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687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docx

专题十八《论语》评析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

第五部分自选模块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

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

1.(2014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

请简要解释。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

(1)问考察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回答。

至于“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

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

答案:

(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仁”的外在表现。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

“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

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

 

 

 

解析: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句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一问的答案,“好”与“恶”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这句话,而是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明白了孔子如何评价一个人,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乡原”之人如此厌恶了。

答案:

(1)不笼统地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原因:

①“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原”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

 

 

(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

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析:

材料选自课文《仁者爱人》。

关于孔子的“忠恕”思想,教材的注释中已经作了解释;前一章谈的是“忠”,后两章自然说的是“恕”。

(2)问中“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回答时只要把孔子的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就可以了。

答案:

(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2)表现了“恕”这一侧面。

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瞽者和冕衣裳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

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此之谓也。

(《礼记·经解》)

(1)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

 

(2)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

 

 

 

解析:

第一则材料选自《中庸之道》这一章,所体现的重要思想自然是“中庸”了。

(2)题要求分析的是“礼”的作用,而不是分析什么是“礼”,材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它的作用的,关键是能读懂。

答案:

(1)中庸

(2)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

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②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由以上两则材料看,孔子是如何学习的?

 

 

(2)从孔子的学习途径中,你有何启示,请简要阐述。

 

 

 

 

解析:

材料②选自课文《诲人不倦》。

从“好古,敏以求之”可知孔子是如何学习的,所以答题时要能读懂一些课外的材料;“天”即是自然,四时运行,万物生长,这是自然的规律,对此,孔子显然是很清楚的。

孔子的学习途径是“好古”,即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这固然有道理,但不是唯一途径。

思考时千万不要以为孔子说的就是唯一,全部都是对的。

答案:

(1)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学习文化知识,从自然万物中悟得规律、道理。

(2)学习不仅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知识,更应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去体会、感悟自然,从中获取经验、真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寻求来的啊。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

“趣”在何处?

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材料选自课文《高山仰止》。

熟悉课文内容,平时复习时注意总结归纳课内出现的成语,解答第

(1)小题就很容易了;第

(2)小题属于“文学欣赏式评析题”,所谓的“趣”,体现在孔子这一人物形象身上。

答案:

(1)杀鸡焉用牛刀

(2)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一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做,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

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等都跃然纸上,意趣横生。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            。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

 

 

 

解析:

两则材料出自《克己复礼》。

考生要熟悉课文所出现的成语。

“是”指代的就是前面的一句,很好理解,而孔子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季氏的做法严重违背了“礼”。

答案:

(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

理由: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宰我这个人的认识。

 

(2)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宰我的言论?

 

 

解析:

第一章,说宰予白天卧寝在那里,孔子对他加以批评。

这件事并不如此简单而已,结合后面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不同思想,所以常受到孔子斥责。

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

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为什么宰予昼寝会受到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呢?

儒家讲究凡事要依礼而行,这个宰予,在大白天卧寝,可能还并不一定是真的困得不行要睡觉,而是一种懒散的表现,像有些人,不管有人没人,东倒西歪,二郎腿翘起来,还要摇啊摇的,这都是无礼的表现。

答案:

(1)略。

(提示:

可从宰我行为习惯、言语能力、怀疑精神、礼乐认识等角度来谈,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即可。

(2)略。

(提示:

可针对孔子认为对宰我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言论、孔子批判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认为宰我不仁的言论等关键点来分析,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译文:

宰予白天卧寝。

孔子说:

“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壁不能涂抹。

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怎么责备呢?

”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这里我改变了原来考察人的方法。

宰我问道:

“一个仁人,告诉他说:

‘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

”孔子说: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

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宰我问:

“服丧三年,时间已经很长了。

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废弛。

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周年可以结束它了。

”孔子说:

“父母死了不到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衣,对于你来说能心安吗?

”宰我说:

“心安。

”孔子说:

“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君子守丧的时候,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都不觉得安适,所以不那样做。

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

“宰予真是不仁啊!

孩子生下来长到三岁,然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

三年丧期,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宰予不也是在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抚吗?

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②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

 

 

解析:

材料①选自《诲人不倦》。

学生各有所长,除了先天因素外,则来于后天的教育,答题时自然就应该想到作为老师的孔子的教育方法。

回答第二问只要能读懂选段,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孔子的意思大致翻译一下,就可以了。

答案:

(1)因为孔子善于因材施教。

(2)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俐齿。

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参考译文:

②有人说:

“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

”孔子说:

“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

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②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1)从中国古代史中找出一个符合儒家“君子”定义的人,并简述理由。

人物:

 

理由:

 

(2)结合以上语段内容,对孔子的君子观作简要评析。

 

 

 

解析:

材料①②选自课文《君子之风》。

三段材料指出了君子身上的一些特点,比如重义轻利、守信、谦逊等等,只要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点,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古代人物,然后针对性的分析理由就可以了,本题基本属于送分题。

所谓的“君子观”,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或者说君子身上有什么特点,这在材料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只要找出来,并稍加分析就可以了。

答案:

(1)海瑞。

为了维护正义不怕得罪权势,不惜丢弃官位甚至生命。

(2)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要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行动等。

君子,作为一个品德标杆,成为封建时代有道之士追求的理想。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自己要求很低,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而对外在的物质利益孜孜以求,所以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慎重,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论语》)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

“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①人于萑苻之泽。

太叔悔之,曰:

“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②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

【注】①取:

同“聚”。

②萑苻:

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

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

孔子:

 

子产: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解析: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要取信于民,而子产虽然也指出以宽服民,但同时也强调要以“猛”让民畏惧,这从太叔后来的做法可以看出。

明白二人的为政观后,再来评析就简单了。

而所谓的“猛”,其实指的就是法治,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二人的做法都有道理,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回答时不能简单地否定一方,支持另一方。

答案:

(1)(孔子)取信于民 (子产)以“猛”畏民

(2)两人都提到了治国和治民的关系。

孔子认为,食、兵、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中,“信”更重要。

取信于民,才是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

子产认为,只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还是采取“以猛畏民”比较恰当,因为猛政如烈火,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就“鲜死焉”。

子产的观点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效应,孔子的观点更立足于根本和长远,要深刻和高远得多。

(在此基础上,如果答“德治法制应兼而有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效”,也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1)在孔子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

 

(2)孔子认为颜渊的死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他为什么这么说?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

 

解析:

(1)

(2)小题很简单,一看便知;第(3)小题的材料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但是只要能读懂大概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思考,也是容易回答的。

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脱离材料来谈。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

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

而且,君子不轻易说,但是说了后一定马上去做。

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答案:

(1)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

(2)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

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君子的典型代表。

(3)做人必须言行一致。

做事敏捷,言谈慎重,把重心放在行动上,放在切实的道德学问修养上,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并避免因为夸夸其谈而失信于人,避免沉溺于浮夸的言辞中。

参考译文:

(乙)孔子说:

“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8.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

材料选自课文《为政以德》。

一提到治国思想,就要想到“为政以德”,“民信之”即为取信于民,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则是“礼治”。

几个人问的问题虽然相同,但是问的主体不一样,孔子的回答自然就不一样了。

答案: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