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2045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语文版文言文专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一、找出句中通假字并释义。

1.日光下澈

2.夫能不以游堕事

3.曾益其所不能

4.门人然烛来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

2.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

  今义:

6.恶能无纪

古义:

  今义:

7.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8.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9.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潭西南而望

2.斗折蛇行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人恒过

7.公将鼓之

8.齐人三鼓

9.一鼓作气

10.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

11.请师之

12.心奇之

13.勿误樵苏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以:

(1)全石以为底 

(2)卷石底以出 

(3)以其境过清 

2.为:

(1)全石以为底 

(2)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清: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4.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知其源 

5.差:

(1)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 

6.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征于色

(4)生于忧患

7.而:

(1)而后作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发: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发于声 

 

参考答案:

一、

1.澈:

通“彻”,照射。

2.堕:

通“隳”,耽误、毁坏。

3.曾:

通“增”,增加。

4.然:

通“燃”,点燃。

二、

1.古义:

离开  今义:

前往,到某处

2.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3.古义: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

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禁罪犯的地方

5.古义:

只是  今义:

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6.古义:

疑问代词,安,哪  今义:

讨厌,憎恶

7.古义: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今义: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8.古义:

参与  今义:

隔开,不连接

9.古义:

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

指品德低劣

三、

1.名词用作状语。

向西南方。

2.名词用作状语。

斗:

像北斗星那样。

蛇:

像长蛇那样。

3.名词作状语。

像狗的牙齿那样。

4.名词用作动词。

泉:

用泉水。

茗:

喝茶。

罍:

端着酒杯。

红装:

穿着艳装,蹇:

骑着驴子。

5.形容词用作动词。

苦:

使……痛苦。

劳:

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

使……空虚乏力。

拂乱:

使……颠倒错乱。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韧。

6.名词用作动词。

犯过错。

7.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

8.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

9.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

10.形容词用作动词。

长大。

11.名词用作动词。

拜……为师。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特。

13.名词用作动词。

打柴割草。

四、

1.以:

(1)介词,用

(2)表承接的连词,不译

(3)介词,表原因

2.为:

(1)动词,作为

(2)动词,成为

3.清:

(1)形容词,清澈

(2)形容词,冷清

4.可:

(1)副词,大约

(2)助动词,能够

5.差:

(1)参差披拂 形容词,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动词,交错

6.于:

(1)介词,从

(2)介词,到

(3)介词,在

(4)介词,由于

7.而:

(1)表承接的连词

(2)表并列的连词

8.发:

(1)起,被任用

(2)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诗人

   我们这儿的住户贫困而好客。

有一天来了一个乞丐,说他饿坏了,我们就让他饱餐了一顿,他还要了支香烟,直到我们替他把香烟点燃后才离去。

   一天下午,我刚放学回家,有人叫住我:

“小弟弟,我可以进你家的院子吗?

”他身材瘦小,穿戴整齐。

我问:

“你想干啥?

”“我想看看你们的蜜蜂。

   我家院里有四棵大棕榈树,上面聚集着蜜蜂。

我跑上台阶,喊道:

“妈,有一个人在院子里,他说想看看蜜蜂。

”妈妈走出来,上下打量着他,极不友善地问:

“你要干吗?

”“我想看看你们的蜜蜂。

谢谢您,太太。

”他讲得极缓慢而清晰,仿佛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

   他和我,蹲在棕榈树下一块儿看着蜜蜂。

我说:

“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先生?

”“我是诗人。

你也是个诗人。

你喜欢妈妈吗?

”“她不打我的时候,喜欢。

”他站起身来,从裤兜里掏出一张纸片:

“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伟大的诗篇。

我打算卖给你,只要四分钱。

   我跑进屋:

“妈,你想花四分钱买一首诗吗?

”“你听着,告诉那个家伙,赶快出去。

   我对诗人说:

“妈妈说她没有四分钱。

”“这就是诗人的遭遇。

”他好像并不介意。

“像你这样到处转悠着卖诗倒挺有意思。

有很多人买吗?

”“从来没人买过。

”“那你为什么还要四处转悠?

”“这样我就可以看到许多东西,我还一直希望遇到别的诗人。

”“你真的认为我是个诗人吗?

