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642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docx

历史吉林省延边二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21

延边二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考试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试卷共

12页,共二大题,44小题。

试卷Ⅰ(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

1.清朝学者万斯同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

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2.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

“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

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

”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

点的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

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

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4.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BCD

5.下列有关秦朝的史实阐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疆域辽阔,超过了前代,疆域最南端的郡为象郡

B.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的延续

C.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

一做法称为朝议制度。

D.建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6.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

“(它)

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

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8.历史学家钱穆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

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

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

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

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0.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1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是

A.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

12.下列推理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小前提:

雅典民主制是希腊文明的典型代表

结论:

雅典民主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民主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13.中国文献中最早关于罗马法的记载,是清朝政府派5大臣出洋考察西洋法制的报告,

载泽等人于1906年5月9日在《奏在法考察大概情形折》中称:

“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

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

……”从中国第一所大

学——京师大学堂开始到现在,罗马法都被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开设。

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

以说

①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之一②罗马法是后来欧洲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③在今天罗马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④罗马法对中国法制改革意义重大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

14.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有关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

希腊

A.

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集体领导

选举制、任期制、人民主权、个人独裁

B.

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

选举制、任期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

C.

选举制、任期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

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

D.

选举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

任期制、终身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

15.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②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

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城邦公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④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

A.①②③B.②③C.②D.③④

16.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

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场景三:

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

人身伤害

B.场景二:

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

案由:

追讨欠款

C.场景一:

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

案由:

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D.场景四:

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

商业纠纷

17.雅典民主政治机构主要由哪些部门组成

①公民大会②氏族贵族会议③五百人会议④陪审法庭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8.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最主要的不同是

A.规定的内容不同B.适用范围的不同

C.制定的依据不同D.量刑的标准不同

19.假如你是英国人,想当选英国首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①成为英国某一政党的领袖②要得到议会2/3议员的投票认可

③所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④得到国王的任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20.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条文宣布: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这一修正条文宣布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法国的家族势力B.规定只有平民才能当选为法国的总统

C.恢复了等级制度D.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21.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

“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

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

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这段话属于弗格森对

A.创建美国联邦政府及其作用的评价B.1776年革命派关于自由理念的批评

C.1787年联邦派关于自由解释的表达D.联邦创建前后不同自由观点的介绍

22.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种分权制衡的机

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3.《独立宣言》写道:

“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

这句话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反映是

A.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制约和平衡

B.美国政府的构建通过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方式实现

C.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公职人员通过选举的办法产生

D.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

产生。

”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不属于代议制的范畴D.其产生方式具有一定的民主特征

25.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

A、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2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此时的德意志帝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

专制是实”,但人们却普遍认为德意志帝国由此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下列对这一观

点理解正确是

A.德意志帝国仍然是封建专制的国家B.资产阶级占据德意志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C.德意志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德皇不受帝国宪法的制约

27.1787年宪法生效后,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

这一转变的重要意义有

  ①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④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8.一名英国人1841年底来到中国,下列哪一项是他当时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A.在上海开办一家商行B.在香港岛上建造了一套别墅

C.跟随英国军舰到武汉采购货物D.与清政府协商从中国进口一批货物的关税

29.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0.“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为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

3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32.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

33.太平天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B.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D.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34.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同之处是

①都镇压过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②都是由列强共同策划实施的

③都签订了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④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35.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幅对联:

“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

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

”这幅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

信息是

A.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B.五四运动的地域范围扩大

C.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36.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标志是

A.被反动势力篡夺革命果实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D.工农运动陷于低潮

37.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实质意义是

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了

D.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8.“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从此材料可看到《共产党宣言》

A.肯定资本主义的进步性B.揭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

C.宣告无产阶级的使命D.昭示未来社会的原则

39.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根本不同是

A.领导者不同   B.主力军不同    C.客观条件不同    D.性质不同

40.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试卷Ⅱ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41、42为必答题,43、44为选做题,选做题只选一题即可,如两道选做题都答以第43题为准。

把答案答在答题纸上,超出边框则视为无效。

【必答题】41.(共11分)观察并阅读下列各段材料

材料一

图一 1898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材料二

图二1914年8月日军进入中国山东图三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材料三中国代表顾维均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应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应予以变更。

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

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湾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

美国代表提出:

中日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约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

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

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四(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

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

外交总长陆宗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

……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材料五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方法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九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3) 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请你就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作一简单评价。

(4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

(2分)

 

【必答题】42.阅读下面的材料:

(共14分)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

该设计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5分)

 

(2)该“最完美的政治设计”是否适合17、18世纪的中国?

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4分)

 

(3)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什么?

(2分)

(4)英国式或者美国式的政治设计都是“最完美的政治设计”吗?

请举例说明。

(3分)

 

【选做题】43.(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

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

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宣言”:

……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界线。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的弱点,过去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

(4分)你认为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3分)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4分)

(3)造成中俄两国改革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选做题】44.(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印度总理尼赫鲁曾经说:

“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中间地位不能打动我……”。

材料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名字原意为“坚定不移的战斗者”,这似乎是对他性格的总结。

他曾将自己装扮成巴比伦王朝的尼布甲尼撒大帝,坚信也能像尼布甲尼撒大帝那样,以伊拉克为中心建立一个东至波斯湾、西至地中海的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

材料三《蒙巴顿方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但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选择归属。

这就使得有着77%的穆斯林和20%的印度教徒的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更为尖锐,进一步造成了印巴的严重对立。

材料四美苏在加紧争夺的同时,为了各自的利益,力图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状态,引起了埃及的不满,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回答: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局部战争依旧连绵不断。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典型的局部战争(不少于4例)。

(4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引发局部战争、威胁世界和平的动荡因素有哪些?

试举出五例。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为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有哪些?

(6分)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检测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11分)(1)(3分)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897年德国派军舰强占胶州湾,(1分)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1分)把山东变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1分)

(2)(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1分)袁世凯急需日本支持他做皇帝,不反抗日本侵入山东。

(1分) 

(3)(4分)中国代表团的目标:

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会上代表力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交涉无效后,拒签和约。

评价:

充分肯定中国代表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精神。

(4)(2分)中国人民掀起的“五四”爱国运动(2分)。

43、

(1)原因:

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

(4分)

冲突的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2分)

(2)①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3分)

②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4分)

44

(1)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印巴冲突、阿以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4分)

(2)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印度、伊拉克等地区霸权主义政策的存在;恐怖主义的猖獗;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等(5分)

(3)各国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建立联合,有力地制约着战争;战后世界人民反战意识强烈,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制止战争。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