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3622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

时量:

120分出题人:

李鸿雁

班级:

姓名: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透视李约瑟难题:

呼唤创新文化

梁启东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在迅速崛起。

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

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

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

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

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的环境。

不论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

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节选自2017年7月25日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

B.

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

C.

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D.

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指明了方向。

B.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因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生发。

C.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系。

D.

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约瑟难题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

B.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C.

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

D.

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

夫坐在了泪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

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打开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

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

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恰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于粽子。

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

,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

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既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高度,来聆听一条河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为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分)

6.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分)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

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

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来源:

]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

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

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

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

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

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

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

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起来。

9.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

幼走马击剑,好兵略。

举万历七年武乡试。

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

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

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

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

明年再出,亦有功。

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

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

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

倭据东番。

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

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

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

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

四十四年,倭犯福建。

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

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

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

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

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

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

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

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

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

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

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

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

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有容热爱军事。

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

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

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

朗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

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2)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

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幽居

【宋】张咏

落花时节掩关初,请绝江城旧酒徒。

满屋烟霞春睡足,一溪风雨夜灯孤。

易中有象闲消息,身外无求免叹吁。

多谢岩僧频见访,欲回流水又踟蹰。

14.

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首联中落花时节点名时间,江城点明居住的地点,加上掩关绝酒徒的行为,写出诗人选择了一种清静安闲的生活。

B.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不如意的经历比作来袭的风雨,虽只有孤灯相伴,但并不妨碍酣眠,他相信酣眠醒来必是满屋绚烂的阳光。

C.

颈联写到《易经》的卦象显示着不能为官的征兆,而诗人并不为此唉声叹气,表达了他无欲无求的心理,这符合他避世隐居的消极心态。

D.

尾联写生活中有岩僧频频造访,和首联绝酒徒相呼应,看来前后矛盾,其实与刘禹锡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的意思近似。

E.

本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全诗又遵循韵律特点,用的是平声韵,可以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七言律诗。

15.本诗题目为幽居,幽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诗经·氓》中写在男女两人商量婚嫁时,氓的坏脾气已有所显露的句子是:

(2)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深情地表达对远行朋友的无限牵挂的句子是:

第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被追捧。

每年的旅游旺季,均有多艘邮轮途经香港却过门不入,是因为香港没有一个可容纳巨大邮轮的码头。

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

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3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

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为倡导清廉风气,使干部职工都能洁身自好,该银行组织全体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美国同八个亚太国家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达成一致,该协议减少了成员国之间商品与服务关税及其他门槛。

B.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撰写了一份近30多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并直呈教育部。

C.我们的很多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决定着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

D.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公平竞争。

19、下列交际语言最为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

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

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

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乐意。

D.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

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5个字。

(6分)

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的,___

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正面的标签,___

_

,并被赋予一切优良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反面标签,那么他就会被消极的光圈笼罩着,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

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

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月考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答案】1.

A2.

B3.

D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B项,因果颠倒,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是果,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是因;

C项,偷换概念,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而非英国;D项,以偏概全,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除了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

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还有很多其它原因。

2.

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