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119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docx

都基斯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

 

教案本

 

科目中国服装史

总课时10课时

讲师都基斯

班级31班

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

填报时间:

2013年9月2日

课题

中国服装史

授课时间

2013-9-2

教学方法

理论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容要点:

一、各历史时期的典型服饰特征

二、重要历史阶段的服饰风格对比

三、服饰色彩及图案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各历史时期各个区域的服装的特点、风格、工艺及演变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服装的历史与现状,开阔视野积累知识,能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高审美眼光和设计思想水平。

教学重点:

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服饰特征,以及整体的服饰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历朝历代的社会背景及重大事件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课程安排:

1周,每天2课时,共5天。

课程工具:

A4复印纸、铅笔、橡皮、针管笔、彩铅等。

第一天: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服饰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服饰(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

第一节中国服饰的起源

服饰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大约在900万年以前,猿的一支——拉玛古猿开始向人类演化。

4-5百万年前,猿人→直立原人→智人(河套人、欧洲的尼安德塔人)→现代人,智人阶段人类开始用兽皮裹身御寒,这是人类向创造服饰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节中国新石器时期服饰

1、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

  麻布  布  毛织品

2、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

  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

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服饰(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第一节原始信仰对服装观念的影响

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

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的。

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为五礼之首,成为吉礼。

第二节礼服与冠服制度

礼制是周代形成的一套典章制度,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与道德行为准则。

在礼的约束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及其严格的规,由此产生了关于服装的典章制度。

礼服制度,通常称为冠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整个行政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

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冕服主要有六种:

(1)大裘冕

(2)鷩[bì]冕(3)希冕(4)衮冕(5)毳[cuì]冕(6)玄冕

此外,六冕与大带、革带、韨[fú]、佩绶、赤舄[xì]等相配。

周代的国王除了六种冕服还有四种弁[biàn]服:

(1)皮弁

(2)爵弁(3)韦弁(4)冠弁

十二章纹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

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

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yí](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fǔ](斧形)-取其决断;

黻[fú](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一般服装

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

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

襦[rú]:

短衣,短袄。

袍:

襦的加长。

禅衣:

无里层,后写作单衣,即指女子锦衣之外的单层罩衣。

裳:

人类最早的服装,由原始社会的兽皮、树叶制成的“遮羞布”发展而来。

裳的主要功能是蔽体。

商周时裳是男子成人所服的下衣,形如后来的裙。

袴[kù]:

商周时期男女下衣是一种原始的形制,仅为两条套腿的裤套,又称为“胫衣”,外再着裳,成为一套下衣服装。

由胫衣到有裆不缝合而以带系缚,即开裆,称为“穷袴”,继而缝合成一裆,即合裆,又叫做“裈”[kūn]。

舄[xì]、屦[jù]:

都是鞋的古名。

舄是夹层的底,屦是单层的底。

舄全用兽皮制成,屦则有皮质和质的两种。

所以舄贵而屦贱。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服装款式:

(1)袍:

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

(2)禅衣:

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

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胡服

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胡服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

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武灵王胡服骑射>

主要容就是,学习胡人骑射的长处,在穿着和武器方面进行革新,大力发展骑兵,改变以往以步兵和甲兵为主的作战态势。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服饰革命,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带钩:

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

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

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佩饰:

古时,女子到了成年时必须接受一种名为“笄礼”的仪式。

女子尚未行过笄礼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作成“垂髫[tiáo]或丫髻[jì]”。

作业:

任选十二章纹中的任意两种,运用到现代的服装款式中。

规格:

A4,2。

第二天:

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第四章汉时期的服饰(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汉代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男子服饰

•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袖口紧窄部分名叫“袪[qū]”,袖身宽大部分名称“袂”,所谓“袂成荫”,就是对这种宽大衣袖的形容。

女子服饰

•襦裙:

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汉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代发式

长冠:

