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180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9 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docx

59少阴寒化证325页word文档

第59讲:

少阴寒化证(3)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少阴的寒化证,因为少阴病涉及到心和肾。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心是火脏,肾是水脏,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

所以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就从阴化寒,出现少阴的寒化证。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我们已经学了少阴寒化证的第一个证侯,阳衰阴盛证,治疗用《四逆汤》,破阴回阳,或者说回阳救逆。

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如果又兼有“身热反不恶寒”的,那就叫阴盛格阳证,也就是我们在太阳病篇所提到的“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的真寒假热证。

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交通内外。

01.00,如果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又兼有“其人面色赤”的,这是阴盛于内,戴阳于上,那么我们就用《白通汤》,破阴回阳,交通上下。

阳衰阴盛证、阴盛戴阳证、阴盛格阳证,它们的基本证候都是一样的,都是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而阳衰阴盛证的基本的临床表现,在我们少阴病篇,《四逆汤》适应证,所引用的原文中,它并没有把它描述全面。

所以我上上次的课,曾经给大家归纳了,它应当见有,畏寒踡卧,冷汗自出,手足逆冷。

它应当见有,下利清谷,自利不渴,小便清长,小便白或者小便不利。

它应当见有但欲寐、脉沉、脉微细、或者脉微欲绝等等。

这是少阴阳衰阴盛证的最基本的证候。

02.00,少阴寒化证的第四个证候,阳虚水泛证,也就是《真武汤》的适应证。

《真武汤》的适应证,我们在太阳病篇的第82条,少阴病篇的第316条,这两条原文我们都学过。

它的基本成因,或者是太阳病治疗不得法,伤了肾阳,或者是素体少阴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

这两个结果都导致了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泛滥。

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阳虚水泛证”。

由于水邪它是流动的,它是变动不居的,水邪内生以后,它常常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逆流横溢,随处为患。

所以“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常常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

我们把82条和316条归纳起来,我们上次课给大家归纳了几个字,肿、悸、咳、吐、利、眩、动、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利。

那个肿不见于《伤寒论》原文,是指的四肢沉重疼痛,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说成了水肿。

这样一组证候,正是“阳虚水邪泛滥”,水邪侵犯了不同脏器之后的临床表现,我们在临床上抓上一二个主证,判断它的病机是属于“阳虚水泛”的,我们都可以用《真武汤》来治疗,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真武汤》是临床极其常用的方子。

我们在讲完《真武汤》的适应证以后,又提到了《五苓散》证,又提到了《猪苓汤》证。

这三个方子都是治水的,《真武汤》治疗的是阳虚里有水,《五苓散》治疗的是气化失司,这个水邪没有明显的寒,也没有明显的热。

我们在阳明病篇提到的《猪苓汤》的适应证,那是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所以《猪苓汤》它所治疗的这个水,是有热的,水热互结。

这三个方证我们在临床上都应当区别清楚。

随后少阴寒化证,我们谈到了《附子汤》的适应证。

《附子汤》适应证的基本病机,是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

所以它表现了身体痛、四肢痛这样的症状。

肾阳虚衰,督阳不充,四末失温,它表现了手足寒、背恶寒,这两个阳虚的症状。

这样的一个证候,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就要进行鉴别了,因为它有身体痛、骨节痛,所以这要和太阳伤寒表实证相鉴别。

05.25,对于阳虚身痛证来说,它的脉是沉的。

脉沉提示了里阳虚。

而不是太阳伤寒表实证。

所以脉沉既是阳虚身痛证的主脉,也是一个鉴别诊断。

它有手足寒、有背恶寒,尤其是背恶寒。

当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时候,由于气不固表,再加上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邪的吹袭。

所以《白虎加人参汤》证,也是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它可以有背微恶风寒,和时时恶风的症状。

现在遇到这个背恶寒,会不会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呢,所以它又有个鉴别诊断,“口中和”。

所谓“口中和”,就是口不苦、口不渴、口不燥,那就除外了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06.30,所以在阳虚身痛,这两条短短的原文中,把《伤寒论》中,可能涉及到的身痛的证候,可能涉及到背恶寒的证候,都进行了清楚的鉴别。

