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0973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12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案

【考向解读】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命题热点突破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例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出当前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度,“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革命斗争的方式,故C项正确。

A项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该信息;7月的讲话以及流血事件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解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

【规律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次尝试探索,也是近年高考命题高频考查的知识点,尤其是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联系更是重中之重。

备考时要注意这几点。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次尝试探索

(1)追随“理想”的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但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

①一个勇敢的调整:

农业:

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

国有→国家资本主义;商业:

取消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②核心:

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私有,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3)不同结果:

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政治经济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变式探究】(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C

【解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命题热点突破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调整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确立: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④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①积极:

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2.“斯大林模式”的调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农业:

以农业为突破口,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工业:

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农场的经营自主权。

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重点在重工业,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领域

评价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未冲破斯大林体制

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

【变式探究】(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解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

【方法技巧】

“斯大林模式”是高考考查的高频点。

对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等知识点的命题较多;命题形式选择题与非选择并重。

复习备考时,要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认识“斯大林模式”的深远影响及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解体的历史渊源。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经济上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2.苏联改革与失败对中国的启示

(1)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关键在于符合本国国情,根据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要防止教条主义,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

(3)要加强执政党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变式探究】从1929到1931年苏联政府对集体农庄粮食的收购价格不断压低,同时出口却从1300万公担提高到5.18亿公担,粮食出口为苏联换取了购买机器的资金,使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这说明苏联(  )

A.新经济政策没有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B.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积累了资本

C.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D.没有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粮食出口为苏联换取了购买机器的资金”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目的是为工业积累资本,而不断压低对农民粮食的收购价格则极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B项正确。

从1929到1931年,新经济政策已经废除,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高考真题解读】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出当前俄国革命应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

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解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C

【解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考点定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

3.(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

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

1.(2015·四川文综)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十月革命的评价。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俄罗斯人民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存在较大分歧,但所有的评价更侧重于对十月革命开辟一个大国时代的认可,①③表述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答案:

B

2.(2015·天津文综)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哈默与苏俄进行贸易活动得益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哈默能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得益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选A。

答案:

A

3.(2015·广东文综)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题干中“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C

4.(2015·课标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

答案:

A

5.(2015·山东文综)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

1929~1938年,美国受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影响,工业总产值呈先下滑后上升的状态,但总体上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持续下降,苏联受五年计划影响,工业生产能力增强,B、D两项错误;苏联工业生产虽有发展,但仍落后于美国,C项错误。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6.(2015·江苏单科)“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解析:

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连续铸钢法”专利技术被28个国家购买,而自身的采用率却很低,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