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939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0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的调整

课标要求:

1.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能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这一政策。

2.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依据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知道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能够正确评价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体制建立的过程和特点,能够归纳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情景导学]

思考:

1918年9月,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

为此苏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材导学]

1.背景

(1)国际: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

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

(1)作用: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

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

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情景导学]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思考:

材料指的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提示:

新经济政策。

[教材导学]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开始时间: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4.内容

(1)农业: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

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③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意义

(1)理论:

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

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易错易混] 新经济政策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轻巧识记] 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情景导学]

思考:

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进行工业化建设的?

提示:

发展农业集体化、开展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教材导学]

1.确立:

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

②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轻巧识记] “二、三、四”巧记斯大林模式

两条途径: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个影响:

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

四大特点: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名师点拨] 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探究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①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②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③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信息解读] 

(1)根据材料一①中“原来打算直接”和②中“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提炼错误及根源。

(2)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和③中“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

(3)启示主要结合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 

(1)错误:

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根源:

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变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主要内容

农业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

禁止商品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评价

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质

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题型突破]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当时,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

……原先的计划是向农民提供工业制成品作为补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支持工业化建设

B.国内战争政策造成粮食短缺,经济困难,面临困境

C.为解决苏维埃政权的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

[解析] “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得知,当时国内战争政策造成的经济困难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粮食短缺的问题,故B项错误;由材料“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得知,苏维埃政权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是在斯大林时期,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针对训练1] 列宁《论粮食税》指出,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这一论述表明,粮食税的实施(  )

A.促使农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B.有利于通过市场积累工业化资金

C.揭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巩固了工农联盟,活跃了商品市场

[解析] “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并没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A项错误;材料针对粮食税,推动农业发展,“有利于通过市场积累工业化资金”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并不意味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活跃了商品市场,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点二 斯大林模式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①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②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

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③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④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

落后国家

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1)据材料一,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和积极作用。

[信息解读] 

(1)根据材料一中①②分别提炼出一个基本观点。

(2)从材料二③中“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和④中“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概括其特点。

其积极作用结合课本从苏联国民经济体系及国际地位两个角度提炼信息。

[答案提示] 

(1)建立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

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经济计划,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积极作用:

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了国家落后面貌。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教训

(1)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2)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题型突破]

 斯大林指出: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由此可见,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

A.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扩大企业自主权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是1918~1921年列宁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斯大林”“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得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8年即停止,故C项错误;斯大林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地方没有自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针对训练2] 有学者认为: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  )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C.未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D.没有可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解析] “斯大林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实际是否定“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可以体现出“斯大林模式”形成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背道而驰,故C项错误;没有可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是“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B

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的不同

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因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支持和巩固。

(3)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时跟踪训练(十四)

一、选择题

1.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

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工,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

”为解决上述困难,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农业集体化

[解析] 根据材料中当时“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工,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得出是为了应对战争困难,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

[答案] A

2.《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的经济时提到“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由此可知当时苏俄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B.农业集体化

C.战时共产主义D.三大改造

[解析]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粮食税,剩余农产品可以在市场流通,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为的是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前线,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三大改造属于中国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3.有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以下“革命后”采取的措施最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解析] 根据材料中“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判断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措施,故B项错误;C项恢复市场和货币机制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C项错误;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国有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 D

4.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

“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

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该制度在当时(  )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

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

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在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而实施的,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革命的成果,故A项正确;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才日益引发平民的不满与暴动,故B项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的主要任务才是恢复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故C项错误;当时还不能称为苏联,其次苏联的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进行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5.下面是列宁和一位老农的对话,列宁:

依你看,现在的农村主要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

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

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导致老农失去干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B.粮食税的征收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

[解析] “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说明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粮食税的征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的推行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的,故C项错误;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与材料“政府拿走的太多了。

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6.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主要是为了(  )

A.充实国家粮仓

B.减轻战争压力

C.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解决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解析] 虽然当时苏俄确实也需要充实国家粮仓,增加国家尤其是城市的粮食供应,但是这并不是由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921年一战和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故C项错误;由于战争结束之后,苏俄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所以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故D项正确。

[答案] D

7.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难度中等。

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项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

[答案] D

8.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

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已经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相违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中的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相违背,故C项错误;大规模工业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中的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相违背,故D项错误。

[答案] B

9.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

A.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

B.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社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解析] 从“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可知反映的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是新经济政策中允许私有经济存在的国家资本主义,故A项正确;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集体农庄”可知,是斯大林模式的农业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列宁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

为此,苏联(  )

A.直接引进美国科技发展国家资本

B.实行新经济政策来建设社会主义

C.凭借斯大林模式实现了工业化

D.发展交通教育事业培养美国式人才

[解析] 根据公式可知,列宁主张在保持苏维埃政权的前提下,借鉴和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来建设社会主义,并非直接引进外国科技,故A项错误;B项是对公式的正确理解,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不符合材料时间,故C项错误;发展交通教育事业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非培养美国式人才,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

A.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

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 固定粮食税,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便于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将剩余粮食投入市场,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条件,故A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与问题“就市场角度而言”不符,故B项错误;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有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但与问题“就市场角度而言”不符,故C项错误;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积极意义,但与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

其中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D.斯大林体制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