治疗用《附子汤》,益元气、助肾阳、治身痛。

同时在《附子汤》适应证的原文中,还提到了配合灸法。

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那这就是灸和药物并用的方法,我们前面曾经几次提到,针剌和药物并用的方法,这叫针药并用法。

在这里是灸药并用法,这在临床上可以提高疗效。

至于灸哪个经,少阴经的穴位可以灸,你比如说灸太溪、涌泉,这都是可以的。

任脉的穴位可以灸,比如说灸关元、灸气海,都可以助元阳,益元气。

如果实在是背恶寒特别明显,那我们也可以灸督脉的穴位。

尽管大椎穴我们通常情况下,灸大椎的机会很少。

如果这个病人真的是背恶寒明显。

那你可以灸大椎,也可以灸命门,这都是可以的。

灸药并用法,可以提高疗效。

08.15,好,我们今天接着讲“少阴寒化证”。

我们讲义上所讲的是“少阴寒化证”,的第七个证候和第八个证候。

第七个证候是寒逆剧吐证,见于原文309条。

原文说,“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个吐利,《四逆汤》的适应证中也有吐利,我们现在所学的309条也有吐利。

这个吐利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所造成的呢?

还是本身是胃寒所造成的呢?

我们光凭原文来说,很难判断,我们只好采取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这种方法,来判断它吐利的病机所在。

有人说,这一条以“少阴病”三个字为开头,因此它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

如果真的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的话,那么张仲景应该用《四逆汤》来治疗,而不应当用温胃散寒的《吴茱萸汤》来治疗。

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胸中膈上有寒饮的时候,为了温化这种寒饮,而病人又属于肾阳虚,所造成的寒饮不化,那个时候也仍然用《四逆汤》。

由于肾阳虚,胸中膈上的寒饮不化,用《四逆汤》来温化寒饮,这是《四逆汤》的适应证之一。

10.00,现在如果真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的话,理应当用《四逆汤》。

仲景这里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

因此提示这个吐利,就是胃寒气逆,出现了剧烈的呕吐,胃寒气逆、升降逆乱。

升降逆乱以后,胃气不能降浊,脾气就不能升清,所以以呕吐为主,才导致的下利。

我们说《理中汤》证有吐利,《吴茱萸汤》证有吐利。

但是《理中汤》的适应证,它的病变,主要责之于脾,脾阳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

所以《理中汤》适应证的那种吐利,在《伤寒论》原文第273条说“自利益甚”。

呕吐和下利相比较,而以下利为重,因为病重点在脾。

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一条,吐利,病变重点责之于胃,因此《吴茱萸汤》适应证的吐利,是以呕吐为主。

这样一个胃寒,剧烈呕吐的证候,又伴有下利,为什么会出现手足厥冷呢?

这也是因为胃寒气逆、升降逆乱,使人体阴阳气不相顺接。

12.15,“阴阳气不相顺接”这句话,出自于厥阴病。

厥阴病篇有这样一条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说《伤寒论》中所说的厥,作为一个临床症状的话,它是指手脚发凉。

导致手脚发凉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或者是阳虚四末失温,或者是阴血不足,四末失养,或者是病理产物的阻滞,象痰、饮、水、湿等等。

或者是病理产物的阻滞,使阴阳气不能运行于四末,或者是由于气机的郁遏,使阴阳气不达四末。

尽管病因是多种多样,最根本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也就是说阴精或者阳气不能顺接于手足。

我们人体正常情况下,阴精、阳气外养四肢,内养脏腑,这就叫阴阳气相顺接。

13.25,阴精、阳气循环周身,如环无端,就象个铁环,你没有头,“运行周身,如环无端”。

这就叫阴阳气相顺接。

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阴精、阳气不能运行于手足的时候,这就叫阴阳气不相顺接。

所以,导致厥冷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它们的基本病机,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

