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550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docx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

【篇一: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

47.中...1.人文始祖--“三皇”

2.文明之祖--黄帝

3.功德如开的唐尧王

4.仁孝开明的虞舜帝

5.治水英雄大禹王

6.商汤王伐桀爱民

7.姜太分扶周灭商

8.郑庄公黄泉见母

9.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

10.晋文公定国安邦

11.晏婴雄辨东方

12.东方“兵圣”--孙武

13.孙叔敖清廉为民

14.子产治国“宽猛相济”

15.至圣先师--孔子

16.孔门圣勇--子路

17.曾参孝行传千古

18.烛之武说退秦兵

19.弦高智退秦兵

20.豫让为知己者死

21.商鞅变法垂青史

22.孙膑智斗宠涓显英才

23.屈原以身殉国

24.伯乐相千里马

25.墨子为民兴利除害

26.东方”亚圣”--孟子

27.中华医学鼻祖--扁鹊

28.信陵君义勇闻天下

29.治水川主--李冰

30.汉朝开国勋臣--张良

31.千古第一名将--韩信

32.缇萦舍生为父伸冤

33.中华战神--霍去病

34.司马迁隐忍不死写《史记》

35.和平使者--张骞

36.苏武杖节牧羊

37.昭君出塞为民族

38.马援--马革裹尸军人魂

39.班超投笔从戎建功业

40.张衡才高德勋

41.中华神医--华佗

42.关羽义勇倾三国

43.诸葛亮忠公体国

44.立志收复失土的传奇英雄--祖逖

45.田园诗人--陶渊明

46.领先世界的数学家--祖冲之

47.中华药王--孙思邈

48.代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49.千古明君--唐太宗

50.民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51.“诗仙”--李白

52.“诗圣”--杜甫

53.唐朝明将郭子仪

54.忧国忧民的廉吏--范仲淹

55.刚正无私的包青天

56.岳飞精忠报国

57.捍卫统一的陆放翁

58.英雄词人--辛弃疾

59.丹心永存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60.元代杰出的政治家--耶律楚材

61.郑和七次下西洋

62.千古忠烈--于谦

63.刚正爱民的清官--海瑞

64.中华医圣--李时珍

65.抗倭名将--郑成功

66.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

67.民族英雄--郑成功

68.爱民重民的劲吏--林则徐

69.台湾衙任巡抚--刘铭传

70.平民教育家--武训

71.海军名将--邓世昌

72.维新志士--谭嗣同

73.为共和牺牲的第一人--陆皓东

74.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75.护国名将--蔡锷

76.林觉民舍小家报国

【篇二: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

【图语:

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

出生于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出身齐国贵族、将门之后,孙凭之子,孙书之孙。

孙子的曾祖父田无宇,颇有勇力,官至“上大夫”。

孙武的祖先名为妫满,被周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故以陈为氏。

后来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陈完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陈完在齐国定居后,改陈氏为田氏,故又称为田完。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即孙武的祖父),为了齐国大夫,因为在伐莒(今山东莒县)的战斗中有功,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他作为采邑,并赐姓孙氏。

后来,齐国四姓之乱”后,孙子的父亲带著全家逃到南方的吴国。

此时,孙武还不到20岁,跟著父亲过著亦耕亦读的田园生活。

孙武年轻时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终于著成兵法十三篇,这就是今天流传的《孙子兵法》。

约西元前517年,孙武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婿,自此成为莫逆之交。

《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

伍子婿原是楚国的名臣,西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

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

孙武结识伍子婿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

不久伍子婿与吴公子光结为好友。

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

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伍子婿推荐的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阖闾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使吴国摆脱长期以来受楚国欺凌的处境,成为一个与中原各国平等的强国,因此阖闾求贤若渴。

他礼贤下士,任用伍子婿等一批贤臣,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迷女色,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伍子婿深知吴王阖闾的包袱和对人才的渴望,也了解孙武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才能,于是向吴王多次举荐孙武。

吴王决定召见孙武。

经过与孙武交谈和对他的考验,吴王最终决定重用孙武,任命其为上将军。

孙武的军事生涯也就此开始了。

孙武献上其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

吴王阖闾阅后大为赏识,却因孙武只是一介草民,对其能力半信半疑,便要孙武展现其练兵之法给他看,以确定孙武的才能。

吴王挑选了180名宫女接受孙武训练,并由两名爱妃负责卒长之职。

刚开始,纵使孙武「三令五申」重复表明会执行军法,众宫女不理孙武的号令,于是孙武将作为卒长的两名吴王爱妃斩首,即使吴王阻止亦不理会。

于是众宫女即时严肃起来,对军令绝对依从。

吴王看到了孙武斩杀自己的爱妃非常生气,又知道他是在立军威,所以,认为牺牲两名爱妃换取一位奇才是绝对值得的,便拜孙武为上将军《三军(左、中、右军)最高统帅》。

西元前512年,孙武刚任将军便帮助吴王消灭楚国的两个保护国钟吾国及徐国,吴王想乘胜进攻楚国,但孙武制止,认为吴军已疲惫,不宜再战,于是吴王引兵回国,由此可看出孙武的冷静思考。

