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系统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459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7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转向系统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向系统设计.docx

《转向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向系统设计.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向系统设计.docx

转向系统设计

(4)改善驾驶员的“路感”。

由于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无机械连接,

1.2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概述

1.2.1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分两端输出式和中间(或单端)输出式两种

 

图1-1

1.转向横拉杆2.防尘套3.球头座4.转向齿条5.转向器壳体6•调整螺塞7•压紧弹簧

8.锁紧螺母9.压块10.万向节11.转向齿轮轴12.向心球轴承13.滚针轴承

两端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如图1-1所示,作为传动副主动件的转向齿轮轴11通

过轴承12和13安装在转向器壳体5中,其上端通过花键与万向节叉10和转向轴连接。

与转向齿轮啮合的转向齿条4水平布置,两端通过球头座3与转向横拉杆1相连。

弹簧7

通过压块9将齿条压靠在齿轮上,保证无间隙啮合。

弹簧的预紧力可用调整螺塞6调整当转动转向盘时,转向器齿轮11转动,使与之啮合的齿条4沿轴向移动,从而使左右横拉杆带动转向节左右转动,使转向车轮偏转,从而实现汽车转向。

中间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如图1-2所示,其结构及工作原理与两端输出的齿轮齿

条式转向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在转向齿条的中部用螺栓6与左右转向横拉杆7相

连。

在单端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上,齿条的一端通过内外托架与转向横拉杆相连。

图1-2

1.万向节叉2.转向齿轮轴3.调整螺母4.向心球轴承5.滚针轴承6•固定螺栓7.转向横拉杆8.转向器

壳体9.防尘套10.转向齿条11.调整螺塞12.锁紧螺母13.压紧弹簧14.压块

1.2.2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功能特点

(1)构造筒单,结构轻巧。

由于齿轮箱小,齿条本身具有传动杆系的作用,因此,它不需耍循环球

式转向器上所使用的拉杆

(2)因齿轮和齿条直接啮合,操纵灵敏性非常高。

(3)滑动和转动阻力小,转矩传递性能较好,因此,转向力非常轻。

(4)转向机构总成完全封闭,可免于维护

1.3液压助力转向器概述

兼用驾驶员体力和发动机(或电机)的动力为转向能源的转向系统,它是在机械转向系

统的基础上加设一套转向加力装置而形成的。

其中属于转向加力装置的部件是:

转向油泵5、转向油管4、转向油罐6以及位于整体式转向器10内部的转向控制阀及转向动力缸等。

7

图1-3

1.方向盘2.转向轴3.转向中间轴4.转向油管5•转向油泵6.转向油罐7.转向节臂

8•转向横拉杆9.转向摇臂10.整体式转向器11.转向直拉杆12.转向减振器

图1-4

当驾驶员转动转向盘1时,转向摇臂9摆动,通过转向直拉杆11、横拉杆8、转向节臂7,使转向轮偏转,从而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

与此同时,转向器输入轴还带动转向器内部的转向控制阀转动,使转向动力缸产生液压作用力,帮助驾驶员转向操纵。

这样,为了克服地面作用于转向轮上的转向阻力矩,驾驶员需要加于转向盘上的转向力矩,比用机械转向系统时所需的转向力矩小得多。

在直线行驶时,方向盘处于中间位置,方向盘辐条处于水平位置,阀芯和阀套之间也处于中间位置,所有控制口接通,液压油毫无阻碍地流经转向阀返回到储油罐。

方向盘转动时,转向轴带动阀芯相对于阀套运动,由于阀的控制边口位置的变化,液压油将进入转向器的油缸内,推动活塞运动而产生推力。

在齿条与小齿轮啮合位置的背面装有由弹簧压紧的压力块,通过调节螺钉来改变弹簧的预紧力,可消除齿轮齿条啮合的间隙。

当向右转动方向盘时,转向力矩使得弹性扭力杆扭转,并且转向管柱的转角要比转向机小齿轮转得多一点,这就使得右边旋转柱塞阀芯下移,使得进油通道开大;左边旋转柱塞阀芯上移,关闭进油通道,此时左右旋转柱塞阀芯分别打开和关闭各自的回油通道。

