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798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专题综合突破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新人教版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一、(2018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严毅梅

①人类一直好奇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和演化。

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地的语言造成影响。

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

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

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语言。

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

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

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

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则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

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

1.下列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何唯独人类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B.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C.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D.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本文题目和第①段明确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A、B、D三项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C项是文章中心。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

(列数字)

B.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举例子)

C.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下定义)

D.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

(作比较)

答案C

解析C项,这句话仅仅是对声调影响因素的介绍,并没有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声调的本质特征和属类,所以这是作诠释,不是下定义。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删去。

C.第④段中加点词“它”,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

答案B

解析B项,第③段不能删去。

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更清楚地从本质上分析说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

二、(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

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

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

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自由飞翔,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

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

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在世代咏唱。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1.请你为文章加上标题。

参考答案中华第一龙

2.文中所写的“中华第一龙”是从哪里发掘出的?

请你用最简练的词语说明它的特点。

参考答案从河南省濮阳市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的。

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没有艳丽的色彩,历史悠久。

3.请你写出我们祖先在自己的图腾龙的身上寄托着怎样的希望。

(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希望自己是万能的。

4.第5段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在说明 

 。

 

参考答案我们的民族在传承龙的文化

三、(2017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

①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

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

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20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

近年,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很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

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

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控制应有的功能。

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

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

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测,不久的将,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

2016年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

2017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据行业杂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

无可罝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的。

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甚因疗法离我们还很遥远

B.基因疗法与癌症的关系

C.基因疗法临床治疗的风险

D.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与应用探索

答案D

解析文章开头就点明了说明对象“基因疗法”,紧接着说明了基因疗法是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基因疗法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成本非常高、风险大,尚在应用探索阶段。

2.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一样会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

B.第②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基因蓝图比作“图纸”,生动地说明它对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有着重要作用。

C.第③段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目前用基因疗法治疗疾病费用昂贵,成本很高。

D.第④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将会有越越多的基因疗法向公众开放。

答案A

解析首先结合文段内容判断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段内容所体现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其作用。

第①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一样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既介绍科学原理,又列举真实事例,向读者普及了基因疗法的相关知识。

B.第①段中加点的“很可能”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段中加点词“绿灯”的意思是基因疗法可以修复人的免疫系统。

D.第⑤段中介绍了基因疗法失败案例的确切,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答案C

解析C项,“绿灯”是指基因疗法通过商业许可,不是说基因疗法可以修复人的免疫系统。

四、(2017四川南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可 燃 冰

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似冰状结晶物质,结构上它是以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组成的“笼子”里。

由于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其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

它之所以被称作“可燃冰”,一方面是因为既含水又呈固态,看起像冰;另一方面,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很弱,外界稍加扰动就可以让其分离出,很容易点燃。

它燃烧值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明显高于煤炭、石油,燃烧污染却又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

它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之下。

有专家估计,其资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

因此,可燃冰是一种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能,是世界瞩目的战略资,对我国能安全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可燃冰虽然储量大、分布广,但形成年代要比石油、天然气晚得多。

覆盖它的海底地层普遍是砂质,现有的海底钻井设备开采它就好比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量砂石涌进管道,造成开采失败。

2017年5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A.它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之下。

B.有专家估计,其资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

C.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量砂石涌进管道,造成开采失败。

D.可燃冰虽然储量大、分布广,但形成年代要比石油、天然气晚得多。

答案D

解析“虽然……但是……”表转折,D项删掉“虽然”后,还是表转折关系的句子。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分类别     B.作比较、打比方

C.作比较、下定义D.列数字、作比较

答案D

解析D项,由“1立方米”“0.8立方米”“164立方米”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和燃烧污染与煤炭、石油比较,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可燃冰的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似冰状结晶物质。

B.可燃冰既含水又呈固体,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很弱,外界稍加扰动就可以让其分离出,很容易点燃。

C.覆盖可燃冰的海底地层普遍是砂质,利用现有的海底钻井设备开采它就好比用“豆腐”打“铁”、用“金刚钻”绣“花”。

D.2017年5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答案C

解析C项,应为在“豆腐上打铁”。

五、(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

这是真的吗?

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

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

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

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

为什么呢?

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

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而且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

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

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吃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

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答案D

解析根据第④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可知,D项所说的“应在1000微克以上”是错误的。

2.对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打比方。

B.作比较、分类别。

C.列数字、作比较。

D.分类别、打比方。

答案C

解析由“20~40毫克/千克”“20~30毫克/千克”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碘添加量与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答案C

解析“这”指代的是“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C项说法错误。

六、(2016内蒙古呼和浩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扇子的起和功用

付秀宏

①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

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

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

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②但是,中国人对扇子的使用发展到后却是艺术功用大于实际功能。

一般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

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闻名遐迩。

书画家在扇面写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

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③明代大书画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

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

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

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更价值不菲。

④喜好收藏明清闺秀小楷折扇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

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佗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⑤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究气韵迷人。

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位。

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清风雅意。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         ,令人冥思。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荫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

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⑥对于工笔书画家,定是意象在心中涌现,心迹在扇上流注。

对于收藏使用者,必是悠然处见有意趣,挚爱间涌出性情。

一朋友购得一把雪白鹅毛扇,折起像白鸽回巢,展开似白鹤亮翅,遂赞曰“美,此处无墨胜有墨。

”另一同事的客厅壁上,挂一把竹扇,白扇面只写四字隶书“宁静致远”,此时无声胜有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第①段按       顺序,说明了                       。

