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6236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docx

《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docx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8日在靖江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陈明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工作回顾和“十五”基本估价

  

  2005年,全市人民在中共靖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团结务实,克难求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82亿元,同比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1亿元,同比增长43.6%;财政收入20.47亿元(含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同比增长38.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35.5%。

工业经济增速加快。

完成工业增加值67.2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全部工业产值311.8亿元、销售261.9亿元、利税22.2亿元、利润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33.5%、32%和32.4%。

支柱产业规模扩大,机电汽配、船舶修造等7大类产品销售总额占全部工业的52%。

规模企业支撑明显,列统工业企业四大指标分别占全部工业的68.7%、74.2%、79%和84.7%;30强企业销售、利税分别占列统工业的51.2%和55.4%。

技术改造投入加大,技改财务发生数45.5亿元,同比增长56.3%;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82个;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列统工业的22.7%。

建筑业继续拓展,外埠市场占有率提高,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61亿元,同比增长11.2%。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

完成农业增加值8.67亿元,同比增长1.3%。

农业布局与品种结构得到调整,建立了10个特色种植和11个特色养殖基地,并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

成功防控禽流感等动植物疫病。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1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21.4%;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个。

服务业持续发展。

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7.34亿元,同比增长14%。

社会需求继续扩大,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亿元,同比增长16.5%;各类市场成交额35.2亿元,同比增长20%。

房地产、信息服务业较快发展,现房销售11.1亿元,同比增长269%。

金融保险平稳运行,年末各项存款总额157.1亿元、贷款总额7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6.5%;各类保费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11.7%。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5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1.5元,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1.7%。

  开发开放全面提速。

园区承载功能增强,沿江高等级公路一期工程31.3公里基本贯通,二期二圩港至上六圩港段已开工建设;新建新洲路、北二环路等园区区间道路16条和金星、虹桥等4个变电所,铺设供热管道8公里、供水主管道23.2公里,广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拆迁安置有序推进,完成园区拆迁49.8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23.5万平方米。

口岸开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区新增进区工业项目85个,总投资160亿元,中化纺科技等6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进展顺利,25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组织了赴京沪、浙闽、日韩、欧美等地的系列招商活动,新签约扬子江港务、新时代造船等超亿美元重大项目5个,并达成建立德国工业园的合作意向。

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8个,协议利用外资3.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0.7%和91.9%;新办私营企业705家,吸纳民资2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和21.1%。

外经外贸不断拓展,实现自营出口3.41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9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5%和10.5%。

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市镇联动深入推进,落户区中园4个、区中企22个;新开工建设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竣工15.6万平方米。

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建设加快,完成项目建设总投资20.5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

  城乡建设取得突破。

城市规划日趋完善,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新城区分区规划、岸线利用和港口发展规划的修编,并通过省级评审;规划管理继续加强,依法查处违法建设1961起,拆除违章建筑5.1万平方米。

新城建设快步推进,中洲路、通江路建成使用,中洲路跨十圩港大桥顺利合龙,启动区道路框架逐步拉开。

旧城改造有序推进,渔婆南路建设、9号地块改造等重点工程取得突破,化肥厂安置区、新净水厂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人民路综合改造全面竣工,新汽车站、天妃宫桥等重点项目投入使用;打通了康兴路、真武河北路等6条“丁字路”,改建了小街小巷49条,疏浚整治南城河、玉带河等4条城区河道;改造、建设了迎春桥、虹兴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铺设污水收集管道6.6公里、中压燃气管道10公里。

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强化了以市容环境、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等为重点的综合整治,清理废品回收、占道加工点733个,违规户外广告461块;长效管理机制得到落实,对部分路段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城市卫生、秩序明显改观。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施了横港、真武河、环城路等重点绿化项目,新增城市公共绿地40万平方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达标排放制度,关停重污染企业4家;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

集镇建设迈出新步,完成集镇建设投入10.9亿元,建成集镇道路9.6万平方米,通村公路120公里;“双清工程”开局良好,完成了45个村的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土地复垦,新增耕地2860.3亩,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市、镇、村三级联动和园区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利商便民的行政服务环境不断完善。

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实施,由政府组建的5家投资公司新增融资10.8亿元;规范土地市场管理,通过上市竞价,16宗经营性土地成交额3.84亿元;强化公共工程资金监管,建立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建设性专项资金和国有土地经营资金监管机制。

