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2050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docx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语文

2019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

  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

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

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58.答案:

C(左迁是贬官)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59.A(此处的“曲笔”意思是徇情枉法。

)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

‘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

’译文:

北魏时游肇任廷尉,魏宣武帝私下敕令游肇有所宽恕,游肇执意不从,说:

“陛下自己就能宽恕他,怎么可以叫臣徇情枉法呢?

  6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60.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

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

参见《明史.艺文志》。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二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61.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62.C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3.A.(“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

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64.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6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传”字在文中位于“乘”字后,应该为名词,《说文》中提到:

“传,遽也,驿递曰传。

”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65.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

“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

”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三

  6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

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

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66.(3分)C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

“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67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

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

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

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参见"谥号"、"庙号"、"年号"。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东,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

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

也有“众多”的意思。

  68.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6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69.(3分)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70.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