现在由于体内气机的紊乱,胃寒气逆、升降逆乱,整个体内气的疏泄就失调了,气的运动就失调了,这就使人体的阴阳气,不能顺接于手足。

所以就表现了手足发凉。

但这种手足发凉,只是在他剧烈呕吐的时候出现。

你比方说一个小孩,得急性胃炎,他在剧烈呕吐的时候,他妈妈一摸孩子的手,冰凉冰凉的,一摸脑门,脑门上也流着冷汗,哎,妈妈就很着急了,说,我的孩子都吐得手脚凉了。

一会儿这个孩子暂时不吐了,你再摸摸他的手脚,又转暖了。

所以这里的手足逆冷,是在剧烈呕吐的同时,由于人体气机的逆乱,使阴精和阳气,一时不能顺接于手足,所造成的一种临床表现。

14.45,它和少阴真阳衰微,四末失温,持续厥冷,是不一样的。

而少阴真阳衰微,四肢厥冷严重的时候,在上可以冷过肘,肘以下就持续的是一种冰冷的状态,甚至末稍青紫,周围循环不良。

在下可以冷过膝,不仅手脚发凉,小腿冰凉,一直到膝盖以上,可能还是凉的。

这才是少阴真阳衰微,四末失温的表现。

而我们现在学的这309条,它的手足逆冷,只是在剧烈呕吐的时候,人当时气的升降逆乱,造成的阴精阳气,一时不能顺接于手足。

所以一时出现的手脚发凉,呕吐停止了,手脚马上就转暖了。

15.40,下面的一个症状,“烦躁欲死”。

呕吐这个症状,本来就使人很痛苦。

胃寒气逆,当剧烈呕吐的时候,你想想,我们看到那个小孩,得急性胃肠炎的时候,那妈妈总是在旁边护理。

一会给他拍拍后背,一会儿给擦擦嘴呀。

你看她孩子在呕吐的时候,哪一个有坐在那儿安安静静地,“哇”吐出一口?

没有,总是辗转反侧,哇哇的那么吐,那么痛苦。

所以这里所说的“烦躁欲死”,就是指的剧烈呕吐,升降逆乱,病人痛苦难耐的一种表现。

这样返回头来,张仲景为什么把它叫做“少阴病”,我说叫作“少阴病”,因为它是类似于“少阴病”,应当属于“少阴类证”,而不是属于少阴自身的病。

为什么说它属于“少阴类证”呢?

“少阴病”有吐利,而《吴茱萸汤》适应证,突出的症状是吐利,吐利类似于少阴病。

手足厥冷,类似于少阴病。

我们刚才已经做了鉴别,从病机上来说,从它的临床特征来说,已经做了鉴别。

所以它类似于少阴病,还有那个“烦躁欲死”也类似于少阴病。

我们在讲《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时候,我们在讲《桂枝二越婢一汤》适应症的时候。

都提到要和少阴病相鉴别。

为什么?

因为《大青龙汤》适应证有烦躁,《桂枝二越婢一汤》适应证也有烦躁。

而少阴阳衰,弱阳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病人表现了一组什么证候?

“躁动不宁”的临床表现。

17.30,我们在太阳病篇第61条,提到的《干姜附子汤》证,有没有躁动?

有,所以少阴病有躁烦,有肢体躁动不宁的证候。

而现在讲的309条,《吴茱萸汤》的适应证,又有烦躁欲死。

吐利也象“少阴病”,手足逆冷也象“少阴病”,烦躁欲死也象“少阴病”,所以必须和“少阴病”相鉴别。

所以仲景把它命名为“少阴病”。

我自已认为这是“少阴类似证”,是个“少阴类似证”。

《吴茱萸汤》这张方子,是由吴姜大人所组成的,它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一张很好用的方子。

这张方子我们在阳明病篇,已经提到过了吧。

在阳明病篇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这两条我们结合起来看,它治疗的都是胃寒气逆,剧烈呕吐。

《吴茱萸汤》适应证,我们在厥阴病篇还会遇到,到时候我们再联系这两条。

18.40,我们讲义所列的,“少阴寒化证”的第七个证候,是“下利滑脱证”。

“下利滑脱证”见于原文306条和307条。

306条说“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条说,“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那么这两条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首先它讲的是肾气虚、关门不固、下利滑脱。

同时又有脾气虚,脾阳虚,不能摄血,于是出现了大便脓血。

这是《桃花汤》适应证的,两个最突出的症状。

肾司二便,大便和小便之所以能够,在人的意识的控制下该排就排,该储存就储存。

中医认为,这是肾气充沛,关门能够受人控制的一种生理现象。

当肾气虚关门不固的时候,那就是该关它关不住,就出现了“下利滑脱”。

“下利滑脱”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呢?

