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7692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9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docx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

情绪管理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人们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它对人们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情绪管理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还有利于开发身心潜能,塑造健全人格。

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与矛盾性并存的阶段,特别需要情绪管理。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发展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

要组织好这类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掌握情绪及情绪管理的理论,把握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并了解有关情绪的自我测试和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结构性练习。

一情绪管理概述

情绪管理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话题,要了解情绪管理,首先应大体了解关于情绪及情绪管理的心理学理论,并把握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内容以及情绪管理的概念、内容和作用。

1、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内容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它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

①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们在活动与认识过程中,既表现出对事物的态度,也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或情感。

现实中有些事物使人高兴快乐;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物使人赞叹、喜爱;有些事物使人惊恐、厌恶。

这些以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态度体验就是情绪或情感。

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情绪和情感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对客观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取决于主体与客体事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取决于主体的态度。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件事的主观感受可能很不相同。

例如同样是看《激情燃烧的岁月》电视连续剧,中老年经历了那个年代,看得津津有味,而小青年却感觉一般。

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都有可能成为情绪刺激源。

当刺激被认知时,由于认知内容与人的需要具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就产生了人对认知内容的不同态度。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而这种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映,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

情绪与情感既难以分割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的产生始终与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机体的活动、感觉知觉相关联。

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所共有的。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的产生主要与社会认知、理性观念及观点等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

情感带有显著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

例如,饥饿时有了食物吃会很高兴,但我们不能说他产生了热爱食物的情感。

第二,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性不同。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浅表性,它随情境或一时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情境的变迁或需要的满足而较快地减弱或消逝。

例如,学生在重大考试之前,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会越来越紧张;一旦考试结束,紧张情绪就会消失。

而情感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基于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概括而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它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因而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成分。

第三,情绪与情感的表现特点不同。

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显性,面部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

例如高兴时眉开眼笑,生气时咬牙切齿,激动时热泪盈眶,失望时垂头丧气,等等。

而情感则显得比较深,经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一般不轻易表露,但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类的情绪和情感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一般地说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的支配。

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人,就常常表现出特有的情绪反应。

在上甘岭战役中,虽然极度缺水,但一杯水在志愿军战士手中辗转传递,竟没有人喝一口。

这是人的生理需要服从社会需要的表现,因为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统一在人的社会本质之中的。

为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形形色色的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也有些心理学家对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不作严格区分,常常交换使用。

②情绪和情感的特点

情绪与情感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都具有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动力特征,即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

在这四种动力特征中,情绪和情感都表现出相互对立的两极性,例如,情绪的强度方面有强和弱两极,紧张度方面有紧张和放松两极,快感度方面有愉快和不愉快两极,复杂度方面有复杂和简单两极。

关于强度。

情绪体验可以在强度的两极端“强一弱”之间有不同等级的变化。

情绪体验的强度首先取决于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这种意义越大,引起的情绪就愈强烈。

关于紧张度。

情绪的紧张度是指情绪在“紧张一轻松”两极端之间变化。

紧张度既取决于当前事件的紧迫性,也取决于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和个体的个性品质。

事情的成败对人愈重要,则关键时刻到来时的情绪就愈紧张。

当紧急事件得到妥善解决之后,人们常有轻松感。

紧张一般有助于全部精力的动员和集中。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如果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则产生赞叹、钦佩等肯定的情感,对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厌恶和憎恨。

对于尽到责任的行为感到心情舒畅,心安理得或产生尊敬感等体验;对于未尽到责任的行为会感到内疚,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如愧疚、痛苦或蔑视等。

产生道德感的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认识,缺乏这种认识,道德感就无法产生。

道德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在对待工作、事业、学习等各个方面。

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等。

这种对行为的善恶、是非、荣辱的情感与道德信念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

道德规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不同时代、民族、文化环境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热爱祖国和人民,助人为乐等是这个社会崇尚的道德规范。

