。

第一、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建立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落实各项配套资金。

2012-2014年我市教育经费落实情况分别为:

预算内教育拨款年增长17.85%、24.62%和40.18%;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增长13.11%、15.9%和8.42%,预算内教育拨款年增长率连续三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增长率。

中小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小学2640元、3580元、5480元;初中2336元、3517元、5512元;高中2935元、3512元、4675元;职中4762元、5192元、5201元,连续三年逐年提高。

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

小学683元、774元、1041元;初中827元、1131元、1598元;高中1428元、1465元、1492元;职中2170元、2213元、2593元,连续三年逐年提高。

同时,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监督,严格审批相关手续程序。

近年来,没有发生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教育资金现象。

第二、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支持校舍建设。

市财政对创强工作中的校舍建设予以补助扶持:

公办幼儿园和小学校舍建设每平方米分别补助500元,中学校舍建设每平方米补助600元;对部分资金筹措特别困难的校舍建设工程加大支持力度,把每平方米补助资金提高到1200元或1400元。

2012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校共新建校舍38万平方米,投入资金5.6亿元,其中市财政补助资金2.6亿元。

二是配足设施设备。

我市共投入4.35亿元分年度分批次按有关规定为各中小学校、中心幼儿园配全配足各功能室仪器设备、体育场地的教学器材和运动器材、幼儿园的教玩具等。

第三、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

我市通过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捐资办学,支持教育创强项目建设,助推创建教育强市。

各镇街、村(居)通过发动海内外乡贤、校友、村集体和群众捐资助学,支持教育创强。

自2012年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以来,广大乡贤和热心人士捐资兴学热情空前高涨,如立白集团董事长陈凯旋先生捐资3800万元兴建陈宝文学校,流沙东街道新坛村陈伟武先生为新坛小学重建工程捐资2400万元。

据统计,全市社会力量捐资总额超6亿元。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人才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本。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培养造就教育领军人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教育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

第一、抓好教师管理。

一是开展系列师德教育活动。

通过举办和开展“立德树人”征文比赛、优良师德系列报道、“揭阳市玉德人物”巡回演讲等活动,大力弘扬师德模范。

二是建立校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定期对任职校长进行考核和培训,近三年全市中小学校长接受各种培训207人次。

重视校长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优化校长年龄结构。

三是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对教师年度考核制度,从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质量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奖励挂钩,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

第二、抓好师资增配优配。

近四年来,组织17所高(完)中外出前往华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252人。

同时,在普宁市通过公开招聘增配教师1371人,其中分配到农村中小学校896人,逐步缓解农村学校教师欠缺与学科不平衡的问题。

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图音体、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基本满足课程开设要求。

目前,我市各类学校均按省标准配齐配足教师,无代课教师,师生比小学为1:

16.7,初中为1:

13.7,高中为1:

13.8,幼儿园教师基本实现“两教一保”。

第三、抓好教师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

抓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大力鼓励在职教师报考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班,共有36人毕业。

目前,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是96.1%、100%、100%、100%和99%;职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1.1%。

抓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培养造就一批教育管理专家和名优教师。

以省级温俊义名校长工作室、柳文龙名师工作室、卢海琼名班主任工作室和揭阳市级陈俊洪、刘宏良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实施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程培训计划。

抓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制订《普宁市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与北师大和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北京生本养成教育咨询中心)签订《普宁市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合作框架协议》,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

近三年,我市涌现出特级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南粤优秀教师共12人,市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共936人。

据统计,近三年我市安排教师培训经费1794.8多万元(其中财政安排资金1794.8万元)。

2014年,全市教师参加继续教育39363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39215人次,年学时72以上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91.2%。

第四、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积极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从教。

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及福利,建立健全了教师工资逐步增长机制,制定了《普宁市中小学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实施办法》,实现了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当地公务员“两相当”。

教育系统工资从2007年的人均月970元,到2015年增加至人均月5262元,增长了442.47%,增资幅度逐年加大,特别是近三年,人年均工资增幅达到25.4%。

对扎根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的教职工,全面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一方面在工资套改上,比城区教师高定一个档次;另一方面是按粤财教【2013】51号有关规定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岗位津贴,2013年享受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共13549人,人均月518.2元;2014年享受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共13141人,人均月746元。

2015年享受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共13325人,人均月746元。

同时,根据粤教人【2007】250号和粤教师【2008】7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工作,激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稳定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促进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夯实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我市采取得力措施,把布局调整与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等结合起来同时推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已于今年11月初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第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一是完成学校布局调整。

2013年4月,我市按照区域内人口变化和城镇发展的趋势,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及有关方面的意见,制定了《普宁市2013-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方案》,用3年的时间完成全市中小学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至目前,全市共合并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撤消学校2所,撤高留低23所。

全市小学平均班额35.8人,初中平均班额47.7人,且最大班额小学不超过50人,初中不超55人。

二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制订《普宁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对全市321所薄弱学校进行改造,加大资金的倾斜力度。

通过增加校舍建设、配套设施设备、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优化育人环境等措施,大力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至目前,全市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为100%,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为62.1%。

第二、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确保入学机会均等。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个为主”要求,切实担负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责任,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最大限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问题。