一般以竹皮作成骨架,冠顶的造型扁而细长。

相传汉高祖邦先前戴之,故称“氏冠”。

•武冠:

原为武灵王所戴,灭后,将此冠颁赐近臣,汉代袭用,一般用于武官。

其制以漆纱为之,形如簸[bò]箕,使用时加着于帻[zé]之上。

因其形高大如弁(biàn),又称“大冠”,“武弁”或“繁冠”。

官宦近臣都可戴,但必须在冠上加黄金珰,并插以貂尾,以示区别。

•梁冠:

也叫进贤冠,是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种礼冠。

用铁丝和细纱制成,冠上缀梁,以梁示身份等差,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别,以三梁为贵。

冠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

戴时加于介帻上。

•“介帻”是巾顶端隆起,造型似夹角的屋顶。

“平巾帻”是指顶部平坦的巾帻。

按照规定,文官戴进贤冠,必须衬介帻,武官戴武冠,必须衬平巾帻。

女子发式

堕[duò]马髻:

产生于汉。

多认为是梁冀(桓帝皇后之兄)之妻寿所创。

垂于脑后一侧的下垂式髻,形如人将从马上堕落。

•垂髾(shāo):

也叫“分髾”,是汉代妇女的另一流行发式。

特点是将头发梳成各种发髻后,在髻后垂下一绺[liǔ]头发。

第五章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公元220年~589年)

一、大袖衫

衫为交领直襟式,长衣大袖,袖口不收缩而宽敞,有单、夹两层。

另有对襟式衫,可开胸穿不系衣带。

大袖衫因穿着方便又能体现人的洒脱和娴雅之风,所以大受欢迎,以至从文士到劳役都相习成风。

晋代文学中的竹林七贤,崇尚虚无而轻视礼法,放任自我,吟啸山林,他们的服装就是大袖衫,敞领开怀,解衣当风,全然一副与世隔绝、隐居山林的悠闲洒脱之态。

二、妇女的衫裙

晋时期的妇女服装仍以襦、衫、裙为主,但受时风影响而趋向于宽博,其特点为:

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俑)

三、杂裾

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

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shāo]”。

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

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

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四、帔[pèi]

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五、裤褶[xí]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xí],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

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六、裲裆[liǎngdāng]

裲裆用前后两片衣片,在肩部和腋下用袢[pàn]带联结。

多为夹服,以丝绸为之或纳入棉絮。

后来,裲裆形式运用于军服之中,制成裲裆铠,改为铁皮甲叶,套于衬袍之外。

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

也有单、夹、皮、棉等区别,并可着于衣或衣外。

衣外者略长,衣者略短。

七、男子冠饰

•小冠:

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均可服用。

•高冠:

继小冠之后兴起,也配宽衣大袖。

还有漆纱笼冠(如右图)、白纱高顶帽等。

八、女子发式

九、首饰、佩饰

这时期除了发饰、指环、耳坠、鸡心佩、金奔马饰件、金花饰片和金博山等以外,还有带具。

簪钗:

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梳篦[shūbì]:

理发的用具。

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

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步摇:

步摇是在发簪上发展而来的,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在花枝状的饰物上垂以珠玉,插于发上,一步三摇,增添女性婀娜之美。

作业:

复原这一时期的两款服装,并将其转化为现代的服装款式。

规格:

A4,2。

第三天:

隋、唐、五代、宋代时期的服饰(公元589~960年)

第一节唐代官员服饰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隋唐时天子服用黄袍,他人服用则视为犯罪,其色成了皇权的象征,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以服色定等级,百官以服色来区分等级。

•以服装颜色来区分官职,在唐时形成制度。

鱼袋

•唐代官员的一种有特色的饰物,挂于腰间。

•约十厘米的鱼形饰物,鱼上刻有官名、。

•作用:

明贵贱、辨等级,上朝面君或皇帝召见的凭证。

•佩法:

鱼符盛于鱼袋中,挂在腰间革带上垂于后。

•鱼袋由不同颜色进行装饰,分为金鱼袋和银鱼袋。

•三品以上官员佩带金鱼袋。

四至五品则带银鱼袋。

第二节首服

•幞头:

是这一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

一种的软巾。

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① 幞头的变化过程:

•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

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

中唐以后,逐渐形成定型帽子。

•② 名称的特点依其演变式样而定。

•贞观时,顶上低平。

称——平头小样

•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两瓣。

称——武家诸王样

•玄宗时,顶部圆大,俯向前额。

称——开元样

第三节男子服饰

•唐代时男子服饰特征为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的袍衫,衫长及足或膝,下穿宽口裤,足着软靴。

•这一时期的袍衫又有襕[lán]袍,襕衫和缺胯袍,铭袍,铭衫之分。

1、襕袍和襕衫

•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是受胡服的影响而成,但有不失汉族服饰的传统,与深衣制有相同之处,即上衣下裳连属。

•不同之处在于,深衣为交领、大袖,领、袖、襟均有缘饰。

襕袍、襕衫是圆领、窄袖、领、袖、襟均没有缘饰,为士人之上服,亦为一般之常服。

•圆领衫、袍的衣袖分窄袖和宽袖两种,窄袖的便于活动,宽袖的则可以表现出潇洒、华贵的风度。

2、缺胯衫

•是指在袍、衫两腋下开衩,以利于行动。

•一般作为庶民或者卑仆等下层人劳动所穿用。

•其形制为圆领、窄袖、缺胯、衣长至膝下或及踝。

着小口裤。

•劳作时,可将衫子一角掖与腰间,谓之“缚衫”。

3、铭袍和铭衫

•铭袍、铭衫,是指在袍衫之上绣以“铭文”为纹饰的服装。

•铭袍、铭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实行的官服。

•形制为右衽、圆领、大袖。

•前有鸟兽纹饰,背有铭文,根据品级高低和文武官职不同而纹饰不同。

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第四节女子服饰

1、窄袖衫襦、长裙

•上穿窄袖衫襦,下着长裙,腰系长带,肩披长巾,足着高头鞋

•风格:

轻盈飘逸

•衫襦外可罩“半臂”-半袖短衣

•襦裙:

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领口和袖口有金彩纹绘或刺绣工艺,有的还镶有绫锦,这些装饰使服装的效果更加华美富丽。

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贴臀,宽摆齐地,是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

2、帔帛

帔帛是一种长围巾,多以丝绸裁制,上面印画纹样,一般披在女子肩背上,花色和披戴方式很多。

有的将其两端垂在手臂旁,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的将其右边一头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还有的将其两端棒在胸前,帔帛会随女子行动时而飘舞,非常优美。

3、半臂

半臂或者叫半袖,是由短襦演变出来的一种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衫长至腰齐,多穿在衫襦之外,穿时在胸前结带。

4、大袖衫

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1.3米,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

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

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

5、坦胸裙衫

腰高至胸,袒露胸部,裙长拖地,亭亭玉立。

受西洋服饰风格的影响。

7、胡服

唐代的胡服,实际上是指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

比较常见的胡服形式是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透空软锦靴和锦绣浑脱帽,有的还佩有蹀躞带。