道德情感在形式上又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的道德感和伦理的道德感三大类。

直觉的道德感是由对于某种情境的直觉感知引起的,具有迅速而突然的特点,对道德行为有迅速定向的作用,但缺乏明确的自觉意识。

形象的道德感是通过形象思维发生的,如榜样感召形成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感则是在认识道德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概括性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人们的道德感,并将直觉的、形象的道德感上升为伦理的道德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人们在探索真理时会产生求知欲,了解和认识求知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

在解决疑难问题时会出现迟疑、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产生强烈的喜悦和快慰。

坚持自己观点时有强烈的热情,由于违背了事实而感到羞愧等,都是理智感的体现。

理智感是高级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好奇心是探求真理的源泉,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理智感是个体良好精神境界的体现,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

理智感的推动作用发挥得怎样与个体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关,也与世界观、理想等有关。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理智感是十分重要的。

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们总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观点来评价自然景色、艺术作品和社会行为的美与丑。

美感与道德感经常是一致的,但又是有区别的。

美感使人精神振奋,积极乐观、心情愉快、丰富人的心理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审美标准是美感产生的关键。

客观事物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就能引起美感体验。

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美感的这些特性主要是通过审美标准来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从而陶冶美感。

2、几种有关情绪的心理学理论

自从1884年和85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提出情绪外因学说以来,国外对情绪心理的研究十分活跃,提出了一系列研究理论。

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诺德等为代表的情绪认知理论、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和霍夫曼的情绪功能理论,对进行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阿诺德等为代表的情绪认知理论

在阿诺德之前,以往情绪心理学家们侧重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研究,强调情绪与有机体的生理唤醒有着密切联系。

美国女心理学家阿诺德(M.Arnold)则认为,情绪绝不是由单纯的生理唤醒所决定,情绪及其感受赖以产生的源泉在于客观情境事件,但它们又不是刺激事件直接、机械地决定的。

人怎样弄懂当前的情境刺激?

它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这都需要通过认知评价。

她在60年代初期发表的两卷巨著《情绪与人格》中,首次在情绪理论中提出了“评价”的概念。

阿诺德的情绪评价理论实际上包含着环境的、认知的、行为的和生理的多种因素。

她突出地强调,来自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

也就是说,人必须估价情境刺激对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意图或渴求。

没有这样的评定,就不可能产生情绪。

继阿诺德之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情绪的评价理论有了很大的演变,并分为两大支派。

一支是以沙赫特为代表的认知—激活理论,这一支更多地研究生理激活变量和认知的关系。

另一支是以拉扎勒斯为代表的纯认知理论学派,这一支更多地从环境、认知和行为方面阐述认知对情绪发生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3种因素所制约。

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沙赫特和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辛格(J.Singer)于1962年设计了一项实验,用来证明上述三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沙赫特从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一般的结论,认为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是认知。

但是,沙赫特并没有放弃情绪产生的生理(自主性唤醒)的作用。

他是试图把认知与生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来说明情绪的。

在他看来,在同一认知情况下,一个人只有在生理上已唤醒时才能产生情绪反应。

沙赫特提出情绪是认知的、生理的、环境的三种因素的构成物,所以又称为情绪三因素说。

沙赫特的这种观点成为认知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对后来的研究生产相当的影响。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强调认知因素在情绪中的重要性,并强调指出:

人是具有个体差异的社会的人,对于不同的人,他与所处的具体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对他本人的利害性质,决定他的具体的情绪。

拉扎勒斯认为评价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有的是简短的,有的则反复进行着,由此他又提出了初评价和再评价两个概念。

再评价则是初评价的继续,它经常发生在对威胁或挑战的评价中。

他非常注重个人的社会经验在评价中的作用。

情境信息通过个人从经验中形成信仰、价值观、义务感和理想的目标这类个性结构进行评价,得到对信息的解释。

经过评价,人参与处理情境事件,转而进入再评价过程。

拉扎勒斯由此得出他的一个重要命题;情绪反应,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都是特定的认知评价的功能。

②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的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并从弗洛伊德思想中吸取了某些成就,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这一理论具有以情绪为核心,包容整个人格、认知和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以整个人格结构为基础,研究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伊扎德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体系。

伊扎德提出人格具有6个子系统:

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

人格子系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

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

在这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

他还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

根据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提出了情绪激活的四系统理论。

他认为细胞的、机体的、生心的和认知的因素都参与信息加工,激活情绪,而由于能激活情绪的信息加工多种多样,所以情绪的激活机制也该多种多样。

伊扎德提出了四种激活系统。

一是神经系统,二是感觉系统,三是情绪激活的动机系统,四是情绪激活的认知加工系统。

这四种情绪激活系统又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连续体,神经系统是最低级,认知系统是最高级。

而它们的运动同时受着个体差异、社会因素或刺激特征的影响。

情绪激活机制的问题是情绪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存在着生理激活和认知激活两大派理论的对立。

伊扎德的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生理和认知两大激活方式的对立。

伊扎德首先提出信息加工是一个连续体,至少可以从中选出四种类型的信息加工方式,而所有的情绪都是受信息加工连续体上任何一点的信息变化而激活。

这四种类型的信息加工可以分成认知和非认知两大类,这就肯定了非认知因素的激活作用。

③以霍夫曼为代表的感情功能理论

以霍夫曼为代表的感情—认知相互作用理论,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感情和认知的关系以及情绪的功能提供了进一步具体研究的思路。

霍夫曼等认为,感情不仅仅是在量上影响认知,而且可以影响认知结构的变化。

感情对信息加工有如下几种影响:

一是感情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

70年代以来集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表明,中强水平的感情体验具有提高认知加工的效果,而高强水平的感情则干扰或阻断认知活动。

同时,正情绪能改善人们的智能操作。

二是感情导致选择性加工。

有研究表明在负情绪背景下,为构成某一命题所采用的提示数目倾向于减少,这时,负情绪对命题操作的破坏作用在于增加了负情绪的“组织”作用,它使已有的负性情绪凝结聚集,而持续发挥着对加工的干扰影响,并降低加工的质量。

因此,感情在决定信息加工的选择范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感情组织回忆。

感情对记忆的影响有很多研究。

关于感情有利于回忆那些与感情相一致的信息的现象,近几年来陆续有所报道。

特别在正情绪下,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这是由于人倾向于保持正情绪而忘掉负情绪,从而与正情绪相联系的信息储存得到再编码的机会多于与负情绪相联系的信息提取。

四是感情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

决策和问题解决要求有中强水平情绪的支持。

然而,当人处于中强正感情状态下,信息加工是循着选择简单策略、较少地进行交替选择、对信息不去检验的方式进行的。

这时所得到的加工效果是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决定,所采取的策略往往更为有效,而不是过于草率。

而被负情绪充斥时进行操作所得的结果大约正好相反。

④沙洛维和梅耶为代表的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的理论是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P.Salovery)和约翰·梅耶(J.Mayan)于20世纪90年代初共同创立的。

1990年沙洛维从五个方面对情绪智力进行了描述:

: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指对自身的情绪的方向、强度、价值等方面的自我感知的能力。

(2)管理与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指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妥善的管理与调控,使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指不断为自己树立目标的自身动机和使其情感专注的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进行理解与感知的能力。

(5)处理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具有与他人交往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梅耶则从人们注意和处理自己情绪的风格入手,将情绪智力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自我觉知型。

以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识为其人格特征,是能有效地管理自己情绪的积极型。

二是沉溺型。

自我沉溺于恶劣情绪的反复中,既不认识又无力自拔,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

三是认可型。

能认知自己情绪的变化,但缺乏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

沙洛维和梅耶(1990)认为,情绪智力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

准确地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和情绪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行为过程的能力。

1993年,他们对情绪智力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使情绪智力的概念更为清晰、明确。

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下述三种能力:

一是认知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和能力,二是调节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三是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

1995年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将情绪智力概括为下述五种能力:

(1)自我觉察能力,

(2)情绪管理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控制冲动的能力,(5)人际技巧。

戈尔曼的定义是把诸如动机、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都囊括在情绪智力之中,扩大了情绪智力的概念。