就是病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大便,甚至他那个粪便,就从肛门往外流,根本就不能控制,这是“下利滑脱”。

这个症状和哪个症状正相反呢?

和那个“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一有便意,就控制不住,必须要去解大便,不管你在干什么?

这是里急。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有热的表现,火性急,暴注下迫,所以里急,等真到了卫生间,坐在马桶上,让你好好的解大便了,他又解的不痛快。

有下重难通,攒着拳头,憋着气,静坐努责,你不是要解吗,怎么到这这儿你就解不出来了?

你看中医临床的描述,静坐努责,解不出来。

为什么下重难通?

这是因为有湿邪的存在,湿邪为阴邪,它重浊粘滞。

所以真正让他拉的时候,他就下重难通。

“里急后重”是湿热盛的表现,而“下利滑脱”,是关门不固的表现,他绝没有里急,绝没有后重,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有一分里急,就有一分热”、“有一分后重,就有一分湿”。

而“下利滑脱”呢?

既没有热,又没有湿,就是关门不固。

所以它绝对没有“里急后重”。

我们在《伤寒论》的题库里,有一道题说,《桃花汤》适应证,我们现在讲的“下利滑脱”证,用的是《桃花汤》。

《桃花汤》适应证不应当见什么,底下我们列了5个备选条案,其中有一个是“里急后重”。

那就说不应当有里急后重。

22.40,所以,在临床上我们用的是涩法,这个证候我们用的是涩法,只有是“里急后重”,你就不能轻易的涩,一涩就容易闭门留寇。

这个大便脓血,严格的说,这是脾阳虚、脾气虚、气不摄血、阳不摄血,而导致的大便出血。

但是这种出血,可能伴有粘液,所以,古人就把它叫成脓血。

它和温热下注的下利,温热腐破血络的那种大便脓血。

从大便的性状来看,是不一样的。

这种大便脓血,脓血是晦暗的、没有光泽的,气味是腥冷不臭的,带有一种腥味。

而湿热下注的那种下利,常常是脓血颜色比较鲜亮,气味比较臭秽,这是不一样的。

23.45,下利日久,阴液耗伤,化源不足,会出现小便不利。

这里的小便不利,就是尿量少。

因为“下利滑脱”,水液都从大肠走了,尿当然就少了。

还有一个症状就是腹痛,阴寒内凝,所以可以见到腹痛。

这四个症状,我们正好把《伤寒论》原文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和307条“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这两条描述的主证就都概括进去了。

就是这四个症状,下利滑脱、大便脓血、小便不利、腹中疼痛。

这是个纯虚无邪的证候。

那么仲景用了什么方法来治疗呢?

用了涩法,用了温涩固脱法,方子是用《桃花汤》。

《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和粳米所组成。

用赤石脂来涩肠固脱,赤石脂是高岭土,就是我们做陶器的那个陶土,它是涩肠的。

用这个药的时候,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那个一半全用是放到锅里来煮,那个末呢?

你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都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

那就拿药汤来冲服这个赤石脂末,你想想赤石脂末就是陶土,做陶器的那个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名把它叫做高岭土。

那种东西,直接冲末,冲入胃肠道,在胃肠道粘膜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所以这叫被覆作用。

对于胃肠道的小小的溃疡、小小的出血点,就把表面给它盖住了。

对胃肠道粘膜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所以要有肠道的这种出血、渗血的话,那么它就可以达到止血的效果。

