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546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病原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原菌.docx

《病原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原菌.docx

病原菌

植物病原菌病害

一、真菌病害

(一)霜霉病

二、病症原因

  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霜霉菌是专性寄生菌,极少数的霜霉菌已可人工培养,如引起谷子白发病的禾生指梗霉、引起白菜霜霉病的寄生霜霉。

有的种存在不同的生理型,如引起莴苣霜霉病的莴苣盘梗霉和引起黄瓜霜霉病的古巴拟霜霉。

常见的霜霉病除上述几种外,还有甘蔗霜霉病和大豆霜霉病。

烟草霜霉病是毁灭性病害。

病症状况

  此病从幼苗到收获各阶段均可发生,以成株受害较重。

主要为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

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

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种子或秋冬季生菜上为害越冬,也可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主要通过气流、浇水、农事及昆虫传播。

病菌孢子萌发温度为6~10℃适宜侵染温度15~17℃,田问种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大、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等容易发病。

春未夏初或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最易发生,病害严重时可造成20%~40%产量损失。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

  2.加强栽培管理,适当稀植,采用高畦栽培:

浇小水,严禁大水漫灌,雨天注意防漏,有条件的地区采用滴灌技术可较好地控制病害。

  3.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并带至棚、室外妥善处理。

  4.药剂防治:

有条件优先应用粉尘剂或烟雾剂防治。

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预防,10~15天1次,或选用45%安全型百菌清烟剂重烟预防,每亩0.5千克,7~10天1次。

发病初期选用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液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赛得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喷雾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

(二)疫病

主要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表现为叶斑、幼苗猝倒、根茎腐、冠腐、枝干溃疡和果实腐烂等,植株受害部位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黑褐色水渍状病斑,可迅速引起病部的坏死和腐烂,空气潮湿时,病部尤其是叶背面产生疏松的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疫病可导致对植物的毁灭性破坏。

在全世界广泛分布,高温、高湿地区尤其猖獗。

在中国对农业威胁较大的疫病主要有由棕榈疫霉(P.palmivora)引起的橡胶树割面条溃疡和季风性落叶病、胡椒瘟病,由寄生疫霉(P.nicotianaevar.parasitica)引起的剑麻斑马纹病,由致病疫霉(P.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等。

疫霉属真菌中不同种的寄生性程度差别很大,寄生程度高的如致病疫霉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许多不同的生理小种。

各种疫霉菌的寄主范围也很不相同,如致病疫霉只侵染1~2种植物,而樟疫霉可危害50科273个属。

有的一种植物上可以发生好几种疫霉病,如橡胶树、柑橘、番茄、茄子等。

病菌以卵孢子、厚壁孢子或菌丝体越冬,寄生程度高的疫霉菌在植物的枝条、贮藏器官或病残体上存活,寄生程度低的还可在土壤内存活。

以孢子囊内的游动孢子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从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在田间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由于病程短,再侵染发生频繁,在多雨潮湿的条件下疫病的流行速度特别快。

防治可采取选育抗病品种、做好田园清洁、减少侵染源,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等措施。

由于疫病流行速度快,生长季应做好发生和流行的预测预报,并及时喷药控制蔓延。

药剂中铜制剂、有机硫剂、有机氯剂等是较好的保护剂;乙磷铝和瑞多霉是较好的内吸治疗剂。

(三)白粉病

病症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

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

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

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分布与为害

  麦类白粉病近年来在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贵州、四川等地发生较为普遍,为害日趋严重。

由麦类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D.Cf.sp.triticiE.Marchal.)引起,主要为害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

发病规律

  病菌在河南省平原地区不能越夏,但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可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区的自生麦苗或夏麦上发生为害,秋后通过气流传到平原麦苗上引起发病。