不久,伍子婿提出「疲楚误楚」之略,轮番骚扰楚国达六年,使楚军认为吴国只敢骚扰,不敢进攻,放松了警惕。

西元前506年,楚国进犯吴国的保护国蔡国,蔡国求救于吴,唐国也愤怒于楚国,帮助吴国进攻楚国。

吴王倾国之力,阖闾亲率其弟夫概、伍子婿、孙武和伯嚭等统率3万吴军奇袭楚国。

孙武认为兵贵神速,所以率领3500精兵采取迂回战略,避实击虚,在蔡、唐两国协助下,夺下了楚国北部三个险隘,进抵汉水东岸。

此时楚昭王大惊,派出囊瓦、沉尹戍率兵抵抗吴军。

沉尹戍建议囊瓦率主力拖延吴军,自己率兵往方城迂回至吴军侧后,截其退路,封锁三个险隘,再前后夹击吴军,消灭他们,本来这条计策可以成功打败吴军,拯救危急的楚国,但囊瓦受到部下挑拨怂恿,在沉尹戍往方城后改变策略,渡过汉水,不等沉尹戍包抄吴军侧后,就发动攻击。

孙武见其渡过汉水攻击,佯装后退,退到大别山,楚军在吴军后退时连战数场,皆败,楚军士气不断下降,疲惫不堪。

孙武见楚军陷于被动,于柏举与楚军决战,阖闾之弟夫概进谏:

「囊瓦不受楚人支持,楚军必不愿死战,不如先以小部队进攻,使楚军溃乱,再投入主力攻击,必定大胜。

」但阖闾谨慎,不敢用此计,夫概就私下领五千士兵进攻楚军,楚军果然溃乱,阖闾就投入主力攻击,楚军溃败,囊瓦逃奔郑国。

吴军发动战略追击,于柏举西南的清发水重创楚军残部。

再追囊瓦军残部。

吴军再与沉尹戍部队交战,激烈战斗后楚军大败,沉尹戍伤重而死。

其后吴楚于麦城之战再大败楚军,至此吴军五战五胜,成功消灭楚国,吴军于柏举之战十日后攻陷郢都。

吴军攻陷郢都后屠城,楚国军民死伤十万以上,楚昭王逃奔至随国。

孙武以3万吴军大败20万楚军,攻灭了强楚,一战成名,震惊中原诸国。

其后楚大夫申包婿求救于秦,秦哀公派出500乘兵车攻打吴军,秦楚联军击败吴军,吴国本土又发生内乱,吴军就被逼返回吴国,楚国才免于灭国之难。

吴国因秦国干预,及越国偷袭,被逼撤军,但是已使楚国元气大伤,不能威胁吴国。

西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作战中受伤身亡,其子夫差继位,孙武及伍子婿帮助治国练兵,并助夫差大败勾践,报仇雪恨。

当时齐国君臣不睦、齐悼公被杀、新君初立,国内形势一片混乱。

得知这一情况,夫差决定出兵攻齐。

于是夫差率军北上会合鲁军,于五月攻克齐国博城(今山东泰安西南),二十五日进攻嬴地(今山东莱芜西北)。

二十七日,吴齐两军在艾陵交战,吴军大胜,斩杀齐军甲士3000多人,俘虏齐军主帅,缴获革车800乘。

此役奠定了吴国霸主的地位。

西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等诸侯王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

吴国取代晋国成为了新的霸主。

孙武对此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虽然孙武助吴国称霸,但夫差在称霸后开始变得骄傲,并将伍子婿杀死。

《东周列国志》载:

「孙子之才,彰于伍员,法行二嫔,威振之军,御众如一,料敌若神,大伸于楚;小挫于秦。

智非偏拙,谋不尽行;不受爵禄,知亡知存。

身出道显,身去名成;书十三篇,兵家所尊」。

史书中对孙武的后期生活并无记载,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后人对孙武晚年的说法中,其中一种说法为孙武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于是退隐江湖,并以其战争经验改良孙子兵法,使之成为一代巨著;另一种说法为孙武在伍子婿被杀后不久,亦被吴王处死。

《东周列国志》载:

「孙武不愿居官,固请还山……遂飘然而去」《越绝书》载:

「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

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孙武之子孙明被吴王封为富春侯,是为富春孙氏之始。

孙武墓在苏州城北陆墓。

孙武-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并不是因为他“西破疆楚”、“北威齐晋”的战功,而是他留下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全书将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十三篇加以论述。

各篇既能独立城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相衔,浑然一体,所以古人说:

“其义各主于题篇之名,未尝犯滥而为言也。

”《孙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

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著,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例如:

孙武主张“慎战”。

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

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

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若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

…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

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

甯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

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

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

“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著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

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

“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孙武-自创拳法孙武传说某一严冬时分,孙武围著书房,一边踱著步,一边舒展著筋骨。

转到屋后,几株梅树吸引了他的注意。

满树的梅花竞相绽放,在凛冽的寒风中毫无怯意,枝干刚劲盘曲如同虬龙。

孙武在树前站立良久,静心观赏。

忽然,一阵寒风袭来,枝干摇曳,如虬龙飞舞;继之,落英纷纷,令人视之迷离。

孙武略有所悟,模拟著梅枝、梅花的形态,活动著四肢……等孙武回到书房,感觉神定气清,浑身舒服。

第二天,第三天……一连几天,孙武看书看累了,必定到梅树林中模仿梅枝、树花的形态锻炼一会儿。

时间一长,孙武就想,梅花耐寒之物,在百花凋零的寒风中独自开放,其不畏严寒的品质让人叹服。

且梅花有密有疏,有虚有实;枝干遒劲,重心扎实,整株梅树刚柔相济,互相为用,有轻有重,有动有静。

动则如猛虎,势不可当;静则如淑女,柔中寓刚。

孙武想,这些多麽像我们齐国的技击之术啊。

技击是齐国人尊崇和擅长的一种搏击之术。

齐国的技击阴(指隐秘的招术)阳(指显见的技巧)穿插更替,招式虚虚实实,明暗多变。

齐人就是靠这种高超的技击之术,发挥短兵相接,单兵作战,以巧取胜的优势,在诸候争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

孙武想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

他决定根据齐人的技击之术,结合梅树、梅花的形态变化,创造一种用于强身健体、攻敌致胜的拳法套路。

至于这套拳法的名字,就叫它梅花拳吧。

孙武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终于创造出了一套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借力发力,变化多端的梅花拳法。

孙武创造的梅花拳法讲究六合,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

内三合为: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上下相随,内外一致,姿势舒展,动作优美。

整套拳路既有阳刚之美,更具有以柔克刚的特点。

其进攻,有排山倒海之势;其防御,则缩身,舒气,四肢放松,如猫之小憩。

孙武梅花拳非常注重虚实结合。

讲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能而亦之不能,用而亦之不用”;避实去虚,取本舍末,取近舍远,借势发招,乘虚而入。

这些道理孙武后来无不体现在其所著兵书中。

孙武梅花拳还讲究灵活多变。

在实际交手中,随机应变,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随其变而变,灵活机动。

不用拙劲、僵力,变化多端,使对手不知所措。

孙武梅花拳还讲究占领先机,打主动仗。

对手拳未到,自己的招式先到,使对手的招式未发出就失去作用。

或者击对手于半途之中,使对手的招式半途而废。

所谓“彼不动,我不动;彼一动,我先动。

另外,孙武梅花拳还十分强调以智取胜,即“遇强智取,遇弱力擒。

”与对手交锋,先审其技,察其力。

对手强,则示之弱,使其骄傲大意。

然后乘对手稍一懈怠,奋力一击。

为避开对手的锋芒,宁可舍近打远,舍直走曲,袭击其左右侧或背后,直到击中其要害。

对手弱,则猛冲猛打,步步紧逼,如疾风暴雨,有雷霆万钧之势,使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后来,孙武在梅花拳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器械,又创造出了梅花刀、梅花枪、梅花剑等器械搏击套路。

孙武祠,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城西北,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

该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关帝庙大殿为主体,内含4个融古代与现代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仿宋式四合院。

南宋大殿位于广饶县城西北隅,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为“关帝庙”。

原庙址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76米,有春秋阁、三义堂、戏楼及东西厢房等建筑,现仅存大殿一座,系关帝庙主体部分。

这座大殿保持了宋代建筑特有的风格,系研究我国中古时期木构建筑的珍贵资料。

建国后此大殿维修过两次,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典式北方院落,城府套作森严整饬。

正门座北朝南,为庑殿式建筑,大门内为孙武祠的南院,院山门洞内有一壁刻,系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维衍撰写的《孙武故里考简记》,上称根据《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等诸多典籍的记载及专家学者的勘察考证,确定孙武故里即在齐国古乐安城,乃今日之广饶县,“兵法千载,荣光乡里”。

