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9505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docx

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十年高考汇编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2020.1·浙江高考·9)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58—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

(资本数单位:

万元)

1858—1894年

1895—1911年

总数

年均

总数

年均

家数

153

4.14

800

47.06

资本数

3803

102.78

16578

975.18

每家资本

24.86

20.72

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2020·全国Ⅱ卷高考·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据图9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3.(2020·山东高考·8)图2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

其中①是

图2

A.日本B.英国C.德国D.俄国

4.(2020·全国Ⅰ卷高考·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5.(2020·全国Ⅲ卷高考·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这说明,当时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6.(2019·江苏高考·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

在他看来(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7.(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8.(2017.4·浙江高考·1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9.(2017·江苏高考·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

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10.(2017.11·浙江高考·8)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

这说明(  )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11.(2016·上海高考·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

“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

”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12.(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3.(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14.(2015·江苏高考·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15.(2015·浙江高考·20)荣德生等刊登宣言:

“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

”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16.(2015·四川高考·7)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

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7.(2014·安徽高考·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8.(2014·海南高考·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19.(2013·安徽高考·15)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图3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20.(2013·福建高考·19)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表1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21.(2013·四川高考·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

“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

……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22.(2013·江苏高考·8)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23.(2013·海南高考·15)图2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

图2

A.日本B.德国C.苏俄D.法国

24.(2013·上海高考·21)1872年,“机器缫丝(厂)创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

材料中的缫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

A.北京附近B.广州附近C.西安附近D.成都附近

25.(2012·浙江高考卷·18)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26.(2012·全国大纲卷·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7.(2012·全国课标卷·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

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28.(2012·江苏高考·8)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

未也,且去健全甚远。

……是何故乎?

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

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

”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29.(2012·海南高考卷·16)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

(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

(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

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

的发展

30.(2012·上海高考卷·17)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

A.石油化工业B.冶金采矿业

C.机器制造业D.轻工纺织业

31.(2012·上海高考卷·19)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

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

A.国库白银储备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D.茶叶出口额

32.(2019·海南高考·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经济民主,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情况下,谈自由民主是奢侈的。

正如有人所言,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太多了,在他们看来,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贫富悬殊无法避免,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平,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他们以中间路线号召颇有声势的力量,但时人评论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后大部分中坚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摘编自《新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民主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11分)

33.(2018·江苏高考·22)(14分)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

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

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

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

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

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

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5分)

34.(2017·天津高考·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

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6分)

35.(2016·浙江高考·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

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

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

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

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8分)

36.(2015·重庆高考·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

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

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

“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

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

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

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

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

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分)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2分)

37.(2015·海南高考·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

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

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

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

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

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38.(2014·重庆高考·13)(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

两;指数:

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6分)

39..(2014·山东高考·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丙: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8分)

40.(2014·北京高考·40)(24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

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

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

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

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8分)

41.(2013·天津高考·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

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

胡适在演讲中说:

“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

”“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

“我老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