  粉病流行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适宜的环境条件。

一般在小麦密度偏大、施氮肥过量的情况下,麦株旺长,植株衰弱,田间湿度大或者发生了倒伏的麦田,发病往往较重。

该病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现发病中心,4月中旬后随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适宜的条件下导致大流行。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2.药剂防治一是秋苗发病重的地块,可药剂拌种,方法同小麦散黑穗病;二是在秋季或春季,田间发病率3%~5%时(成株期调查以旗叶到旗叶下2叶计算发病率),每666.7平方米用20%粉锈宁乳油20~3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60千克喷雾,或对水10~15千克低容量喷雾。

也可用25%病虫灵乳油每666.7平方米50毫升,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

甜瓜白粉病症状

  主要为害甜瓜叶片。

初发生时叶片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病斑变黄褐色为病菌的闭囊壳。

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

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甜瓜白粉病防治方法

  1、2%白尽(武夷菌素)1000倍喷雾,24小时起效。

  2、25%阿米西达3000倍喷雾,每20毫升加水60公斤。

每7天喷药一次,喷药2~3次。

该药在白粉病单独发生地块或同时轻微发生霜霉病的地块采用。

  注意阿米西达在配药时不能和其它任何农药和化肥混配,配药要用清水,渠水要经过沉淀后才可配药。

  3、10%世高1500倍加72%霜疫必克600倍喷雾,40克世高加100克霜疫必克加水60公斤,同时防治白粉病和霜霉病。

  4、80%成标400倍加72%霜疫必克600倍喷雾,,150克成标加100克霜疫必克加水60公斤,同时防治白粉病和霜霉病。

  5、40%信生(腈菌唑)5000倍加72%霜疫必克600倍喷雾,12克信生加100克霜疫必克加水60公斤,同时防治白粉病和霜霉病。

  6、40%福星7500倍加72%霜疫必克600倍喷雾,8毫升福星加100克霜疫必克加水60公斤,同时防治白粉病和霜霉病。

  注意:

两种药剂混配时,原药母液要单独配制,分别加入药桶。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

黄瓜白粉病白粉病,俗称白毛,系常发性病害,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防治措施:

 

1、栽培抗病品种。

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栽培上可选择叶片厚实的品种。

  2、种子处理:

播种前先在阳光下晒种2-3天天,以杀灭表皮杂菌,随后用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温度下降至常温后继续浸种4-6小时,再做消毒处理,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驱避地下病虫,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3、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随时保持土壤湿润,在开花前、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各喷洒壮瓜蒂灵使瓜蒂增粗,强化营养输送量,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瓜体快速发育,使瓜型漂亮,汁多味美。

  4、药剂防治:

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及时喷洒药剂加新高脂膜形成保护膜,隔离病源菌,防止病菌借风雨再次传播感染。

(四)锈病

简介

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

为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

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

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锈病分布广且危害性大,多见于禾谷类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

不少作物的锈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区流行的特点,产量损失常以万吨计。

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小麦叶锈病(Pucciniareconditavar.tritici)曾大面积流行;小麦条锈病(P.striiformis)等也常有为害。

(见彩图)

生物学特性

锈菌具有形态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并有转主寄生、夏孢子远距离传播等现象,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为复杂的。

锈菌的多型性指锈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孢子。

典型的产生5种,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由它们引起植物受害部产生的小疱点,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有的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孢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

这5种孢子发生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称同宗寄主,如菜豆锈病菌。

5种孢子发生在分类地位极不相近的两种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转主寄主,如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生在小麦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发生在小檗上。

不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内缺少一二种类型的孢子,但也有同宗寄主与转主寄主之别,如梨锈病菌无夏孢子,冬孢子发生在桧柏上,性孢子及锈孢子发生在梨上。

锈菌的专化性和变异性表现在同一种锈菌对不同属的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并可因此而分为不同的专化型。

如为害禾谷类作物的禾柄锈菌,至少有9个专化型;为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型。

各种专化型又根据对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为害小麦的禾柄锈菌已经鉴定出300多个生理小种。