情绪智力成为一种心灵的力量,一种为人的涵养,一种性格素质。

戈尔曼的观点受到学术界的批评,但在一般民众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6年,针对戈尔曼的观点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片面认识,沙洛维和梅耶又对情绪智力的内容结构进行了修订,认为情绪智力包括:

(1)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

(2)情绪对思维过程的促进能力,(3)对情绪的理解、感悟并由此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4)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等。

他们认为,情绪智力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包括乐观、同理心、情绪自制和情绪伪装等。

我们认为,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的界定是准确的。

3、情绪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近十几年来,由于情绪对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作用,心理学界一度掀起情绪研究的热潮。

上世纪90年代,沙洛维和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又将情绪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根据情绪智力的内涵,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情绪不只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社会现象。

情绪有其社会接受方式、社会沟通方式和社会支持方式,因此,情绪需要管理。

人们通常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情绪管理进行界定。

一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

情绪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情绪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其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其目标是追求“和谐管理”。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对人类情绪的漠视、关注、认识和重视的转变。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以泰罗、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是以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把人变成机器的附庸,而忽视了人的情绪、情感和人的主动精神,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的提高。

进入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以梅奥、马斯洛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从“社会人”假设出发,认为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的,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管理从“以工作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转变。

第三阶段(1960—1980)———多种学派并存的“管理丛林”阶段,提出了“决策人”的假设,崇拜逻辑与推理,贬低直觉和情绪作用,导致了一种抽象的、无情的管理的出现。

第四阶段(1980—)掀起实行“有人情味管理”的热潮。

管理不再是一种纯粹限于经济领域内的科学,也不是一种纯粹技术性的手段,管理是一种涉及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科学,是一种文化。

管理科学出现“软”化趋势,以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

目前美国学者萨维奇提出“第五代管理”,即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他强调第五代管理更注重人的作用和人际沟通,组织结构更依赖小组和团队的活动,管理更多的是协调、沟通、交流和激励,创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对话、相互协作的环境。

在管理科学的发展中,管理学中的第一公设——人性假设从“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向“文化人”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社会需求、心理感受,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情绪,使管理科学由理性主义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转变。

随着社会对情绪的认识,人们注重情绪的研究,从情绪控制和调节的角度提出了对情绪的管理,情绪管理便应运而生。

情绪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现代管理全新理念之一的“和谐管理”,形成管理中各事物间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突出情绪的健康表达,在管理中做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情绪管理的这一目标融进了东方文化的重整体、重情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符合新世纪东西方管理整合和软化的发展趋势。

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现代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情绪管理又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情绪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为个人适应社会现实。

如米歇尔(Mischel)认为,情绪管理是以一种社会可以容忍的方式,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发展要求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缓反应的能力。

再如,汤普森(Thomposon)指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它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和适度性,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社会情境。

第二种是突出情绪管理旨在服务个人目的。

如马斯特斯(Masters)指出,情绪管理是一种服务于个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

采用这种界定方式的研究者强调,情绪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或被动地适应社会情境要求的活动,而且也是一个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活动。

第三种是从情绪管理的某一特征或特性着手对之加以界定。

如道奇(Dodge)从其操作过程着手,认为情绪管理是激发一种活动以调节另一种活动的过程。

而伊扎德强调情绪管理的动力特性,认为情绪管理是一个发生在意识内外的、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从一个或多个方面(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适应特定情境。

我们的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情绪管理。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情绪管理是对个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它是研究人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力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系列过程和方法。

情绪管理取决于个体对人生价值观总体把握的水平,取决于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认同,身心体验中培养出的情感质地,取决于处理人与人、人与团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情绪管理中情绪控制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控制是在情绪发生偏离或出现不良情绪时予以调整和纠正,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情绪管理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人们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情绪管理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调控、情绪表达、自我激励等很多方面内容。

第一,情绪识别,即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培养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智商的核心是情绪认知能力,即当自己的某种情绪刚一出现就能觉察的能力。

完整的情绪认知能力不仅仅指情绪的自我认知,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第二,情绪调控,即培养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情绪调控主要是指对负性情绪的控制、疏导和消除,并培养乐观的积极情绪。

它是在准确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分析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通过适当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