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894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docx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1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

《边城》教案1

【教学目标】

    在文中寻觅沈从文着力歌颂的“恰如其分的爱与美”,体会《边城》田园牧歌式情调。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2、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

【知识链接】见《边城》资料汇编

【预习字词】

 

【整体感知】

    《边城》整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的第三至第六章。

    第三章:

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以及今年龙舟比赛的准备情况。

    第四章:

倒叙两午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

    第五章:

倒叙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相遇以及爷爷提亲的玩笑在翠翠心上造成的波澜。

    第六章:

回到现在,写祖孙两人和过渡客的遭遇以及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这四章小说,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而又呼应衔接,使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也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人物的心灵世界。

    【阅读讨论】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展现了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

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

    

(一)风景美:

“豆绿色”“银色薄雾”,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二)风俗美:

端午节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划船靠前可领赏、放鞭炮、军民追赶大雄鸭、包尖角粽子、迎婚送亲给红包)新年(狮子龙灯、锣鼓炮仗烟火)和谐、淳朴

    (三)人情美:

    1、军与民、官与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

    2、赛龙舟的水手之间、穷人与富人(顺顺、团总)、爷爷与卖皮纸商人、爷爷与代理看船的(善良、淳朴、敦厚、乐于助人)

    3、翠翠与傩送:

邂逅、误会、朦胧、情窦初开

    4、翠翠与爷爷:

女孩的心事真难猜,翠翠单纯活泼、天真无邪,善良温顺,乖巧可人;又情窦初开,不免思绪纷乱,举动反常,总之,自然而健康,符合人的本性。

老船工有湘西底层人的淳朴、诚实和坚忍,虽然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洒脱中又时露迂阔,对孙女充满悲悯的疼爱。

    【资料补充】

    据说,1984年,沈从文在众人陪同下,重游湘西老家,兴致勃勃,然而,最后一天,82岁的他却突然坐在地上不起来,哭着说自己再也不想离开了。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

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作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像孩儿永远扑进母亲的怀抱。

    【小结】

    金介甫说,“不靠日历时间来记录岁月的消逝,而是靠收获庄稼,靠民间节日,人的纪念日来说明季节的到来”,就是说通过民俗、仪式中的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无不具有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湘西这片土地的健康、自然,优美的环境和谐一致。

环境在小说中成为人物集体性格的一个隐喻。

风景就是人。

    2、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

撷取最打动你的细节,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谈谈你在当中感悟到的人性之美。

    

(一)祖孙情 :

爷爷关爱翠翠,翠翠爱戴爷爷。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现出这种浓浓的祖孙情。

比如: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

“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动作的灵敏、迅速。

“一面……一面……”的连词运用以及“翠翠,翠翠”的连声呼唤,都说明了爷爷的焦急。

“哑”字,表现出爷爷的苍老以及急促地神态。

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

“轻轻”地说,是翠翠故意不让爷爷听见,“不是……不是……”“早被”这些心理描写,鲜明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但这种嗔怪又不大声张扬,只说给自己听,不惹爷爷生气。

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爱戴。

 

    

(2)祖父说:

“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

大老也很好。

这一家人都很好!

”翠翠说:

“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触动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说话很小心。

先说顺顺好,再说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说“这一家人都好”。

可见爷爷对翠翠的爱是多么细致入微。

“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是翠翠的娇嗔,表现少女情窦初开的娇羞。

    (3)(祖父)不加检点笑着说:

“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翠翠就说:

“爷爷,你疯了!

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懂得孙女的害羞与懂事,不主动袒露心迹。

“不加检点笑着说”表现出爷爷心情的迫切,但为了考虑孙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带着玩笑的口吻来明确试探,可见爷爷用心良苦。

“你疯了!

”一则表现出翠翠对婚事的重视与掩饰心态,还表现出对爷爷乱点鸳鸯谱的嗔怪。

这些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祖孙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二)军民情:

官民同乐,军民一家。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你爷爷一定到军营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好勇取乐的军士……”其中“注重”写出了以民为本的慎重态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当,“既……也……”表现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从范围上、“极”从程度上写出了官民同乐的普遍现象,“好事”写出了军士的主动性,“必”、“照例”写出了端午军民同乐的常规性、有序性,“抬”写出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诚之爱。

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出官民同乐、军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构筑了其乐融融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

 

    (三)邻里情:

有仁有义,爱心奉献。

 

    

(1)“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

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肥鸭”说明鸭子的肥大健硕,是代表荣誉的战利品。

将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孙俩,说明顺顺的慷慨大方、尊老爱幼。

“且知道”、“又送了许多”说明顺顺并不是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装有贫困人家,一有机会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

也照应了前文的“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2)“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

问过翠翠的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

”称赞翠翠长得很美,表明了顺顺对翠翠的喜爱,“问”了“又问”,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那份关爱之情。

这些都表现出顺顺的仁义慈善美德。

 

    (3)“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

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

‘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

’”“赶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动迅速,主动为他人着想。

“望着”、“上山了”写出了翠翠同祖父视邻里如家人,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真。

 

    (四)朋友情:

人生知己,同怀视之 

    

(1)“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来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也”、“换换”、“不必”表现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质。

对朋友十分关心、体贴,真够朋友!

 

    

(2)“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于是把酒葫芦取出, 推给城中来的那个人……一面 ……一面……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赶回来的好意,反而“十分高兴”,表现出老船夫的乐朋友所乐!

“推给”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两位老朋友间的互相谦让,更表现出老船夫的豪爽与热情。

“一面……一面……”,所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我们似乎可以看见老哥俩促膝交谈的无间场面,可听到觥筹交错、开怀畅饮的笑语喧哗。

“醉倒了”,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须“一醉方休”!