根据右边旋转柱塞阀芯进油通道开度大小,来控制流入工作缸左边的液压油的流量和油压。

工作缸左边的液压油推动转向机活塞向右运动,起到助力作用。

转向机活塞移动距离的大小,则取决于施加在转向盘上转向力矩的大小。

转向机工作缸右边的液压油在转向机活塞的作用下,通过打开的回油环槽返回到储油罐中。

当向左转动方向盘时,情况与向右转动方向盘时相反。

动力转向器的阀孔同时也具有节流阻尼的作用,不需要象机械转向器那样另外加转向避振器。

在转向回正时,通过阀的阻尼力来防止转向回正速度过快,增加转向回正的舒适性,或者通过阻尼作用减小汽车直线行驶时由于路面的不平对前轮的冲击引起方向盘的抖动和打手,提高其保持直线行驶的能力。

1.6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

2.1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汽车的主要尺寸参数包括轴距、轮距、总长、总宽、总高、前悬、后悬、接近角、离

去角、最小离地间隙等,如图1-1所示。

2.1.1轴距L

轴距L的选择要考虑它对整车其他尺寸参数、质量参数和使用性能的影响。

轴距短一

些,汽车总长、质量、最小转弯半径和纵向通过半径就小一些。

但轴距过短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车厢长度不足或后悬过长;汽车行驶时其纵向角振动过大;汽车加速、制动或上坡时轴荷转移过大而导致其制动性和操纵稳定性变坏;万向节传动的夹角过大等。

因此,在选择轴距时应综合考虑对有关方面的影响。

当然,在满足所设计汽车的车厢尺寸、轴荷分配、主要性能和整体布置等要求的前提下,将轴距设计得短一些为好。

2.1.1.1普通车的轴距

轿车的轴距与其类型、用途、总长有密切关系。

微型及普通级轿车要求制造成本低,使用经济性好,机动灵活,因此汽车应轻而短,故轴距应取短一些;中高级轿车对乘坐舒适性、行驶乎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要求高,故轴距应设计得长一些。

轿车的轴距约为总长的54%—60%。

轴距与总长之比越大,则车厢的纵向乘坐空间就愈大,这对改善汽车纵向角振动也有利。

但若轴距与总长之比超过62%,则会使发动机、行李箱和备胎的布置困难,外形的各部分比例也不协调

表2-1提供的数据可供初选轴距时参考

表2-1各类汽车的轴距和轮距

车型

类别

轴距L/mm

轮距B/mm

发动机排量

V<1.0

2000

〜2200

1100〜

-1380

1.0

2100

〜2540

1150〜

-1500

乘用车

V/L

1.6

2500

〜2860

1300〜

-1500

2.5

2850

〜3400

1400〜

-1580

V>4.0

2900

〜3900

1560〜

-1620

客车

城市客车

4500

〜5000

1740〜

-2050

长途客车

5000

〜6500

汽车总质量

商用车

<1.8

1700

〜2900

1150〜

-1350

4X2货车

1.8〜6.0

2300

〜3600

1300〜

-1650

6.0〜14.0

3600

〜5500

1700〜

-2000

>14.0

4500

〜5600

1840〜

-2000

2.1.2前轮距B1和后轮距B2

改变汽车轮距B会影响车厢或驾驶室内宽、汽车总宽、总质量、侧倾刚度、最小转弯直径等因素发生变化、增大轮距则车厢内宽随之增加,并导致汽车的比功率、转矩指标下降,机动性变坏。

受汽车总宽不得超过2.5m限制,轮距不宜过大。

但在选定的前轮距B1范围内,应能布置下发动机、车架、前悬架和前轮,并保证前轮有足够的转向空间,同时转向杆系与车

架、车轮之间有足够的运动间隙。

在确定后轮距B2时,应考虑两纵梁之间的宽度、悬架宽

度和轮胎宽度以及它们之间应留有必要的间隙。

各类汽车的轮距可参考表1-1提供的数据进行初选。

2.1.3外廓尺寸

汽车的外廓尺寸包括其总长、总宽、总高。

它应根据汽车的类型、用途、承载员、道路条件、结构选型与布置以及有关标准、法规限制等因素来确定。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力求减小汽车的外廓尺寸,以减小汽车的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机动性。

