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717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docx

高一语文月月考试题4

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

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

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

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

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

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

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推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由于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祖国更广阔的天地。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三只虫草

阿来

①海拔三千三百米。

寄宿小学校的钟声响了。

桑吉从浅丘的顶部回望钟声响起的地方,那两层的曲尺形楼房是他刚刚离开的学校。

②这是五月初始的日子,空气湿润起来。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鼻子里只有冰冻的味道、风中尘土的味道,现在充满了他鼻腔的则是冰雪消融的味道,冻土苏醒的味道,青草发芽的味道。

这是高海拔地区迟来的春天的味道。

③第三遍钟声响起来了,这是正式上课的铃声。

现在,点名该点到他了。

今天是星期三,第一节是数学课,那么点名的就该是娜姆老师。

娜姆老师用她甜美的、听上去总是有些羞怯的声音念出了他的名字:

“桑吉。

”没有回答。

娜姆老师提高了声音:

“桑吉!

”桑吉似乎听到同学们笑起来。

娜姆老师又念了一遍:

“桑吉!

④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

“桑吉!

”然后,他笑起来:

“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⑤此时,桑吉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

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春天里,淡青色的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

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⑥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

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

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

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

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

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

“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

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老师说:

“他是不是病了?

⑧“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⑨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

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

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

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

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

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

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

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

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

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⑩桑吉说:

“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

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

⑪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

所以,他就在这个早上,在上学的钟声响起之前,跑出了学校。

⑫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

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

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⑬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选自《人民文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4.文章画线语句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5.主人公桑吉形象非常突出,请结合原文概括其特征(6分)。

6.请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

“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

“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

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

“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

“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

“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

“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

“谢贞有何亲属?

”察因启曰:

“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

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

稀奇

B.工草隶虫篆工:

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坐:

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固:

坚决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C.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周确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

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

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6分)。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11在这首小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分)

12这首诗只由两节组成,第二节正好是第一节的回文。

这种形式有什么作用?

(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7分)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14.李岩认为: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

”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5.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8分)

(1)《沁园春.长沙》一文中,概括性地描写了湘江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作者的情感达到高潮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巷》中“我”逢着的姑娘“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中渲染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描写荆轲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时,慷慨悲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3分)

A.这位老红军每当回忆起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他把这些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子孙听,让他们永远记住红军的伟大。

B.我们县“夕阳红”歌舞团的演员们虽然平均年龄为65岁,但他们个个风华正茂,精神矍铄。

C.你看他多么慷慨,对朋友多么讲义气啊!

我们三个意气相投,共同为了理想而努力吧!

'

D.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破坏售票市场秩序的行为固然可恶,但对那种不同于传统黄牛非法倒票的技术抢票行为,是否要立法进行厘清则值得商榷。

B.国家信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信访督查工作还存在着督查程序不规范、督查质量不高、工作开展不平衡,需要予以加强和规范。

C.周有光不仅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和推广方面的贡献卓著,而且取得了在汉语拼音应用现代化、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

D.2018年春节,微信表情和音视频通话成了用户表达新春祝福、分享新年喜悦最便捷的方式,“狗年大吉”的表情成为最火的表情。

1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介于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被誉为“中国第一洲”。

①形状是一个长岛

②它四面环水

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

④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

⑤橘子洲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

⑥绵延数十里

A.③②④①⑤⑥  B.②③⑥①④⑤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③⑥①②④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

人注定孤独,①                     ,只有神灵或野兽才可能永远孤独。

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被他人的思念中,才能体现生命的存在。

②                     ,涟漪可能就不会出现;对我们来说,亲爱的人的思念,③                     ,让我们的灵魂从暗处显露,让生命的轮廓变得清楚。

20.某同学在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时,出一上联:

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请你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内容为素材,精心撰写一下联。

(5分)

上联:

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

21.在祖国即将迎来自己的70华诞之际,我班准备组织以“爱国”为主题的班会。

你作为主持人,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阿米尔·汗在影片《摔跤吧,爸爸》中曾说过下面两句话:

①记住,爸爸不能时刻保护你,爸爸只教你如何战斗,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试着自己拯救自己。

②金牌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它需要爱心,努力,还有热情来浇灌。

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任选择一句,将其内涵作为写作中心。

可以展开联想,写自己的经历、感受,讲述身边的故事,等等。

要求:

题目自拟,不限文体,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范围弄错。

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许多人来自乡土”。

2.D曲解文意。

“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3.B曲解文意。

由“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天地”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此外“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天地”也表述不当。

4.运用比喻手法,从视觉、触觉等角度,展开联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吉在山坡上尽情奔跑的愉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5.活泼可爱,聪明好学,热爱自然,体贴懂事,珍视亲情。

评分建议:

每点2分(要点1分,分析1分),答对3点赋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①情节上:

既补充交代了小说的环境背景,又为下文揭示桑吉逃学真相作铺垫。

②人物上:

有助于刻画体贴懂事、珍视亲情的桑吉形象。

③主题上:

有利于揭示小说深层的社会矛盾。

评分建议: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7.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所以“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奇”。

故选A。

8.B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代词“父蔺”“母阮氏”“血”“家人宾客”“贞”“从父洽”“族兄暠”“华严寺”“长爪禅师”“法”,虚词“而”“乃”“为”,“家人宾客”作为“惧”的主语,排除A项、C项。

“往”的地点是“华严寺”,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

他的父亲谢蔺因为母亲阮氏去世,绝食且哭出鲜血而死去。

(谢贞)家里的人和宾客,都担心谢贞会与他的父亲一样(悲哀过度而亡)。

本家的父辈谢洽和堂兄谢暠,就一起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对谢贞讲解佛法。

句子可以断开为: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故答案为B。

9.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B项,“奉养母亲未曾间断”理解有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由此可知,“奉养母亲未曾间断”理解有误。

故选B。

10.

(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

(1)中的“度”,猜度;“异志”,指叛逆之心;“因”,就;“疏”,疏远;“宴游”,宴饮游乐;“辄”,总是、往往;“辞以疾”,是“以疾辞”,称病推辞;

(2)中的“友善”:

交好;“及”,等到;“笃”,严重;“省”,探望;“后事”,指死后的事情,可译为“身后之事”;“问以后事”,问他身后之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是陈郡阳夏人。

他是东晋太傅谢安的第九代孙子。

谢贞的父亲名叫谢蔺,担任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

谢贞幼年时就很聪敏,性情纯厚。

他的祖母阮氏曾经被风眩病苦苦折磨,每逢发作起来便一两天内不能吃饭。

那时,谢贞才七岁,祖母不吃饭,他也不吃,家里的人都觉得这个孩子不同寻常。

母亲王氏教他读《论语》《孝经》,读完便能背诵。

八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题为《春日闲居》的五言诗,在朝里任尚书的本家舅父王筠觉得有很好的情致,就对他的亲人们说:

“这个孩子将来可以成大器,至于像‘风定花犹落’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赶上谢惠连的诗了。

”十三岁时,就领会了《五经》的主旨,尤其精通《左传》,擅长草书、隶书、虫篆。

十四岁的时候,遭逢父亲去世,号哭顿首于地,数次气绝后又复苏。

(在这之前)他的父亲谢蔺因为母亲阮氏去世,绝食且哭出鲜血而死去。

(谢贞)家里的人和宾客,都担心谢贞会与他的父亲一样(悲哀过度而亡)。

本家的父辈谢洽和堂兄谢暠,就一起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对谢贞讲解佛法。

禅师就对谢贞说:

“作为一个孝子,你既然没有哥哥和弟弟,就极需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如果因忧伤过度而毁掉自己的躯体生命,谁来奉养你的母亲?

”自此,谢贞才多少喝一点稀粥。

太清之乱期间,亲属逃亡,谢贞在江陵与亲人失散。

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出家到宣明寺。

等到高祖陈霸先取代梁朝建立陈朝后,谢暠回到故乡,奉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

太建五年,谢贞(从北方)回到陈朝。

始兴王陈叔陵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引荐祠部侍郎阮卓担任记室,征聘谢贞担任主簿。

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叔陵一向钦佩敬重他,不怪罪他。

不久高宗去世,陈叔陵横行作乱,他部下的僚属多被拘捕,只有谢贞与阮卓没有受到株连而获罪。

陈后主就下诏书令谢贞入宫担任管记,又升任(陈后主的次子)南平王的近臣。

南平王府的长史汝南人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谢贞为他写了谦让的奏章。

陈后主看了后觉得写得特别好,就在宴席间问周确:

“您上的奏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