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9514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节日策划书.docx

传统节日策划书

传统节日专题宣传策划书

传统节日专题宣传一《传承》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确定2008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

可见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精神,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活动主题

传统文化进校园xx爱国主义精神

二、活动内容

在“校园之声”广播站和枫叶文学社的共同努力合作下,在校园中,向大家介绍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以及各地不同的庆祝方式。

三、活动意义

在时尚生活气息浓重的当代社会,我们越来越关注的是时尚的潮流,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的一些文化,并学到了很多有助于我们成长的元素。

但是在这个国际化的大潮中,作为中国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了解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让传统深入人心,让悠久的古老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四、活动安排

“校园之声,,广播站将每周二下午的个人栏目改为《传承》,每周介绍一个节日;枫叶文学社利用艺苑报与校园橱窗进行宣传,校园两大媒体社团将联手打造宣传平台,与大家一起回忆心底最珍贵的记忆。

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校园之声”广播站、枫叶文学社

2008年3月

《传承》策划书

1/H

一、节目立意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确定2008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

可见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精神,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节目主题

传统文化进校园xx爱国主义精神

三、节目意义

通过广播站这样一个平台,运用传媒的渠道,将传统的概念传入人心,让传统的味道更浓,也让大家每个节日都有所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个人的文化修养。

四、节目形式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把周二的主持人个人栏目改为《传承》,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系统而全面的向大家介绍每一个传统的节日,其中包括该节日的由来、习俗、以及传统的活动等,每周一个节日,其中还穿插有二十四节气的一些介绍。

五、节目资料

春节

时间: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者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到正月初五,有的甚至到正月十

五。

传说

2/11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想把节令定准。

他设计了辱仪和漏壶,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当他知道万年测算时间节气的事情后,就修建日月阁,筑起日辱台和漏壶亭,请万年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后来,万年测算出一年有12个月,共360天。

祖乙知道后,亲自登上日月阁去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

“现在正是12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请您定个节吧”。

祖乙说:

“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传统

春节,作为岁首大节,最早确立于汉朝。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我国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

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官有朝贺,私有祭享”。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等。

民国改用公历纪年,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改称春节。

喝腊八粥,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守岁,拜年,给压岁钱,送穷?

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春节有着丰富的节俗内容。

春节代表着温暖和亲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一年不赶,赶三十晚。

”这些俗语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

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

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

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孽葬,孽葬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

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

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故事

VII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

某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说:

“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转怒为喜,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到正月十六,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全民性的狂欢节日。

唐睿宗时,曾在宫外架起一座高20丈的“灯轮”,饰以彩绸、金玉,燃灯5万盏,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除张灯结彩外,还有歌舞百戏,焰火表演。

其时,大街小巷游人如织,歌4小舞处处,鞭炮齐鸣,百里不绝。

宋朝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并延长至5天,猜灯谜也始于宋朝。

明朝元宵赏灯活动则更进一步,从正月初八到十八,连续10天。

唐宋之际,因为灯会,元宵节成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之一。

元宵赏灯,往往倾城出动,这也给恋人们提供了相会的良机。

当时闺中女子,一向被禁止外游,但元宵前后,开戒弛禁,青年男女借机相约幽会。

古代,元宵夜还有

“照井”、摸门钉的习俗。

据说,元宵之夜,去看井水会使自己更美丽。

所以,当时的少女常趁明月当空之际,俯视井水,希望自己更加花容月貌。

正月十六夜,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祈求来年添丁。

故事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作了宰相(官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后,每年元宵节,他的夫人还要到街市上看灯赏景。

司马光说:

“家中有灯,何必到市上去看?

”司马夫人说:

“我还要看人。

”XX笑着说:

“难道我是鬼吗?

”据说,民国时候,大总统袁世凯想当皇帝,但又怕人民反对,终日烦恼。

一日,听到街上有人拉长了嗓子在叫卖元宵,心里很是不爽,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

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为元宵,

只能说“xx”或者“粉果”。

时间:

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因为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的日期在阳历中相对固定)。

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随从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肉烤熟了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即晋文公),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还带了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介子推母子出来。

谁知,介子推母子宁””

肯被烧死,也不出山。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此日,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传统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时间接近,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也变成为清明的一个习俗。

清明,民间有踏青、插柳、寒食、扫墓等习俗,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有游玩赏春的欢乐,是我国一个极富特色、且非常特别的节日。

插柳:

一说和农业有关,清明是耕种的季节,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稿”的农业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插柳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清明是鬼节之一,为防止受其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扫墓:

除寒食禁火祭拜介之推的传统外,古人认为,清明时节,寒去春来,万物萌生,不知先人的坟莹是否被狐兔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坍塌,所以要前往察看。

一方面清除杂草,添土修茸,另外,准备些祭品,烧几张纸钱,举行祭拜。

踏青:

清明时节,正值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天朗气清,万物复苏,一派

生机勃勃景象,适宜郊游。

古时候,每逢清明前后,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往往打扮地光鲜亮丽,呼朋唤友,扶老携幼,或乘船,或步行,成群结队地到城外游玩,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拔河,蹴鞠,斗鸡,饮酒,观赏歌舞等等。