GB1589—1989对汽车外廓尺寸界限作了规定。

(附1)

2.2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汽车的质量参数包括整车整备质量mo、载客量装载质量、质量系数、汽车总质量ma、轴荷分配等。

2.2.1整车整备质量mo

整车整备质量是指车上带有全部装备(包括随车工具、备胎等),加满燃料、水、但

没有装货和在人时的整车质量。

整车整备质量对汽车的制造成本和燃油经济型有影响。

整车整备质量在设计阶段需估算确定。

在日常工作中,收集大量同类汽车各总成、部件和整车的有关质量数据,结合新车设计的特点、工艺水平等初步估算各总成、部件的质量,再累计成整车整备质量。

乘用车和商用客车的整备质量,也可按每人所占汽车整备质量的统计平均值估计,可

参考表2-2

表1-2乘用车和商用客车人均整备质量值[2]

乘用车

人均整备质量

商用客车

人均整备质量

V<1.0

0.15〜0.16

<10.0

0.096〜0.160

发动机

1.0

0.17〜

7.24

车辆总长

排量V/L

1.6

0.21〜

7.29

La/m

2.5

0.29〜

7.34

>10.0

0.065〜0.130

V>4.0

0.29〜

7.34

222汽车的载客量和装载质量

(1)汽车的载客量乘用车的载客量包括驾驶员在内不超过9座,又称之为Mi类汽车,

其他M2、M3类汽车的座位数、乘员数及汽车的最大设计总质量见表1-3

(2)汽车的装载质量me汽车的载质量是指在硬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所允许的额定载质量。

汽车在碎石路面上行驶时,载质量约为好的行驶路面的75%〜85%。

越野汽车

的载质量是指越野汽车行驶时或在土路上行驶的额定在质量。

商用货车载质量me的确定,首先应与企业商品规划符合,其次要考虑到汽车的用途和使用条件。

原则上,货流大、运距长或矿用自卸车应采用大吨位货车以利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效率;对货源变化频繁、运距短的市内运输车,宜采用中、小吨位的货车比较经济。

2.2.3质量系数m0

质量系数是指汽车车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的比值,

m0

m0

me

m0

该系数反映了汽

车的设计水平和工艺水平,值越大,说明该汽车的结构和制造工艺越先进

m0

2.2.4汽车总质量ma

汽车总质量谊是指装备齐全,并按规定装满客、货时的整车质量

乘用车和商用客车的总质量ma由整备质量m。

、乘员和驾驶员质量以及乘员的行李质

量三部分构成。

其中,乘员和驾驶员每人质量按65kg计,于是

mamo65nn(1-2)

式中,n为包括驾驶员在内的载客数;为行李系数。

2.2.5轴荷分配

汽车的轴荷分配是汽车的重要质量参数,它对汽车的牵引性、通过性、制动性、操纵

件和稳定性等主要使用性能以及轮胎的使用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总体设计时应根据汽车的布置型式、使用条件及性能要求合理地选定其轴荷分配。

汽车的布置型式对轴荷分配影响较大,对轿车而言,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轿车满载时的前轴负荷最好在55%

以上,以保证爬坡时有足够的附着力;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轿车满载时的后轴负荷一般不大于52%;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轿车满载时后轴负荷最好不超过59%,否则,会导

