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588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docx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对旅游开发的速度、规模、效益及时空安排影响深刻。

以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为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总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西北部以自然资源为主,分布稀疏,东南部以人文资源为主分布密集,且高等级旅游资源集中于中南部;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城市CED指向性。

旅游资源种类多样,但类型分布不均,部分旅游资源支配性较强。

最后,从内容、路线及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整合方案。

以期为蓬江区旅游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引言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组合方式的多元化,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成为旅游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和旅游地理学研究走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2],目前国内外对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的全面研究尚属少数,而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其空间结构必然对区域旅游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江门市蓬江区为例探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资源整合模式,推进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江门市蓬江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目前,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再开发和深度开发时期,因而加强对该城市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蓬江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位于江门市区蓬江河以北,总面积323.7平方千米,是广东省江门市辖区,江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3个镇、6道办事处。

蓬江区毗邻港、澳,北连广州、佛山,东接珠海、中山,南向浩瀚的南海,是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与粤西、中国西南各省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重要门户。

  蓬江区是贯通江门五邑、连接全省的高速公路网和等级公里网的枢纽地带,是即将兴建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的直接辐射区域。

距离国家一类港口新会港仅20分钟车程,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个机场。

完善的交通设施让蓬江区与外界紧密相连。

  三、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一)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定性分析

  蓬江区平原开旷,低山丘陵,错落其间,形成蓬江区地貌的多样性。

西部及西北部多为中低山丘陵,东部、中部和南部为河谷、三角洲平原。

西江、蓬江、潭江、天沙江等穿城而过,东有潮连洪圣殿和珠宝首饰加工地,北有山清水秀的大西坑、景色迷人的公坑寺风景区,西有休闲避暑胜地叱石山,南接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有风景如画的东湖公园、长堤风貌。

同时该区也是明代大儒陈白沙先生和被毛泽东先生誉为“国宝”的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的故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1、数量特征:

以自然资源为主的西北部分布稀疏,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东南部分布密集

  蓬江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在本区151个重点旅游资源单体中属人文旅游资源的有135个,占总数的89.4%。

从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以江门车站为界,西北部旅游资源分布稀疏,以自然资源为主,主要有大西坑水库、大田坑水库、公坑景区、三丫顶、锦岭山、蛇山、凤凰山等,人文旅游资源仅有韫氏民居、良西古村落、陈垣故居等几处。

而西南部旅游资源分布较密集,仅有古猿洲、潮莲岛、潮莲沙滩等自然旅游资源,其余全为人文旅游资源。

  2、质量特征:

高等级旅游资源主要是人文资源,集中于中南部

  目前蓬江区旅游资源以中低等级的为主,一级和二级的旅游资源单体数共占本区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87.10%,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共16个,占10.48%,四级旅游资源单体共4个,占2.42%,没有特级旅游资源。

仅有的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有3个位于中南部城区,分别是华侨博物馆、华人华侨广场、华侨嘉年华。

16个三级旅游资源中有11个分布于中南部和南部,占三级旅游资源总数的68.75%。

  3、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城市CED指向性

  蓬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呈现城市CED指向性态势,即以城市CED为中心的集聚规律,而且越是靠近中央娱乐区,该特征越趋明显。

在蓬江区内,中央娱乐区分布于东湖公园周围,以东湖公园为中心,半径两公里以内约有26个资源点,占资源总量的17.22%,资源密度为2.07个/km2。

半径2-4公里的环带内,约有41个资源点占总量的10.58%,平均密度为1.09个/km2。

其余84个资源点全部位于距东湖公园4km以外的外围区域,平均资源密度为0.37个/km2由此可见,距离江门市中心愈近,资源分布愈密集(如图2)。

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娱乐区的“磁石效应”。

  

(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定量分析

  1、量化分析指数

  对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旅游资源的结构、功能的基础,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家提出的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来定量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1)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指数(H)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量化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2003),结合蓬江区的实际情况,将本次调查的151个旅游资源单体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景象、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类,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蓬江区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指数为1.81,优势度指数为1.19,均匀度指数为41.61%。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1)蓬江区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较高,旅游资源种类多样

  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值高达1.81,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类型的丰度和复杂程度较高。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2003)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景象、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种基本类型。