市属工贸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加大了就业再就业扶持力度,提供就业岗位12893个,新增就业5913人,输出劳务2902人;城镇职工“五保合一”保障机制继续巩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开始实施,参加农保人数达到10503人,801名在职在编村干部全部参保;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参保人数达到29万人;结对帮扶城乡贫困户1225户,落实城乡低保4197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推进“科教兴市”,实施火炬、星火计划10项,创办科研机构4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开发新产品266项,申报专利413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素质教育不断加强,万人本科上线率达21.15,居全省前列;大力实施“六有工程”,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全面推行教育收费“一费制”,1930名贫困生获得助学基金资助;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强化,通过了省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都市生活剧《有话跟我说》、《弈趣》等多项文艺作品获省以上奖励;成功举办了市第23届文艺节、第2届少儿艺术节。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疾病预防与食品药品监管得到加强。

计生服务不断优化,通过了省计生示范市验收。

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新增农村全民健身点31个。

广电事业持续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5%。

第6次通过“省级双拥模范城”验收,被国防部表彰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完成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

新浪靖江网站建设得到加强。

物价、审计、侨务、对台、老龄、气象、检验检疫、民族宗教、史志档案、机关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文明创建蓬勃开展。

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快,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

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市民道德素质继续提高;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街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

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加强了与德国安斯巴赫地区的友城联络。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圆满完成了“四五”普法;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注重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群众团体的联系,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5件、政协委员提案198件,满意、基本满意率达99%;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整合治安防控资源,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各类案件发案率下降了4.7%,破案率上升了6%,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结局之年,也是实现五年大跨越的出形象之年。

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十五”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实现。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

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逐步增强,实现了由恢复性增长向快速增长的转变。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财政收入增长1.9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由10.1∶47.3∶42.6调整为6.5∶57.8∶35.7;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41%,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占列统工业的比重逐年提高,建成国家级微特电机及控制产业基地。

2004年,我市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79位。

  过去五年,是开发开放全面提升的五年。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沿江开发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大开发、大开放,联动发展、集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开发开放的体制不断优化,构建了“一区四园”开发格局;沿江开发全面提速,两岸联动、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对外开放的平台更为坚实,成为全省沿江开发的亮点和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6倍,自营出口增长1.6倍;吸纳民资增长50倍以上。

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35个、科技型项目48个。

  过去五年,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

我们始终围绕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各项改革,提高行政效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税费改革政策全面落实;企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加快,完成332家市属工贸企业、75家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建成省“平安县(市)”。

坚持科学建设城市,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健全,城市南移步伐加快,旧城改造有序推进,承载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5.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5.5个百分点,达到46%。

  过去五年,是人民群众受益较多的五年。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巩固扩大城镇保障,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系。

坚持为民办实事,实施了实事项目38个,基本完成农村“5+1”实事工程,建成农村公路380公里,在泰州市率先实现干线公路一级化、通镇公路二级化、通村公路硬质化;城区河道整治基本完成,“清洁河道、清洁村庄”工程全面启动;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发放水稻直补、良种补贴1397.2万元;结对帮扶城乡贫困户4967户,基本完成了草危房改造任务。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近1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增长1.2倍。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发展跨上新台阶、迈向新阶段的五年。

我们经历了“非典”、禽流感疫情和宏观调控的重大考验,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明确,和谐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加快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上下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政法干警、离退休老同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靖江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及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是: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受政策效应递减和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较重,社会稳定仍存在一些隐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行政效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前景展望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立足新的发展起点,紧抓重要战略机遇,加快推进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学赶苏南、后来居上”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沿江开发、工业立市、科教兴市、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环境生态化和人的现代化,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良好、人民富裕、初步现代化的港口工贸城市。

  今后五年的发展承载着靖江崛起跨越、后来居上的希望。

我们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率先在苏中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接轨苏南、融入苏南。

  ——建设实力靖江。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左右,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序前移20位以上;沿江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建成船舶修造、特色冶金等临江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稳步提升;综合发展水平居苏中前列,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人均水平接近宜兴市。

  ——建设活力靖江。

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全面优化,市场体系更趋完善,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

利用外资、吸纳民资、自营出口年均增幅均达到20%以上,经济外向度提高到30%以上;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有质的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建设魅力靖江。

构建“一个主城区、四个片区、若干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城镇体系,滨江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生态建设取得突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0%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分以上,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彰显亲水空间、绿色家园、文化靖江的特色。

  ——建设和谐靖江。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达到18000元和8800元左右;就业、养老、医疗、救助等保障机制日趋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实现“十一五”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的迫切要求与共同心愿。

