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817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docx

手把手教你做演讲手势

手势

不管是在演讲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与工作的交流沟通中,手掌的运用是最普及、最常见、最频繁的,它是手势语的主角和态势语的重头戏。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掌握与熟练运用。

手掌手势的基本要领:

拇指张开,其余四指自然并拢微曲,手臂(手臂分为三段:

上臂、前臂与手)根据手掌的位置而灵活变化。

本博主在30年的演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常用的手掌动作,共有以下11种:

(1)伸手(手心向上,前臂略直,手掌向前平伸)——表示请求、交流、许诺、谦逊、承认、赞美、希望、欢迎、诚实等意思。

伸手训练:

“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一些呢?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抬手(手心向上,手臂微曲,手掌与肩齐高)——表示号召、唤起、祈求、激动、愤怒、强调等。

抬手训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给人民当牛做马的人,人民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3)举手(五指朝天,前臂垂直,手掌举至头部)——表示行动、肯定、激昂、动情、歌颂等

举手训练: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生命的真谛在于创造!

”“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

(4)挥手(手臂向前,手掌向上挥动)——表示激励、鼓动、号召、呼吁、前进、致意等。

挥手训练:

“努力吧!

奋斗吧!

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同志们,朋友们:

让我们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奋勇前进吧!

(5)推手(手心向前,前臂直伸)——表示坚决、制止,果断、拒绝、排斥、势不可挡等意。

推手训练:

“不!

不能这样!

这不是我们的逻辑!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6)压手(手心向下,前臂下压至下区)——表示要安静、停止、反对、压抑、悲观或气愤等。

压手训练: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谁若把金钱看得比荣誉还尊贵,谁就会从高贵降到低贱。

(7)摆手(手心对外,前臂上举至中区上部)——表示反感、蔑视、否认、失望、不屑一顾等。

摆手训练: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8)心手(五指并拢、弯曲,自然放在胸前)——表示自己、祝愿、愿望、希望、心情、心态等。

心手训练:

“爱国魂是最纯洁的灵魂,爱国心是最美好的心灵”“钱学森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9)侧手(手掌放在身体一侧,手心朝前)——表示憎恨、鄙视、神秘、气愤,指示人物和事物等。

侧手训练:

“知识决定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你要想获得幸福,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10)合手(两手在胸前由分而合,双手合一)——表示亲密、团结、联合、欢迎、好感、接洽、积极、同意等。

合手训练:

“军人的责任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维护社会的安宁。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11)分手(两手在胸前由合而分,双手打开,做另一手势状)——根据打开后手势的区域不同分别表示空虚、沉思、消极(下区),赞同、乐观、积极(中区),兴奋、赞美、向上(上区)等。

分手训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附:

手势语区域的分类

(1)上区手势训练:

在说话中手势超过肩部的动作,称为上区手势。

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理想、希望、喜悦、激动、祝贺等;手势向内、向上,手心也向上,其动作幅度较大,大多用来表示积极向上的、慷慨激昂的内容和感情。

上区手势在演讲与大会上运用比较多,在平时交流与沟通中一般很少运用。

(2)中区手势训练:

说话时手势在肩部至腰部之间活动的动作,称为中区手势。

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叙述事物、说明事理和较为平静的情绪,一般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其动作要领是单手或双手自然地向前或两侧平伸,手心可以向上、向下,也可以和地面垂直,动作幅度适中。

中区手势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运用最多的一种。

(3)下区手势训练:

手势在腰部及以下活动的动作,称为下区手势。

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憎恶、鄙视、反对、批判、失望等。

其基本动作是手心向下,手势向前或向两侧往下压,动作幅度较小,一般传递出消极否定的信息。

本篇文章来源于「学习啦」www.xuexi.la原文链接地址:

http:

//www.xuexi.la/speech/gesture/13825.html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演讲中手势的运用(2011-09-1117:

49:

45)转载▼

标签:

杂谈

演讲中,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平静地说明问题;急剧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表明心迹。

演讲的手势分为四类:

一是指示手势。

这种手势是用来指示具体真实形象,又可分为实指和虚指两大类。

实指是指演讲者手势确指在场的人或事或方向,且均在听众的视线内。

如“我”或“你们”、“这边”或“上面”、“这些”或“这一个”等。

虚指是指演讲者和听众不能看到的。

比如“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地方”。

常用虚指可伴“他的”、“那时”、“后面”等词。

指示手势比较明了,不带感情色彩,比较容易做。

二是模拟手势。

用手势描述形状物,其特点是“求神似,不求形似”。

比如用双手合抱,把梨子虚拟成一个大球形,表达出人们的真情实意。

模拟手势信息含量大,升华了感情,有一定的夸张色彩。

三是抒情手势。

此手势在演讲中运用频率最多。

比如:

兴奋时拍手称快;恼怒时挥舞拳头;急躁时双手相搓;果断时猛力砍下。

抒情手势是一种抽象感情很强的手势。

  四是习惯手势。

任何一位演讲者都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有而别人没有的习惯性手势,且手势的含义不明确不固定,随着演讲内容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含义。

演讲手势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脱接;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贵在通盘考虑,切忌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演讲的手势可以说是“词汇”丰富,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刻苦训练,积极付诸实践。

下面介绍演讲中常用的三十式手势。

(1)拇指式。

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弯曲,表示强大、肯定、赞美、第一等意;