”我问。

“你像我一样有才华。

”他走了。

我祈祷能再见到他。

   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街的拐弯处又见到了他。

“我已经等你很久了。

”“卖掉诗了吗?

”他摇摇头,说:

“我院里有棵挺好的芒果树。

现在芒果都熟透了,红彤彤的,果汁又多又甜。

我等你是想请你去吃芒果。

   诗人住在一间小棚屋里,家具很少,显得很冷清。

院子里绿茵茵的,还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

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又多又甜,我一连吃了六个。

橘黄色的芒果汁从嘴角流到下巴上,我的衬衫也染上了果汁。

   回到家后,妈妈很气愤:

“你窜到哪儿疯去啦?

去,给我拿根鞭子来!

”我从家里逃出来,发誓再也不回去了。

   我气极了,跑到了诗人家。

他说:

“别哭啦,咱们一块去散散步吧!

”我们散了步,还躺在草坪上看星星,他让我猜那些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如此骄傲和愉快,我的气愤一扫而光。

   忽然,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

“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诗人说:

“已经四十多年啦,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警察无趣地走了。

   从此,我和诗人总是一起去散步,看星星。

   一天,诗人对我说:

“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

我正在写一首诗,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

我已经写了五年啦。

每月只写一行,再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

”“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

”他仰起头看着天空:

“往昔深邃而奇妙。

”“是行很美的诗。

”“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体会感受全部倾注到这行诗句中去,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篇。

”我惊叹道:

“等写完了最伟大的诗,你就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吧?

”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我觉得诗人在一天天衰老下去。

一天,我到小房子里去看望他,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么苍老、虚弱。

他说:

“诗写得不太顺利。

”我敏锐地感觉到了什么,泪水突然涌了出来。

他挣扎着坐起来,让我坐到他的膝盖上,看着我的眼睛说:

“嗯,你也看出来了,我一直说你具有诗人的眼光。

”他看上去并不难过,把我搂到瘦削的胸前:

“想听我再给你讲一件有趣的事吗?

”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给你讲完,你要答应我马上回家,再也不要来看我了,好吗?

”我点点头。

“很好。

现在听我讲,以前我给你讲过的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

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的最有趣的事?

   他的声音中断了。

   不久,诗人的小房子被扒掉了。

芒果树也被砍倒了。

诗人好像从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

(摘自奈保尔《米格尔街》,花城出版社)

(1)米格尔街的人是“好客”的,但“妈妈”为什么对诗人“极不友善”?

(2)诗人“讲得极缓慢而清晰,仿佛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一方面表明他使用语言________,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物质生活上的________。

当警察问:

“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诗人答非所问,说:

“已经四十多年啦,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诗人四十多年都在思考的问题是________。

(3)诗人最后对“我”说:

“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

”出人意料,但为什么又是合情合理的?

(4)小说中,诗人为什么和“我”成为了好朋友?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

(1)因为诗人说想看看蜜蜂,这让“妈妈”觉得很诡异,难以理解(或让“妈妈”产生了警惕、提防心理)。

“看蜜蜂”属于闲情逸致,与这里的贫困生活格格不入。

(2)非常严谨(字斟句酌、谨慎、爱推敲);贫困;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

(3)①诗人因沉迷诗歌而一生穷困潦倒;②诗人和“我”是朋友,善良的他不希望“我”重蹈他的人生之路。

(4)①从诗人的角度,诗人孤独,渴望交流分享与情感慰藉;举例略。

②从“我”的角度,“我”是一个小孩,保有童真和诗性,能同情、理解诗人的遭遇与情感,能和诗人精神相通;举例略。

【解析】【分析】

(1)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诗人来我家的目的是“想看看蜜蜂”,我们这里的住户都很贫困,没有闲情逸致去看蜜蜂,因此诗人的目的让“妈妈”觉得很奇怪,产生了警惕和提防心理。

因此妈妈对诗人“极不友善”

(2)这句话描述了诗人讲话的状态,表现他每说一句话都字斟句酌,为人非常严谨,这与他诗人的身份相符;“仿佛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连他说话都让我和金钱相联系,可见他生活的贫困;结合诗人的生活状态来分析,他用了四十年来思考的是:

人为什么活着,但他一直还没有弄明白。

意思对即可.