致汽车具有过多转向特性而使操纵性变坏。

2.3轮胎的选择

轮胎的尺寸和型号是进行汽车性能计算和绘制总布置图的重要原始数据之一,因此,

在总体设计开始阶段就应选定,而选择的依据是车型、使用条件、轮胎的静负荷、轮胎的额定负荷以及汽车的行驶速度。

当然还应考虑与动力一传动系参数的匹配以及对整车尺寸参数(例如汽车的最小离地间隙、总高等)的影响

轮胎所承受的最大静负荷与轮胎额定负荷之比,称为轮胎负荷系数。

大多数汽车的轮

胎负荷系数取为0.9〜1.0,以免超载。

轿车、轻型客车及轻型货车的车速高、轮胎受动负荷大,故它们的轮胎负荷系数应接近下限。

为了提高汽车的动力因数、降低汽车及其质心的高度、减小非簧载质量,对公路用车在其轮胎负荷系数以及汽车离地间隙允许的范围内应尽量选取尺寸较小的轮胎。

采用高强度尼龙帘布轮胎可使轮胎的额定负荷大大提高,从而使轮胎直径尺寸也大为缩小。

例如装载员4t的载货汽车在20世纪50年代多用的9.0〜20轮胎早己被8.25—20,7.50~20

至8.25〜16等更小尺寸的轮胎所取代。

越野汽车为了提高在松软地面上的通过能力常采用胎面较宽、直径较大、具有越野花纹的超低压轮胎。

山区使用的汽车制动频繁,制动鼓与轮辋之间的间隙应大一些,以便散热,故应采用轮辋尺寸较大的轮胎。

轿车都采用直径较小、面形状扁平的宽轮辋低压轮胎,以便降低质心高度,改善行驶平顺性、横向稳定性、轮胎的附着性能并保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3.转向系设计概述

3.1对转向系的要求

1)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任何车轮不应有侧滑。

不满

足这项要求会加速轮胎磨损,并降低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2)汽车转向行驶时,在驾驶员松开转向盘的条件下,转向轮能自动返回到直线行驶位置,并稳定行驶。

3)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都不得产生自振,转向盘没有摆动。

4)转向传动机构和悬架导向装置共同工作时,由于运动不协调使车轮产生的摆动应

最小。

5)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具有迅速和小转弯行驶能力。

6)操纵轻便

7)转向轮碰撞到障碍物以后,传给转向盘的反冲力要尽可能小。

8)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的球头处,有消除因磨损而产生间隙的调整机构。

9)在车祸中,当转向轴和转向盘由于车架或车身变形而共同后移时,转向系应有能使

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10)进行运动校核,保证转向轮与转向盘转动方向一致。

3.2转向操纵机构

转向操纵机构包括转向盘,转向轴,转向管柱。

有时为了布置方便,减小由于装配位置误差及部件相对运动所引起的附加载荷,提高汽车正面碰撞的安全性以及便于拆装,在转向轴与转向器的输入端之间安装转向万向节,如图3-1。

采用柔性万向节可减少传至转

向轴上的振动,但柔性万向节如果过软,贝U会影响转向系的刚度。

采用动力转向时,还应有转向动力系统。

图3-1转向操纵机构

1-转向万向节;2-转向传动轴;3-转向管柱;4-转向轴;5-转向盘

1-steeringuniversalshaft;2-steeringpropeller;3-steeringcolumn;4-steeringaxis;5-steeringwheel

3.3转向传动机构

转向传动机构包括转向臂、转向纵拉杆、转向节臂、转向梯形臂以及转向横拉杆等

(见图3-2)