 

参考答案时间顺序 扇子的起与功用的演变

解析第①段介绍了殷商、三国、汉代、宋代的扇子的用途,是时间顺序,说明了扇子的起与功能的演变。

2.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内容上统领下文。

解析句子的作用一般是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内容上引出下文对扇子的艺术功用的说明。

3.认真阅读第⑤段,联系本段上下文内容,在段中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参考答案清幽深邃(大意对即可)

解析第⑤段说明的是扇面之画讲究气韵迷人,举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的例子,该扇子令人冥思,可见该扇子的书画特点清幽深邃。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出其中三种,并举例说说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三种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引资料、列数字。

(1)举例子,举孔明羽扇的例子具体说明扇子发端时的制作材料与功用。

(2)引资料,引用苏东坡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朝鲜折扇张合自如的特点。

(3)列数字,列举明代大折扇长度和宽度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它是中国最大的折扇,是罕见的宝物。

解析解答此题,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是关键,首先结合文段内容判断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段内容所体现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作用。

模拟预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神秘的植物自燃

尚 磊

①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常有一些植物会神秘地自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生长得很茁壮的植物突然化为一堆灰烬呢?

② 

③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有一种名叫“看林人”的杜鹃树,花色金黄,枝干挺直。

这种植物的花朵和茎叶里,含着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脂,当森林炎热干燥时,这种芳香油脂极易引火燃烧,酿成森林火灾,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纵火花”。

④非洲赤道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有一种自焚树。

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

但当它长到十四五年时,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

骄阳的照射,常常会把树脂点燃,使自焚树变成巨大的火炬。

一棵大树只需1小时,即会连枝带叶化成一堆灰烬。

⑤1984年2月的一天,澳大利亚南部发生了上百起森林大火,吞没了近50万公顷的林地,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动物。

这些突然爆发的大火是怎么引起的呢?

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森林中的桉树自燃引起的。

原,这年2月份的平均气温达40℃以上,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再加上长时间干燥无雨,所以造成大片森林“自焚”。

⑥白鲜生长在我国新疆天山地区。

春天一到,白鲜的花朵就渐渐变得鲜艳起;到了夏季,更是越长越美丽、越长越成熟,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

然而,在炎热干燥的晴天,它就会突然起火燃烧,不长时间,一棵白鲜便烧成了一堆灰烬。

原,白鲜的叶子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在烈日的照射下,很快就会达到它的燃点。

当白鲜的果实日趋成熟之际,醚的储量也几乎达到饱和状态,一旦遇上干燥的大晴天,再加上强烈的太阳光直晒,白鲜也就自燃了。

⑦此外,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或山石反射聚集阳光,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

一般说,每隔5~25年,森林会自燃一次。

森林的自燃之火,不仅可以控制森林幼树生长的数量,而且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为森林中各种树木的快速成材提供适当的空间。

著名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森林,原每隔20年都会自燃起火,但是该公园得到人工保护后,80年未发生火灾,导致森林生长缓慢,新生林减少。

1988年的那场大火,不仅没有毁灭黄石国家公园,反而让黄石国家公园的森林更加充满了生机。

(选自2013年01期《科学之友(A版)》)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开篇点题,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用设问句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请在第②段的横线上为第③~⑥段填写一个小标题。

参考答案某些植物体内含有易燃物质。

3.“1988年的那场大火,不仅没有毁灭黄石国家公园,反而让黄石国家公园的森林更加充满了生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森林的自燃之火,不仅可以控制森林幼树生长的数量,而且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为森林中各种树木的快速成材提供适当的空间。

4.阅读全文后,你认为植物自燃有哪些原因?

参考答案

(1)某些植物体内含有易燃烧的物质;

(2)天气炎热干燥;(3)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4)山石反射聚集阳光。

5.认真阅读第⑦段,结合画线部分并联系实际生活,写出你的发现或思考。

答案示例植物自燃不是一种自我毁灭,而是一种有意义的重生。

有时候,我们应该向这些植物学习,对于某些东西,与其抱残守缺、死守不放,不如悠然转身。

因为,有时候,放弃才能拥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腰围上的中国

陈 卓

①和大多数学者不同,英国通亚咨询公司的创办人和首席研究员保罗·弗伦奇研究中国的工具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测量的是中国人的腰围。

根据他的跟踪测量,他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已经从1985年的63.5厘米增长至76.2厘米。

在短短的27年的时间里,中国男人的腰围粗了20%。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40~50岁的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达到了86.2厘米。

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越越胖了。

②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2亿人超重,其中大约6000万人肥胖。

这个庞大群体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黑洞仅2003年,我国成人可归因于超重或肥胖所带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中风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就高达211亿元。

③“仅仅在20多年前,即使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人们仍在努力填饱肚子,现在他们却在拼命减肥。

”与弗伦奇共同完成著作《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另一位作者马修·格莱博表示“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

2009~2020年肥胖人口的规模

估计(百万人)和比重

④从杨柳细腰到大腹便便,中国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增长了近40%,肥胖率增长了近100%。

⑤“啤酒肚”所体现的腹内积聚脂肪,即所谓的中心性肥胖,更容易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中心性肥胖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更高,目前中国的肥胖人群中,八成以上存在这种肥胖类型。

在中国,中心性肥胖是指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

按照这个标准,21世纪初,我国35~74岁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