2013-2014学年度,全市中小学共接纳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3183人,其中入读公办学校随迁子女739人,占23.2%;2014-2015学年度,全市中小学共接纳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6836人,其中入读公办学校随迁子女3395人,占49.7%;2015-2016学年度,全市中小学共接纳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9346人,其中入读公办学校随迁子女7564人,占80.9%,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逐年提高,充分体现了我市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同时,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近四年来,共资助学前教育22726人次,金额785.21万元;义务教育72988人次,金额2001.148万元;高中阶段教育37159人次,金额4746.385万元。

第三、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

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县域内定期轮换制度,实行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教师互动交流,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山区支教。

结合实施“结对帮扶”、“千校扶千校”等措施,对轮换校长和支教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方面给予倾斜。

2014年轮换校长78人,轮换教师1002人;2015年轮换校长28人,轮换教师1009人,比例均在5%以上。

对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的交流主要是根据教师队伍呈现结构性欠缺的矛盾进行优势互补、合理流动,主要的途径有传帮带、对口帮扶、支教、培训骨干教师等。

5.发展各类教育,完善教育体系

第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积极实施各阶段“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近四年,我市改建、新建了公办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27所;利用小学富余校舍新建了小学附属幼儿园121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3所。

二是坚决取缔非法办园。

乡镇(街道、农场)人民政府牵头,组织镇安全办、教育组、派出所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坚决取缔无证办园行为,确保幼儿园正常的办学秩序。

近四年来,大力整治无证幼儿园行为,全市共查处无证学前教育机构78所,其中给予警告限期办理手续的22所,限期整治合格后办理手续的35所,取缔的21所,消除了无证办园现象。

目前,全市有规范化幼儿园124所,其中市级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28所、集体和其他部门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92所,占比为56.8%;全市有公办园和普惠性幼儿园200所,占比为91.74%。

第二、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

一是积极实施普通教育水平提升工程,增加优质普通高中学位。

近年来按年度完成省下达的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作,共增加揭阳市一级学校2所,至目前全市20所高(完)中有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省一级学校1所,揭阳市一级学校10所,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占比达65%。

二是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教育。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参与”多元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包括公办1所,民办1所。

其中公办的普宁职业技术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职校”和“省部级示范性中职校”,现有在校生26289人,占全市中职在校生的54.5%。

2015年9月,我市普通高中在校生59532人,中职学校在校生68464人(含对外输送生源),普职比为46:

54,大体相当。

第三、鼓励发展民办教育。

一是认真执行税费减免政策。

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共拨付省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31万元。

二是引导民办学校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我市在引导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努力改善民办教育办学条件上下功夫,积极引导民办学校出资人加大教育投入,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据初步统计,近三年来民办学校投入资金1亿多元,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三是通过引入市外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联合开办新的幼儿园和学校,逐步建立“政府主导,联合加盟,社会参与”的办学新体制。

我市民办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质学校,在粤东地区乃至全省享有盛名,如华美实验学校、勤建学校、新世界中英文学校等。

第四、重视特殊教育。

按要求新建了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1所,并全面配套各项设施设备;学校管理机构完善,现有特殊教师12人;在21个常住人口4万人以上的镇(街道)中心小学设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配备达到《广东省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粤教基【2012】8号)规定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市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6%。

第五、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各镇街和村(居)委会都建设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社区教育中心、篮球场、农家书屋等。

民间每年自发组织开展“普宁潮剧文化艺术节、美食节、龙舟赛、乒乓球赛、篮球赛、广场舞、书画展、猜灯谜”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

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城乡的文化教育网络,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加强教育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依法规范办学,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贯彻教育法律法规。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态编班,严禁各中小学校开设重点班、实验班、提高班,严禁违规补课和违规征订或代购教材教辅。

近年来,普宁教育没有违纪违规事件。

第二、规范教学行为和课程设置。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及作息时间安排的通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课程计划的规定安排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连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

全市入学秩序井然,没有发现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没有将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与学校录取相挂钩的现象。

第四、规范办园行为。

我市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积极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断规范办园行为,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每年都组织幼儿园园长参加广东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在我市举办的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提高我市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积极选派幼儿园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揭阳市级培训,努力提高我市幼教队伍的素质。

市直属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结对帮扶,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带动和辐射区域内所有幼儿园发展,逐步实现学前教育规范化。

2.整治周边环境,构建平安校园

我市十分重视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成立了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公安、司法、工商、宣传、文化、综治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大整治力度,对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的书店、音像店进行重点清查,重拳打击黑网吧。

市教育局专门设立安全办公室,配备5名专干负责校园安全工作。

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制定了校园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交通、游泳、防火、饮食等安全教育,开展防火、防震等应急演练。

加强学校安保力量,配足门卫值班人员,近三年投入安保建设经费280万元,购置564套安保器材,所有学校都安装有视频监控等,做到人防、物防、技防全面升级。

近几年来,全市中小学校没有出现1次死亡3名学生的安全事故,校园没有发生死亡1人以上的学校主要责任事故。

3.创新德育模式,增强工作实效

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市教育局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有专门的德育工作队伍。

创新德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成立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立多个德育基地,通过开展培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善行义举道德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主题系列活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活动等,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落实《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方案》,深入开展中小学德育绩效评估。

目前,我市已创建省、市、县级德育示范学校分别有3所、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