(3)结合前文内容分析,“我正在写一首诗,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我已经写了五年啦.每月只写一行,再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可以看出诗人有宏大的志向,但临死前却说这一切都是假的,是因为这正是他一直不明白的地方: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写诗却会一生穷困潦倒?

再结合前文内容来看,诗人已把我当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临死前说出这样的话,是真诚的希望我不要重走他的人生之路.这一切都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合情合理。

(4)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诗人和“我”两个角度来分别进行分析。

 从诗人的角度,诗人孤独,渴望交流分享与情感慰藉,但这个世界没有人能理解他。

如他要看蜜蜂我妈妈对他极不友善,他的诗没人买,得不到承认,连四分钱都没人买等;从“我”的角度分析,“我”是一个孩保有童真和诗性,能同情、理解诗人的遭遇与情感,这从我能和诗人一起看蜜蜂,到诗人家里吃芒果,和诗人一起看星星,能够分享诗人的秘密和喜怒哀乐可以看出。

  

故答案为:

⑴因为诗人说想看看蜜蜂,这让“妈妈”觉得很诡异,难以理解(或让“妈妈”产生了警惕、提防心理)。

“看蜜蜂”属于闲情逸致,与这里的贫困生活格格不入。

⑵非常严谨(字斟句酌、谨慎、爱推敲) 贫困 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

⑶①诗人因沉迷诗歌而一生穷困潦倒;②诗人和“我”是朋友,善良的他不希望“我”重蹈他的人生之路。

⑷①从诗人的角度,诗人孤独,渴望交流分享与情感慰藉;举例略。

②从“我”的角度,“我”是一个小孩,保有童真和诗性,能同情、理解诗人的遭遇与情感,能和诗人精神相通;举例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句子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艺术的能力。

小说的结尾有这几种形式:

①出人意料式;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③补叙式;④卒章显志式;⑤令人感伤式;⑥大团圆式。

此结尾属于补叙式。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①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②“娘?

”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今天是大集。

”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③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我熟悉这棵白菜。

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

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

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

“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④去集市的路上。

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

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

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

“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

”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⑤终于挨到了集上。

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

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

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

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

“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⑥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

“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

母亲转回头批评我:

“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

我十分恼火,便刺她:

“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

”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

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

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

“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也没算清,对我说:

“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

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

”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

”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

”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

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⑦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

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

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

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⑧“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⑨这是我看到的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2)第①段刻画了母亲的形象,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3)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4)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的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1)“狂”主要表现在:

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母亲要“我”算账时,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2)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3)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4)“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5)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解析】

(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围绕“白菜”来分析提炼。

先写“我”对“白菜”的“狂”,后写“我”对老太太和母亲的“狂”。

(2)应重点抓住“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3)人物描写往往为塑造人物的形象服务,文中对母亲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母亲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

(4)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多方位地感悟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5)可抓住文章第五段中的“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和“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来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

故答案为:

(1)“狂”主要表现在:

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母亲要“我”算账时,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2)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3)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4)“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5)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和分析题目含义。

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辨析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形象或情感态度。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4)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及情感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5)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

做题时应该注意,全面的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及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把握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所寄托的用意。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经典的主题阅读

【经典渐行渐远】

   有人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在“快餐文化”目益盛行的今天,现代人已经无暇顾及经典,如果不把经典改头换面包装得面目全非,是不会有人看的。

于是乎“三国”被水煮,“西游”被大话,经典阅读已渐行渐远。

那么置身于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置身于物欲横流、奢华浮躁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我是指经典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不屑地说: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看那些书,真是老土。

”仿佛阅读经典,是遥远的事情,与我们现代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因其全新的传播方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认为:

“读书或者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对人们思维的系统性和语言表达有很多好处,依赖网络快速浏览或仅看画面反而会起反作用,从而导致表达上的困难。

   卡尔维诺说:

“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就是说,它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读者会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主题情感,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力。

   杨叔子院长说:

“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说,阅读经典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

【人民日报评论】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概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获取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是什么?

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们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

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

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