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犯罪现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112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3章犯罪现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章犯罪现象.docx

《第3章犯罪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犯罪现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章犯罪现象.docx

第3章犯罪现象

 

第三章犯罪现象

 

●一、犯罪现象的概念和属性

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

它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与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并称为犯罪学的三大研究对象。

我们首先界定一下犯罪现象的概念。

(一)犯罪现象的概念

犯罪现象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犯罪现象不同于犯罪行为。

犯罪现象属于宏观层面,犯罪行为属于微观层面。

犯罪学旨在预防犯罪,所以研究整体犯罪现象;刑法学旨在惩罚犯罪,所以研究个体犯罪行为。

(刑罚个别化)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对上述犯罪现象的概念加以分解,我们可以得出犯罪现象的特征。

(二)犯罪现象的属性

1.社会性

根据犯罪现象的概念,犯罪现象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

(1)从犯罪原因上看,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病态现象”,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决定的。

如吏治腐败、分配不公、思想堕落、法制缺乏等因素。

犯罪社会学

(2)从犯罪对象上看,犯罪是对社会关系的破坏。

犯罪从根本上讲是侵害了某一社会关系。

统治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关系。

(3)危害后果上看,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

2.法律性

根据犯罪现象的概念,犯罪现象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

具体讲,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的现象。

它伴随着法律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法律的消亡而消亡。

非法律意义上的侵害行为,在人类社会中自古就有,也会始终存在下去,但它同犯罪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

犯罪现象具有相对性。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犯罪的界定具有明显差异,一种行为在此时此地合法,在彼时彼地就可能为犯罪;反之亦然。

 

3.历史性

它是“犯罪现象时空性”的一种宏观表现。

犯罪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又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消失(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社会)。

4.时间性

犯罪现象是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即犯罪现象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一定规律性。

这一规律性体现在以下四个层次:

(1)不同历史时期特征

犯罪现象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由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阶级结构不同,法律规定罪与非罪,罪名和罪种的不同,因而犯罪的质和量也不同。

(2)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

由于犯罪现象同社会的政、经、文化、法制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犯罪现象的质和量都有很大的不同。

(3)在不同季节的特征

季节性体现为一定气候特征,这一特征对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季节有不同节假日,为犯罪行为增加了犯罪机遇。

(4)在时日之间的变化

各种犯罪,往往都有发案较为集中的时间。

5.空间性

犯罪现象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即犯罪在不同空间表现出不同分布的规律性特征。

(1)地域与犯罪率

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较大城市高于较小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犯罪现象比相对贫困落后地区严重。

(2)地区与犯罪类型

某种或某几种犯罪在某一地区高发,反映该地区治安状况,也说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和状态,说明该地区犯罪传统和习惯。

(3)地理环境与犯罪现场

①犯罪大多数发生在偏僻地方。

如抢劫、拦路强奸等;

②流氓斗殴、伤害案件多发生于娱乐场所;

③扒窃案件多集中于城市商业中心地带,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上。

●二、犯罪现象的分类

犯罪现象的分类标准不是法定的,这一点不同于刑法学上犯罪的分类。

刑法学上的分类,是便于对犯罪人的定罪量刑,特别是惩罚。

分类标准是按照刑法规定,非常严格,如十大类犯罪;故意、过失犯罪;自然人犯罪、单位犯罪;单一犯罪、共同犯罪;初犯、累犯等。

而犯罪学上的分类,是从有利于对犯罪原因和犯罪特点的研究出发,为控制、预防、减少犯罪服务,分类标准非常灵活。

如:

1.根据犯罪现象的时空分布分为:

城市、农村犯罪。

或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犯罪。

2.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分为:

危害国家安全罪、暴力、财产、经济、性犯罪和其他犯罪;

3.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分为:

危害国家安全罪;普通刑事犯罪和轻微违法犯罪。

4.根据犯罪的形态分为:

单个、团伙犯罪和集团犯罪;

5.根据犯罪个体生理因素分为:

男性、女性犯罪;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犯罪。

研究犯罪现象,最终目的是为了犯罪预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犯罪预防措施,就必须对当前的犯罪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估,这就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

犯罪形势。

●三、犯罪形势评估

犯罪形势是指犯罪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它包括犯罪现状和犯罪趋势。

它是社会控制因素与犯罪诱发因素相互作用、斗争的结果。

犯罪形势评估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

(一)犯罪的数量和质量指标

1.犯罪的数量指标

(1)概念

犯罪数量有明数和暗数之分。

犯罪数量统计一般是犯罪明数。

①犯罪明数即犯罪的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②犯罪暗数又称为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它分为绝对案数和相对暗数。

前者是指没有被觉察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后者是指已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