欢快热闹的气氛,让苏东坡都发出了

“人生能得几清明”的感慨。

故事

6/11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因仕途坎坷,遂放浪流连于烟花柳巷,替妓女填词作曲,深受她们的喜爱和推崇,有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之说。

柳永去世时,穷困潦倒,群妓合资葬其于南门外。

每年清明,群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称之“吊柳七”,又称为“上风流冢”,并相沿成习。

每年清明,未曾“吊柳七”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

这个业内风俗,一直维持到高宗南渡之后。

后人有诗题柳墓云: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端午节(又称“端五”、“XX”)

间:

农历五月初五时传说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后来大家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便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幺幺(据说蛟龙害怕此二物),发展成棕子。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常常荡舟江上,此后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此外,端午节的来历还有迎涛神说、纪念曹娥说、纪念女蜗说等等。

传统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因为端午节所在的五月,时值初夏,霉雨潮湿,蚊虫孳生,疫病容易流行。

所以,端午节的许多风俗和预防疾病有关,有人称端午节为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悬挂菖蒲、艾草,洒雄黄水,饮雄黄酒、菖蒲酒,杀菌防病。

此外,还有一些风俗,如驱五毒、悬挂钟尷画像名为驱邪,实则也是为了避疫。

驱五毒:

五毒指蝎子、螟蚣、毒蛇、虾蠟、壁虎五种毒虫。

“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

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

孩童佩带香囊等物:

端午节小孩要佩香囊,头戴虎形帽,身穿五毒衣、五毒裤,并在脖子、手腕和脚踝上系五色幺幺线,都是为了避邪驱瘟,保孩童安康。

躲五:

端午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故事

古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五日是恶日。

有人认为,屈原之所以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就是要选择这样一个恶日,表达亡国之恨之痛。

据说,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

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因为五月五日岀生,就被父亲下令扔掉,是母亲偷偷把他养大的。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大将军王镇恶,也是因为五月五日岀生,他的祖父才给他起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因为生于五月五日,从小就被寄养在宫外。

中秋节

时间:

农历八月十五

传说

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并命令剩下的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有个美丽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来,后羿得到了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就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

不料有人趁后羿不在家时来抢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吃了不死药,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牵挂丈夫,嫦娥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回家后,十分伤心,很想念妻子,便派人到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统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

每逢

中秋,东京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

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

达官显贵们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

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

游玩赏月的活动经常持续到天亮。

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男人一般祈求早日科场得意,享受荣华富贵;女人则祈求容貌像嫦娥一样美丽,夫妻和睦。

南宋时期,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圖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供兔儿爷、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故事

相传古代齐国有个丑女叫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皇帝宠幸。

某年中秋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

从此以后,少女们在中秋拜月时,开始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重阳节

间:

农历九月九日时传说

据说东汉时期,汝南县突然发生大瘟疫,许多人病死。

一个名叫桓景的年轻人,他的父母也因此去世。

为了战胜瘟魔,替父母报仇,桓景到终南山拜仙人为师,学习技艺。

他每天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仙人说:

“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带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九月九日那天,他领着父老乡亲登上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上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从此以后,当地百姓就在九月九日有了登高、配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传统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

重阳节当天,人们都要头插茱萸和菊花,手提菊花酒,登山游玩。

登高之风,在唐朝就已经非常流行。

每逢重阳,长安城中的男女老少,往往倾城而出,到曲江池北的乐游原上登高游玩,以祓除不祥。

而在平原地区,重阳节时人们就以登塔来代替登山。

至于那些没有山也没有塔的地方,重阳节时,就吃糕来代替登高。

据说,这就是“重阳糕”的来历。

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喜欢菊花,经常在重阳节菊花盛开时,呼朋引伴,饮酒赏菊。

受他的影响,赏菊遂逐渐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活动。

宋朝时期,每逢重阳佳节,酒店客栈常用菊花扎成一座座花门,宾客自门下进出,宴席散后,大家还可以摘一枝菊花插在帽沿上,兴尽而返。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汉语的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故事

晋朝诗人谢灵运是我国最早的专业登山爱好者,为了重阳节登高,还专门制作了一种木屐,前后有活动屐齿,山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得登山更为方便,人称“谢公屐”。

传统节日专题宣传——

《传承》总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10/H

发布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确定2008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

可见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精神,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校园之声”广播站和枫叶文学社的共同努力合作下,在校园中,向大家介绍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以及各地不同的庆祝方式。

“校园之声”广播站将每周二下午的个人栏目改为《传承》,每周介绍一个节日;枫叶文学社利用艺苑报与校园橱窗进行宣传,校园两大媒体社团将联手打造宣传平台,与大家一起回忆心底最珍贵的记忆。

通过这样的宣传,让大家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同学都对我们的活动和宣传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见大家对我们的活动还是很关注的。

同时,“校园之声”广播站与枫叶文学社的宣传方式和力度是很到位的,而这样的活动我们也将一直做下去。

传统节日的宣传不是一个学期就结束了的,它需要我们一直铭记在心,从前、现在、直到永远,所以这样的活动和宣传是有必要一直做下去的,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1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