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2290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docx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

中医药技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

(2013年)

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了振兴祖国医学文化,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参与传染病预防服务工作,减轻居民医疗负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整体水平。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按照《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县》的要求,根据《中医内科学》《温病学》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丰富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在公共卫生服务中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广泛开展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预防服务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参加县卫生局组织的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预防服务培训,确保方案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广泛应用。

(二)在卫生院门诊,家庭病床治疗等服务中,充分应用中医药知识参与传染病预防服务。

(三)中医执业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进行登记、填卡、报告,并运用中医药技术进行预防干预。

三、中医药辨证防治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含RNA的正粘病毒的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速度,长可发生不同规模的流行。

临床特征起病急、病程短、全身中毒状明显,有发热乏力头痛周身酸痛等症状。

属于祖国医学时行感冒风温的范畴。

1、头痛

(1)风寒型

主症:

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流涕,咳嗽吐白痰,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紧。

干预治法:

辛温解表

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6g、防风10g、苏叶6g、豆豉5g、杏仁10g、前胡6g、桔梗5g、陈皮6g;

(2)风热型

主症:

微恶风、发热、汗出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咯黄痰、咽干口燥、或咽喉肿痛、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浮数。

干预治法:

辛凉解表

方药:

银翘散加减:

银花12g、连翘12g、山栀12g、薄荷5g、荆芥3g、竹叶10g、芦根10g、牛蒡子10g、桔梗6g、甘草6g;

(3)暑湿型

主症:

微恶风、发热、汗少、头昏重胀痛、肢体酸重、咳嗽、咯黄痰、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脘痞满、腹胀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干预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

新加香薷饮加减:

银花12g、连翘12g、鲜芦根12g、香薷5g、厚朴6g、扁豆6g。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①银翘片;②银黄片;③藿香正气丸

(2)单方:

①须葱白5根、生姜5片、煎水代茶;②羌活10g、防风10g、紫苏10g、生姜3片、苍白子10g、煎水代茶;③大青叶30g、淡竹叶10g煎水代茶

(3)食疗:

①葱白5根、生姜5片、粳米50g煮粥热食;②鲜藿香叶20g、白糖适量、粳米100g煮粥热食。

(二)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

其主要病变为细胞变性坏死及肝间质炎性浸润。

临床特点由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肿大及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等。

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及黄疸。

病情大多能恢复,少数病程迁延呈慢性,及少数呈重症经过。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系湿血邪为患,属黄疸、胁痛的范畴。

1、急性黄疸肝炎

(1)热重型(阳黄以热为主)

主症:

巩膜及皮肤色泽鲜明如橘子色,右胁胀痛,口干而苦,喜饮,恶心,厌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秘结,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干预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通便。

方药:

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30g、栀子10g、黄芩10g、板蓝根15g、泽泻10g、郁金10g、虎杖10g、金钱草20g

(2)湿重型(阳黄以湿为主)

主症:

巩膜及皮肤黄染不如热重者鲜明,精神疲乏,胸闷,恶心,厌油腻,食欲减退,口干口苦,大便溏稀,舌苔腻或微黄或厚腻,脉濡或滑。

干预治法: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

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0g、栀子10g、白术10g、薏苡仁20g、白蔻仁6g、厚朴10g

(3)急黄型(热毒内陷)

主症:

起病急骤,黄疸速度加深,巩膜及皮肤呈深黄色,口干口渴,发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小便深黄如浓茶,或鼻衄、齿衄、呕血或皮肤出现斑疹,舌苔黄燥,舌质红,脉弦数。

干预治法:

清热凉血,泄火解毒。

方药:

犀角散加减:

犀角5g(研末冲服)、黄连10g、栀子10g、赤芍12g、大黄10g、金银花20g、大青叶10g、茵陈30g、丹皮10g、玄参10g、金钱草30g神昏谵语者,加牛黄清心丸或至宝丹以化痰开窍。

(4)阴黄型

主症:

黄疸晦暗不泽,如烟熏样,脘腹胀闷,食欲减退,大便稀,小便不利,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苔白厚腻,脉沉细弱

干预治法:

健脾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

茵陈胃苓汤加减:

茵陈30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法夏10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6g、生姜3g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肝郁气滞

主症:

胁肋胀痛,右侧为甚,脘腹胀满,胸闷,口干口苦,厌油腻,食欲不振,头昏目眩,舌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干预治法:

疏肝理气,佐以健脾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枳壳6g、川子10g、木香6g、板蓝根12g、龙胆草6g、香附10g、神曲10g、白芍10g、郁金10g

(2)脾胃不和

主症:

上腹部胀闷不适,右胁发胀,恶心厌油腻,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无力,大便稀,舌苔白厚而腻,脉弦或弦滑。

干预治法:

健脾和胃,佐以利湿

方药:

和胃汤加减:

陈皮10g、法夏10g、砂仁6g、苍术10g、厚朴10g、藿香8g、香附10g、甘草6g、山楂10g、神曲10g、板蓝根12g

3、慢性肝炎

(1)气滞血淤型

主症:

肝区胀痛或刺痛,肝脾肿大,脘腹胀满,面色晦暗,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舌白厚而腻,脉弦而有力。

干预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2)脾虚型

主症:

肝区胀痛,脘腹胀闷,面色恍白,精神疲乏无力,纳差,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无力。

干预治法:

补脾健胃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g、白术10g、猪苓10g、陈皮10g、法夏10g、砂仁5g、木香6g、麦芽12g、甘草6g

(3)肝阴亏虚

主症:

右胁隐痛,上腹部发胀,消化不良,心烦易怒,五心燥热,午后潮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

干预治法:

滋阴清热,养血柔肝

方药:

一贯煎加减:

沙参12g、生地10g、板蓝根12g、栀子6g、丹参15g、白芍12g

4、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黄疸型)①茵陈30g板蓝根15g山栀10g煎水代茶②大青叶30g山栀l0g黄芩10g煎水代茶

(2)食疗:

①玉米须30g菌陈30g车前草30g白糖适量煎浓汁去渣饮②菌陈30g大枣30g水煎取汁饮用

(三)风疹

风疹是由外感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又名“风痧”、“风瘾”。

临床特点是病程急,麻疹样皮疹,颈、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本病多见于冬春两季,5岁以内小儿较易发病,成年人也偶尔发生。

孕妇患风疹后能引起胎儿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1、邪郁肺卫型:

症状:

初起咳嗽流涕,发热恶风,l—2天后全身出现疹点,始见于头面,继则躯体、四肢,皮疹于1天内遍及全身,唯手足心无皮疹,疹色淡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可有痒

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指纹鲜红。

治则:

疏风清热,解毒透疹。

方药:

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赤芍、牛蒡子、大青叶、薄荷、桔梗、甘草、蝉蜕、僵蚕。

加减:

若皮疹痒甚,加防风、白藓皮以祛风止痒;若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川贝母宣肺止咳;若头痛加白蔟藜、菊花疏风清热止痛;若烦躁不安,尤其是夜寐不安者,加白芍、钩藤、竹叶清心安神。

2、邪热炽盛型:

症状:

周身散在斑丘疹,疹色鲜红或暗紫,壮热口渴,烦躁易惊,小便短赤,唇干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浮,指纹紫。

治则:

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

桑叶、薄荷、银花、连翘、大青叶、牛蒡子、蝉蜕、紫草、赤芍、丹皮、生地。

加减:

若壮热日渴较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以清热生津,大便秘结者,加木黄泄热通便;头痛较著,加白芷、钩藤祛风止痛;枕部淋巴结肿痛者,加元参、浙贝母、夏枯草散结止痛;若邪热内舍心营,伤及气阴,咳嗽胸闷、乏力、心悸、烦躁不宁、舌红脉细者,加用紫雪散、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等。

验方单方:

风疹轻症:

1、板兰根10g,水煎分3次服。

2、芦根30—60g,竹叶心30g,煎水代茶,频服。

3、银花10g,甘草3g,板兰根30g,僵蚕10g,煎汤代茶饮。

4、菊花15g,蝉蜕、甘草各5g,煎水代茶饮。

5、风疹初起发热恶寒:

散疹茶:

生地9g,苍术3—6g,茶叶13g。

将苍术、生地加水煎,并以沸药汤冲泡茶叶于杯内,不拘时慢慢饮服。

至全身汗出为止。

6、风疹皮疹作痒,烦躁不宁,银蝉散:

金银花3g,蝉蜕3g,甘草1g,竹叶1g。

为散,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饮服。

7、外治法:

取枯矾适量,研为细末,投入热酒中和匀,用棉球蘸酒搽患处。

适用于小儿风疹作痒。

鲜地肤子、鲜苍耳子适量。

加水煎汤,擦洗患处。

适用于风疹作痒。

8、针灸疗法:

体针:

取穴:

肺俞、列缺、曲池、合谷、大椎

操作:

肺俞向脊柱斜刺1寸,施捻转泻法;列缺逆经斜刺0.5-0.8寸;合谷、曲池直刺1寸;大椎直刺0.5寸,均用捻转提插泻法。

耳针:

取穴:

神门、肺、枕,屏间、下屏尖。

每次选2-3穴,局部消毒、用毫针强刺激,留外40分钟,每10分钟行刺1次,每日或隔日1次。

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上述穴位。

预防:

最重要的是预防孕妇患风疹,以减少先天畸形的发生,妊娠4个月以内若患风疹应终止妊娠。

小儿尤其是女孩1岁以后及易感育龄妇女应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四)水痘

中医认为本病为外感时行邪毒,多出口鼻而入,蕴郁肺脾。

肺合皮毛,主肃降,外邪袭肺,宣降失常,早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

若肠胃伏有湿热,或病毒深入时,则可出现气分症状。

脾主肌肉,邪毒与内湿相搏,外发肌表,故有水痘布露。

本病多属于风热轻症,时行邪毒清透即解。

因本病邪热一般只伤及卫、气分,窜入营血的甚少,故病情较天花、麻疹为轻,预后良好,变症险症也少。

少数患儿也有毒热炽盛,内犯气营,甚或营血受累,重的可伴有高热、烦躁、面赤、痘点稠密、色赤、紫暗等重症。

1、风热型:

症状:

无发热或发热较轻,1-2日内出疹,先于躯干、头面部见红色小丘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泡疹稀疏,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

脉浮数,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以疏风透表,清热解毒,或佐以利湿。

方药用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连翘15g,牛蒡子12g,薄荷10g,桔梗10g,荆芥6g,竹叶6g,鲜茅根20g,紫花地丁15g,板蓝根15g,甘草6g。

水煎服,1日1剂。

若湿邪较重,可加滑石、木通等利水渗湿之品;疹密有红晕者,加丹皮、赤芍等;皮肤搔痒甚,加蝉衣、僵蚕等。

2、毒热型:

症状:

发热较高,或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水痘过密,疹色紫暗,疱浆晦浊;或伴有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脉洪数或沉实,舌质红或降,舌苔黄燥而少津。

治以清热解毒、凉营滋阴。

方药用清营汤合清胃散加减:

水牛角10g,生地15g,丹参10g,玄参10g,麦冬12g,黄连6g,银花15g,连翘12g,当归、丹皮15g。

水煎服,1日1剂。

疹色深红者可加紫花地丁、紫草、山栀清热凉营;阴津耗伤甚,口干咽干加花粉、麦冬、芦根等养阴生津;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燥者,加服芒硝粉或大黄、枳实等泻火通便。

单方验方:

1、银花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3天。

2、芦根60g,野菊花10g,水煎连服2-3天。

3、黄芩5g,木通2.5g,共为细末,或水煎,分3-4次口服。

若服散剂,其量减半。

本方有清热利湿之功,适用于水痘湿热较盛者。

4、三豆汤:

黑豆、绿豆、赤小豆各60g(生用),甘草90g。

将豆淘净,同甘草用雪水或长流水煮至豆熟为度,去甘草将豆晒干,又入汁再浸,再晒干。

逐日取豆任意食用。

适用于痘疹将发之际,服之令多者少、少者可无或有终生不出者。

5、水痘方:

柴胡3g,茯苓6g,桔梗3g,生甘草1.5g,黄芩1.5g,竹叶10片,灯草1团,水煎服。

适用于水痘轻症。

6、紫草0.3g,陈皮0.15g,为粗末,新汲水煎服。

适用于小儿痘疮紫暗,发出不畅。

外治法:

1、苦参30g,浮萍15g,芒硝30g,水煎外洗,1日2次。

2、止痒药方:

地肤子30g,僵蚕15g,白鲜皮15g,芥穗15g,茵陈15g,败酱草15g,白矾9g,白芷9g,共为细末,擦于患处,每日2-3次。

3、青黛散:

青黛、黄柏、石膏、滑石各等份,研为细末,撒布患处,或用麻油调敷,1日1-2次。

适用于痘疹破溃,继感邪秽时。

针灸疗法:

1、体针:

治以清热疏风利湿

取穴:

大椎、曲池、合谷、丰隆、三阴交、若痘疹紫暗,加血海以除血分湿热;若邪陷营血,高热神昏,加刺水沟、十宣放血,以清营凉血,清心开窍。

2、耳针:

取穴:

肺、脾、下屏穴、下脚端、神门、脑,每次选2-3穴,局部消毒,用毫针刺入,每日1次。

也可用耳穴贴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钟。

推拿疗法:

手法:

清天河水、揉小天心、退六腑、清脾经、开天门、堆坎宫。

加减:

毒热重证,加清胃经、清肺经以清肺胃实热,高热神昏,加掐人中、指老龙、拿肩进以清热开窍。

预防:

隔离患儿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尽量避免易感儿接触水痘,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接触水痘后3日内接种仍然有效。

(五)肺结核中医药干预措施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血沉增速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具传染性,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病危险。

本病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

1、精神心理治疗

精神心理治疗是抗痨综合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调动病人本身抗痨能力,促使病情好转的积极措施。

要使病人掌握治病防病的基本知识,做到自我调治,主动配合治疗。

方法有疏导法、暗示法、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

2、营养治疗

这是扶植正气的重要途径。

合理调配膳食,增强体质,以促使病情好转。

中医学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是有道理的。

3、体质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呼吸运动,有益于改善全身状况,促进肺脏功能恢复。

但不可过量,以防损害体质。

如简单的气功、呼吸操、散步等等。

预防:

结核病防治的根本在于治疗患者的同时,切断结核的蔓延传播。

为减少结核病的发病率,应搞好预防接种,并加强社会性的宣传管理工作。

1、卡介苗(BCG)接种:

BCG是一种灭活的牛型结核疫苗。

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传播的有效办法。

2、治疗原发病:

现已证明糖尿病、尘肺、肝硬化、病毒性疾病(麻疹、流感等)可促进肺结核发病。

肺动脉狭窄时,肺尖部动脉压低,局部抵抗力弱,也是结核的易发部位。

因此治疗原发病是预防治疗肺结核的重要措施之一。

3、加强结核病预防宣传:

健康人掌握预防感染的知识,病人学会不散布病菌,病人家属学会隔离,处理病人痰液等知识。

对易染人群的定期体格检查;既往一向认为结核病好发于年轻人。

但近几十年的调查证明,青年人的发病率下降迅速,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地在上升,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功能减低,易发生再感染或静止病灶再燃有关。

吸烟、酗酒、营养减低等促使结核病发作。

老年人发病后,症状常不典型,OT皮试常呈阴性,胸片也可无阳性征象,易与衰老相混淆,尤其是有其它病变时(如肿瘤,贫血),更难发现,故作定期的体格检查更为重要,遇有干咳、潮热、盗汗者,可给以诊断性治疗,即给予抗结核治疗,如果症状次善,应全程治疗,以达治疗目的。

4、外治法:

1、敷药法:

五灵脂、白芥子、白鸽粪、大蒜(去皮)各308g,甘草12g,白凤仙草1株,猪脊髓60g,麝香1g,醋适量,先将醋倒锅内加热,入麝香溶化,再将五灵脂、白芥子、鸽子粪、甘草共研细末,过筛,和猪脊髓、凤仙花全草、大蒜,放在醋内捣成膏,纱布包裹,敷于肺俞、脾俞、膏盲俞,2日换药1次,15日为1疗程,中间休息3日,继续使用。

适用于肺痨阴虚肺热型。

2、敷脐法:

五倍子、辰砂各2g,共研细粉,水调成糊状,涂于塑料薄膜上,敷于脐窝,胶布固定,24小时1次。

适用于肺痨盗汗。

3、摩擦法:

凤仙根、姜、桂皮、樟脑。

姜、桂同捣,掺入樟脑,以凤仙根蘸药擦前胸、后背,日2-3次,每次30分钟。

适用于肺痨气喘、盗汗、咯血。

4、吸入法:

将紫皮大蒜50g捣烂,蒜泥摊于玻璃瓶内,瓶口置于口鼻,吸其挥发气,1-2小时,1日2次。

适用于肺痨形成空洞之症。

5、拔罐疗法:

取穴:

肺俞、膏盲俞、结核穴、以闪火法拔罐,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推倒疗法:

处方:

肺俞、膏肓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施按、揉、推等法。

6、单方验方:

1、蒜白芨:

紫皮蒜20g,去皮捣烂,加白芨2g与米汁同服,每日2剂。

2、芩部丹:

黄芩9g,百部18g,丹参9g,共为细末,每日l剂。

3、白黄四味散(《千家妙方》):

适用于肺结核咯血患者。

白芨12g,生大黄9g,儿茶6g,白矾3g,共为细末,分30包,每日3次,每次1包。

对肺结核有小量咯血者常有很好疗效。

4、铁包金、穿破石各30-60g,阿胶、白芨、瓜萎、杏仁、杷叶、紫苑、贝母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下。

适用于各型肺痨。

5、冬虫夏草、麦冬、沙参各8g,瘦猪肉100g,加水共煮汤,每日1次,连服10-15天。

适用于肺痨肺阴亏损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