(2)规律

①犯罪暗数规律

社会危害性大的犯罪暗数较小。

如杀人、强奸等严重侵犯人身犯罪的隐案较小,犯罪暗数约占5%-10%;社会危害性小的犯罪暗数较大。

侵犯财产案件犯罪暗数占90%左右。

②漏斗效应

实际发生案件数大于警方统计的发案数;警方统计的发案数大于检察院统计的起诉数;检察院统计的起诉数大于法院最终判决数。

由于警方统计的犯罪数量与实际发生的最为接近,因此,世界各地的犯罪统计都以警察部门的统计数为准。

一般使用的“犯罪数量”,即为警方统计的接报警数量。

2.犯罪的质量指标

指重大刑事案件和严重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数及年增长幅度。

前者主要指杀人、抢劫、强奸、爆炸、涉枪案、重大盗窃等的立案数;后者主要指贪污贿赂、走私诈骗等。

(二)社会控制指标

1.打击力度

破案率、逮捕人犯的数量、判处实刑的人数、判处缓刑的人数、投入监狱的人数。

2.物质保障

警力不足、经费紧缺、装备落后是多年来困扰中国公安机关的难题,

(1)人

每万人口民警、检察、审判、监管、劳教人员数。

(2)财

①公检法司经费在财政支出中占的比例;

②预防犯罪经费在财政支出中占的比例;

(3)物

3.发动群众的程度

群众举报率;治保组织、治安联防的组织状况及其战斗力等。

(三)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

犯罪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和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

(四)群众安全感指标

安全感是现实社会治安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感受和评价,包括以下指标:

1.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态度

当自己或他人受到不法侵害时,是挺身而出与之斗争,还是慑于对方的威胁甘愿受辱,或者明哲保身、见死不救。

2.对严重刑事案件及其后果的承受能力

群众对不同类型案件的承受力是不同的。

如侵害对象特定,对群众安全感的威胁就少些;若侵害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则大得多。

3.对治安部门的信任感及工作评价

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和司法部门的信任感,及对其工作效率和作风的评价。

4.群众对不法侵害可能性的估计

如果普遍担心自已随时都会受到侵害,人身和财产安全难以保障,则说明安全感差。

●四、当前我国犯罪现象的特点

(一)发案数量基本平稳,严重犯罪得到遏制

犯罪案件数量是评估一个时期犯罪现象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之初,“文革”后遗症滋生了一大批刑事犯罪分子。

中央明确了“严打”政策并取得了很大成果。

★新世纪之初,我国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刑事犯罪上升幅度较大。

200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年的“严打”整治斗争。

1.犯罪高峰

中国犯罪现象归结为“两个阶段、四(五)次高峰”。

(1)第一次高峰——1950年前后

(2)第二次高峰——60年代初

(3)第三次高峰——文革时期;

(4)第四次高峰——改革开放初期

 

2.犯罪增长

(1)恶性增长

重大刑事犯罪的增长>一般刑事犯罪的增长>社会防控力量的增长

(2)正常增长

重大刑事犯罪的增长<一般刑事犯罪的增长<社会防控力量的增长

重大刑事犯罪所占比例在15-20%之间浮动为正常;超过20%应视为恶性增长。

(3)负增长

社会防控力量>一般刑事犯罪+社会防控力量的总和

(二)犯罪主体发生重大变化

1.犯罪主体形式由单一的自然人犯罪变为法人与自然人犯罪并存;国外、境外人员来华进行普通刑事犯罪越来越多。

2.从犯罪人的年龄来看,青少年犯罪已占全部刑事犯罪的绝大部分,并且正在进一步朝低龄化发展;从职业来看,农民犯罪占全部犯罪的绝大部分,农民闲散人员是最主要的犯罪人员;从性别看,女性犯罪有一定的增长,但速度比较慢,但性质比从前更恶劣、凶残。

(三)犯罪类型发生重大变化

1.暴力犯罪突出,恶性案件大量出现

崇尚极端个人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旦达不到目的就通过疯狂残忍的犯罪来报复社会。

2.有组织犯罪增多,黑社会性质犯罪猖獗

3.腐败现象盛行,渎职犯罪严重

(1)行为类型

★贪赃——不给好处不办事

①犯罪比例高

②持续时间长

③受贿数额大

★枉法——给了好处乱办事

★滥权——压制民意、享受特权

★好色——包养情妇嫖娼强奸

(2)行为特征

★“一把手”违法违纪问题突出

★窝案串案多

★大要案和经济案件突出

★31-45岁是违纪违法案件多发段。

 

4.网络犯罪危害严重

(1)产生发展

1966年美国一位计算机工程师通过计算机程序在存款余额上做了手脚。

世界上第一例受到刑事追诉的计算机犯罪案件。

1984年美国颁布《计算机诈骗与滥用法》,“计算机犯罪”一词被普遍使用。

1996年深圳发生中国第一起计算机犯罪大案。

(2)犯罪类型

侵犯财产侵犯人权

电脑病毒电脑黄毒

暴力网游

(3)破案率

发达国家计算机犯罪只有5%-10%的案件被发现,能够侦破的不到1%。

(4)危害

(四)犯罪手段发生重大变化

1.犯罪性质恶劣,手段狡猾残忍

2.犯罪工具更新,犯罪手段改进

即犯罪现代化。

作为社会发展的阴影,犯罪现象也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逐步现代化。

表现为犯罪工具更新,犯罪手段改进。

犯罪工具是犯罪水平的标志。

武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先进,很多政法机关无法与之相比。

现代科技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实施和掩盖犯罪。

(五)地理分布呈现明显规律性

1.东部地区犯罪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

2.农村地区犯罪数量开始越过城市地区,但犯罪率仍低于城市;

3.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的地区犯罪率偏高,而经济水平低相对闭塞的地区,犯罪率较低,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增长速度更快。

 

◆本章思考题

1.犯罪现象的特征。

2.当前我国犯罪现象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