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636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申报方案

申报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十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组织机构

一、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

何礼果(院长,教授)

副组长:

肖争鸣(副院长,教授)

成员:

沈利剑(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蔡俊辉(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肖伦斌(建筑工程系主任,教授)易永红(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副教授)周捍东(学院办公室主任)廖俊(计划财务处处长)黄泽森(科技合作处处长,教授)吕思科(资产设备处处长,副教授)翟向东(人事处处长)李育书(教务处科长)

二、项目建设小组

组长:

肖伦斌(建筑工程系主任、教授)

成员:

伍志强(建筑工程系主任助理、高级工程师)邹山明(建筑工程系实验中心主任、工程师)周杰(建筑工程系教研室主任、讲师)罗滔(建筑工程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唐胜强(建筑工程系书记、讲师)叶忠勤(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全(四川省造价站信息中心主任、全国造价师)谢从玉(四川天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强(四川天园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一级建造师)

一、专业建设基础1...

(一)行业背景、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1..

(二)专业现有情况2...

二、项目建设目标4...

三、专业建设内容4...

(一)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企业全程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

(二)对应职业岗位,加快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5.

(三)完善“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自选平台5

(四)完善“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搭建专、兼职教师的互通平台6

(五)完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合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6

(六)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7..

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8...

(一)改革举措8...

(二)保障措施9...

五、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1..0.

六、建设经费预算1..1.

项目概要:

本项目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实施,使本专业大幅提升培养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满足建筑企业一线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为科技城建设、行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带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改革,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区域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发展。

计划用两年时间,投入经费20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以及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等方面的能力。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行业背景、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

“十二五”期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突破3

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推进一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整县推进的示范县(市、区)建设,建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100个以上。

积极将绵阳、南充、自贡、泸州、攀枝花、宜宾、达州、内江等城市培育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将德阳、乐山、遂宁等一批地级城市培育为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将一批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培育为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四川省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将以11%以上的增长速度继续加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将以年均2万亿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固定累计投资将达到10.85万亿元左右。

同时,全省城镇住宅人均建筑面积将从30川增加到38〃,每年新增住宅300万川,五年内农村建设的面积将达到或超过“十一五”的建筑总规模。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或超过80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2600亿元,建筑业对GDP勺贡献值达到或超过10%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150万人,全省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500万人。

力争5年内新增高级职称2000人,中级职称10000人。

注册建造师和建造员达2万人,力争达到2.5万人。

到2015年完成5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培训考核高级专业技术工人10万人。

四川省作为建筑大省,在建筑行业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筑业企业达8596家,全省建筑企业从业人员350万,占全省社会劳动力的7%,其中农民工占90%左右,工程技术人员只有38万余人,仅占总人数的10.9%。

绵阳作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随着新一轮科学新城、航天新城、航空新城的“三新城”建设和“2+4”优势产业的打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大发展,建筑业已成为绵阳的重要产业,目前在绵建筑企业已达600余家,对技术和管理类人才需求很大。

绵阳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经济将以12%以上的增长速度加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将以年均1200亿的速度增长,城市面积扩大至118平方公里,市域城镇住宅人均建筑面积将从35m2增加到43〃,到201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42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140亿元,建筑业对GDP勺贡献值达到10%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绵阳将投入资金220余亿元,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12.5734万套(户)。

其中,新增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房源10000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0000套;经济适用住房10000套;限价商品房13000套;各类棚户区改造52734户。

但四川省建筑行业高学历人才数量极少,企业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低端劳动力、未经过职业培训勺农民工占了很大一部分。

凸显技术人员老化、高技能人才年龄断层、后备力量不足等人才质量问题。

同时按目前四川省8596家施工企业计算,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类人才勺年需求量在3万人左右,而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我省高职院校每年能够向市场提供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总数不到6000人。

综上所述,建筑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实际发展勺需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市场出现了严重勺供需失衡。

这就要求学院承担起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勺重任,因此本专业勺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二)专业现有情况

本专业开办于1994年,2001年开始高职教育。

经过十多年勺探索和实践,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资源共享、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社会需求,适合职业教育过程,具有一定创新和特色勺人才培养模式。

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勺作用,本专业加入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川-181所。

1.学生规模

本专业以全日制普通高职为主体,在校学生规模已达到541人,其中全

日制普高生481人,三校生60人,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已位列学院其它专业在校生人数第一。