根据此标准,该区共有151个资源单体,涵盖了评价标准中的所有主类,22个亚类,所占百分比为70.97%,基本类型有63个,占所有基本类型的40.64%。

  

(2)蓬江区旅游资源均匀度指数较低,旅游资源类型分布不均

  蓬江区旅游资源虽然种类多样,但类型分布相对集中,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89.4%。

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尤以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最多,达76个,占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50.33%,其次为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共有24个,占总数的15.89%。

在高质量旅游资源层面上,本区共有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共16个,仅有的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有3个属于建筑与设施类,类型分布明显不均。

  (3)蓬江区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数较高,部分旅游资源支配性较强

  摘要:

福建移民是如今台湾社会的主体,明末清初则是移民运动的重要活动时期。

福建地区本就多山少耕地,但长期以来由于远离中原,开发不足,人烟稀少,故而并未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

但经过永嘉之乱以来的一系列政治变动和战争,黄河流域民众大量南迁,经济重心随之日渐南移,福建地区也逐渐从一个地广人稀的宽乡,变成了人多地少的狭乡,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这种局面至明末清初之际达到极致。

为谋生计,大量福建人冒死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开始新的生活,为台湾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工具。

台湾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台湾这片沃土的养育。

  关键词:

明末清初;台湾;移民;福建

  移民是台湾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移民史也是台湾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篇章。

故而,研究台湾历史,移民历史的梳理至关重要。

如今的台湾地区是一个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移民社会。

在这些汉族移民中,福建籍、广东籍的移民数量占绝大多数,其中福建籍移民又以漳州和泉州最具代表性。

根据1926年《台湾在籍汉民乡贯别调查》结果表明,全台湾375万汉人中,有311.5万人祖籍为福建,约占83%。

福建人中,漳泉府籍者共约300万人,约占闽省籍人的90%。

故笔者试图以漳州、泉州为例,概括分析明末清初时期福建人移民台湾的主要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荷兰统治台湾时期(明天启四年至清顺治十七年)

  自北宋以来,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的福建地区,伴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金战争愈演愈烈,北方移民也蜂拥而来。

早在唐元和年间(806年至820年)之时,福建仅有74467户,但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至983年),即已增至467815户,增长率为528%。

福建地区海拔两百米以下的平原仅占总面积的12.47%,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极其狭小。

故而,伴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需求。

宋初“土地迫狭,生籍繁狄,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亩值寝贵”。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人口约为391万,耕地面积约为146259顷,万历六年(1578年),福建人口突破500万,耕地面积反而下降至134226顷。

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不升反降,人地矛盾更趋尖锐。

  土地对于中国农民而言,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意义,“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徭役、赋税负担沉重,福建百姓苦不堪言。

人祸未尽,天灾又至,遂成雪上加霜之势。

清末,此地先后成为清军与南明、台湾郑氏、三藩势力的交战之地。

为了生存,民众纷纷背井离乡,加紧移民台湾。

  台湾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土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播种之后,听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获倍屣。

余粮栖亩,庶物蕃盈,民殷国富,故能以弹丸之岛,颉颃中原也”。

蓝鼎元曾有诗云:

“台地一年耕,可余七年食”虽有些夸张,但不难看出台湾粮食产量惊人,正在遭受饥荒的移民们自然是闻之而动。

另外,由于原住民狩猎为生、自然崇拜盛行,加之耕作技术落后,遂保留大片可耕荒地,故台湾有能力接收并能较好地容纳这些移民。

  “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自隆庆开关后情况有所改观,但移民不能自由进入台湾。

崇祯年间,情况骤变。

福建遭逢大旱,为缓解灾情,福建巡抚熊文灿遂组织数万名百姓移民台湾,“人给银三两,三人与一牛,载至台湾,令其垦田筑屋。

秋成所获,倍于中土,以是来者岁多”。

  明末清初之际,反清势力组织武装力量负隅顽抗。

南明隆武帝将福建作为其复兴基业的“根据地”,福建自然兵祸连连,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移民台湾。

台湾与漳州、泉州距离很近,从漳州乘帆船到台湾最快十多个小时,最慢也不过两天,泉州的崇武半岛距离台湾仅有97海里。

漳、泉移民多有冒险开拓精神,以海为生,航海经验丰富。

中村孝志指出:

“1648年,大陆上因连年的内乱,饥馑甚剧,台湾的中国人(指大陆人)骤然增加到了20000人,并皆从事农业”。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由此开始对台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台湾是荷兰殖民贸易网络的重要交通枢纽,沟通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

为开发东南亚,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近从福建招募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东西方直接贸易网络的形成激发了对远东商品的大量需求,也带动了远东贸易网络地区的经济开发,由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谋生机会,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海外移民的拉力”。

台湾也是荷兰重要的商品供应基地,为了增加台湾米、糖等农作物产量,荷兰人组织漳、泉移民入台。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拥有35个据点,台湾据点获利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据点,漳、泉移民功不可没。

  二、郑氏政权统治时期(清康熙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击败荷兰军队,遂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

台湾学者王晓波曾说:

“汉人大量对台移民当自郑成功始,并在台湾建立汉人政权,所以郑成功至今被视为‘开台祖’”。

在台湾,郑成功不但被尊称为“开台圣王”,且至今保留不少纪念郑成功的痕迹,如“国立成功大学”、台北护国延平宫等。

  郑经(郑成功长子)即位以后,为长期占有台湾,并将其发展成抗清基地,遂在陈永华等人的辅佐下制订土地制度,开展对外贸易,发展教育。

大大改善了移民们在台湾的生活条件,使之安居乐业。

  郑氏政权统治时期的移民来源:

  1、郑氏军队。

败退台湾的军人,郑氏政权给予优待,准其圈占土地,“各镇及大小将领官兵,派拨汛地,准就彼处择地起盖房屋,开辟田地,尽其力量,永为世业,以佃以渔及京(经)商”。

故说,郑氏政权时期确立了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台湾社会;

  2、漳泉移民。

清政府实施迁界禁海,暴力拆迁、焚毁民宅,宛如匪盗,给漳、泉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老弱转死沟壑,少壮流离四方”。

此刻,郑氏政权却宛如“救世主”一般,趁机颁布法令招徕移民,甚至派遣军队护送,借此笼络人心。

在台落户的漳泉移民,对其感恩戴德,又会动员大陆亲属移民台湾。

为保障既得利益,他们将更加坚定地支持郑氏政权。

其次,为躲避三藩之乱,漳、泉百姓主动移民台湾。

亦有不少偷渡的组织者诓骗漳、泉百姓移民台湾;

  会计信息是指在经过加工或者处理后形成的会计数据,是具体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数据,以下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我国已经普遍存在,涉及到的单位数量较多,范围较广,现就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有现行会计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会计准则和社会制度的漏洞;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经济利益冲突;企业内部和外部自身监督的缺陷;企业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企业的制度不全不能保障员工的利益;会计失真的危害。

并对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加以分析,对会计失真的治理对策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应加强依法治假;抓原始凭证;从源头防止造假;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胜任能力。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对策信息质量防范

  引言

  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信息和“商业语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会计信息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指导,它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特征的总要求,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基础,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普遍,会计信息失真必将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运用应对有效的策略,尽可能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工作质量,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正确有效的支持,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小到一个单位,大到整个国家,会计信息真实与否,对经营决策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因此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及其制止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应该从头抓起,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概述

  

(一)会计信息的概述

  1.会计信息的概念

  会计信息是指在经过加工或者处理后形成的会计数据,是对会计数据的解释,具体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数据。

  2.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具备的特征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所在,其真实性包含以下特征:

  

(1)有用性。

披露的信息在决策上有用,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增加使用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及风险。

国际会计准则中指出:

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业绩等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为上述目的而编制的财务报告可以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共同需要。

  

(2)相关性。

信息披露不是一厢情愿的主观决定,而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也就是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关。

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

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计划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对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3)可靠性。

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

要使信息可靠,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

遗漏能造成信息虚假或令人费解,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关性上留有缺陷。

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为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4)中立性。

真实的会计信息应保持中立。

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果为了达到特定的成果或结果,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列示使财务信息影响了决策和判断,那么信息就丧失了中立性。

目前许多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都与企业过于偏重当前利益、不能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

  

(一)无意失真

  1、无意失真的含义

  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财会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

无意失真是指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

因此,无意失真也称为会计错误。

  这种失真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意”,这与那种故意曲解有关的规定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恶意失真行为有严格的区别。

