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034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

关于四川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四川省200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6年12月31日【浏览字号:

大 中 小】来源: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网站

2002年4月3日在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四川省财政厅厅长 周维莲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关于四川省200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1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帮助下,我省各级、各部门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确保稳定。

在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和我省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省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全省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财政支出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收入预算在2001年7月20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46.2亿元基础上,执行中由于财政部下达了农牧业税灾歉减免指标3.9亿元,收入预算相应变动为242.3亿元。

  2001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1.12亿元,为预算的111.9%,比上年增加37.26亿元,增长15.93%。

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18.15亿元,为预算的105.95%,增加23.51亿元,增长12.08%;非税收入完成52.98亿元,为预算的145.55%,增加13.75亿元,增长35.04%。

全省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44.54亿元,为计划的101.03%,增加11.53亿元,增长8.67%。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415.66亿元,比上年增加48.79亿元,增长13.3%。

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6.42%。

  全省财政一般支出预算在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501.35亿元基础上,执行中发生了以下五项变动:

一是中央给予我省调整工资、过渡期转移支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国债项目等专项拨款及结算补助增加125.08亿元;二是因实施医疗制度改革、弥补调整工资预算缺口、执行奖金政策及安排救灾支出等各级动用当年收入超收安排支出28.82亿元;三是部分市(州)、县(市、区)从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等调入资金3.91亿元;四是上年有结余的市(州)、县(市、区)动用净结余7.17亿元;五是按政策规定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转水利建设基金0.61亿元。

以上五项品迭后共需调增支出预算164.37亿元,这样,全省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665.72亿元。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94.1亿元,为预算的89.24%,比上年增加142.09亿元,增长31.44%。

其中,生产建设性支出完成155.97亿元,为预算的86%,增长36.42%;政权建设及各项事业费支出完成406.21亿元,为预算的93.58%,增长31.08%。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执行的平衡情况是: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1.12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收入81.61亿元,中央专项拨款及结算补助252.49亿元,调入资金3.91亿元,上年滚存结余46.87亿元,国债转贷资金收入和上年结余12.99亿元后,全年总收入为668.99亿元。

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594.1亿元,上解中央支出2.88亿元,划转水利建设基金0.61亿元,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结余12.99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为58.41亿元。

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63.47亿元,全省累计赤字5.06亿元,其中当年收支基本平衡。

  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基金收入预算为40.27亿元。

当年实际完成44.19亿元,为预算的109.74%,增长11.42%。

全省基金支出预算在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48.3亿元基础上,执行中发生了四项变动:

一是中央下达专项拨款补助增加1.8亿元;二是当年基金收入超收调增支出3.92亿元;三是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转地方水利建设基金0.61亿元;四是部分市(州)、县(市、区)从政府性基金中调入预算内1.15亿元。

上述四项品迭后共计调增5.18亿元,全省基金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53.48亿元。

当年全省基金支出完成42.13亿元,为预算的78.78%,增长1.33%。

基金滚存结余11.35亿元,按规定全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省级财政一般收入预算为68.3亿元。

当年实际完成76.73亿元,为预算的112.34%,比上年增加13.92亿元,增长22.17%。

其中,税收性收入完成64.75亿元,为预算的101.04%,增加6.56亿元,增长11.28%;非税收入完成11.97亿元,为预算的284.29%,增加7.36亿元,增长159.69%。

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6.68%。

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

增值税完成13.24亿元,为预算的103.23%,增长13%;营业税完成32.35亿元,为预算的95.69%,增长11.45%(其中,金融保险营业税完成12亿元,为预算的93.77%,增长1.36%);企业所得税完成4.22亿元,为预算的110.24%,与上年基本持平;行政性收费收入完成9.19亿元,为预算的377.2%,增长222.64%。

  省级财政一般支出预算在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142.63亿元基础上,执行中发生了四项变动:

一是中央专项拨款补助、结算补助及市(州)上解增加115.85亿元;二是因弥补调整工资预算缺口、执行国家奖金政策等动用当年收入超收安排支出以及行政性收费收入超收相应增加安排支出共计8.43亿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0.2亿元;四是省对市(州)、县(市、区)专项拨款补助和结算补助增加93.43亿元。