2.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硕士研究生6人,教授1人,副高职称8人(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中级职称9人,“双师”教师16人,其中具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的11人(见表1)。

同时还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20人作为兼职教师。

表1校内教学团队一览表

内容

人数

硕士学位以上

工程系列职称

执业资格

考评员

技术指标

双师教师所占比例

硕士学位所占比例

副咼以上职称所占

比例

教学团队

20

11

10

11

13

80%

55%

45%

/、中

教授

1

1

1

1

1

100%

100%

副教授

8

4

5

7

8

100%

50%

讲师

9

4

3

2

4

67%

44%

助讲

2

2

1

1

50%

100%

3.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强

本专业教学团队有较强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近三年来出版3本教材、

完成4本讲义,2项省级科研项目立项,完成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门院级精品课程,公开发表文章55篇,其中核心7篇。

本着立足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的宗旨,与绵阳原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金北科软件公司、四川省及绵阳市造价协会等行业企业合作完成了灾后房屋安全鉴定、重建项目施工管理、预算软件应用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项任务。

4.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72万元。

现建有建筑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工种实训基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建筑设备实训室、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及招投标模拟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及材料实验室。

并与四川天园建设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开展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形式多样、互惠互利的产学合作,搭建一个“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平台。

5.人才培养质量和声誉好,毕业生就业率高本专业培养了大批建筑施工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已得到省内众多企业的充分认可。

近三年本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114人、175人和

252人,报到率分别为90%、95%和98%,就业率分别为93%、93%、98%以上,就业岗位对口率达85%以上,出现了进出两旺的良好势头,多次受到四川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表彰。

二、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实施,使本专业大幅提升培养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满足建筑企业一线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为科技城建设、行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带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改革,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区域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发展。

三、专业建设内容

本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投入经费20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双师”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建设。

(一)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企业全程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

充分利用学院搭建的“政校企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任务导向,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毕业生就业率和“双证书”率均保持在95%以上。

为绵阳市”十二五”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1.到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调研,详细分析建筑施工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要求,建立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企业全程参与的“2+X+0.5”人才培养模式。

2.聘请建筑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3.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引入企业职业能力标准,共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4.建立基于用人单位、学生本人、行业协会三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顶岗实习和就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二)对应职业岗位,加快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对施工员等核心岗位的职业技能进行分析,逐渐将以知识为主的课程转化为以技能为主的课程,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拓展课四大部分的课程体系,以《砌体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钢筋放样与下料》3门专业课程的“学中做”“做中学”的课程改革为龙头,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

1.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创新,突出4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2.以职业标准为准绳,制订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课程的课程标准;3.与企业共同开发本专业4门课程的教材,完善课程标准、活动内容、职业训练、习题库等方面的建设,初步形成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成立“预算软件项目组”和“建筑模型制作项目组”,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三)完善“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自选平台

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完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突出职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将取得“双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自选平台。

1.建立工种实训基地,使学生工种证书获取率达100%;2.搭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及材料员等8个岗位自选平台,使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个或几个岗位,获证率达95%以上;

3.提供执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鼓励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参加行业执业资格考试。

(四)完善“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搭建专、兼职教师的互通平

安排专业带头人或部分骨干教师赴国外、境外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及职教理念,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成为行业职业人的能力;同时从行业、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技术专家和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搭建专、兼职教师的互通平台。

1.专职教师培训学习。

选派20人次以上教师参加高职高专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实务操作、教学方法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研讨会;

2.“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成为行业职业人的能力,使本专业教学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其中教师获取执业资格证书人数达70%以上;

3.兼职教师聘用。

从行业、企业聘请20名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技术专家和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

1以上。

4.搭建专、兼职教师的互通平台。

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安排管理人员到学院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搭建专、兼职教师互通平台,共同培养专、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五)完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合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通过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到3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70余万元。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各类社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开放型、共享型,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性实训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

1.扩建并完善校内工种实训基地。

使其能同时容纳300人,涵盖中级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2.新增水电实训室和路桥实训室各1个;

3.新增10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本专业学生认识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要求;

4.与企业共同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共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感受企业文化与职业氛围。

(六)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在建设期间,建设一支工程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开展专项研究。

树立引专业入产业的思想,加大对外技术服务的力度,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1.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建立科研梯队。

建设1个具有实验教学和科研功能的研究室,使之成为科研成果申报、项目研究、成果孵化和技术应用与服务的重要平台,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提升,重点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服务。