院落正中矗立著一尊汉白玉孙武雕像,高3米,身佩宝剑,手持兵书,昂首挺胸,睿目远眺。

两边厢房为卷棚式仿古建筑。

南院与北院由一歇山式仿宋门庭相通。

摘自中国宗教神明沈平山著

【篇三:

古人质疑圣贤的例子】

【图语:

老子出关图】

老子是春秋著名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叫老聃,号为老子。

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周文王时为西伯,做过守藏室史,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学问很大,周武王时,迁为柱下史,昭王时,辞官归隐,驾青牛西游出涵谷关。

道教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太上道祖、或称老君爷、无极老祖、三清道祖、无极至尊、无极圣祖或称李老君等。

李氏,原为理姓,因世代掌管司法的「大理官」,因官得姓,至商纣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与子理利贞逃难,食木子〔树子〕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为李。

李利贞娶了陈国契和氏女,家于苦县。

因之鹿邑成了中国头号大姓—李姓发源地。

据《元和姓纂》称:

李利贞十一世孙是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道书上说他在遥远的不可想像的年代里,经过八十一万岁,托胎于玄妙玉女体内,母亲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怀孕八十一年之久,于公元前六零四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降生于楚苦县历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流星园中,依在李树下,剖开左腋生下了他,生下来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童子,故名老子。

諡曰聃。

据志载,西元前571年,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

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馀言。

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

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

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老子不仅学问渊博,见识更是博古知今,通礼乐、明道德。

孔子还曾经专诚拜访他,向他请教有关为人处世与做学问的道理。

孔子听后,非常称赞他。

老子看到当时世局纷乱,地运西走,就辞去官职,往西方去隐居。

在中国陕西终南山北麓,有处著名的楼观台,据传这里是太上老君老子说经处。

楼观台依山带水,风景秀丽,素有“洞天福地”之称,为道教圣地。

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周朝涵谷关的“门官儿”尹喜在此结草为楼,用来观测天体,叫做“草楼观”。

有一天尹喜看见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要从这里经过。

不久,果然老子西游入关,尹喜便将老子迎入草楼,敬为上宾,并请老子写部书,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于是老子写了《道德经》上下两篇,共计五千馀言,今日我们还得感谢守将尹喜,才有《道德经》这本书可读。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抬出老子为祖师爷,并尊其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历史上的老子,由人成了神。

老子成神以后,受到了历代的广泛崇拜,在唐朝则登峰造极。

李家天子为抬高自己的门第,硬与李老君攀亲续谱,让一千年前的老子作了自己的老租宗,封其为“玄元皇帝”。

道教差不多成了唐朝的国教,盛极一世。

李皇帝在老子家乡河南修了占地八百亩,规模巨大的太清宫,以祀老君,今尚存大殿,为清时重修。

殿中神翕上供有丈余老君金饰神像,两旁为他的两大弟子:

南华真人(庄子)和无上真人(尹喜)。

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老子在书中认为宇宙事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他把它称为「道」或「无」。

揭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长生久视」等精妙哲理,是道教教理,教义的根源。

老子是第一个有系统论述宇宙起源的人,他把「道」视为宇宙本体,这种把「道」做为宇宙本源称谓的说法,为后人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哲学上的重要典范。

东汉末的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是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因此老子就名正言顺成为道教的始祖,而张道陵则被奉为教主。

太上老君于云台山开太一宗,其继承大宗师次第如下:

第一代大宗师太上老君。

第二代王君。

第三代章震。

第四代若士。

第五代李元君。

第六代张道陵。

(太上老君于云山授法于张道陵,张道陵为第六代大宗师)第七代张申,第八代李仲春。

第九代李少君。

第十代栾巴。

第十一代阴长生。

第十二代张景霄。

第十三代刘冯。

第十四代刘政。

第十五代孙博。

第十六代元放。

第十七代介象。

第十八代李延。

第十九代刘景。

第二十代东海郭延。

第二十一代灵寿光。

第二十二代何述。

第二十三代罗先期。

第二十四代甘孝先。

第二十五代石帆公。

第二十六代宫户。

第二十七代施存。

第二十八代葛玄。

第二十九代尹思。

第三十代尹轨。

第三十一代女仙樊忠和。

第三十二代女仙李元一。

第三十三代刘纲。

第三十四代张秦。

第三十五代王列。

第三十六代许逊。

第三十七代郑思远。

第三十八代李淳风。

第三十九代李惠举。

第四十代李保真。

第四十一代林通元。

第四十二代李弘。

第四十三代林逢春。

第四十四代孟钦。

第四十五代何子明。

第四十六代黄元吉。

第四十七代黄金榜字黄史(道号赤苍子)」。

摘自中国宗教神明沈平山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