6、幂蓠与帷帽

起初,幂蓠与帷帽都是为了遮蔽风沙的。

后来,它们成了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的帽子。

幂蓠是用透纱罗全幅缀于帽檐上,并使之下垂障蔽全身;而帷帽则是在四缘悬挂一圈网子,下垂至颈,网帘上还常加饰珠翠。

7、回鹘[huíhú]装

回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回鹘女子的服装对唐代汉族女子的服装影响较大。

回鹘女装的基本款是连衣长裙,翻折领、窄袖,衣身比较宽松,下长曳地,腰际束带。

一般在翻领和袖口上都有凤衔折枝花的纹饰。

女子在穿这种服装时要梳椎状的回鹘髻,上饰珠玉,簪钗双插,戴金凤冠,脚穿笏[hù]头履。

第五节女子装饰配饰

1、发髻

唐代女子的发髻名目众多,有半翻髻、惊鹄[hú]髻、双环望仙髻、抛家髻、同心髻、倭堕髻、回鹘(hú)髻等。

这些发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崇尚高大,流行使用假发或假髻来梳妆。

与此相适应,发髻上的装饰也愈加丰富,银钗、牙梳、金玉珠翠花枝、鸾[luán]凤步摇等精致秀美、光彩炫目。

2、女子妆饰

(1)花钿[diàn]——贴于额上

(2)面魇[yǎn]——施于酒窝

(3)画眉:

柳眉-状如柳叶;月眉-比柳眉更宽、更弯曲;阔眉-比月眉更宽,唐代妇女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第六节军事服装

唐代的军服是“将帅用袍,军士用袄”。

在将帅的袍上,要绣上狮虎的图案,以显示其勇猛威武。

唐代的铠甲有13种之多,甲片的形式有细鳞、山文、锁子等,材质则包括金属、皮革和绢等。

可以说从样式到工艺,唐代的军服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七章宋代时期的服饰(公元960~1279年)

第一节宋代的服饰制度

宋代的官服制度分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时服等。

一、朝服

朝服由绯色罗袍裙、衬以白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色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相配。

六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另在腰旁挂锦绶,以不同的花纹为官品的区别。

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并在冠后簪白笔,手执笏板。

二、公服:

也称常服,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

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

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

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时服

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

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第二节男子的一般服装

宋代男子服饰的特点为圆领,大襟,袖的大小、宽窄不同。

其衣摆长度从腰身至踝部不一。

整体感觉朴素,简洁,其颜色多为浅淡之色。

一、襕衫:

宋代男子服饰以襕衫为主,其形制为,圆领大袖的长衫,腰间有襞积[bìjī](古代衣袍上的褶裥)。

二、紫衫:

短而窄,圆领,窄袖,前后缺胯,形如裤褶[xí],深紫色,穿着简便。

三、凉衫:

亦称白衫。

造型同紫衫,较为宽大,白色。

四、、短褐、褐衣

褐:

粗布衣服。

1、短褐(又称筒袖襦):

用粗布或麻布做的袖小身狭的短衣,为贫苦百姓所穿。

2、褐衣:

比短褐长而宽大,用麻布或毛布制作,为文人、道家所穿。

五、宋代幞头

①幞头是宋时男子主要首服,帝王、百官都戴用。

②宋时幞头造型多种多样,并变成帽子。

③宋时最有代表性的幞头是直脚幞头(展脚幞头、平脚幞头),是公服配戴的幞头。

形制:

幞头后面两脚向左右伸展,形如直尺长过两肩。

④宋时幞头一般为黑色。

但在喜庆宴会等隆重场合,也可采用鲜艳色彩装饰。

六、幅巾

1、百姓多戴巾子,文人、儒生以裹巾为雅。

2、巾在宋代样式变化大,名目繁多。

①以形命名:

仙桃巾、圆顶巾、方顶巾、琴巾。

②以原料(材料)命名:

纱巾、绸巾。

③以人名(某一士大夫或文学名流)命名:

东坡巾、程子巾等。

东坡巾:

东坡巾又名高装巾子、乌角巾。

相传为东坡常戴之巾帽,故名。

形制为四棱方正形,棱角突出,外四墙,墙较外墙高出许多,戴上使人有一种端直、持重、高雅、庄穆之感,因而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第三节女子服饰

一、女子典型形象和审美观

宋代女装一改唐代袒胸露背的风格,讲求瘦长,以显示身材苗条。

整体造型呈“H”形直身款式,上身着襦、袄、衫、褙[bèi]子、半臂、背心,下身以裙为主,也有着裤的。

宋代审美观:

女子以瘦小、弱不禁风为美。

服饰不过分追求华丽,含蓄敛,崇尚简朴。

典型服装有褙子、弓鞋。

二、主要服制形式:

衫襦褙子抹胸

1、衫:

在宋代较普遍,一般为直领,对襟,领和衣缘有包缘,身长和袖子也比较肥大宽大。

2、襦:

较衫短,窄袖,衣身偏瘦,多在中下层妇女中流行,不受年龄的限制。

3、褙子(或背子,又名绰[chuò]子)

(1)对襟,长袖,腋下开衩(衣服前后片不缝合)。

一般无带无扣,任其露出衣,袖口与衣服各片的边缘边或部分缘边,衣的下摆十分窄细,或长或短,一般过膝。

(2)褙子的审美特征

褙子穿着后,使人的身形显得瘦小,身材苗条,以满足社会对女性以瘦小、弱不禁风为美的审美心理。

4、背心

背心:

无袖,长至腰部,对襟,下摆开衩。

5、抹胸

抹胸:

是古代妇女的一种衣。

以两片绢帛制成,上端在胸部起尖,并有两根带子,中间腰部也有两根带子。

其穿时同今天的肚兜,上可护胸,下能覆肚。

6、裙裤

裙依旧是宋代妇女下裳的主流服装,大多以罗纱为料,或刺绣,销金[xiāojīn]。

盛行石襦裙,百褶裙。

女裙穿裤,裤子上有绣花,无裆,多为贵妇所穿。

另有合裆裤,可穿在外面,便于劳作,保暖性好,为劳动妇女所常穿。

7、履

(1)、缠足:

女子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形尖小。

弓鞋:

缠足的小脚鞋。

(2)、宋代妇女兴起缠足,以脚小为美。

小脚更成为衡量女子仪容姿态的重要标准。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妆饰陋习。

(3)、宋代兴起缠足的原因

①理学的盛行,孔教的森严,视女子出了大门为不守妇道,所以小脚正好适合。

②所谓美学作用:

小脚使女子走路更加婀娜多姿。

③适合当时男子对女子的审美要求,当时以弱不禁风为美。

三、宋代女子的装饰

1、宋代上层社会妇女,不但沿袭唐、五代以来的高冠、花冠,而且冠的形状越发高大,有高三尺,宽与肩等,垂于肩齐,梳长一尺,饰以金银珠翠、彩色装花。

2、宋代妇女流行发髻高大,在头发中加添假发。

髲髢(bìdí),或装假髻,髻的形式很多。

如朝天髻,梳高髻于当额,又名不走落。

芭蕉髻,髻四周环以绿翠,髻形椭圆。

3、发饰

1银梳2玉钗、镀金银钗3簪①玻璃簪②金簪③银簪,除此之外,还有耳饰、颈饰、腕饰、腰带等。

作业:

唐、宋任选一个朝代的服饰风格,设计一个系列(5套)服装。

规格:

4K。

第四天:

辽、金、西夏、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服饰

第八章辽、金、西夏与元代时期的服饰(公元907~1368年)

一、蒙制服饰

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服,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是元代皇后贵妃所穿着的服饰。

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

元朝皇帝的服饰,基本都是戴这种藤篾做的瓦楞帽。

蒙古族入关之前,披发椎髻,冬戴帽,夏戴笠。

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

皮袄通常是右衽、方领。

灭南宋之后,种族等级森严,全国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这种种族之分也反映在服装上面,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大多衣衫褴褛。

蒙古族入关以后,既保持蒙古民族衣冠习惯,又沿用汉族朝祭服饰制度,如冕服、朝服、公服等。

男子公服以长袍为主,以罗制成,大袖盘领,右衽。

质服

质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

衣袖较紧、窄, 而且下裳较短。

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

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zhān]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

衣饰的纹样有:

日、月、龙、凤等纹。

元代官服

元朝官服,基本依照汉族服装,“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帽。

也是一色服的形制。

汉制服饰

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穿长裤,足穿浅底履,显然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