侵染循环

有些锈菌的夏孢子可借气流远距离传播,这在锈病循环上有重要作用。

通常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是担孢子或夏孢子,而后以锈孢子或夏孢子在作物生长期间靠气流传播继续为害。

在亚热带和热带,不少锈菌不产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

在有些地区,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如中国东北的阿穆耳小檗展叶期的气候不适宜小麦秆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而夏孢子虽在当地不能越冬,都可由东南沿海地区借气流长距离从南向北吹来成为初次侵染源。

此外,有些锈菌侵染循环中的主要问题不是越冬而是越夏,如小麦条锈病菌不耐高温,须在高寒地区的自生麦苗和不同生育期的麦株上越夏。

防治途径

对大面积栽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锈病的防治,主要可利用锈菌寄生专化性这一特点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

应针对各地区所流行的生理小种培育抗病品种,并随着新的生理小种的发生和发展及时更换,合理布局,不断提高品种抗病力,防止品种单一化而引起的抗病力减退。

此外还应加强对锈病的预测预报,在锈病流行年份辅以药剂保护。

对转主寄生的锈菌,可消灭转主寄主,以切断病菌侵染来源,如在梨和苹果树周围5公里范围内不种植桧柏等转主寄主植物等。

对于一些小面积栽种的植物,如有些花卉和贵重药材上的锈病,药剂防治仍是快速有效的办法。

常用的药剂有硫制剂敌锈钠、胶体硫以及内吸剂粉锈宁等。

(五)灰霉病

症状识别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

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黄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

  灰霉病病苗色浅,叶片、叶柄发病呈灰白色,水渍状,组织软化至腐烂,高湿时表面生有灰霉。

幼茎多在叶柄基部初生不规则水浸斑,很快变软腐烂,缢缩或折倒,最后病苗腐烂枯死。

发生特点

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越夏,温度在20~30℃。

病菌耐低温度,7—20℃大量产生孢子,苗期棚内温度15—23℃。

弱光,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幼苗表面有水膜时易发病。

花期最易感病,借气流,灌溉及农事操作从伤口、衰老器官侵入。

如遇连阴雨或寒流大风天气,放风不及时、密度过大、幼苗徒长,分苗移栽时伤根、伤叶,都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避免阴雨天浇水,发病后控制浇水和施肥,集中处理病果、病叶,注意农事操作卫生。

  2、加强苗床管理,搞好大棚通风排湿工作,使空气的相对湿度不超过65%,这是防止和减轻灰霉病的有效措施。

  3、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

适量灌水,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

  4、清除病苗,发现灰霉病病苗要及时拔除,并放入塑料袋内携出棚外,并及时喷药保护。

  5、药剂防治:

抓住移栽前、开花期、果实膨大期三个时期用药,移栽前用速克灵或扑海因1500倍液喷淋幼苗,花期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加入0.1%的扑海因或0.2%~0.3%的甲霜灵蘸花或涂抹,结果期用20%惠多丰1500倍液或50%灰霉速净6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倍液喷雾。

(六)炭疽病

基本概述

炭疽病,英文anthracnose。

一种植物疾病,发生於温暖潮湿地区,侵染多种草本和木本植物,由某些具分生孢子盘的真菌(通常是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或盘长孢属〔Gloeosporium〕)所致。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也可危害枝梢。

引起叶斑、落叶、果实腐烂和枝梢枯死。

炭疽病的主要特点是病部易产生黑色小点,往往成轮纹状排列,潮湿条件下溢出粉红色黏孢子团该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常给园艺植物的引种造成损失。

瓜类炭疽病

症状

瓜类的生长全期,植株各部位都可受害。

苗期染病,在子叶的边缘出现半圆形黄褐色的病斑,潮湿时长出黑色小粒点,可使子叶枯干;成株期染病,在叶片上先出现湿润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淡褐色至深褐色近圆形的病斑,大小可达1~2公分,病斑周围有一圈约1~2毫米宽的黄晕,这是识别炭疽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潮湿时病斑上亦长出黑色小粒点,其间还有桔红色粘稠小液滴,这是病菌的粘分生孢子团。