我们将在实践中牢牢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始终突出“第一要务”,抢抓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不断凝聚发展合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二是坚持优质增长,科学发展。

推行科教优先、节约优先、环保优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发展的层次和质量。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进一步创新体制、创优机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激发内在活力,走具有靖江特色的发展道路。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的合作与竞争,增创改革开放的新优势。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把握全局和长远发展,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解决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促进统筹协调发展。

着力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民富、保障民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06年主要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按照市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决策部署和本次会议的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沿江开发、城市建设、改革创新和富民创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学赶苏南、后来居上”进程,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二产增加值增长17.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1%(含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技改投入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2%(含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沿江开发为龙头,推动产业升级

  

(一)加快临江产业集聚。

坚持集约开发、配套发展,强化项目推进,力争在建设临江产业群上有新突破。

优化集聚平台。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施沿江高等级公路二期工程、人民南路延伸段、江防路、旺桥港路等道路工程。

推进城南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新港园区污水处理、国信秸秆发电项目和苏源热电联供二期工程,加速夏仕港220KV、新桥110KV等输变电工程建设。

加快长江岸线靖江段口岸扩大开放步伐。

强化产业集聚。

利用长江岸线和区位优势,重点培育特色冶金、生物医药、粮食加工、石油化工等临江产业。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做好跟踪、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中化纺科技、德生纺织等项目达产见效,力促扬子江港务、盈利(国际)投资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争一批在手洽谈项目签约落户。

以重点骨干企业为载体,做大做强机电、船舶、医药化工等沿江产业。

壮大配套产业。

围绕产业规划,培育、招引配套企业,拉长优势产业“链条”,重点建设新港船舶配件工业园,促进船舶产业链延伸。

发展沿江物流。

推进泰州中油、扬子江仓储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石化物流、冶金物流、粮食物流。

深化联动开发。

加强两岸联动,做好联动园区落户项目的服务;推进市镇联动,加快“区中园”、“区中村”建设,新建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吸引民营中小型项目入驻发展。

  

(二)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消耗,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新增省级技术中心2家、地市级技术中心3家;加强产学研联合,新增挂靠科研单位6个,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申请各类专利300件,其中发明专利40件;加快城北园区科技创业园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发展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列统工业的比重提高到24%。

积极应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先进技术,淘汰低水平、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加大技改项目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加快实施150个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重点建设90个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力争40个重大项目年内竣工。

推进新产品开发,完成280项新产品试制,力争20项新产品列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注重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建设体现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物流业,推进交通物流、新港港口综合物流等重点项目,力争引进一批大型物流项目,努力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

大力发展专业大市场,建设钢材市场、金属元素材料市场,培育发展五金、空调配件等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市场。

规划建设渔婆南路商业街、百富绅装饰家俱建材市场;加快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培育特色餐饮品牌,提升餐饮业层次,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建设,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规范房地产业发展。

加快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卫生、家庭教育、物业管理等服务业发展,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信贷担保、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培育发展旅游业。

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落实服务业规费、用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实行境内外并举、三次产业并重,扩大利用外资领域。

发挥沿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开展定位招商、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在招引龙头型、旗舰型项目上求突破,力争超1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不少于8个,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强对外经贸合作。

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引导外贸出口从数量型、创汇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提高出口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

加大科技兴贸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引导企业规避绿色壁垒、标准壁垒,重点增加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扩大外贸市场份额,实现自营出口4亿美元。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境外工程承包,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完成外经营业额7000万美元以上,新派境外劳务超过300人。

  二、以建设“新农村”为方向,做好“三农”工作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围绕发展高效农业,稳定粮食生产,拓展畜牧业和水产业,扩大林果业规模。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其对基地、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培育和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民经纪人队伍,全面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力度,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认证5个。

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流转,提高农业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水平。

加快为农综合服务社建设,健全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纲要,科学编制镇村建设规划,抓好“康居示范村”创建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促进农村综合环境的改善。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拓宽改造靖广公路团广段,逐步改造新夹线等7条通镇公路,完成109条通村公路改造任务。

有计划地改造农村危桥,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强化农村公共安全建设,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和检疫,落实内防、外堵、监控、应急措施,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继续大力实施“双清”工程。

探索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试行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定期清运。

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实施“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500户。

逐步推广秸秆综合利用。

  (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组织程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开展现代农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年内劳务输出3000人。

扶持建筑业发展壮大,扩大建筑市场占有份额,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转移就业的收入。

鼓励农民创业致富,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难题,支持有资金、有能力、有市场的农民创办工商企业,增加资产性、经营性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