但是,这两种“失真”造成的后果都是非常恶劣的。

  2、无意失真的内容

  

(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

(2)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传统核算技术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纯技术层面的原因,如会计核算进程中的重记,漏记,串账,笔误,借贷方向错位等错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有些错误与会计人员的熟练程度有关,如果其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较低,就会发生较多的错误;也有些错误与其熟练程度并无直接联系。

从人的生理角度看,财会人员在大量的业务面前,难免会由于疲劳或大意而发生一定比例和一定数量的差错。

  3、无意失真的特点

  

(1)无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而且从客观后果上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

例如,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生疏,将应计入制造费用的车间管理人员差旅费计入了管理费用;出纳人员由于粗心大意,误将现金收入8,000元记为800元,但并没有侵吞差错部分;材料核算人员因月末结账任务繁重,对材料收发业务只记总账而未记明细账等。

  

(2)无意失真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而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

例如,会计人员误记会计科目或误记金额,出纳人员为图方便没有逐日登记现金日记账,而将几天的业务合并填列等错误,均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3)无意失真往往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团伙行为。

  (4)无意失真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则错误很容易复核,在账目核对,试算平衡,内部审计等环节中被发现,并被予以纠正。

  

(二)故意失真

  1.故意失真的含义

  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为会计舞弊。

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

舞弊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他与无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舞弊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难让人发现。

  2.故意失真的内容

  

(1)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

(2)侵占资产;(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3.故意失真的特点

  

(1)故意失真一般都是故意行为,当事人进行舞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企图。

例如,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隐瞒现金收入业务;企业领导为虚夸利润,粉饰企业及骗取上市资格等而授意财会人员虚列收入,人为少计费用等。

  

(2)故意失真一般都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不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故意失真可能是个人行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团伙行为。

例如,出纳人员以篡改凭证的方式贪污现金,通过私自签发支票并不予登记的方式挪用企业存款等属于个人舞弊;而材料核算人员与仓库保管人员串通作弊,侵吞企业财物,企业领导授意有关财会人员人为调整账目,虚计损益则属于团伙舞弊。

  (4)故意失真由于一般都有预谋,因而手段比较隐蔽,较难被发觉。

  (5)故意失真一般后果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企业财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等经济后果,而且它一般与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伴生。

  4.故意失真的类型:

  

(1)无中生有型。

有关经济业务并未发生,相关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并不存在,而是通过摄取假证据,编造假资料,假合同,假印章,编制假会计凭证,记假账,编假报表,凭空捏造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经济业务的造假行为,其表现形式是造假一条龙。

  

(2)改头换面型。

故意歪曲,掩盖,隐瞒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随意增减甚至删除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使其原有经济业务记录面目全非。

如真盈假亏,真亏假盈,将大盈改小盈,将大亏改小亏等。

  (3)真假双簧型。

常见的是两套账,一套是真账,对内;另一套是假账,对外。

也有两套账以上的,如真账只有一套,假账则好几套,有的假账对付税务机关,有的对付投资股东,有的对付上级主管部门等。

  (4)账外账型。

常见的账外账是大账之外,还有许多小账。

大账独立核算,是该单位会计核算的主体,纳税,完成考核指标,应付检查均以该账为依据。

小账虽各自独立,核算却不规范,没有统一账目,没有统一报表,由执权人分散掌握开支,核算与否随意。

小账多为“小金库”,是贪污,挪用,挥霍,行贿等腐败行为的经济来源。

  (5)体外循环型。

某项或部分经济业务的收入或收益不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内,而是将这些收益转移或沉淀在外单位,需要支用时,才从相关单位支付。

常见的有财政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行政单位有权处罚和收费的体外循环,企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投资收益,以物易物,物业出租收入的体外循环等。

体外循环资金多为腐败的资金来源。

  (6)长官意志型。

单位的财会人员的行为受该单位的法人意志支配,一切会计原则和职业道德都难以坚持,不得不服从领导的指示,领导叫怎样做账,就怎样做账,领导负有直接责任。

  (7)财会主动型。

有部分财会人员受利益的驱动,主动为领导(法人)出谋划策,财会人员负有直接责任。

  5.故意失真的主体分析

  研究故意失真,必须弄清谁是故意失真的实施者,即会计造假的主体。

会计造假主体是指会计造假的策划,组织,指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