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1124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docx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导语

本专题围绕两条主线进行讲解:

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即屈辱史和抗争史)。

列强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辱鸦片战争第二次中法战争甲午八国联军抗日战争

史鸦片战争中日战争侵华战争

184018421856186018831885189418951900193119371945

争三元里人民左宗棠黄海反割台义和团抗日全民族

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

    

列强侵略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国际背景

主要战争

侵华方式

爱国官兵

人民群众

工业革命完成

开辟国际市场

鸦片战争

商品输出

(略)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中国边疆危机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过渡;

从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

左宗棠收复新疆

(略)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爱国官兵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略)

义和团运动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日本侵华

军事侵略

殖民统治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

第一节1840年至l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课程标准】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

(1)1840年至l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1840年至l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中国:

①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②政治:

日益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③外交: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2)世界:

①政治: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②经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工业革命正在进行。

③对外: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

二、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840年—1842年):

由英国发动。

1、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销售市场。

2、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

结果影响:

中国战败,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历史的开端。

3、经过:

广东天津林则徐被撤职广东(侵占香港岛)南京

4、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主要内容

危害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

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⑤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南京条约》附件:

《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1843)

①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原则)

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后来租界的由来)

6、中美《望厦条约》(1844):

军舰巡查贸易权(——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7、中法《黄埔条约》(1844):

外国传教士传教的特权

8、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

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经过

①1856年英法军队进攻广州,战争开始;

②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3、结果:

《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

5、俄国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6、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7、性质:

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四、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导火线:

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经过

(1)爆发:

丰岛海战(1894,朝鲜)

(2)平壤战役

(3)黄海海战(1894):

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英雄人物:

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

②结果:

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4)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全城仅剩36人)

3、失败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政策

4、《马关条约》(1895)

项目

内容

影响

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原因

①根本:

列强为了瓜分中国

②直接: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3、结果:

《辛丑条约》(1901年)

内容

危害

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

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划

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拆驻

北京至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禁: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改

列强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的控制

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六、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9世纪末)

1、原因

①根本:

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

②直接:

《马关条约》的刺激

2、过程

①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3000万两赎辽费)

②德国强租胶州湾(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

③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④各国划分“势力范围”

3、危害:

中华民族陷于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4、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1)原因:

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

(2)目的:

为了满足美国工商业届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3)内容: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列强互相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4)实质:

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5)影响:

①对中国:

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上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对美国,列强各国开放了其“势力范围”让美国能“利益均沾”。

实际上美国是该政策最大的赢家,它以“机会均等”为手段,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为美国参与侵略中国并取得侵华有时创造了条件。

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疑难解惑】

1、列强侵华的阶段性及特征、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

鸦片战争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侵略方式:

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为主要手段国家:

(2)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1)政治:

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3)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上:

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侵略方式:

政治:

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

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文化:

宗教侵略、奴化教育

(2)国家:

除英法等外,后起德日意也加入,尤其是日曾独霸中国

(1)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2)经济:

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

魏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侵华方式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

(2)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

一战后,美上升,日美成为争夺的主要对手,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

(1)政治:

日本侵华扶植伪政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

(2)经济:

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二战后到朝鲜战争

(1)侵略方式:

美国“扶蒋反共”,独霸中国

(2)国家:

美国

(1)政治:

扶蒋反共,内战爆发,至今没有完成统一

(2)经济:

使中国的民族经济日益萎缩。

★分析:

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列强侵华的目的

2、列强的侵华呈逐步升级的趋势

(1):

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2)、从战争的发规模来看,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3)、从侵华的方式、手段来看,经历了以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从武装侵略到控制清政府“以华治华”的变化。

(4)、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益逐步增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强。

2、如何评价和看待近代列强的侵华

(1)、对西方而言:

侵华实质是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

列强侵华手段多种多样:

如战争或事变、条约、领土(势力范围)、边疆(邻国)、镇压革命、不断变化的经济侵略。

(2)、对中国而言:

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

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政治、经济上的破坏:

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冲击落后、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如恩格斯说:

“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地革命化,意味着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的瓦解。

3、“门户开放”政策与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何不同?

(1)前提不同:

“门户开放”政策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主权沦丧的情况下提出的。

对外开放政策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中国政府在中外平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2)性质不同: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向中国倾销商品,进行殖民掠夺提出的。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潮流的。

(3)结果不同:

“门户开放”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节、1840年至l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课程标准】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

(1)1840年至l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1840年至l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原因:

①英军入侵:

1841年,英军先后侵占香港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根本原因)

②腐败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③中国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承担起反侵略战争的重担。

2、经过

①导火线:

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②两次包围四方炮台

3、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国际背景:

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落后的东方中国及其领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

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和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

俄英竞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支解中国新疆的工具。

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年,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②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③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的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④1880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他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被俄国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

3、新疆设立行省

1884年设立,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三、黄海海战:

①海战的爆发:

日军蓄谋已久,清军仓促应战

②海战经过:

了解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③结果:

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但主力尚存。

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背景: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经过:

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

一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③结果:

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

④意义:

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五、义和团反帝运动

1、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直接原因:

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最终由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

①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发展。

②义和团英勇抵抗列强侵略,清政府对义和团被迫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清政府对外宣战,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到达了顶峰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①主要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原因:

“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③根本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和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

【疑难解惑】

1、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屡败的原因

主观客观内因外因国内国外形势

主观

客观

根本原因:

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第三节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课程标准】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考试说明】

(3)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知识梳理】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1、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3、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二)、日本侵华的进程

1、“九一八”事变:

1931、9、18,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张学良的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不到半年占领了整个东北三省,并成立伪满洲国,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2、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3、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7、7,日本开始开始全面侵华

4、八一三事变:

1937、8、13,日军进攻上海,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

5、1937、12,南京沦陷

6、1938、5,日军占领徐州

7、1938、10,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

1、制造大屠杀惨案:

如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30万人被害。

2、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背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实验。

3、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1)、政治上,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

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

(2)、经济上,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掠夺劳动力。

(3)、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小结]侵华日军的罪行: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具体有:

军事侵略与占领;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

 

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日军侵华、中国军民抗日的两方面内容及相关的两个阶段

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

1931年——————1937年——————1945年

局部侵华全面侵华

(一)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一阶段的内容。

它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自发起来,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

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它包括前方中国军民抗日和后方人民斗争两方面内容。

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可进行如下表格梳理)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国民党爱国官兵

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长城抗战——爱德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关内外人民

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爱国民主人士

★分析:

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平解决的原因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①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根本原因:

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运动的影响;

◇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逼张、杨剿共并亲赴西安督战,是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日本的侵华加剧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并积极参与谈判。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

◇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讨论:

1931~1937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空前严重。

②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一味妥协退让,压制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③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宣传与领导。

(2)特点:

①广泛性(区域和阶层):

区域广,波及东北、华北、上海、福建等地。

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

东北军民;学生;国民党爱国力量;许多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这次运动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②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反蒋)

③艰巨性

(3)影响:

①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和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③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④促使中国政局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随着日军侵略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