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158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docx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

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

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

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

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

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

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

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

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

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

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

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俄林(Bertil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Leontief)、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Bhagwati)、琼斯(RenoldJones)、克鲁格曼(Paul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

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

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

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和方向,也研究流动的结果。

这些结果包括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和社会各集团利益的影响。

与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技术知识的国际转移有关的各种商业、产业和消费政策也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

商业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贸易的数量和价格,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则通过对国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干预间接地影响贸易。

国际贸易研究还包括经济增长、技术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即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的变动的原因与结果。

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国际贸易理论也像其它经济学一样,可以分成实证的(Positive)理论和规范的(Normative)理论。

所谓实证分析,主要揭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贸易行为和政策的前因后果而不去评论其好坏对错。

实证研究是一种技术分析,就像各种化验、测量一样。

所谓规范理论,主要是对实证分析的结果作出诊断和评论。

这种诊断和评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认识和价值观。

例如在分析进口关税的结果时,实证贸易理论将揭示这一政策所造成的消费者、生产者和整个国家的得失。

至于怎样来看待这些利益和损失,这些得失的重要性如何,则是规范理论的问题。

不过,在任何一项具体研究中,这两者都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

实证分析为规范理论提供基础,离开实证分析的理论往往是缺乏说服力的。

仅仅是实证分析而没有规范研究则会失去经济学的社会意义。

因此,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是实证和规范的统一。

1.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通常分为“基本理论”和“贸易政策”两个大的部分。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

贸易的基础、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关于国际贸易的基础

研究国际贸易的基础,也就是讨论贸易发生的原因。

各国之间为什么发生贸易各国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国际贸易为什么一些国家出口纺织品而另一些国家出口电视机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进出口模式这些就是国际贸易的基础问题。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低价进口,高价出口。

所以,只有当产品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价格差异时才会发生贸易。

那么,各国之间的物价水平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简单地说,那是因为各国的市场上有着不同的供给与需求。

我们知道,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是由各国国内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不同的供给曲线反映了不同的生产成本,不同的生产成本又反映了不同的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

不同的需求曲线则反映了各国收入的不同、对产品偏好的不同、以及各国市场结构的差异。

那么,各国之间的产品价格差异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释就形成了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大部分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是从供给方面即生产成本上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包括古典的斯密和李嘉图模型、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及当代的“规模经济”模型等。

(1)用技术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斯密模型和李嘉图模型

国际贸易古典模型的两位代表人物是着名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最早提出了自由贸易的理论。

在他们的理论中,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投入。

因此,他们认为产品的成本由劳动生产率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又由生产技术决定。

斯密和李嘉图建立了以技术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古典贸易模型。

斯密的绝对优势模型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为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各国的资源储备情况决定了他们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即一国的资源储备相对丰裕程度决定了该国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

他们认为,生产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

资本、土地和其它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各国生产要素储备比例的不同造成各国产品成本的差异。

因此,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可以由技术差异决定,但更主要是由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和一国的要素稀缺程度决定的。

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的模型被称为要素配置模型或资源禀赋模型。

(3)用市场和生产规模不同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怎么解释在资源禀赋和技术相近国家之间的成本差异呢经济学家发现,在当代经济中,一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小是决定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

当代经济中,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已日益成为主要产业,而这些产业的特点是固定投资巨大,所以存在着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

当产品的市场越大,生产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反之就高。

所以,由于生产规模不同,即使要素和技术相似,各国之间也会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

这一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有保罗·克鲁格曼等。

(4)解释成本优势动态变动的产品周期理论

各国的成本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各国在产品中的成本领先是在不断变化的。

许多发达国家最早生产了纺织品、钢铁、家用电器、汽车等,后来却逐渐丧失了在这些行业的领先地位,从原来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

产品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出发,强调不同要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来解释这种贸易基础的变化。

这一理论主要是由弗农提出的。

从需求方面解释贸易基础的主要有:

