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781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docx

人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案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2.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特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体会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

去年,我们学习过课文《颐和园》,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风景独特的古典园林。

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国之园”的皇家园林。

遗憾的是,这一园林艺术杰作,在153年前被英法联军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一下昔日园林的风采和侵略者对它的毁灭情况。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2.标出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并思考:

课文围绕圆明园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齐读生字词,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易读错、写错的字。

2.说说课文围绕圆明园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课文可分为几大部分?

5.指名接读课文。

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放录像或幻灯片。

1.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

皇家园林:

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五、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板书:

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

什么叫瑰宝?

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师: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7.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

8.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9.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

六、谈感受:

学习了这三段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

(结合板书回答)

2、大家再来欣赏一次,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

3.教师:

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

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读,写上自己的理解体会。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问: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4.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个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我们应该怎么办?

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

(愤怒。

5、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三、学习1自然段。

1、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么说(课件出示: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读了这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理解“不可估量” 

4、连续两次出现“不可估量“说明什么?

5、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6、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

五、作业布置:

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建筑艺术的精华毁灭

(爱)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恨)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本课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任务、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八年。

在这八年里,我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

今天,我们来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区。

板书:

狼牙山五壮士。

请大家注意“壮”字的写法,注意和“状”区别。

“壮”可以组成哪些词?

 (壮烈、雄壮、壮举、气壮山河)是啊,同学们!

五位英雄,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请大家认真读课文,去感受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生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三、理清脉络。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给每个部分起个标题。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

(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

(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7-10)英勇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探讨。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2.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为什么?

 

二、研读二、三部分,感悟英雄气概。

 

五壮士在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场面深深打动了你。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痛歼敌人 

 ①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②从描写五位壮士的语言中,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语段:

“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地瞄准敌人射击。

” 

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教师引读,指名读,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④在五壮士的浴血奋战下,敌人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 一次又一次”、“横七竖八”说明了什么?

⑤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导学第三自然段—— 诱敌上山,引上绝路 

①请同学凭自己的理解朗读“引上绝路”部分。

(朗读评价) 

② “绝路”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啊?

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

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④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

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⑤战士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你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

⑥指名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 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⑦朗读指导:

通过这段的理解,我们知道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

(板书:

不畏牺牲)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

 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走哪一条路呢?

”(学生接读) 

3、自学4、5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①默读这个部分,你体会到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

(板书:

英勇顽强) 你从哪里看得出来的?

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②、(出示课件—班长砸石头的画面)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③、课件出示:

 “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与“举起一块石头”比较,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④练读4、5自然段,指名朗读。

 

三.研读“英勇跳崖”部分,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6—9自然段。

 我想读完后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脑海里,是哪个词?

 (英勇壮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2、看插图:

A、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B、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齐读这句话。

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齐读: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3、 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

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4、读五壮士跳崖的句子。

(齐读6—8自然段) 

5、引读课文: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

这是……(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 

6、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

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

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1、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

 

2、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更多资料。

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      英 

             诱敌上山       勇

             痛击敌人      跳

             接受任务       崖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

(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

怎么学?

2、导学:

(1)思考: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

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

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3)读课文、交流,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三、总结升华。

1、感情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围绕这个中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

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

因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和让你感动的句子。

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情感强烈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1997年7月1日)1997年6月30日的午夜,世界目光聚焦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在那儿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那一刻,中国人民聚集心中的爱国热情喷涌而出,其中有一位名叫李小雨的作家,用一首诗记下了当时人们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并想一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3、质疑合作、交流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划出来,联系课前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诗歌。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诗边评价,指导字音。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沸腾?

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读出你的豪情和感动。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

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的。

四、研读诗歌,读中感悟

1、感受仪式来临前的激动。

2、体验仪式来临时的自豪。

3、感悟仪式来临后的畅想

五、读中升华,以悟代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插图,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自由地写,然后采访交流)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合作查资料了解香港的现在情况。

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来临前激动

来临时最后一分钟自豪美好祝愿

来临后(1997.7.1)喜悦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

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教学过程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

说什么?

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学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阅读“提示”,了解写读后感的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

什么是读后感?

怎样写?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

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

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惋惜》,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

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3.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4.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5.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6.组成小组。

7.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8.全班交流。

9.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

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

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

(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

(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

课文第几小节介绍?

(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第七单元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