以上四项品迭后共调增支出预算31.05亿元,这样,省级财政一般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173.68亿元。

  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实际完成140.12亿元,为预算的80.68%,比上年增加32.74亿元,增长30.49%。

其中,生产建设性支出完成42.87亿元,为预算的83.78%,增长59.7%;政权建设及各项事业费支出94.01亿元,为预算的86.56%,增长24.82%。

  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执行的平衡情况是:

当年一般预算收入76.73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补助12.48亿元,中央专项拨款及结算补助252.49亿元,上年滚存结余收入26.55亿元,下级上解收入4.79亿元,从预算外调入资金0.2亿元,国债转贷资金收入和上年结余7.05亿元后,总收入为380.29亿元。

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140.12亿元,上解中央支出2.88亿元,补助下级支出200.88亿元,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结余7.05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为29.36亿元。

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的项目结余资金35.88亿元,省级财政累计赤字6.52亿元。

其中,当年新增赤字0.58亿元。

  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省级基金收入预算为26.59亿元。

当年实际完成27.66亿元,为预算的104.01%,增长8.23%。

省级基金支出预算在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9.3亿元基础上,执行中发生了三项变动:

一是中央专项拨款补助增加1.8亿元;二是当年基金收入超收相应调增支出1.07亿元;三是省对市(州)、县(市、区)专项拨款和结算补助增加1.48亿元。

以上三项品迭后共需调增1.39亿元,基金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30.69亿元。

省级基金支出实际完成26.22亿元,为预算的85.42%,下降5.61%。

省级基金滚存结余4.47亿元,按规定全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全省和省级财政收支及平衡情况,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及与中央财政结算后,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2001年的财政工作

  2001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整顿财税秩序,财政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扎实开展增收节支工作,妥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精神,清理并取消地方自行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财税扶持措施进行规范操作,收入监管及清收欠税工作力度加大。

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办法,各项非税收入的管理得到加强,增长较快。

加大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及时足额兑现。

绝大多数地方对工资性支出做到了足额预算、不留缺口,普遍推行了“工资专户”和财政直接支付工资的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划县级管理办法得到广泛实施。

中央和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市、县财力性补助74.6亿元,同时,专项调度资金给予支持,有效缓解了财力严重不足地方的工资发放困难,新增拖欠工资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特别是从2001年起,中央对我省民族地区给予5亿元的特殊转移支付补助,增强了民族地区的基本保障能力。

各级保证了“两保”、“低保”应由财政负担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继续扩大。

政法机关办案经费保障程度有所提高。

加大了农业、教育、科技的投入力度,其支出增长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2001年,我省共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56.35亿元,比上年增长43.53%。

其中国债补助、社保、粮食风险基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争取煤炭、冶金、丝绸、毛纺等行业关闭压产补助资金9.8亿元。

此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签约额达4.18亿美元。

各级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资金达94.36亿元,比上年增长46%。

通过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到我省生产建设领域,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工具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全面落实省委确定的财税政策措施,集中专项资金加大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了成都、绵阳等一些高新区的建设。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支持了一批企业的资产重组、脱钩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工作。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种、养、加产业化龙头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落实中央及省级配套农牧业税灾歉减免指标3.9亿元,及时筹措救灾资金4.05亿元,缓解了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维护了农村稳定。

  积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稳步实施财政改革。

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级130个部门初步实现了部门预算管理,部分市(州)进行了改革试点,预算编制在科学、规范、公平等方面有了突破。

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核算方式改革在省级和相当一部分市、县开始起步,省级和21个市(州)、146个县及大多数乡(镇)对财政负担的职工工资和政府采购专项支出实行了直接支付。

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所有市(州)及95个县(市、区)实行了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落实。

政府采购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全年政府采购资金规模达10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资金节约率在10%左右。

乡镇财政改革全面推进,全省已有2300多个乡镇实行了财政综合预算和财政单一帐户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有所加强。

  大力整顿财税会计秩序,严格加强财政监管。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关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决定,各级对财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认真清理和分类处理,取消、归并了一些过时、越位和过于分散的审批事项。