(1)用偏好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需求模型

除了考虑不同的生产成本造成不同的供给曲线对价格的影响以外,一些经济学家还从需求的角度来讨论贸易模式。

给定相同的技术、相同的要素配置和相同的生产规模,两个国家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产能力和成本函数,但是,这两个国家仍然可能会有不同的产品价格从而进行贸易。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国消费者的偏好不同。

美国和日本都生产大米,假定两国生产大米的成本一样,但日本人对大米的偏好大于美国人,日本的大米就有可能比美国贵,日本就有可能从美国进口大米。

(2)用收入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

如果各国的偏好也相似,贸易仍有可能吗经济学家林德则从各国收入的不同来解释贸易模式。

我们知道,收入不同会造成不同的需求曲线。

收入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较高。

一般来说,如果偏好和成本相同的话,同样的产品在发达国家的绝对价格会比在发展中国家高。

这不仅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产品主要向其它发达国家出口(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全世界贸易总量的将近50%),也解释了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也更愿意进入欧美市场而不是其它发展中国家。

第二、关于贸易产生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不仅解释贸易为什么会发生,还分析自由贸易产生的各种影响。

虽然从总体上说,自由贸易会给各国都带来利益,但这种利益有多大利益的分配如何有没有一些利益集团受到损失贸易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会带来多大影响短期影响是什么,长期又有什么影响经济学家从不同的情况出发对自由贸易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全面的分析。

(1)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需要考察的本国经济指标主要包括:

国内市场价格或相对价格,本国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的生产量,本国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的消费量。

(2)对本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本国的社会福利包括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整个社会的净利益。

在生产者中,还要进一步分析不同的要素拥有者的利益,如劳动者的利益,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土地拥有者的利益等等。

(3)对国际市场和外国贸易伙伴利益的影响。

具体来说,国际贸易理论还分析贸易对别国经济(价格、生产量、消费量等)和对别国各阶层利益(生产者、消费者、各种要素的拥有者等)的影响,以及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既有对局部市场的,也有对整体经济的;既有一国总体的,也有全球整体的;既有对短期影响的分析,也包括对长期影响的分析。

第三、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动

国际贸易研究的第三个方面是贸易模式和贸易量的动态变化。

在前面的模型中,一般都假设技术不变和资源储备不变。

但在现实中,技术在不断进步,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在不断增加,技术变动和资源增长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要素的国际流动(移民、国际投资等)会怎样影响一国的经济与贸易反过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会怎样影响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近年来,贸易理论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成果。

表1-2简要概括了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关键假设和主要结论。

表1-2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

主要理论模型

主要理论贡献者

关键假设

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

古典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亚当.斯密

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

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

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

经济)不考虑需求

生产技术绝对不同

(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2.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大卫.李嘉图

生产技术相对不同

(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新新古典贸易理论

1.资源配置

贸易模型

赫克歇尔

俄林

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产品边际成本递增

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

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

 

资源禀赋不同

2.特殊要素

贸易模型

保罗.萨缪尔森

当当代贸易理论

1.规模经济

贸易模型

保罗.克鲁格曼

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

竞争的要素市场

生产规模不同

2.产品周期

贸易模型

雷蒙.弗农

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

2.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国际贸易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关于贸易政策的分析。

国际贸易的政策分析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贸易政策的影响和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贸易政策的影响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各种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以及影响贸易的其它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等)的实证分析。

贸易政策的基本性质都是对自由贸易的干预。

这种干预有限制贸易的,也有鼓励贸易的;既有进口方面的政策,也有出口方面的政策。

但任何贸易政策都会给国内经济带来影响,包括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对贸易量的影响、对国内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以及对各种生产要素收益、各种集团利益和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

对于贸易大国,还要分析其贸易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以及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

贸易政策的研究还包括区域性经济合作的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完全竞争被引入了对贸易政策的分析,从而大大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