另外还有个吸附作用,吸附肠道过多的水液,吸附肠道的毒素,所以它就可以治疗下利。

对这种下利滑脱,纯虚无邪的证候,有很好的疗效。

古人,有些医生,在他写的医案中记载,他直接让病人用赤石脂末,和米饭拌着一起来吃,来治疗顽固性的下利滑脱的证候。

当然赤石脂很不好吃,不是为了治病嘛。

我想直接吃这个赤石脂末,那肯定是受了《伤寒论》中《桃花汤》的影响。

毕竟还有脾阳虚、脾气虚,不能摄血的这种因素在内,所以他用干姜和粳米这两个药,温中固脱。

为什么把这个方子叫做《桃花汤》,因为赤石脂这个药的别名叫桃花石。

27.45,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可能到药房看过赤石脂,它本身就是一种桃红色的,煮出的药汤也是桃红色的,在宋代的那个《太平圣惠方》也收录了《伤寒论》的内容。

我很怀疑《太平圣惠方》所收录的《伤寒论》的内容,它的依据就是那个,荆南国国主高继冲,他家藏的这本《伤寒论》。

宋朝统一以后,还有许多小的地方,武装割据的这些诸侯国,这些小国,逐渐逐渐的投降了宋朝,其中荆南国是长江流域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国,最后的那个国君叫高继冲。

高继冲他占的那个地方就在长江流域。

过往船只,他都要拦截,名义是上税,人家过往船只,所载的金银珠宝也罢,钱财粮米也罢,他都要抢一部分,特别是在那个地方有些书籍。

高继冲这个人,这么贪,他还喜欢书,书他都要抢,所以他就象一个河霸一样,抢了不少东西,最后他投降了宋朝。

所以我们把他,叫做荆南国末主高继冲。

他为了讨好宋朝皇帝,就把自己抢来的金银珠宝、钱财粮米,逐渐逐渐的送给宋朝皇帝,就是进贡,最后他把半路抢的《伤寒论》送给了国家了。

所以宋朝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在校订《伤寒论》的时候写了个序。

说《伤寒论》一直在民间流传,荆南国末主高继冲曾编录进上,重整理了以后,送给皇上。

但是也历代藏之书府,缺于校雠。

就是荆南国末主高继冲,他所送的这本书,虽然送给了皇帝了,但是皇帝也把它,藏在国家的图书馆,你看,皇帝并没有放到自己的案头,他藏在了国家的图书馆,而没有人去校刊它。

宋朝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在《伤寒论序》的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说明高继冲曾经献过这么一本书,这本书没有进行校勘。

所以后人就说,宋朝的校正医书局,它校勘的底本是根据高继冲的本子。

大家都这么说,可是我在讲开头的时候,就没提这码事,为什么?

因为林亿说的很清楚,历来藏之书府,缺于校雠,没有人校它。

因为唐代就进行医官考试,在唐代,许多医生要考试《伤寒论》的话,你想想,那个手抄本它不是一本、两本,就有很多很多,高继冲献的这个本子,文武大臣都知道,上下都知道,所以作为林亿的话,必须把这话说一说,这本书没有校刊。

而我的校刊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考试的标准本。

虽然他没有说这个话,他怕别的大臣说,那有高继冲的本子,你怎么不用,他说了那个时候藏在书库里头,错误太多,也缺于校勘,所以我就没有用他这个底本。

因此我在讲宋朝所用底本的时候,我就没有提高继冲的这个本子。

而《太平圣惠方》它所收录的这个《伤寒论》,就应当是高继冲的本子。

因为我们是本科班的教学,没有更多的时间,给大家讲这个过程的考证。

《太平圣惠方》这本书里头,所收录的《伤寒论》内容的《桃花汤》,方药组成中的赤石脂,它就改名为桃花石。

不过《太平圣惠方》,所收录的《伤寒论》的内容,它把方药的药物剂量,都改成了宋代的用量,而不是继承汉代的用量,这一点我们应当提醒大家。

关于“少阴寒化证”的主要证候,我们就谈完了。

应当说前五个证候,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

第六个证候寒逆剧吐证,这是一个胃寒气逆证候。

由于它有吐利、有手足厥冷、有烦躁欲死,类似于“少阴病”,我说它不是“少阴病”,而是“少阴类证”。

至于“下利滑脱证”,它也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它是只是肾气虚,关门不固,中阳、中气不足,不能摄血,导致的“下利滑脱”,大便脓血。