转向传动机构用于把转向器输出的力和运动传给左、右转向节并使左、右转向轮按定关系进行偏转

图3-2转向传动机构

Fig3-2thetransmissionsystemofsteering

1-转向摇臂;2-转向纵拉杆;3-转向节臂;4-转向梯形臂;5-转向横拉杆

3.4转向器

机械转向器是将司机对转向盘的转动变为转向摇臂的摆动(或齿条沿转向车轴轴向的移动),并按一定的角转动比和力转动比进行传递的机构。

机械转向器与动力系统相结合,构成动力转向系统。

高级轿车和重型载货汽车为了使转向轻便,多采用这种动力转向系统。

采用液力式动力转向时,由于液体的阻尼作用,吸收了路面上的冲击载荷,故可采用可逆程度大、正效率又高的转向器结构。

为了避免汽车在撞车时司机受到的转向盘的伤害,除了在转向盘中间可安装安全气囊外,还可在转向系中设置防伤装置。

为了缓和来自路面的冲击、衰减转向轮的摆振和转向机构的震动,有的还装有转向减振器

多数两轴及三轴汽车仅用前轮转向;为了提高操纵稳定性和机动性,某些现代轿车采用全四轮转向;多轴汽车根据对机动性的要求,有时要增加转向轮的数目,制止采用全轮转向。

3.5转角及最小转弯半径

汽车的机动性,常用最小转弯半径来衡量,但汽车的高机动性则应由两个条件保证。

即首先应使左、右转向轮处于最大转角时前外轮的转弯值在汽车轴距的2~2.5倍范围内;

其次,应这样选择转向系的角传动比。

两轴汽车在转向时,若不考虑轮胎的侧向偏离,则为了满足上述对转向系的第⑵条要

求,其内、外转向轮理想的转角关系如图3-3所示,由下式决定:

cot0coti

DOCOK

BDL

(3-1)

 

式中:

0—外转向轮转角;

—内转向轮转角;

K—两转向主销中心线与地面交点间的距离;

L—轴距

图3-3理想的内、外转向轮转角间的关系

omax、轴距L、主销距K

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min与其内、外转向轮在最大转角「max与

及转向轮的转臂a等尺寸有关。

在转向过程中除内、外转向轮的转角外,其他参数是不变的。

最小转弯半径是指汽车在转向轮处于最大转角的条件下以低速转弯时前外轮与地面接

触点的轨迹构成圆周的半径。

可按下式计算:

R^min

sin

omax

(3-2)

通常imax为35o〜40o,为了减小Rmin值,imax值有时可达到45o

操纵轻便型的要求是通过合理地选择转向系的角传动比、力传动比和传动效率来达到。

对转向后转向盘或转向轮能自动回正的要求和对汽车直线行驶稳动性的要求则主要是通过合理的选择主销后倾角和内倾角,消除转向器传动间隙以及选用可逆式转向器来达到。

但要使传递到转向盘上的反向冲击小,贝U转向器的逆效率有不宜太高。

至于对转向系的最后两条要求则主要是通过合理地选择结构以及结构布置来解决。

转向器及其纵拉杆与紧固件的称重,约为中级以及上轿车、载货汽车底盘干重的

1.0%〜1.4%;小排量以及下轿车干重的1.5%〜2.0%。

转向器的结构型式对汽车的自身质量影响较小。

第四章.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

4.1转向系的效率

功率P1从转向轴输入,经转向摇臂轴输出所求得的效率称为转向器的正效率,用符号表示,;反之称为逆效率,用符号表示。

正效率计算公式:

p1p2(4-1)

P1

逆效率计算公式:

p3p2(4-2)

P3

式中,P1为作用在转向轴上的功率;p2为转向器中的磨擦功率;p3为作用在转向摇臂轴上的功率。

正效率高,转向轻便;转向器应具有一定逆效率,以保证转向轮和转向盘的自动返回能力。

但为了减小传至转向盘上的路面冲击力,防止打手,又要求此逆效率尽可能低。

影响转向器正效率的因素有转向器的类型、结构特点、结构参数和制造质量等。

3.1.1转向器的正效率

影响转向器正效率的因素有转向器的类型、结构特点、结构参数和制造质量等。

(1)转向器类型、结构特点与效率

在四种转向器中,齿轮齿条式、循环球式转向器的正效率比较高,而蜗杆指销式特别是固定销和蜗杆滚轮式转向器的正效率要明显的低些。

同一类型转向器,因结构不同效率也不一样。

如蜗杆滚轮式转向器的滚轮与支持轴之间的轴承可以选用滚针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和球轴承。

