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409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整体概述】

第一单元四篇课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

其中2篇是诗歌,一是现代诗歌,一是古诗。

还有2篇是中外名人爱国的故事。

“爱国”理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生的指南针。

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分内涵,培养感悟。

  

2、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具体文字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训练语言文字,陶冶爱国情感。

  

4、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诵读并背诵。

  

【单元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时  

《我们爱你啊,中国》2课时  

《郑成功》2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1》2课时  

《练习1》3课时  

单篇教材解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本解读】

《不懂就问》  

课本中用四幅图告诉我们在家里、学校、展览馆遇到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向别人请教,请教的对象可以是家长、解说员、同学等,可以说一切知道的人你都可以请教。

请教的问题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勤于搜集资料》  

为什么要勤于搜集资料?

其一,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有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二,搜集资料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其三,我们常说学生要勤学好问,《不懂就问》是讲的好问,那么勤于搜集资料就是侧重于勤学。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法学法:

一、前移"起点",整合已有成果

二、突出主题,整合教材优势

三、统筹考虑,整合目标要求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张家港历史文化的文章。

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等)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

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

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

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

在干什么?

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

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

(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

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2)制作资料卡片。

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

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编辑剪报。

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2.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

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

从哪里看出来?

图上有哪些人?

分别在干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

怎么知道的?

有哪些人?

他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

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

老师呢?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

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

同学在干什么?

老师又分矧在做什么?

  四、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卜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五、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第1课《我们爱你啊,中国》

【文本解读】

《我们爱你啊,中国》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咏,赞美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

要处理好媒体展示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关系,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4的相关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歌曲的内容。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

说一说诗中展示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特产丰富  文化灿烂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从诗句内容和表现形式看,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讨论,小结:

第一段(第1节)

第二段(第2—6节)

第三段(第7节)

5.朗读全诗,初步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

理解:

“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

1)这一段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

2)“啊,我们爱你,中国!

”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的读音。

2.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自己小声说一说。

3.你想提醒同学写哪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4.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小节。

1)朗读并理解词语:

清奇俊秀浓妆淡抹

飘渺波澜壮阔

2)读了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4)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风景?

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6)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3—6节,再交流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第3节:

介绍祖国名产。

着重理解:

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

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

结合图或录像简介:

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

理解词语“巍峨”。

第5节:

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

结合图片介绍战国编钟。

理解:

“新歌”指什么?

“滚滚春潮”、“希望之火”又各是什么意思?

第6节:

伟大的民族精神。

理解:

“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

(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例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这些伟大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

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7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

(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3.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地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共同感受一下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以进一步激发爱国之情。

附板书: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1我们爱你啊,中国民族迷人

伟大成就

    奋发开拓民族精神伟大

 

第2课《郑成功》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事,歌颂了郑成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这是一位将军的爱国方式,征战疆场,保家卫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以及他建设台湾的功绩。

  

B、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网上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以及建设台湾的丰功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B、培养学生的合作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法学法:

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

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起来。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

(板书课题:

郑成功)

2.听说过郑成功吗?

学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街头巷尾融洽酋长

  ⑵注意字型。

指导写“街头巷尾”的“巷”,“融洽”的“融”。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

  ⑸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

(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

(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

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

(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

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

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

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

  四、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仿写第五小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

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4-6小节。

  过渡: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

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板书。

  准备工作充分: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

  官兵的勇猛善战:

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

  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

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

(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

  4.地朗读第第4-5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

  5.指名读课文第6小节。

  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

(喜出望外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②生自由练读。

  ③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7-8小节。

  1.默读,思考:

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

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9小节。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

(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五、总结全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像李登辉、陈水扁这些民族的败类,想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决不答应。

六、练习复述课文。

  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

  3.教师小结。

  七、仿写。

  1.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

  出示句子: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

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

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注。

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

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

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

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总的来说,写战斗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

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烈。

  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烘托出战斗的气氛。

  4.选择一部电影或电视片,观看有战斗场面的片段,把其中的一个战斗的场面描写下来。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再次播放民族英雄的画像,老师引导他们课后搜集郑成功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故事,将介绍给同学,这一做法将及大地调动他们课外搜集资料积极性。

 

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文本解读】

本文讲的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仍不忘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这是一位音乐家爱国的方式。

用音乐为武器同敌人作斗争,鼓舞人民与敌人作斗争。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法学法:

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

(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

“我”是谁?

“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

“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

雾气。

疾驰:

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

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

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

国家灭亡。

消逝:

消失。

肺结核病:

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仅能加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仿写第五小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

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

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

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

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

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

悲愤欲绝(读)①查字典,解释“绝”:

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

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

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

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

(通宵,整夜)

比较: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

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

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

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

因此,这个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