为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对1990年以来的地方性财税政策、法规、规章进行了系统排查和鉴别处理。

开展了以治乱减负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工作,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63项。

深入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和《四川省会计管理条例》,全省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普遍开展了《会计法》执法自查,500多个单位接受了重点抽查,达到了摸清情况、强化监管、纠正问题的目的。

加大了对执行《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以及使用国债、扶贫、天然林保护等重点财政专项资金中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

依法开展了对财税、会计领域中介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

  去年,尽管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当年预算和各项工作任务,但我省财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开始显露。

  一是全省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质量不高的问题没有大的改观。

200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虽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7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长地区之间不平衡、“税”与“非税”之间不平衡、税种之间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全省只有3个市(州)地方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有3个市收入比上年下降;由干部分行政性收费收入按中央规定由预算外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强化征管等原因,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增长大大高于税收性收入增长幅度,但非税收入大多有特定用途,可供安排的财力没有大的增加;在税收收入中,有的税种超收较多,而营业税特别是金融保险营业税出现了短收。

  二是部分县、乡财政十分困难,财政基本保障问题突出,基层政府负债沉重。

近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共同努力下,我省县级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民族地区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增强。

但部分丘陵、农业大县和老区、贫困县由于收入增长缺乏后劲,刚性支出增长太快,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运转十分艰难。

基层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各种集资、基金和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的风险转化为政府财政风险,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是财政监督不力、财经纪律比较松弛。

在收入管理中,还存在越权减免缓、应收不收、混级混库、滞留延压财政收入以及企业偷、漏、欠税的问题,财政收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在支出管理中,截留、挤占、挪用、浪费财政资金的问题屡禁不止。

做假帐、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省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制约了财政基本职能的发挥,还干扰了正常的财经秩序。

我们将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管理来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2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2002年财政预算编制的要求和省委对2002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

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省委七届九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贯彻执行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严格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大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大力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支出管理;加强预算外资金监管,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稳定。

  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是:

收入安排要积极稳妥,与经济增长基本适应;支出安排要体现公共财政基本职能要求,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确保工资性支出和维持政权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专项支出量力而行,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增加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农业、公检法司等重点方面的投入,清理和压缩一般性专项经费;按综合预算管理要求编制和批复部门预算,实现部门预算内外资金统筹管理,综合平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今年全省财政收支预算的初步安排情况是:

  

(一)全省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我省2002年经济增长目标,全省地方财政一般收入预算安排为286亿元,同口径增长9.5%。

其中,增值税41.94亿元,增长10.5%;营业税70.71亿元,增长7.65%;企业所得税45.39亿元,增长6.08%;非税收入48.33亿元,增长9.55%。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计划为158.07亿元,增长9.93%。

全省财政一般收入预算总额444.07亿元,增长9.65%。

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5.49%。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收入预算286亿元,加上预计中央税收返还收入83.77亿元,体制及各项结算补助收入111.48亿元(不含中央专项拨款补助收入,下同),扣除上解中央支出2.88亿元后,全省当年可用财力总额为478.37亿元,同口径增加23.1亿元。

根据《预算法》有关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规定,全省财政一般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478.37亿元,增长5.39%。

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21.29亿元,增长4.1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29.5亿元,增长0.65%;农业事业和农业生产支出31.7亿元,增长5.63%;教育事业费96.16亿元,增长6.4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9.95亿元,增长5.84%;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下同)8.41亿元,增长6.46%;公检法司支出28.53亿元,增长6.72%;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2.18亿元,增长5.83%。

  全省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

基金收入预算31.35亿元,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为31.35亿元。

其中,养路费收支预算20亿元;农村教育费附加收支预算3亿元;土地有偿使用收支预算5亿元;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支预算2亿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支预算0.5亿元;新菜地开发基金收支预算0.4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支预算0.4亿元。

  以上全省2002年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2001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代编的。

待各级预算编制完成并经本级人代会批准之后;我们再将汇总情况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2002年省级财政一般收入预算安排为81.5亿元,增长9.5%。

主要项目是:

增值税14.57亿元,增长10.5%;营业税35.67亿元,增长5.89%(其中金融保险营业税12.8亿元);个人所得税7.56亿元,增长15%;非税收入10.98亿元,增长9.49%。

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5.08%。

  省级财政一般收入预算81.5亿元,加上预计中央税收返还收入12.5亿元,体制补助、结算补助及市(州)上解收入22.28亿元,扣除上解中央支出2.88亿元,省对市(州)补助支出12.4亿元后,省级可用财力总额为101亿元。

按照《预算法》规定,省级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101亿元,增长5.74%,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6.85亿元,增长4.58%;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5.31亿元,增长3.91%;科技支出3.08亿元,增长5.2%;农业事业和农业生产支出9.08亿元,增长5.12%;教育事业费9.01亿元,增长12.1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02亿元,增长7.98%;行政管理费13.29亿元,增长6.02%;公检法司支出9.91亿元,增长5.69%;总预备费1亿元,与上年持平。

  省级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

基金收入预算为21.05亿元,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为21.05亿元。

其中,养路费收支预算20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支预算0.4亿元;土地有偿使用收支预算0.35亿元;水利建设基金收支预算0.3亿元。

  以上省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三、关于2002年的财政工作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中央将召开党的十六大,我省即将召开第八次党代会,全省经济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财政工作将进一步改革创新,服务全局,确保收支预算任务的完成,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增收节支,确保重点,切实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和稳定税制、加强征管的要求,严格依法治税。

坚决禁止擅自减、免、缓税或变相减免税,取消各类已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强化税收征管,加大稽查力度,坚决打击各种偷、骗、抗税行为。

搞好所得税收入分享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起税收和其它预算内外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履行政府财政的公共保障职能。

要建立保证工资正常发放的机制,各级财政要合理安排预算,财政资金首先用于工资发放,坚持足额预算,不留工资缺口;加强专户管理,完善直接支付,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并补发以前年度拖欠的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工资。

按照省委要求,从今年开始,各级政府要实行工资发放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对各地工资发放情况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

省财政将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调整一般性专项补助,增加对下财力补助。

同时,加强跟踪监控,严格考核,逗硬奖惩。

继续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及时足额拨付财政应负担的“两保”、“低保”资金,符合政策规定的保障对象要应保尽保,切实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加大农业、教育、科技投入,促进“科教兴川”战略的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提倡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作风,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管好用好财政资金。

  

(二)履行职能,用活政策,努力推动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要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争取中央国债资金对我省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适当集中基本建设支出和预算外资金、基金,支持省委确定的重点骨干项目的建设。

确保中央各项收入分配政策的落实,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农(牧)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强人民群众的实际购买力,刺激城乡消费。

深入开展治乱减负工作,清除各种制约消费、限制投资的政策障碍,努力培育和扩大内需。

  要大力支持六大支柱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和国有企业改革。

认真落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财税政策。

支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和中小企业发展,配合做好国有劣势企业的退出工作,为改革支付必要成本。

  针对加入WTO后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适时调整财政支农政策。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市场化、信息化农业的发展,扶持一批优势突出、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科技园区和种养示范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知难而进,再接再厉,继续深化财政改革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力以赴抓好改革工作,努力实现减轻农民负担、精简县乡机构、保障农村教育投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的改革目标。

继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实施综合预算,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真正把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继续抓好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和归并单位帐户,逐步将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类财政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加大“收支两条线”改革力度,做好非税收入银行代收增点扩面工作。

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改革,把推动县乡财政改革作为缓解财政困难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

要切实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把我省财政改革推向深入。

  (四)协调联动,狠抓落实,切实缓解县级财政困难

  按照省委要求,从今年起,用几年时间,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逐步缓解县级财政困难。

财政困难县要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促进经济发展,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努力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的能力。

市(州)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和义务,调剂本级财力,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所属困难县的支持力度。

省政府也将尽最大努力支持县级财政的改革和发展。

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省级专项资金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省以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帮助基层财政逐步提高保障能力。

中央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不安排省本级支出,全部用于对市(州)、县特别是困难县的转移支付补助。

各级要十分重视县乡政府负债问题,把缓解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