2.对外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

建立绵阳市建设类人才培训基地,面向科技城建筑企业、中高职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开展职业培训人数达2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300人次,为科技城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每年安排不少于3位具有本专业国家执业资格的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主动介入企业的具体业务,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4.将校内实训基地向兄弟院校开放,开展学生认识实习、综合实训及教学实验等服务,为兄弟院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成立由本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组成的项目技术组,在项目建设期间,力争为企业提供不少于5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为企业增效不少于50万元。

6.由具有建造师执业资格且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企业担任项目

经理职务,带领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完成不少于3个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为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为企业增效不少于100万元。

7.增加5名教师获得本专业全国执业资格证,到建筑行业或企业去挂职,以便更好的为科技城建筑企业发展服务。

8.力争达到2名教师获得本专业的省评标专家资格,为规范四川省建筑业招投标工作服务。

9.两年培养不少于500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具有一线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为四川省“十二五”建筑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0.为主要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人数不少于50人;同时,帮助企业构建各级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11.以本专业改革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专业群及院内其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质量。

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本项目是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绵阳国家科技城“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申报的,为保证本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特提出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一)改革举措

1.质量方针本项目重点围绕绵阳国家科技城建筑建材产业发展,围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而建设,大力提升本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项目建设的质量方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立足产业、服务社会。

2.质量控制

教学质量管理控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

为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制定本项目质量控制措施如下:

(1)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申报、项目建设过程实行项目责任制专项管理;

(2)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QC小组,对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调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等重大专项课题进行技术攻关;

(3)规范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质

量评价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运行程序确立、教学质量管理机构与工作职责划分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4)规范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管理,如进行安全教育、制定安全责任书、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定期检查等。

(5)建立基于用人单位、学生本人、行业协会三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顶岗实习和就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3.质量改进

本项目建设质量改进活动遵循PDCA循环(即:

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置(Act)四个阶段的循环)的科学规则,力求在两年的建设期内,对校企合作深度、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外技术服务及培训、专业群办学质量等建设子项进行持续改进,逐步实现本专业的建设目标。

4.质量服务

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牵头,专业发展QC小组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技能需求调研表》,深入到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及施工现场对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切实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专兼职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定期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科技城建筑企业、中高职学生、农村剩余转移劳动力提供建筑工种和岗位培训。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学院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以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处、计划财务处、资产设备处、组织人事处、科技合作处及建筑工程系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的申报、组织管理等工作;

(2)建筑工程系成立项目建设小组。

以系主任为组长,系书记及副主任为副组长,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成员,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3)建筑工程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主任由系部专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行业管理部门有关领导及专家担任;成员由企业领导、专家、系部主要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由行业企业领导及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确保专业建设符合企业需求。

2.政策保障

学院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本项目顺利进行,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教务处指导本专业的具体建设事项。

3.资金保障

充分利用学院品牌,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投资,多渠道、多元化筹措和吸纳社会资金,积极落实国家、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4.建立动态调控机制

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实现建设目标,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通过每月自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半年检查等途径,对项目计划进行监测和绩效考核,系部根据检查结果不断修订、改进和完善,形成项目建设持续改进的动态调控机制。

五、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

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见表2。

表2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表

2012年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

2013年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

1.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组。

1.组建实验班,实施“2+0.5+0.5”人

2.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才培养模式。

3.完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

2.购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

一——-

件建设、对外技术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等各种项

一——-

程技术专业等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设备。

目的内容调研。

3.与企业共同成立课程标准课题组、

4.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设备清单计划、对外技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项目组和教材

术服务计划。

以及精品课程项目组。

5.成立项目技术服务组与施工项目管理组。

4.完成1项现场管理任务。

2012年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

2013年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

6.初步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工学结合的

“2+0.5+0.5”人才培养模式。

7.初步对施工员等核心岗位的职业技能、素质

和知识进行分析,构建专业基础课、技能课、拓展课三大部分的课程体系。

8.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9.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制度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10.完成1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

5.选派2人次以上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安排4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行业、企业聘请5名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6.成立多元化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小组。

7.新增3个校外实训基地。

8.完成2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

9.完成1项现场管理任务。

11.与企业制定订单培养计划。

12.选派5人次以上教师培训、学习,安排3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行业、企业聘请5名技术专豕作为兼职教师。

13.采购工种实训基地设备,完善校内工种实训基地建设。

14.拾建施工员等冈位自选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