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9753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docx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

卩!

F2FF1F2方向与大力相同

3•拉密定理:

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F1F2F3

sinsinsin

4.两个分力Fi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a的斜面匀速下滑时的最小值卩=taa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N不一定等于重力G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i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10.

S3=1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①1T内、2T内、3T内••…位移比:

Si:

S2:

21T末、2T末、3T末••…速度比:

V1:

V2:

V3=1:

2:

3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Si:

Sn:

Sm=1:

3:

5

4厶S=aT2Sn-Sn-k=kaT2a=△S/Ta=(Sn-Sn-k)/kT2

位移等分(S0):

①1S0处、2S0处、3S0处••速度比:

V1:

V2:

V3:

--Vn=

1:

2:

3:

n

②经过1So时、2So时、3So时••时间比:

1:

2:

3:

n)

③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S。

t1:

t2:

t3:

:

tn1:

(、、21):

第三个

C.3

3S0

.2):

…时间比

:

C.n

n1)

VVt/2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V0

Vt

S

S2

2

2T

V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

Vt/2

V0

Vt

2

22

VV°_Vt

中间位置的速度t/2:

2

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V|V2

2

 

2viV2

 

5•自由落体

Vo

6.竖直上抛运动

 

7.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

S=At+Bt2式中a=2B(m/s2)Vo=A(m/s)

11.追赶、相遇问题

匀减速追匀速:

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V匀=V匀减

V0=0的匀加速追匀速:

V*V匀加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Smax=

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

位移相等,时间相等。

A与B相距△S,A追上B:

SA=Sb+AS,相向运动相遇时:

Sa=Sb+AS。

11•小船过河:

⑴当船速大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2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最短s=dd为河宽

3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三、运动和力

 

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

a=gtga

 

&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

7•如图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

弹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之后

——tF

F

在力F作用下匀加速运动

 

失重:

a方向竖直向下;(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

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

 

方向水平,指向圆心

N

mg

第7页共28页

飞车走壁

 

3.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L

0

火车R、V、m

1)绳,内轨,水流星最高点最小速度

2)离心轨道,小球在圆轨道过最高点要通过最高点,小球最小下滑高度为

3)竖直轨道圆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型

Vmin=gR

2.5R。

gR,最低点最小速度5gR,上下两点拉压力之差6mg

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下摆到最低点:

T=3mg,a=2g,与绳长无关。

“杆”最高点Vmin=0,V临=gR

V>V临,杆对小球为拉力

V=V临,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零

V

4)重力加速度,某星球表面处(即距球心R):

g=GM/R

距离该星球表面h处(即距球心R+h处)

GM

GM

(Rh)2

5)人造卫星:

G^mr

推导卫星的线速度

2

r

m—〒r

T2

ma

;卫星的运行周期T

mg

42r3

GM

 

 

 

卫星由近地点到远地点,万有引力做负功。

79km/s

第一宇宙速度vi===

6

分钟

地表附近的人造卫星:

r=R=6m10,V运=Vi,T=

6)同步卫星

T=24小时,h=5.6R=36000km,v=3.1km/s

7)重要变换式:

GM=GR2(R为地球半径)

8)行星密度:

p=3/GT2式中T为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的周期,即可测。

三、机械能

1•判断某力是否作功,做正功还是负功

1F与S的夹角(恒力)

2F与V的夹角(曲线运动的情况)

3能量变化(两个相联系的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

2.求功的六种方法

1W=FScosa(恒力)定义式

2W=Pt(变力,恒力)

3W=△E<(变力,恒力)

4W=△E(除重力做功的变力,恒力)功能原理

5图象法(变力,恒力)

6气体做功:

W=P△V(P――气体的压强;△V――气体的体积变化)

3•恒力做功的大小与路面粗糙程度无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4•摩擦生热:

Q=f•S相对。

Q常不等于功的大小(功能关系)

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克服摩擦力做功W=^mgS

四、动量

1.反弹:

△p=m(V1+V2)

2•弹开:

速度,动能都与质量成反比。

3.—维弹性碰撞:

V/

=[(m1

—m2)V1+2m2V2”(m1+m2)

V2/

=[(m2

—m1)V2+2m1V2]/(m1+m2)

当V2=0时,

V1z

=(m1

—m2)V1/(m1+m2)

V2Z

=2m1V1/(m1+m2)

特点:

大碰小,-

起跑;

小碰大,

向后转;质量相等,速度交换。

4.1球(Vi)追2球(V2)相碰,可能发生的情况:

 

P1+P2=P/1

+P/2

;m1V1z+m2V2Z

=m1V1+m2V2动量守恒。

Ez<1+E/<2<

E<1

+E<2

动能不增加

VV

1球不穿过2球

当V2=0时,(

m1V1)

2/2

(m1+m2)wE<

w(mM)2/2m1

Ek=(mV)2/2m=P2/2m=I2/2m

5•三把力学金钥匙

研究对象

研究角度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适用条件

质点

力的瞬时作用效

F、m、a

F=m-a

低速运动的宏观物

质点

力作用一段位移

(空间累积)的

效果

W=FScosaP=W/t

P=FVcosa

Ek=mv2/2

Ep=mgh

W=EK2—EK1

低速运动的宏观物

系统

E1=E2

低速运动的宏观物

体,只有重力和弹力

做功

质点

力作用一段时间

(时间累积)的

效果

P=mvI=Ft

Ft=mV2—mV1

低速运动的宏观物

体,普遍适用

系统

m1V1z+m2V2Z=

m1V1+m2V2

刀F外=0

刀F外>>^F内

某一方向刀F外=0

△Px=0

五、振动和波

1•平衡位置:

振动物体静止时,刀F外=0;振动过程中沿振动方向刀F=0。

2•由波的图象讨论波的传播距离、时间和波速:

注意“双向”和“多解”<

3.振动图上,振动质点的运动方向:

看下一时刻,“上坡上”,“下坡下”。

4.振动图上,介质质点的运动方向:

看前一质点,“在上则上”,“在下则下”。

5.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变,波长和波速改变(由介质决定)

6.已知某时刻的波形图象,要画经过一段位移S或一段时间t的波形图:

“去整存零,平行移动”。

7.双重系列答案:

向左传:

△t=(K+3/4)TK=0、1、2、3…)S=K入+(儿△X)(K=0、1、2、3…)

六、热和功分子运动论:

1•求气体压强的途径:

①固体封闭:

《活塞》或《缸体》《整体》列力平衡方程;

2液体封闭:

《某液面》列压强平衡方程;

3系统运动:

《液柱》《活塞》《整体》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由几何关系确定气体的体积。

2.1atm=76cmHg=10.3mH2O〜10mHO

3.等容变化:

△p=P△T/T

4.等压变化:

△V=V△T/T

七、静电场:

1.粒子沿中心线垂直电场线飞入匀强电场,飞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电场中心。

2.

3.匀强电场中,等势线是相互平行等距离的直线,与电场线垂直。

4.电容器充电后,两极间的场强:

E4kQ,与板间距离无关。

S

5.LC振荡电路中两组互余的物理量:

此长彼消。

1)电容器带电量q,极板间电压u,电场强度E及电场能巳等量为一组;(变大都变大)

2)自感线圈里的电流I,磁感应强度B及磁场能Eb等量为一组;(变小都变小)

电量大小变化趋势一致:

同增同减同为最大或零值,异组量大小变化趋势相反,此增彼减,若q,u,E及Ec等量按正弦规律变化,则I,B,Eb等量必按余弦规律变化。

电容器充电时电流减小,流出负极,流入正极;磁场能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时电流增大,流出正极,流入负极,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

八、恒定电流

1.串连电路:

总电阻大于任一分电阻;

「厂UR1f厂PRi

UR,Ui—;PR,Pi-

RR2RiR2

2•并联电路:

总电阻小于任一分电阻;

IR2PR2

I1/R;li-;P1/R;R—

R-iR2R-iR2

3•和为定值的两个电阻,阻值相等时并联值最大。

4•估算原则:

串联时,大为主;并联时,小为主。

R

5•路端电压:

纯电阻时ulr,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Rr

6•并联电路中的一个电阻发生变化,电路有消长关系,某个电阻增大,它本身的电流小,与它并

联的电阻上电流变大。

7•外电路中任一电阻增大,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画等效电路:

始于一点,电流表等效短路;电压表,电容器等效电路;等势点合并。

9.R=r时输出功率最大P一。

4r

10・RiR-,分别接同一电源:

当R-R-r-时,输出功率PiP-。

串联或并联接同一电源:

P$=P并。

R

II.纯电阻电路的电源效率:

=。

Rr

12•含电容器的电路中,电容器是断路,其电压值等于与它并联的电阻上的电压,稳定时,与它串

联的电阻是虚设。

电路发生变化时,有充放电电流。

13•含电动机的电路中,电动机的输入功率P入UI,发热功率P热I2r,

输出机械功率F机UI12r

九、直流电实验

1•考虑电表内阻影响时,电压表是可读出电压值的电阻;电流表是可读出电流值的电阻。

2.电表选用

1/3满

测量值不许超过量程;测量值越接近满偏值(表针的偏转角度尽量大)误差越小,一般大于

偏值的。

3•相同电流计改装后的电压表:

UgRv;并联测同一电压,量程大的指针摆角小。

电流表:

lg1/Ra;串联测同一电流,量程大的指针摆角小。

4•电压测量值偏大,给电压表串联一比电压表内阻小得多的电阻;

电流测量值偏大,给电流表并联一比电流表内阻大得多的电阻;

5•分压电路:

一般选择电阻较小而额定电流较大的电阻

1)若采用限流电路,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仍超过用电器的额定电流时;

2)当用电器电阻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全值电阻,且实验要求的电压变化范围大(或要求多组实验数据)时;

3)电压,电流要求从“零”开始可连续变化时,

分流电路:

变阻器的阻值应与电路中其它电阻的阻值比较接近;

分压和限流都可以用时,限流优先,能耗小。

6•变阻器:

并联时,小阻值的用来粗调,大阻值的用来细调;

串联时,大阻值的用来粗调,小阻值的用来细调。

7•电流表的内、外接法:

内接时,R测R真;外接时,R测R真。

、RxRVRxR/

1)RxRa或x-时内接;RxR/或x-时外接;

RaRxRaRx

2)如Fx既不很大又不很小时,先算出临界电阻R0、RaR/(仅适用于RARV),若RxRo时内接;RxRo时外接。

3)如RA、RV均不知的情况时,用试触法判定:

电流表变化大内接,电压表变化大外接。

&欧姆表:

2)Rx

 

OFF或交流电压最高档。

3)选档,换档后均必须调“零”才可测量,测量完毕,旋钮置

9•故障分析:

串联电路中断路点两端有电压,通路两端无电压(电压表并联测量)

断开电源,用欧姆表测:

断路点两端电阻无穷大,短路处电阻为零。

10•描点后画线的原则:

1)已知规律(表达式):

通过尽量多的点,不通过的点应靠近直线,并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舍弃个别远离的点。

2)未知规律:

依点顺序用平滑曲线连点。

11•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r:

安培表接电池所在回路时:

测真;r测r真电流表内阻影响测量结果的误差。

安培表接电阻所在回路试:

测真;r测r真电压表内阻影响测量结果的误差。

半电流法测电表内阻:

rgR并,测量值偏小;代替法测电表内阻:

rgR代替。

半值(电压)法测电压表内阻:

rgR串,测量值偏大。

Fa丄I,Fa丄B。

十、磁场

1.安培力方向一定垂直电流与磁场方向决定的平面,即同时有

2.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

Rmv,T(周期与速度无关)