第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强调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贸易政策的实证分析中人们不难看到,任何对自由贸易进行干预的政策都会给整个经济带来效益或福利的净损失。

然而,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国政府还要运用政策干预贸易决定各国不同时期不同产业贸易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国际贸易政策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人们亦称之为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

与国际贸易理论有密切联系的是国际金融理论。

在更大一点范围来说,是国际宏观经济理论。

国际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问题,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的作用和国外经济变动对本国宏观稳定的影响。

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直接有关的是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变化和货币、资本市场上的利率变动。

而汇率、利率的变动又受到国内外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的影响。

因此,许多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来影响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反过来,外资外贸的变动也影响外汇的供求,从而影响汇率和利率。

在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分析中,有时也必须要联系到国际金融的有关理论。

三、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具体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换,其分析工具主要是市场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分析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求。

具体来说,微观经济学分析厂商怎样在技术、政策、预算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分析消费者怎样在有限的收入下追求最大满足(效用最大化)。

对市场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供求的变动和市场均衡的实现。

在没有贸易时,国内市场被称为“封闭的”市场,均衡价格由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在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变成了“开放的”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除了国内供求外,还受国外供给和需求,即进口和出口的影响。

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的市场,国际贸易理论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假设,对市场均衡的定义等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都是一样的。

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各种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分析借助于许多数学工具,其程度有深有浅,取决于所要研究说明的问题。

本书作为经济学本科学生的教材,主要目的是介绍贸易的基本经济学理论和政策而不是推导各种理论,因此,本书中所用的数学工具将尽可能简单和前后一致。

考虑到本书读者不一定都读过微观经济理论的书籍,也为了避免在介绍国际贸易理论时混淆基本经济概念和贸易理论中的特殊分析,在进入本书理论分析之前,我们先对所要运用的基本微观经济分析工具作一简单介绍。

其它的微观经济学概念,会在具体运用前说明。

对于谙熟微观经济理论的读者,则可跳过这一部分而直接从下节开始阅读。

1.总体均衡分析

从分析的范围来说,我们分成总体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

总体均衡分析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

由于各种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紧密相连的,总体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局部均衡分析则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上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到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总体均衡分析中,我们所用的主要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所用的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

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供给与需求,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也不例外。

国际贸易实际上是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出口)与需求(进口)问题。

为了研究一国能够出口什么,需要进口什么,我们必须先研究一国的生产能力。

在经济学中,为了表现整个国家的能生产什么,我们常常使用一种称之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图形。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Curves,简称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中国只生产两种产品:

大米和小麦。

图1-3中的纵坐标表示小麦的生产量,横坐标为大米的生产量。

如果我们将全国所有的土地和人力用于生产小麦,不生产大米,小麦的生产总量可达到W吨;或我们将全部资源投入大米生产,我们可生产R吨的大米。

这是两个极端的情况。

比较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我们生产一部分大米和一部分小麦。

如果我们将一部分土地用来生产大米,这些土地就不能用来种小麦,小麦产量就不可能再保持在W,新的生产组合可能是在A点、B点或者是C点、D点,这种可能的生产组合会有很多很多。

如果我们将各种可能的组合都表示出来即可得到一条曲线,这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在充分使用其有限资源时所能达到的各种生产组合。

图1-3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向外凸或向里凹的曲线,其形状取决于各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指得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大米)而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小麦)的数量。

用小麦来衡量的每单位大米生产的机会成本为:

减少的小麦产量

大米的机会成本=-----------------

增加的大米产量

大米的机会成本是小麦产量变动与大米产量变动的比率,从几何概念上讲,这也正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图1-4不同机会成本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大米大米大米

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

机会成本可以是不变的、递增的或递减的。

相应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就出现了直线的、外凸的或里凹的不同形状(见图1-4)。