天气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破裂穿孔,许多病斑相连时可使叶片早枯;叶柄、茎蔓受害,产生黑褐色梭形或短条状稍凹陷的病斑,其上亦长出黑色小粒点,若病斑环绕叶柄或茎蔓一周,可使病部萎缩,叶片或全株凋萎(图1);瓜果染病产生油渍状近圆形凹陷病斑,严重时可使瓜果腐烂;此病在贮运销售期间可继续为害。

病原

瓜炭疽病的病原是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lagenarium(Pass.)Ell.etHalst.],属于半知菌的一种真菌。

病部所见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似浅盘碟状,有很多黑色刚毛,长约90~120微米,有2~3个横隔膜,孢子盘基部长出短杆状分生孢子梗,上长出大量长圆形、无色、单细胞的分生孢子,内有1~2个油球,分生孢子大小约14~20×4.0~6.0微米

发病规律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次年长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溅散或昆虫传播,在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进行初次侵染。

若种子带菌,播种出苗后即可引起子叶发病。

初次侵染发病后可产生大量新的分生孢子,生长季只要条件适合,分生孢子通过传播后可频频进行再侵染。

 高温、多雨、潮湿的天气利于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因这种天气不论对炭疽菌的生长、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染都是有利的。

栽培因素中,瓜类作物连作或邻作,病菌来源多;瓜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湿度高;土壤瘦瘠、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等,都有利于诱发炭疽病。

防治瓜类炭疽病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以黄瓜论,南方型品种夏青4号、夏青2号,北方型品种津杂、津春等系列品种均较抗此病。

 2.加强栽培管理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轮作或与水稻轮作1年;选优质无病瓜采种;注意清除田间病残体;施足优质有机底肥,结瓜期及时补充追肥;搞好田间排水,通风降湿。

 3.药液浸种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30分钟,冲净后催芽播种。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喷

(1)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3)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1000倍液(瑞士诺华制药公司新产品)等。

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辣椒炭疽病

症状

果实染病,先出现湿润状、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斑面出现明显环纹状的橙红色小粒点,后转变为黑色小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天气潮湿时溢出淡粉红色的粒状粘稠状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

天气干燥时,病部干缩变薄成纸状且易破裂。

叶片染病多发生在老熟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的褐色病斑,亦产生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可引致落叶。

茎和果梗染病,出现不规则短条形凹陷的褐色病斑,干燥时表皮易破裂。

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

辣(甜)椒炭疽病是因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带菌种子便能引起幼苗发病;病菌还能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季发病的初侵染菌源。

越冬后长出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溅散、昆虫或淋水而传播,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表皮的伤口侵入。

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传播后可频频进行再侵染。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2-33℃,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发生。

如平均气温26~28℃,相对湿度大于95%时,最适宜发病和侵染,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难以发病。

病菌侵入后3天就可以发病。

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透性差、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管理粗放引起表面伤口,或因叶斑病落叶多,果实受烈日暴晒等情况,都易于诱发此病害,都会加重病害的侵染与流行。

病原

辣椒炭疽病的病原是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psici(syd.)Butl.]和果腐刺盘孢[C.phomoides(Sacc.)Chest.],属于半知菌的真菌。

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呈盘状。

辣椒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上长有暗褐色刚毛,具2~4个横隔膜;分生孢子弯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20~31×3~6微米(图2)。

果腐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刚毛较少,分生孢子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9~29×4~6微米。

防治方法

1.从无病果留种,减少初侵染菌源。

若种子有带菌可疑,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2.清除病残体,收后播前翻晒土壤;施足优质有机底肥;高畦深沟种植便于浇灌和排水降低畦面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田间发现病果随即摘除带出田外销毁。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喷下列药剂之一:

(1)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4)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800~1000倍(瑞士诺华公司新产品)。

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4.种植抗病品种:

开发利用抗病资源,培育抗病高产的新品种。

一般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可因地制宜选用。

  5.选用无菌种子及种子处理:

从无病果实采收种子,作为播种材料。

如种子有带菌嫌疑,可用55℃温水浸种10min,或用浓度为1000mg/kg的7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药液浸泡2h,进行种子处理。

  6.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使辣椒封行后行间不郁蔽,果实不暴露;避免连作,发病严重地区应与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2~3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低湿地种植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以减轻发病;及时采果,椒炭疽病菌为弱寄生菌,成熟衰老的、受伤的果实易发病,及时采果可避病。

  7.清洁田园:

果实采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果及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进行一次深耕,将表层带菌土壤翻至深层,促使病菌死亡。

可减少初侵染源、控制病害的流行。

  8.在化学防治上,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每667米2喷洒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50千克,或撒施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千克,或70%的甲霜灵锰锌2.5千克,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

  定植后,每10--15天喷洒一次1:

1:

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止发病(注意!

不要喷洒开放的花蕾和生长点)。

每2次波尔多液之间,喷1次600—1000倍瓜茄果专业型天达—2116(或5000康凯、或5000倍芸苔素内酯),与波尔多液交替喷洒。

(七)菌核病

菌核病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Monilinia)、丝核属(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属(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发病部位由菌丝体集结成结构松紧不一,表面光滑或粗糙,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菌核。

由菌丝并杂有寄主组织而形成的称假菌核。

后者因往往还保持植物器官的形状(如僵果等)而较易诊断。

简介

  病原菌均为兼寄生菌。

一般只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后迅速引起植物组织坏死。

典型症状是茎、果实、花序等腐烂,有时叶部呈坏死斑点。

病菌表现出严格的寄生专化性或对植物器官的选择性。

这类真菌的子囊孢子有强大的放射能力,分生孢子容易分散,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菌核病分布主要限于温带,寄主范围很广。

如核盘菌可为害32科160多种植物,中国已报道的有23科85种,常见的除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甜菜、向日葵、柑橘、桑、豆科作物等。

禾本科植物则很少受害;又如立枯丝核菌可以引起棉花、洋麻、甜菜、松苗等近200种植物的立枯病。

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可引起猝倒。

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片上发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常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腐烂。

种株易在终花期发生菌核病,茎秆上病斑初为浅褐色,后变成白土色,稍凹陷,最终导致组织腐朽、表皮易剥、茎内中空、碎裂成乱麻状。

种荚受害也可产生黄白色病斑,严重者早期枯死、变干。

在高湿条件下,茎秆、种荚和病叶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硬块,病斑发朽、变粘。

重病株在茎秆和种荚内产生大量菌核。

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危害菜豆、豌豆、蚕豆、大豆、花生、马铃薯、番茄、辣椒、莴苣、胡萝卜、菠菜、黄瓜、洋葱等。

病原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攻属菌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

菌核表面黑色,内部白色,鼠粪状。

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在85%以上才能生长。

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之间都能生长,以20℃为最适宜,是一种适合低温高湿条件发生的病害。

症状

  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果实。

茎基部染病,初生水渍状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或纵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叶片染病,叶面上现灰色至灰褐色湿菌核病

腐状大斑,病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斑面上现絮状白霉,终致叶片腐烂。

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湿腐状,其表现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发病后期病部表面现数量不等的黑色鼠粪状菌核。

发生规律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

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传播蔓延,该病属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其特点是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片侵入,以分生孢子和健株接触进行再侵染。

侵入后,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

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人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

南方2~4月及11~12月适其发病。

本病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

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

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由十字花科菌核病菌侵染所致。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越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