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少阴病”,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少阴的类似证”,附在“少阴寒化证”中,以便和真正的“少阴寒化证”相鉴别。

“少阴寒化证”的主要方证,我们就谈完了。

剩下的一些条文就比较零散,有的自学就可以了。

象308条提到了“少阴,下利,便脓血者,可剌”。

这个注家说法不一样,有的说是个热证,有的说是寒证,那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

这个我想我们在今天在临床上,遇到下利的证候,无论是寒证,还是热证,都可以用针剌。

你比方说一个急性痢疾的病人,那你就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来剌足三里,来剌“脐三针”。

肚脐两边的两个穴位叫天枢,肚脐下一寸五那个穴位叫什么?

气海。

这样的话就叫脐三针。

治疗急性痢疾腹痛,止泻、止腹痛有很好的疗效,再配合足三里,那是热证。

至于脾胃虚寒的这个证候,从《伤寒论》的角度来说,虚寒证多用灸而少用剌。

可是我们今天呢?

扎上一根针,比方说关元、气海,加上一点温灸,在针柄上插上一个艾团,然后给它点着了,加一个温灸,针剌足三里,也可以治疗虚寒证。

尽管《伤寒论》中虚寒证多灸,实热证多剌,我们今天针剌也可以用于实热证,也可以用于虚寒证,比《伤寒论》那个时代要扩充一些。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原来有吐利,现在手脚转暖了,而且又有发热了,这说明阳气的恢复,所以它预后好。

如果“脉不至”,这就是吐利之后,真阴耗伤,脉搏一时不能接续。

吐利以后,真阴不足,他有亡阴脱水,脉搏一时不续的话,“灸少阴七壮”,你用灸少阴经穴位的这种方法。

比方说我们讲义上提到了灸太溪,其实太溪穴也罢、涌泉穴也罢,都可以灸,以通阳气,以复阴液。

这就是说下利既可以用灸,也可以用剌。

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是阳虚,“脉涩”是血少,指阴阳两虚。

“呕而汗出”,呕吐是寒邪上逆,汗出是阳不摄阴。

我们学到这个地步,大家一看这些症状,就能够分析它的病机。

“必数更衣”,这是阳虚气陷,大便次数多。

“反少者”,每次他拉的很少,总有便意,每次拉的很少,总有便意是阳虚气陷。

“反少者”这是阴血不足,无物可下,没有东西可下,所以这是个阳虚气陷的证候。

“当温其上,灸之”,应当用灸法,灸什么部位呢?

灸上面的穴位,这当然是百会了。

百会有升阳举陷的效果,所以对于“下利滑脱”,对于脱肛,对于子宫脱垂,我们都可以用针剌百会的方法,或者艾灸百会的方法来治疗。

37.05,这个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家的附近有一个幼儿园,两三岁的小孩,到幼儿园不出几个月,都有脱肛,许多家长抱着孩子就找我父亲来看。

我父亲很奇怪,说这个幼儿园的孩子,怎么都有脱肛啊,后来家里人好奇,就到这个幼儿园就参观。

发现早晨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家长一走,幼儿园老师就让所有的孩子,墙根儿排了一排小痰桶,让小孩子坐这个痰桶排大便,意思是训练孩子定时排便的规律。

那么没有大便怎么办,老师就教给孩子,坐好啦,攒上拳头憋气,结果把好多小孩子憋了个脱肛。

有一次,有位家长就抱着他那个孩子,也就两岁左右吧,到我们家去了,说郝医生,给我父亲说,“你看,我们的孩子上幼儿园,没多少天就脱肛,这个幼儿园的孩子都脱肛,我们不知道怎么回事”。

实际上我父亲清楚,当然也不能说呀,否则的话,这个幼儿园的生意就不好。

然后我父亲跟我说,“你看,下病上取”。

我说什么叫下病上取呀,你看,孩子脱肛,你看一下他这个肛门,我给他点百会穴,就拿手指给他点百会穴,那个孩子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