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2155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

第五八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一课时  认识人民币

(一)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1元=10角,1角=10分。

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 

2.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教学准备:

 教具:

人民币教具、课件。

 学具:

人民币学具。

 

五、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由主题图引入教学:

 

教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张图片。

请你们认真观察

看看图片里的主人公都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汇报发现。

 

学生1:

第一张图片的主人公在购买文具。

 

学生2:

第二张图片的主人公在拿钱买票。

 

学生3:

第三张图片的主人公在拿钱买报纸。

 

学生4:

第四张图片的主人公在往储蓄罐里存钱。

 

教师: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钱,钱有什么作用呢?

生活中哪些地方还会用到钱?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到过钱,体会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介绍人民币。

 

教师:

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

人民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

我们要爱惜它,不能乱折人民币或者在人民币上乱画。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初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教师: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人民币,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将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同组的同学听,看谁认得多,认得准。

 

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人民币,教师及时补充。

如果有不认识的人民币,请小组的其他成员帮忙识别。

 教师:

识别人民币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可以从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来识别。

 

对于人民币上的繁体字,如壹、贰、伍等,教师应给予指导,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深化知识。

 

教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人民币,看看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汇报交流。

 

学生1:

按之地分,硬币分一类,纸币分一类。

 

学生2:

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

 

学生3:

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

 …… 

在学生汇报完不同的分法后,教师应适时总结:

像这样将人民币分为元、角、分三类,这是按照人民币的单位来分的。

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相等的,1角和5角也是如此。

 

3、认识进率,系统认识。

 

(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

 

教师:

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现在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愿意吗?

 

教师(出示一张5角的纸币):

请你用1角纸币来还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

 

教师(出示一张1元的纸币):

如果你用1角的硬币跟老师换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个1角的硬币。

(板书:

1元=10角)

教师:

还是换老师的1元,请你任选角币来换,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个硬币。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师总结:

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换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

 

(2)角和分之间的进率 

教师:

知道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谁能试着猜猜角和分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

1角=10分。

 

教师:

老师手中有1角,可以怎么换?

 

学生动手操作,用硬币进行换钱的游戏。

在知道1角可以换10个1分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换成5个2分、2个5分、8个1分和1个2分等,由此加深对“1角=10分”的认识。

 

(3)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师:

有了刚才的分析,你能正确地完成下面的“换一换”吗(呈现下面的练习)?

 

5元=( )角   7角=( )分   30分=( )角   20角=( )元 

(三)应用拓展:

 1、“选钱、摆钱”活动 

教师:

首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商品的价格(1元6角、6角9分、2元5角、3元2角),再从学具中选出合适的人民币摆出这些钱数,小组内同学互相介绍自己所选的人民币,相互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摆出这些钱数的,介绍经验。

 

教师总结:

看来先找大单位再找小单位或先找小单位再找大单位的有序方法有效。

 

教师:

生活中还有很多商品的价格是这样的(呈现32元、64元、95元、120元等价格) 

 

第二课时  认识人民币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

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2元、5元、l0元、50元、100元人民币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

你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面值吗?

两人小组互相说悄悄话,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人民币。

     

2.教学例4 

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表示出来,然后填在书上。

     

(1)l张5元可以换几张1元?

     

(2)1张l0元可以换几张l元?

 

(3)l张2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4)1张50元可以换几张l0元?

     

(5)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6)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50元?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4页“做一做”。

 

2.课本第55页第5题。

 

3.第56页第6、7题。

 

 

 

 

 

第三课时  简单的计算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具准备 

例5、例6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挂图,提问:

“这是几元几角?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l元2角,接着问:

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

1元2角是多少角?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试回答后,教师说明:

1元是10角,l元2角就是l0角加2角等于12角。

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知道什么?

说一说问题是什么?

怎么解决?

 5角+8角是几角?

 (5角+8角=13角) 

教师问:

还可以怎样表示13角?

教师板书:

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6第二小题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

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强调:

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7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

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三第1、2、3题。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简单的计算

(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具准备 例7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互动新授 

教学例7 

出示例7主题图。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观察,汇报。

 

“正好”的意思是两本杂志加起来的价格等于13元,既不能比13元少,也不能比13元多。

 

那我们该怎样从4本杂志中选出2本来呢?

 讨论,交流,汇报。

 组织看书中方案。

 引导比较哪种更好。

 

一共找出几种?

 5+8=13   6+7=13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第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数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投影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出示口算卡)

3+2=7+5=9-4=

8-2=5+5=3+5=

2、摆小棒计算并叙述计算方法。

2+7=

引导学生说出:

2+7就是2个一加7个一,得9个一,也就是9,所以2+7=9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

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例1中“20+10”。

⑴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

⑵反馈练习

①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②让学生自己编几道整十数加整十数的题,并叙述计算方法,算出结果。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⑴“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4=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25+2=

(1)25用小棒怎样摆?

