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085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docx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

有关高校添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课程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1.极端性气候趋于频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以2007年为例:

英国夏季出现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60年一遇的洪水;南亚夏季高温达℃,意大利和美国西海岸都出现45℃以上的高温;在海湾地区,历年极少见到的强热带风暴“古努”6月在卡塔尔登陆;11月超强热带风暴“锡德”孟加拉登陆,造成3400余人死亡。

在中国:

2月28日在新疆,从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旅客列车被14级大风吹翻;在淮河流域6月下旬到7月底连续降雨,出现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重庆沙坪坝区7月17日24小时降雨;济南,7月18日降雨151mm;福州夏季有32天的气温超过35℃;上海气温35℃以上的连续多日;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

在部分地区高温持续的同时,江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干旱,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夏季出现严重干旱。

另外龙卷风和雷暴等特殊天气事件多发,造成多起人员死亡,2007年,因雷击死亡人数已经达676人。

  根据紧急灾难数据库记载,2008年全世界发生321次自然灾害,死亡万人,受灾人口达亿,经济损失1800亿美元,是2000~2007年年均值的2倍。

其中1月10日~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四次大面积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受其影响有19个省、市、区受灾。

此期间全国累计23万公里公路被迫封闭,万公里公路损毁;湖南郴州的输电塔倒塌,压倒京广铁路的输电线,使京广线和沪昆铁路部分区段停运,受灾期间正值2008年春节前后,部分省市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全国13个省、市、区的万条输电线路断线,严重影响当地的社会生活,成为2008年年初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事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随着地面和海洋上空气温升高,大气环流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极端性天气事件发生的次数和强度都会增加。

  2.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宁静期即将结束,下一轮地震活跃期即将开始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部,在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受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地震活跃区分布广泛,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所有省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

按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统计,基本烈度为7度以上区域面积为31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全国299个大中城市中有136个城市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以上;人口在50万以上的61个大城市中有33个的地震基本烈度在7度以上。

  中国从1900年到1994年共发生过1921次5级以上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8~20次。

20世纪全世界共发生过7级及7级以上地震约1500次,约有1/10发生在中国境内;全世界陆地地震约有33%发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中国发生的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世界的35%。

20世纪,全世界发生过震级≧级的陆地地震3次,其中两次发生在中国。

  根据对历史上发生地震的统计,中国的地震活动有活动相对强烈的活跃期和宁静期,每个活跃期都有强震活动相对活跃的区域。

中国上一个活跃期是1988年~1999年,这12年内共发生7级和7级以上地震16次,主要活跃区域是台湾、云南和新疆的地震带。

  从2000年开始中国进入地震宁静期,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发生过8级地震1次,7级以上地震4次。

从2003年~2007年,中国大陆已经连续5年没有发生7级及7级以上地震。

按历史资料推断,从2000年开始的宁静期将在近期结束,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于田发生的级地震及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的级地震标志中国重新进入地震活跃期。

  由于地震是所有自然灾害中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195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灾害的人数超过35万,其中唐山地震死亡近24万人,是20世纪地震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

同时地震也是社会恐怖心理最严重的灾害。

随地震活跃期临近,必须有得当的应对措施。

  3.中国历来是自然灾害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

  20世纪以来,全世界每年所发生的自然灾害都会使上万人丧生,而严重的自然灾害甚至可在短时间内夺去几十万人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发生的、一次死亡人数在万人以上的自然灾害约50次,而且每次受严重灾害影响的人数达万人以上。

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00亿~1000亿美元。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而且频繁,灾害对公众和社会的危害强烈。

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给公众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产力的破坏,也是产生社会动荡的原因之一。

  20世纪全世界发生过四次死亡人数在10万以上的严重自然灾害,其中两次发生在中国。

20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

  根据民政部和国家气象中心的统计,中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71%,以下依次为:

地震灾害,占8%;海洋灾害,占7%;农林和畜牧业的生物灾害,占6%;其他灾害,占8%。

1990年~2004年,每年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6%,往往一次台风就刮掉当年GDP的1%~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死亡万人,经济损失8451亿元,约占2008年GDP的%。

  自然灾害最直接的后果是农作物减产、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公众财产和设施受损等经济损失。

也会由于发生次生的灾害。

由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自然灾害还影响到交通运输、水和电力的供应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9世纪50年代,中国每年因为自然灾害的损失平均为476亿元,90年代则增加到1000亿元以上;1998年由于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的洪水,全年经济2978亿元;自然灾害总体偏轻的1999年,经济损失800亿员。

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2004年为1566亿元,2006年为1528亿元。

2008年1月中旬~2月中旬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就造成10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

  中国既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同时也是自然灾害记录最完整的国家。

从公元前18世纪以来,几乎无年不灾,有文字记载的2000多年以来,有记录的水灾约1600次;从公元前16世纪的夏桀五十二年到清光绪二十二年的3363年间共有3322次地震记录。

在近四千年有文献记录的灾害中,水灾、旱灾和地震是发生频度最高,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为灾害研究提供了条件。

  4.中国的普通群众甚至地方官员对自然灾害的知识普遍匮乏

  中国的灾害预防教育还相当落后,公众对自然灾害的知识相当匮乏。

普遍的问题是各类学校里很少有关于预防自然灾害的系统教育,公众普遍缺乏有关自然灾害防御和灾害救助的知识。

特别是,中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讯落后,居民知识水平有限,预防和抗御自然灾害的知识极为匮乏。