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是建立在只有一种要素投入而要素的生产率又是固定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生产小麦和生产大米只需要使用土地,而每亩土地的大米产量和小麦产量是固定的(比如说,1亩地可以生产1吨大米或吨小麦),那么每增加1吨大米的生产就要减少1亩地的小麦生产,所要减少的小麦产量也是固定不变的(吨)。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种产品的生产都有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

劳动和土地,或者劳动和资本。

在其它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劳动)的投入,每个新增要素投入(劳动)所增加的产量(称为“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少,经济学中称之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换一个角度说:

当该种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时,每单位产品生产所使用的要素量(劳动)投入会越来越多。

由于生产要素是固定的,如果用来生产每吨大米所需的劳动越来越多,不得不因此而放弃的小麦产量也会越来越多,大米生产的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就是“机会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也可能是递减的。

如果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话,这种可能性就会发生。

在我们将要介绍的贸易理论中,古典学派的斯密、李嘉图是假设机会成本不变的,在他们的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劳动生产率也是固定的。

新古典学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上的,他们假设有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各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当代贸易理论在解释工业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双向贸易时,则假设机会成本是递减的。

我们在下面篇章的分析中会详细讨论他们的理论并用到这些概念。

社会无差异曲线

怎样表现需求呢在没有收入限制时,需求取决于人们的偏好。

经济学家借助于一种称为无差异曲线的图形来反映对商品的不同偏好。

在一条“无差异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不同的商品组合,但在这一曲线上的任何组合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满足程度。

例如,消费者对于他一顿午餐吃1碗米饭和3片面包,还是吃3碗米饭和1片面包,或者其它组合,可能都是没有差别的,他都吃饱了,都有同样的满足程度。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即同样的消费效用上,可以有不同需求组合。

在没有预算限制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任何一种组合。

如果消费者比较喜欢面包,在前面的例子中他可能选择1碗米饭和3片面包;要是消费者更喜欢米饭,他就会选择3碗米饭和1片面包。

但是,当消费者选择一种组合时,他必须放弃其它组合。

他一方面通过获得更多面包来增加效用,另一方面不得不放弃一些米饭从而使效用减少。

这种替代关系用两种产品的边际效用的比率来反映,被称为“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无差异曲线的概念也被广泛地用来分析整个经济对不同产品的需求。

虽然在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享受标准和消费偏好,很难找到一组能反映每一个消费者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但我们仍然能用一幅反映平均消费效用的或反映大多数人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图来分析,我们称之为“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IndifferenceCurves,用CIC表示)。

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一国的平均消费偏好,如果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偏向小麦,表示该国多数消费者偏好于小麦,如果偏向于大米,则表示该国消费者在总体上比较喜欢大米。

不同的偏好也是产生贸易的原因之一,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的介绍中提到,还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一步展开。

 

图1-5反映不同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

 

0大米数量

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各种不同的消费组合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程度是相同的,但较高水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则代表较高水平的社会利益和福利程度,就像地图上的等高线一样,社会无差异曲线平行地排列在图上,越靠右上方,表示社会福利水平越高。

图1-5中,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偏向表示美国比较偏爱小麦,而中国喜好大米。

在各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中,CIC2都比CIC1有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总体均衡

在总体均衡分析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的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在有限的生产能力上选择能够带来最高福利水平的商品组合。

在图1-6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人们至少有A、B、C、D、E五种商品组合,每一个组合都是可行的,但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水平是不同的。

最高的是E点(由社会无差异曲线CIC3表示),其次是C点或D点(由CIC2表示),最低的是选择A点或B点(由CIC1表示)。

在E点上的商品生产组合是该经济的总体均衡点,即社会的最优生产点。

在这一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通过总体均衡点的直线代表封闭经济中横轴上产品(大米)对纵轴上产品(小麦)的相对价格,用Pr(大米价格)/Pw(小麦价格)表示。

在封闭经济中,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生产该产品的相对成本或机会成本,也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图1-6总体均衡

0R大米数量

 

在开放经济中,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由国际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所以,大米的相对价格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