图示

⑵在单根小棒旁边再摆2根小棒,表示25+2(渗透相同数位对齐的思想)图示

⑶归纳算法。

引导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分组讨论25+2的计算方法。

⑷反馈练习:

5+3=92+6=35+3=87+1=

并说一说口算步骤。

⑸想一想:

2+34=

⑹反馈练习:

65+2=6+69=2+65=69+6=

2、教学例1。

⑴出示算式:

25+20=

启发学生动手摆一摆,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计算?

⑵图示:

⑶引导学生总结算法:

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5+20=45。

⑷如果把25和20交换位置,你会做吗?

板书20+25=

引导学生归纳:

还是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0+25=45

⑸反馈练习:

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3、引导学生对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明确:

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数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

即“相同位数的数才能相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相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以及进位的进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棒、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6=20+15=31+5=

学生完成后,师生分析每一组算式的不同点。

2、引入新课:

在刚才的练习中,31+5你是怎样想的?

24+2呢?

(强调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如果把“24+2”改成“24+9”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学生操作,形成表象。

⑴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桌上用小棒摆出24+9(左边放两捆小棒和4根小棒,右边放9根小棒)

⑵想一想: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启发:

要把两部分小棒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根,应该怎样做?

⑶说一说: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同学再摆一摆,边摆边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师生交流,归纳算法。

⑴抽象:

请两名同学分别向大家说一说操作过程,教师依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演示。

使学生对“个位数先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的算理形成表象。

⑵归纳:

根据演示图,你能说说口算24+9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完成24+9的计算过程。

学生在书上把例题补充完整。

⑶小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个位数相加,再用得到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或者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和余下的一位数相加。

3、反馈练习。

⑴35+5=63+8=

同桌互相说说口算过程,然后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填上答案。

⑵5+35=8+63=

先让学生联系本课的知识议一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一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把个位数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与整十数相加。

⑶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教师巡视。

(三)全课小结

教师放手让学生谈谈收获,引导学生找出本课和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

教师在课题上补充“进位”两字。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9-6=30+2=8+51=50-20=

2、口答:

⑴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50+()

⑵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8=8+()

3、摆小棒算一算。

30+(7-2)=70-4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

(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

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⑴出示35-2。

指到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⑵引导学生总结:

35-2,就是从35根小棒中去掉2根,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合起来,结果是33根。

⑶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135分成3个十和5个一。

②先算5-2=3(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30+3=33(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

⑷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2题。

3、出示“35-20”。

⑴学生摆小棒计算35-20,边摆边口述。

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

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把整十数相减,然后再加上各位上的数。

⑵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①把35分成30和5

②先算30-20=10(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10+5=15(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⑶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

先算30-20=10,再算10+5=15,所以35-20=15。

⑷反馈练习:

“做一做”,注意叙述计算方法。

4、比较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例1的两题,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

准备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7=20+4=35-3=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设疑导入:

引入:

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

教师出示例题。

(板书:

36-8=)

⑵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怎么想的?

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⑶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

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

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

⑷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

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

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

(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3、看教科书:

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

退位)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小括号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1、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3、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17-8=5+4=8+4=5+6=11-4=

2。

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

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

如何列算式呢?

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1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2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3样列算式呢?

板书:

“10-2-3=”“10-(2+3)=”

第一种算法:

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

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

板书课题:

“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10-(2+3)=

4引导学生计算。

10-2-3=先算10-2=8,再算8-3=5。

(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

(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

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

“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板书)

教师指出:

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连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

(二)新知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呢?

讨论

汇报板书6+6+6=18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

说自己的想法。

5、拓展应用课本第7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八课时连减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减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昨天的三个小朋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新知

出示课本主题图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可以装满几袋呢?

是不是能全部装完?

讨论交流。

汇报板书每次都减去9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减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

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28-9-9-9=1

说明什么呢?

5、验证做法

我想知道这样做对吗,可以怎样验证呢?

小组讨论。

9+9+9+1=28

6、拓展应用课本第7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第七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找规律

(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找出图中规律。

2、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1、主题挂图、格子条、三角形条。

2、三角形、正方形、圆柱、正方体若干个。

3、学生每人配套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

学校买来红、黄两种颜色的灯笼布置学校,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

请你想想办法,看怎样排这些灯笼最漂亮。

学生可能会把灯笼红的排一排,黄的排一排。

也可能会把红的黄的交错排。

教师:

大家排的都很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布置好了,同学们在学校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