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关爱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3)“你那天只是很不得让城里的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

”这里通过翠翠的口,侧面表现出老船夫对朋友的无比真诚,对友情的万分珍重以及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五)爱情:

甜而美 

    

(1)“但男子听去却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

”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质朴,不朝坏里想,对翠翠是一片好意。

“放肆的笑”表现出二老对翠翠误解人意的宽容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

 

    

(2)“那人说是二老告诉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说明了二老“不见了”的去向。

是特地派人专程护送翠翠回家,表现出二老对翠翠的爱护。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沉默”的是表象,激荡的是内心,说明爱情已经在翠翠心头萌生,对二老人品的爱慕,使她展转反侧,寤寐思服,彻夜不眠。

 

    (4)“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

”“但”表示语意转折,说明语意的重点在后面。

“总不如”,是用比较来烘托爱情的份量最重,那个端午最珍贵,爱情的滋味因真而甜,爱情的价值因善而美,爱情的长度因甜美而难以忘怀。

 

    (六)人物情:

和而谐 

    

(1)狗随人行,尽保卫之职责。

翠翠到哪里,狗也随到哪里。

“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

” 

    

(2)狗通人意,尽探视之能事。

“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性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可是一会儿那远处的声音被她发现了。

”表现出狗的敏锐的感觉。

 

    (3)人安狗闲,平等相处。

“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簧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白日渐长,不止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这是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静而神圣。

     最后一节描绘了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

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拓展阅读】

中国诗歌中最美的邂逅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飚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致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长干行   李白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两小无嫌猜,同居长干里。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阅读练习】

07北京卷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土故水。

    正值冬季,湘西竟然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

山还是那座山,湾依然还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

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

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但这片土地上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

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闪耀过,辉煌过?

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不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

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

爷爷认得书本识得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识到书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

爷爷曾说过: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

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

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

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

“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

”“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渴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

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

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 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

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

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答案】D E

    D项中“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理解不当。

本文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所写,第⑿段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可证。

    E项“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理解不当。

所谓“物是人非”,指景物依旧,人事更改;或自然永恒,人生无常。

本文有“物是人非”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但谈不上“集中”表达。

文章主要表达的是:

爷爷对水的深情和对理想的笃定伴随其一生。

这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物是人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本题的两个错误选项,第一个没有任何难度,与原文稍作比对即可;第二个对“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解提出较为严格的“精读”要求,对一些不求甚解的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9.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4分)

    【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提问点在第一段,相关点是凭借内容上的关联来确定的。

从题干锁定的句子来看,这里的“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

第十段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

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第十段中揭示得很清晰:

“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

    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题目做出较为明确的提示:

“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

”在文中,“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下文有“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

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

一是外在,人事皆发生在水边(第⑻段);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第⑼段)。

和泪相关的含义亦有两层:

一是从客观感受对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二是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水的外在与内在、泪的客观与主观,将其归纳概括便形成本题的四个要点:

①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②鲜活、流动、有生命的;③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④浸润着深沉情感的。

    尽管这4个要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很难将其分析得如此细致。

因此,本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对一般考生而言,能答出三个要点并不容易。

    【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沅水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4分)

    【答案】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回忆里。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

题干的提示意味相当明显——“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显然,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各具有怎样的意义。

再参考“结合本文”的题干限制,我们便可从文中搜寻相关信息了:

    第⑵段中说: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第⑹段中说: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第⑿段中说: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

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将这些相关文句加以整合,便不难得出答案了。

    我猜想,一提到阅读,很多考生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所谓的“技巧”,而不是真正读懂文章;我甚至怀疑有一些考生对阅读试题的揣摩比对文本的分析还要精心,对“审题”比对“审文本”还要投入。

结果,阅读考试脱离了“阅读”而只剩下了“考试”,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懂文章,读懂文章的基本标准是读出文章的主旨与文脉。

    文章题为“湿湿的想念”,文章的主旨也是“湿湿的想念”。

“想念”有两层意思:

其一,“爷爷”的“湿湿的想念”,如第11段中“爷爷曾说: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其二,作者的“湿湿的想念”,如第13段中“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

或者说,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作者因爷爷的“湿湿的想念”而产生的“湿湿的想念”。

    文章共有13段,文脉清晰。

第1段是对爷爷一生的简介;2-5段写自己到湘西之后的所见所思,主要是新旧变迁的感慨;6-10段写沅水对爷爷的影响,第6段引用爷爷的自传说明这种影响,7-10段是作者对这种影响的自己的阐述,该部分为总分关系,第8段写沅水对爷爷的思维品质的影响,第9段写沅水对爷爷的性格的影响,第10段写沅水对爷爷的理想的影响;11-12段写爷爷对沅水充满感情的思念;13段写自己的愿望与思念。

    文章的主体内容是6-12段,写沅水对爷爷的影响和爷爷对沅水的思念。

如果结合第1段,细分析起来,主体内容共有四层意思:

爷爷在沅水边长大;沅水影响了爷爷;爷爷对沅水充满感情因而始终思念;爷爷在作品里表达着这种情感与思念。

这四层意思在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且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即:

因为在水边长大,所以受沅水影响;因为受沅水影响,所以对沅水充满情感;因为充满情感而将这样的记忆写进自己的作品。

    因此,爷爷的“湿湿的想念”就是对沅水的想念,是对沅水深情的想念;简言之,“湿”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沅水”,其二是“泪水”。

所谓“湿湿的想念”就是关于“ 沅水”的想念,就是亲慢“泪水”的想念。

    很显然,试题主要围绕主旨与文脉设置,遗憾的是,很多考生没有读懂这样的主旨与文脉,因而失分;有的考生甚至没有阅读要首先读出主旨与文脉的意识,因而答非所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