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412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docx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篇一: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

第一课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聆听乐曲《关山月》,认识古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

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

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

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认识古琴导入。

3、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

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4、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

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

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5、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三、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

古琴曲《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表达了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

琴曲《关山月》为本世纪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

音韵刚健而

质朴,气魄宏大,抒壮士之情怀,真挚感人,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韵律与情感,孩子们很聪明,乐感也不错,第一遍聆听就听出这首曲子是思念家乡的,略带忧伤的,然后我让学生随音乐默诵这首李白的唐诗《关山月》,提示学生要把诗词朗诵出乐曲的韵律来,六年级的孩子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朗诵诗词也有一定的韵律。

然后我又让学生用桌子当古琴,模仿古琴的演奏姿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一)、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

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

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

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

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

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二)、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

启发学生:

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

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

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

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

面的不同。

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

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全课小结。

齐唱歌曲,谈谈感受。

教学反思: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

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

这首歌曲曲调婉转,无不深深拨动着天下儿女的心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音乐与诗句珠联璧合所描绘出的情境,体现了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教学情境!

形象生动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前倚音,也从而使学生体会爱,明白爱,更好地体会歌曲中的感情。

在充分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旋律中的附点、前倚音这些音乐符号,学生能自然流露出对妈妈的感情,感受到在演唱这些句子是应用温和的声音和较慢的速度表现歌曲,这在体会歌曲感情上很有帮助。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

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

同样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

教师用C调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

指导学生学吹竖笛。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

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

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

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

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

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

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唱歌曲《花非花》。

教学反思:

情境设计导入反响热烈在课堂初始即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掌握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技巧、仪态、肢体示范动作等,让学生学到技能方法;练习效果突出根据对学生不同方式的发声训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分小组学习、互动设计反馈较好在气息练习、发声练习、找重难点、解决重难点时,学生的团队合作、互动的环节,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唱歌的技巧,学习的方法,更懂得了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日后工

作中所需具备的技能。

学生互评效果好,学生上台表演完,都要进行学生互相评价,老师最终点评,既可以锻

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点评能力,共同学习。

但学生自己发挥的机会太少,不能充分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仍然有些被动。

第二课月下踏歌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和《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

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和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

3、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和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4、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5、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do、mi、sol”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6、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感受浓厚的儿童情趣和鲜明的彝族风格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并配合实践聆听,加强对乐器音色类别的听辨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乐曲《阿细跳月》,认识民族乐器分类

(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篇二: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聆听乐曲《关山月》,认识古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

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

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

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认识古琴导入。

3、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

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4、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

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

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5、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三、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一)、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

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

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

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二)、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

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

启发学生:

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

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

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

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

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

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全课小结。

齐唱歌曲,谈谈感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

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

同样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

教师用C调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

指导学生学吹竖笛。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

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

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

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

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

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

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唱歌曲《花非花》。

第二课月下踏歌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和《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

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和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

3、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和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4、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5、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do、mi、sol”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6、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感受浓厚的儿童情趣和鲜明的彝族风格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并配合实践聆听,加强对乐器音色类别的听辨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乐曲《阿细跳月》,认识民族乐器分类

(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1)聆听《快乐的罗嗦》或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人手,请学生回顾彝族的艮族风俗风情,然后进入乐曲主题的聆听。

2、聆听主题,熟悉主题。

通过唱、奏、跳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记忆,然后说一说:

主题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

(4个乐句,1小节为1个乐句)

(2)跟老师学一学“跳月”的舞蹈基本舞步,边听边跳,感受乐曲的韵律。

动作为:

前三拍走三步,后两拍空中蹬脚两下,蹬脚时边拍手边喊“嗨嗨”。

走的方向为:

左右、前后。

3、多次聆听乐曲,听出主题重复的次数和变化。

引导学生从音色、速度、力度和音区等要素中,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4、再次聆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的乐段和情绪越来越热烈的尾声。

启发学生:

当听到弹拨乐器出现时,随音乐模仿弹奏的动作;当听到乐曲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摇手腕等动作表现越来越热烈的情绪。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关山月音乐教案篇三:

关山月教案

关山月

李白

三维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感受诗人对征人的关切与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明月是思念的眼,看着你也看着我。

古往今来以明月表相思的诗句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天宝元年,供奉翰林。

受权贵谗毁,不久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

后因李璘被杀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漂泊困苦,客死当涂。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三、品味诗歌

1、教师范读诗文,学生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4、探究交流

(1)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

(2)中间四句,引用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前四句,表现形式:

描写。

关键词:

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关。

品味:

苍凉雄浑,或情感寄托之物,或情感发酵之地。

(相关例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浮云游子意”?

?

中间四句,表现形式:

议论,用典。

关键词:

征战地、不见还。

品味:

惨烈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是无尽的伤害。

(相关例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证战几人还,?

?

后四句,表现形式:

描写。

关键词:

戍客、思妇、高楼、叹息。

品味:

此恨绵绵。

叹息的是戍客是妻子,是儿孙亦是亲娘,也是诗人。

(请你展开丰富想象:

他们叹息的是什么,)

四、小结

本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与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与默写

板书设计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天山——长风万里——雄伟壮阔

引用典故——沙场点兵——关切同情

戍客思归——闺怨叹息——哀婉凄凉

教学反思:

诗歌前四句写景很大气,中间的用典很悲壮,最后的抒情很凄婉。

教学时思路很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只是当堂背诵对部分学生有困难,篇幅长了点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