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2818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9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docx

未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春

一、好大一个家

1、祖国有多大

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域。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了解祖国面积、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的行政区域

教具学具:

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课

(展示中国地图)这是什么?

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多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

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她、热爱她。

一、走近我们的祖国

1、快乐大搜索

拿出实现搜集到的资料

2、快乐大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材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材料.

(1)举行“走近伟大的祖国”信息发布会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将所收集的材料贴到黑板上。

(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3)教师小结:

让我们一起听听地理学家王伯伯的介绍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

看后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什么?

三、“地理小博士”擂台赛

1、出示问答题:

我国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

我国的领土面积多大?

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是哪些?

我国的海陆疆域有多大?

邻国有哪些?

2、每个小组派3名代表参加擂台赛。

1、评选“地理小博士“

四、课后延伸

编一首儿歌,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指导学生对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概况有基本了解。

课前准备:

分组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各省省会及简称

教具学具:

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唱儿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唱一唱与家长编的歌颂祖国的歌谣。

二、畅游神州

1、分组交流各组获取的信息。

2、举行“畅游神州“展示会。

(1)、快速问答:

省份、省会、简称

(2)、拼图游戏

(3)小结:

我国划分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我爱宝岛—台湾

1、播放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听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

2、学生交流有关台湾风土人情的资料。

3、学生交流有关香港风土人情的资料。

4、学生交流有关澳门风土人情的资料。

5、小结: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四、课后延伸:

说说你最想对祖国说的话。

资料粘贴:

 

同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庆典的相关影片,重温激动人心的时刻。

讨论:

香港和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四、在地图上认识香港和澳门,认识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1、学生阅读教材地15页地图和教材第16页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2、让学生画一画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3、展示有关香港和澳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和澳门。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4、宝岛台湾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

2、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使学生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准备:

1、搜集台湾风光图片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终于圆了萦绕一个世纪的团圆梦。

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夙愿:

就是实现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二、指导了解台湾

1、提问:

台湾在哪里?

2、台湾什么样?

3、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

为什么会分离?

4、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图》,找一找台湾的位置,师生小结: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海面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包括台湾岛及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80多个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

北回归线从台湾中部穿过,南部是炎热的热带地区,北部是温带。

台湾的地形特点:

西部是平原,东部和中部是山地。

5、阅读教材20页,师生总结:

美丽气候: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自然环境:

山高、林密、瀑多

富饶

城市和海港

6、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关系

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提问:

台湾的风土人情和大陆有什么关系?

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

为什么会分离?

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已经做了工作?

有什么意义?

是否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关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血浓于水;大陆对台政策是努力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7、课外拓展

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两岸统一的渴盼心情。

板书设计:

风光秀美

4宝岛台湾资源丰富

工业发达,海上交通便利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二、壮丽的山河

5、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山河。

教学重难点:

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水系图,长江、黄河流域图。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中国河流分布图》

找到黄河和长江,在图上找到自己知道名字的主要河流,并把它们的名字填写在表格里。

二、指导学生了解黄河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黄河流域图》。

找一找,黄河流经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

说一说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按照黄河流经的顺序)。

阅读教材第26页至27页,讲一讲黄河流经的地方什么样?

“母亲河”给予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说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呢?

黄河从青藏高原流出,流经内蒙古大草原,流经黄土高原,流经华北大平原,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横贯中国北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其中黄河下游还是我国的粮、棉基地。

黄河流域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让学生分组探究黄河泛滥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探究后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总结:

现存问题:

“地上悬河”现象及危险;黄河断流现象及危险。

解决办法:

南水北调工程。

三、用同样的办法了解长江。

四、总结复习,完成练习。

1、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

2、()和()是我国两条主要的河流。

3、黄河发源于我国()省中部,流经()个省级行政区,从山东注入(),全长约()千米,是我国第()长河。

4、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发出(“”)的号召,在黄河中上游(),防止();在下游加高加固(),防止()。

5、黄河下游形成的“”是黄河汛期的一大隐患。

使黄河再现生机和活力的工程是(“”)。

6、长江发源于()西部,最后注入()。

长江流经()个省级行政区,全长约()千米,是我国第()大河。

7、长江沿岸著名的大城市有()、()、()和上海市。

8、长江流域出现了很多问题,源头的()正在退缩,上游的()遭到破坏,人们把长江当成天然的(),导致长江严重的垃圾污染。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6、祖国名山知多少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

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文字或其他相关信息。

2、准备主题汇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我国不仅有世界著名的长江和黄河,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名山。

在这些名山中,有的山势挺拔,气势雄伟;有的重岩叠翠,悬峭俊秀,有的流泉飞瀑,云雾缭绕。

你知道这些名山吗?