即使是在城市,居民社区的预防和抗御灾害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仅限于散发宣传材料,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更没有像美国的佛罗里达州那样每年定期进行抗御热带风暴的演习和像日本那样定期的应对地震灾害的教育和演习。

特别要提到的是,作为公共信息传播的媒体对自然灾害这样影响公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件,在日常的关注程度上,在宣传的广泛和深入程度上,在宣传的技术上都十分不够。

在严重灾害发生时,及时、充分向公众公告有关信息做得非常不够,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在某些时段,有关地震的谣言,有关SARS疫病的传闻则不胫而走。

在灾害发生后媒体宣传介绍各种简单适用的抗御灾害的知识则非常不够。

  由于公众抗御灾害的知识匮乏,使灾害发生时相当多的公众无所措,例如2007年5月23日,重庆开县某乡村小学在雷击事故中死亡7人,受伤44人。

究其原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防灾知识匮乏,教室没有避雷设施。

还有人在雷击发生时躲避位置不当。

再例如,每年钱塘江中秋节后观潮,不顾安全规定,超越警戒线而被潮水冲走的事件几乎年年发生。

  而政府官员由于在自然灾害面前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则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2005年10月2日,当年第19号台风“龙王”在福建登陆,福州连续7日大雨,而地方政府决策者没有及时腾空水库,山洪泻下时,致使155人死亡,经济损失155亿元。

2007年,有部分人认为,长江流域将出现类似1998年的全流域大洪水,又由于6月汛期开始时的几场大雨误导,于是匆忙放空了水库的存水,其结果是连续数十天干旱,由于水库的“保命水”已被放空,致使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

  5.自然灾害的教育应该被列在重要位置

  鉴于20世纪后期,全世界自然灾害频繁,给人类带来灾难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每年死亡万人以上,经济损失250~1000亿美元)1984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弗兰克?

普雷斯提出,由联合国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目的是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的、为期10年的活动。

1987年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1900年到1999年在全世界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

在该活动中,教育计划列为重要内容,除了对公众的减灾知识普及和教育外,特别提出:

针对减轻自然灾害设置专门的大学课程。

1999年在“国际减灾十年”结束后,联合国第54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0年起,将减灾作为长期的、战略的行动持续开展下去,并规定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作为“国际减灾日”,每年的减灾日都有特定的主题,2006年的主题是:

减灾始于学校,2007年的主题是:

防灾,教育和青年。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国际减灾十年”不仅关注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理研究和抗御对策等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的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还特别注重“探讨不同文化基础对自然灾害的反应”,以及“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可以接受的灾害的危险性水平和选择减灾的对策”这显然是重视对自然灾害认识和抗御的人文科学背景。

  二、国内外有关自然灾害的教育和知识普及情况及建议

  据悉:

几年前,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学先后开设了有关自然灾害的公共课程,选修该门课程的人数随开设年数增加很快,从初期的二十几人,到近期,选修该课程的人数已经超过200人。

  在中国,2004年陈颙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了《新闻中的自然灾害》;2005年该课程名称为《自然灾害中的物理学》,力图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说明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理和特征。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的史培军教授也在讲授类似课程。

近日媒体报道,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教中心联合开设《气候变化》课程,并对其他大学开放。

应该说,这都是新的开始。

  国外相应课程有印刷版和电子版的教材,但是自然灾害的史料和实例则几乎全部是西方国家的案例,而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东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例很少。

为此,陈颙院士和史培军教授编写了《自然灾害》一书,是一本图文并茂,内容生动的,一改以往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在形式上“生、冷、硬、涩”的面貌,做到了编著者希望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并重”。

而且视野开阔,思路灵活,因而比一般的教科书更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此,应该延续陈顒等人的思路,编辑出版一本在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上,更为广泛;在内容扩展上则更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实例及图片选择上,更结合中国和现代的教学参考书。

  应该明确,更进一步的普及有关自然灾害和危机应对的知识,是学校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应该明确:

减灾始于学校,使公众,特别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有比较深入的关于自然灾害和应对灾害的必要知识,使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既有成就感,又有危机感,特别是培养大学生有超越职业训练以外的想像能力。

  应该使每个学生明白地球和太阳系的一般知识,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人类对自然灾害认识的历史等进行说明和讨论;对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环境灾害的形成机理,危害特征,空间和时间分布和重要案例给于介绍;并介绍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及灾害救援的一般知识。

  三、对自然灾害认识的出发点

  本书在考察自然灾害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是:

1)自然灾害毕竟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应该是有规律的,而既然有规律,就应该是可以认识的,当然,这种认识是有过程和阶段的。

2)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应该着重于预测,应该用“将自然灾害的危险减为最小”来代替“将自然灾害的损失减为最小”的减灾思路。

  还要说明,预测和预报虽然有密切关系,但却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

预测是科学研究部门或有关专家所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探索性甚至有高风险的行为;预报则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部门就自然灾害或其他可能影响公众生活和社会安定向公众公告的行为。

而预测的探索性乃至高风险性与预报要求的高度准确性往往会产生矛盾。

因此预报者要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考虑到某些预报结果可能会在社会和公众心理上的影响,还要对预报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估,而且某些重要区域或者重要的自然灾害预报,是有授权限制的。

  基于上述的考虑,应该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危机,学会减灾技能的内容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内容,并且向全社会普及自然灾害知识,提高公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减灾意识上起到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