BqqB

3.在有界磁场中,粒子通过一段圆弧,则圆心一定在这段弧两端点连线的中垂线上。

4.半径垂直速度方向,即可找到圆心,半径大小由几何关系来求。

5.粒子沿直线通过正交电、磁场(离子速度选择器)BqvqE,v-。

与粒子的带电性质和

B

带电量多少无关,与进入的方向有关。

6.冲击电流的冲量:

BILtmv,BLqMv

7.通电线圈的磁力矩:

MnBIScosnBIS有效(是线圈平面与B的夹角,S线圈的面积)

&当线圈平面平行于磁场方向,即=0时,磁力矩最大,MmnBIS

十^一、电磁感应

1•楞次定律:

(阻碍原因)

内外环电流方向:

“增反减同”自感电流的方向:

“增反减同”

磁铁相对线圈运动:

“你追我退,你退我追”

通电导线或线圈旁的线框:

线框运动时:

“你来我推,你走我拉”

电流变化时:

“你增我远离,你减我靠近”

 

3.楞次定律的逆命题:

双解,加速向左=减速向右

4.

两次感应问题:

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结合安培定则和楞次定律依次判定。

 

6.转杆(轮)发电机:

=-bl2

2

7.感生电量:

Q

 

图1线框在恒力作用下穿过磁场:

进入时产生的焦耳热小于穿出时产生的焦耳热。

图2中:

两线框下落过程:

重力做功相等甲落地时的速度大于乙落地时的速度。

十二、交流电

 

2•线圈从中性面开始转动:

 

安培力:

FanBImLsin

n2B2S2sin2t

 

线圈从平行磁场方向开始转动:

 

安培力:

FanBImLcos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I2rt=—个周期内产生的总热量。

变压器原线圈:

相当于电动机;畐y线圈相当于发电机。

6.理想变压器原、畐U线圈相同的量:

7.输电计算的基本模式:

 

U线损,P用P输P线损

 

十三、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过玻璃砖,向与界面夹锐角的一侧平移;光过棱镜,向底边偏折。

2.光射到球面、柱面上时,半径是法线。

十四、光的本性

1.双缝干涉条纹的宽度:

X丄;单色光的干涉条纹为等距离的明暗相间的条纹;白光的干

d

涉条纹中间为白色,两侧为彩色条纹。

2.单色光的衍射条纹中间最宽,两侧逐渐变窄;白光衍射时,中间条纹为白色,两侧为彩色条纹。

3.增透膜的最小厚度为绿光在膜中波长的1/4。

4.用标准样板检查工件表面的情况:

条纹向窄处弯是凹;向宽处弯是凸。

5.

电磁波穿过介质表面时,频率(和光的颜色)不变。

光入介质,

 

卜五原子物理

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电荷数

周期表中位置

a衰变

减2

减2

减4

减2

前移2位

3衰变

加1

减1

不变

加1

后移1位

2.磁场中的衰变:

外切圆是a衰变,内切圆是3衰变,半径与电量成反比。

3.平衡核反应方程:

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4.

1u=931.5Mev;u为原子质量单位,1u=1.66x10-27kg

附录1

SI基本单位

物理量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m

F=p曰.质量

千克

kg

时间

s

电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附录2

 

因数

中文

符号

WM

yotta

尧[它]

Y

1护

泽【它]

2

10u

exSL

艾〔可萨]

E

101[

peta

拍吃】

P

WI:

tera

太血]

T

E

£iga

吉[咖]

G

10e

mega

L0J

kilo

k

10:

hacto

h

10L

1

deca

da

1O'L

deci

d

10';

centr

C

10_1

nilli

m

10^

micro

Mt

V-

nano

纳[诺]

n

10_L;

pico

皮[可]

p

10_L-

femto

飞[母托]

f

io_Li

jttO

阿[托〕

a

10"'

zepto

仄[普托]

10_J1

yoct(j

幺【科托]

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