二、说一说祖国名山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图文。

2、教师以泰山为例,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讲解。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它以“擎天捧日”之姿、“拔地通天”之势,被尊为“五岳之首”。

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初,大多来泰山祭拜天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泰山览胜之余,也留下许多佳作。

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

3、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名山进行学习,结合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汇报。

4、出示课件,完成练习:

(1)“五岳”指的是我国的五座名山,它们是东岳(),位于()省,西岳(),位于()省,南岳()山,位于()省,北岳()位于()省,中岳(),位于()省。

(2)东岳泰山被尊为“”,孔子有“”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的佳句。

(3)华山有“”的说法。

黄山有“”。

()山瀑布有“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佳句。

三、发表会“我爱祖国山河水”

提问:

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确定表达方式;分组;小组自主探究;各小组依次发表小组的研究成果。

四、课外拓展

汇编名山之最;访谈家乡名山日月山。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三、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7、走上黄土高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幻灯片。

2、《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一、走上黄土高坡

1、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2、提出问题:

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

“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

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

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板书歌词中反映西部地区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词语:

黄土高坡、大风、四季风、西北风、东南风、窑洞、牛、黄河。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黄土高原,看个究竟。

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

说明:

图中区就是黄土高原,人们又称黄土高坡。

看看黄土高原在我国什么地方?

黄土高原上有哪些地名是你曾经听说过或去过的?

(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

4、小结:

“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5、质疑: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探讨交流。

阅读“资料卡”。

教师图示讲解:

高原西部为贺兰山、东部位太行山、南部为秦岭,只有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连,且高原北部为沙漠和戈壁,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沙子和黄土就随风而至。

经过上百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6、黄土高原什么样?

联系生活经验:

谁去过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黄土高原?

说一说黄土高原什么样?

师生语言描述。

播放黄土高原图片。

提问:

黄土高原为什么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

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提出问题: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是怎么生产和生活的呢?

2、阅读教材第38页至40页图文。

3、说一说,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梯田、挖窑洞、打井、穿老羊皮袄、戴羊肚毛巾,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生产方面:

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

(2)生活方面:

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

4、小结。

三、课外拓展

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8、登上世界屋脊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青藏高原环境和藏民生活短片和幻灯。

2、《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1、指导学生识图

出示:

《中国地形图》。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青藏高原。

观察比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观察:

教材第41页地图。

观察青藏高原范围:

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2、小结:

在我国的西南部优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境内。

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总面积约250平方米,相当于我国领土总面积1/4,这里不仅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

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

1、提出问题:

这么高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世界屋脊”,看个究竟。

2、播放:

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幻灯片。

3、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

4、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

在地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5、小结:

这里有神秘的雪山,圣洁的水,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和未受污染的耕地、大气和草原,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块“净土”。

三、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

1、提出问题:

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

2、阅读教材第43页,教师讲解。

气温低。

说明:

地势越高的地方,气候就寒冷,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降低6摄氏度,所以地高天寒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气候特征。

牦牛和青稞是适应这种高寒气候的特有物种。

空气稀薄、日照强。

说明:

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所以这里又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

看教材第43页“布达拉宫”图,讲解“日光城”。

四、走近藏民的生活

1、提出问题:

在青藏高原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你知道藏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吗?

了解一些有关藏民生活的情况吗?

2、阅读教材第44页至第45页图文。

3、说一说:

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生产方面:

牧业为主;种植耐寒农作物----青稞。

生活方面:

藏袍服饰特点;住毡房;吃糌粑;礼节(哈达)。

五、课外拓展

自主探究藏民的独特风俗。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9、走进东北黑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

2、《中国地下图》

3、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物产。

教学过程:

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

《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

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

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

找一找:

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

小结: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

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

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有谁去过东北?

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

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描述东北。

(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

1、播放:

东北黑土地风光。

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

3、提出问题:

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

小组交流讨论。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教材,教师讲解:

黑土地形成的原因。

小结:

东北平原在开发以前,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野草。

千百年来,野草不断地生长、枯死、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

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

引言:

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古松参天,幼林茁壮。

有些地方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人们把这里的森林叫做“东北林海”。

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

2、播放:

东北林海风光。

3、提出问题:

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

联系生活经验或自然常识,比较认识东北林海的树种和热带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差别。

大兴安岭以兴安岭落叶、阔叶树较多。

说明:

树种与气候的关系。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9月中、下旬就有霜,第二年4、5月霜期才结束,冬季长达七八个月,7、8月份平原地区才进入夏天。

所以林区生长耐寒的树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都广为分布。

这里树木生长慢,木材坚固耐用。

4、森林宝库。

引言:

东北林海是一座大宝库,看看宝库里还有什么宝贝?