选用滚针轴承时,除滚轮与滚针之间有摩擦损失外,滚轮侧翼与垫片之间还存在滑动摩擦损失,故这种轴向器的效率n+仅有

54%。

另外两种结构的转向器效率分别为70%和75%。

转向摇臂轴的轴承采用滚针轴承比采用滑动轴承可使正或逆效率提高约10%。

(2)转向器的结构参数与效率

如果忽略轴承和其经地方的摩擦损失,只考虑啮合副的摩擦损失,对于蜗杆类转向器,

其效率可用下式计算

(4-3)

tana0

tan(a。

式中,ao为蜗杆(或螺杆)的螺线导程角;p为摩擦角,p=arctanf;f为磨擦因数3.1.2转向器的逆效率

根据逆效率不同,转向器有可逆式、极限可逆式和不可逆式之分。

路面作用在车轮上的力,经过转向系可大部分传递到转向盘,这种逆效率较高的转向器属于可逆式。

它能保证转向轮和转向盘自动回正,既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又可以提高行驶安全性。

但是,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传至转向盘上的车轮冲击力,易使驾驶员疲劳,影响安全行驾驶。

属于可逆式的转向器有齿轮齿条式和循环球式转向器。

不可逆式和极限可逆式转向器

不可逆式转向器,是指车轮受到的冲击力不能传到转向盘的转向器。

该冲击力转向传动机构的零件承受,因而这些零件容易损坏。

同时,它既不能保证车轮自动回正,驾驶员又缺乏路面感觉,因此,现代汽车不采用这种转向器。

极限可逆式转向器介于可逆式与不可逆式转向器两者之间。

在车轮受到冲击力作用时,此力只有较小一部分传至转向盘。

如果忽略轴承和其它地方的磨擦损失,只考虑啮合副的磨擦损失,则逆效率可用下式计算

(4-4)

tan(a。

tana0

式(4-3)和式(4-4)表明:

增加导程角ao,正、逆效率均增大。

受增大的影响,

ao不宜取得过大。

当导程角小于或等于磨擦角时,逆效率为负值或者为零,此时表明该转

向器是不可逆式转向器。

为此,导程角必须大于磨擦角

4.2传动比变化特性

421转向系传动比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io由转向器角传动比

i和转向传动机构角传动比

i组成,即

转向系的传动比包括转向系的角传动比io和转向系的力传动比ip

转向系的

力传

动比:

ip2Fw/F

(4-5)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

i

wd

/dtd

(4-6)

0

kd

k/dtdk

 

(4-7)

转向器的角传动比

d/dt_ddp/dtd

(4-8)

转向传动机构的角传动比:

i

dp/dtdpdk/dtdk

(4-9)

 

4.2.2力传动比与转向系角传动比的关系

转向阻力FW与转向阻力矩Mr的关系式:

Fw业(4-10)

a

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Fh与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力矩Mh的关系式:

Fh

2Mh

Dsw

(4-11)

 

将式(4-10)、式(4-11)代入ip2Fw/Fh后得到

ip

Md

Mha

(4-12)

 

如果忽略磨擦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原理,2Mr/Mh可用下式表示

2Mrd

i0

Mhdk

(4-13)

将式(4-10)代入式(4-11)后得到

i0Dsw

2a

(4-14)

当a和Dsw不变时,力传动比ip越大,虽然转向越轻,但io也越大,表明转向不灵敏

4.2.3转向器角传动比的选择

转向器角传动比可以设计成减小、增大或保持不变的。

影响选取角传动比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转向轴负荷大小和对汽车机动能力的要求

若转向轴负荷小或采用动力转向的汽车,不存在转向沉重问题,应取较小的转向器角传动比,以提高汽车的机动能力。

若转向轴负荷大,汽车低速急转弯时的操纵轻便性问题突出,应选用大些的转向器角传动比。

汽车以较高车速转向行驶时,要求转向轮反应灵敏,转向器角传动比应当小些。

汽车高速直线行驶时,转向盘在中间位置的转向器角传动比不宜过小。

否则转向过分敏感,使驾驶员精确控制转向轮的运动有困难。

转向器角传动比变化曲线应选用大致呈中间小两端大些的下凹形曲线,如图3-1所示

图4-1转向器角传动比变化特性曲线

4.3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t

传动间隙是指各种转向器中传动副之间的间隙。

该间隙随转向盘转角的大小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