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

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

四、这里的冬天真寒冷。

1、提出问题:

你去过东北吗?

那里有多冷?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是怎样适应这种气候生活的?

2、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

(通过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文化活动方面说明东北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衣:

厚厚的棉衣、羽绒服、雪地靴、棉帽、棉手套,“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

食:

吃易于储存的萝卜、大白菜、马铃薯等蔬菜,还可以腌渍酸菜;现在通过建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还可以通过火车从南方运送新鲜的时令蔬菜;吃冰糖葫芦。

住:

住火炕;城市有暖气。

行:

除了乘车,还有狗(马)拉雪橇。

玩:

冰雕、雪雕、滑雪、滑冰、打冰猴、堆雪人等游戏。

3、如果你不是东北人,冬季要去东北,应该做哪些准备?

(多穿衣,注意保暖。

4、如果你是东北人,你有朋友要在冬季来你家做客,向他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10、享受热带风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2、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或幻灯。

2、《中国地区图》。

教学过程:

一、享受热带风光

1、阅读教材第53页至第54页图文。

2、播放:

反映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

3、联系实际:

有同学去过海南或西双版纳吗?

谈谈自己的感受。

交流内容

海南之旅:

去过的季节;对气温的感受;对阳光的感受;对四季常青的椰林的感受;有哪些热带水果?

口感和家乡的水果有什么不同?

西双版纳之旅:

描述热带雨林景观特点;热带动植物与东北(或自己家乡)的区别。

二、识图

1、出示:

《中国政区图》。

找一找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

找到北回归线,看看北回归线以南还有哪些地区?

2、讲解:

热带的范围及形成原因。

三、探究环境与人生活的关系

提出问题:

你在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

为什么会是这样?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

交流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闻,并分析上述问题。

(如,一年种植三季水稻;人们戴斗笠劳动等。

小结。

四、小组学习探究祖国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

引言:

我国领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除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四个地区外。

你还想知道我国其他哪些地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呢?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吧!

1、交流讨论。

2、分学习小组,选出要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3、分配任务,落实责任。

4、小组成员分头搜集信息。

5、小组内交流分享,加工整理信息、整理学习汇报材料。

7、交流发表会。

8、小组活动评价(自评、组员互评和其他小组评价结合)。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四、各族人民一家亲

11、大家庭里的成员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2、根据服饰初步认知部分民族特征。

3、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4、渗透各族人民应该互相尊重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查一查

1、在学习本课之前,准备《中国民族分布图》。

2、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读图,分别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分布情况。

二、比一比

1、根据活动一的积累,师生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分布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2、师生互动:

教师说出民族,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其在地图上的主要分布区,并试着说出这个地区的名称、主要省份。

三、扩展学习

1、依据教材第59页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表格,结合教材第58页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行查资料等方式进行补充。

2、将全班学生的补充材料汇集在一起,了解56个民族的情况。

3、重新列一个表格,根据人口多少,给收集到的各民族情况做个汇总。

四、少数民族知多少

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搜集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图片。

2、结合教材第60页的几个范例,辨析所属民族及主要聚居地。

3、将课前搜集到的民族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将交流情况汇总,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

五、认一认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1、学生将收集到的56个民族服饰的图片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2、进行辨认服饰卡片的游戏:

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手中有若干张服饰卡片。

游戏时,按顺时针方向顺序出示卡片。

先由第一人出示一张卡片,由第二人说出这张卡片上所出示服饰为哪个民族的服饰。

如果说对了,则赢得该卡片。

六、我是家乡小导游

1、在小组内将自己了解到的家乡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的情况介绍给组员。

2、小组派代表把本组介绍详细的民族再介绍给全班同学。

七、调查、访问

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少数民族,看他们都是哪个民族,再请他们讲一讲自己民族的有趣的事情。

资料粘贴:

 

课后反思:

 

12、多彩的民族风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及丰富多彩节日的学习,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了解各民族习俗、禁忌,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3、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相关资料,包括:

形成原因、主要特点、实物图片。

2、搜集感兴趣的食物、食品。

3、搜集有关民族节日的传说和小故事。

(关于民族图腾的来历、民族英雄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民族聚居地的美丽传说、民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的故事、民族节日的来历和美丽传说等。

教学过程:

一、关于衣食住行的探究性学习

1、展示学生搜集的不同民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2、小组交流搜集道德资料。

3、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搜集到的民族资料。

探究内容:

衣:

1、各民族服饰中与生活习惯关联大的有哪些?

2、各民族服饰中与图腾文化关联大的有哪些?

3、各民族服饰中与传统习俗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