(2)小指式。

竖起小指,其余四指弯曲合拢,表示精细、微不足道或蔑视对方。

这一手势演讲中用得不多。

(3)食指式。

食指伸出,其余四指弯曲并拢,这一手势在演讲中被大量采用,用来指称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观点甚至表示肯定。

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则表示强调,也可以表示数字“一”、“十”、“百”、“千”、“万”。

手指不要太直,因为面对听众手指太直,针对性太强。

弯曲或钩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齐肩划线表示直线,在空中划弧线表示弧形。

(4)食指、中指并用式。

食指、中指伸直分开,其余三指弯曲。

这一手势在一些欧美国家及非洲国家表示胜利的含义,由英国首相邱吉尔在演讲中大量推广。

也表示二、二十、二百……之意。

(5)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并用式。

表示三、三十、三百……。

(6)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用式。

表示四、四十、四百……。

(7)五指并用式。

如果是五指并伸且分开,表示五、五十、五百……。

指尖并拢并向上,掌心向外推出,表示“向前”、“希望”等含义,显示出坚定与力量,又叫手推式。

(8)拇指、小指并用式。

拇指与小指同时伸出,其余三指并拢弯曲,表示六、六十、六百……。

(9)拇指、食指、中指并用式。

三指相捏向前表示“这”、“这些”,用力一点表示强调,也表示数字七、七十、七百……。

(10)拇指、食指并用式。

并拢表示肯定、赞赏之意;二者弯曲靠拢但未接触,则表示“微小”、“精细”之意;分开伸出,其余三指弯曲表示八、八十、八百……;

(11)“O”型手式。

又叫圆型手势,曾风行欧美。

表示“好”、“行”的意思,也表示“零”。

(12)仰手式。

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张开,其余弯曲,表示包容量很大。

手部抬高表示“赞美”、“欢欣”、“希望”之意;平放是“乞求”,“请施舍”之意;手部放低表示无可奈何,很坦诚。

(13)俯手式。

掌心向下,其余弯曲。

表示审慎提醒,抑制听众情绪,进而达到控场的目的,同时表示反对、否定之意;有时表示安慰、许可之意;有时又用以指示方向。

(14)手切式。

手剪式的一种变式。

五指并拢,手掌挺直,像一把斧子用力劈下,表示果断、坚决、排除之意。

(15)手啄式。

五指并拢呈簸箕形,指尖向前。

表示“提醒注意”之意,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向性,并带有一定的挑衅性。

(16)手包式。

五指相夹相触,指尖向上,就像一个收紧了开口的钱包,用于强调主题和重点,也表示探讨之意。

(17)手剪式。

五指并拢,手掌挺直,掌心向下,左右两手同时运用,随着有声语言左右分开,表示强烈拒绝。

(18)手抓式。

五指稍弯、分开、开口向上。

这种手势主要用来吸引听众,控制大厅气氛。

(19)手压式。

手臂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手掌一下一下向下压去。

当听众情绪激动时,可用这手势平息。

(20)手推式。

见“五指并用式”。

(21)抚身式。

五指自然并拢,抚摸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

抚胸表示沉思、谦逊、反躬自问;抚头表示懊恼、回忆等。

(22)挥手式。

手举过头挥动,表示兴奋、致意;双手同时挥动表示热情致意。

(23)掌分式。

双手自然撑掌,用力分开。

掌心向上表示“开展”、“行动起来”等意,向下表示“排除”、“取缔”等;平行伸开还表示“面积”、“平面”之意。

(24)举拳式。

单手或双手握掌,平举胸前,表示示威、报复;高举过肩或挥动或直锤或斜击,表示愤怒、呐喊等。

这种手势有较大的排他性,演讲中不宜多用。

(25)拳击式。

双手握拳在胸前作撞击动作,表示事物间的矛盾冲突。

(26)拍肩式。

用手指拍肩击膀,表示担负工作,责任和使命的意思。

(27)拍头式。

用手掌拍头,表示猛醒、省悟、恍然大悟等意。

(28)捶胸式。

用拳捶胸,辅之以跺脚、顿足,表示愤恨、哀戚、伤悲。

演讲中不太多用。

本篇文章来源于「学习啦」www.xuexi.la原文链接地址:

http:

//www.xuexi.la/speech/gesture/8419.html

辩论逻辑技巧(2011-05-2318:

22:

28)转载▼

标签:

杂谈

语言作为辩论的载体,一定要准确地表达出辩者严密的思维活动,一定要准确地表达辩者参辩的观点、见解、主张、意图,因此它就必须合乎逻辑。

一、知己知彼

辩论与一般演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

“针锋相对”的“交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法的首要原则,对于辩论这种“舌战”来说,无疑不能例外。

知己,是指对于己方的立论自我诘难,反复推敲,以求严谨缜密,万无一失。

立论的诘难与推敲,大体有三个方面:

一是论点检查。

论点是辩论中的“战旗”。

辩论者对于自己所持的论点,必须充满自信,如同战场上高举战旗一样。

但是,自信绝不是盲目的自我欣赏必须是科学分析的结果。

论点的检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提炼过程的检查,二是语言表达的检查。

从原始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其中有复杂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思维过程。

对于论点形成过程进行自我诘难与反复推敲,是保证论点正确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思维活动中,逐渐转化而成的论点表达的语言形式,也是论点检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表达的清晰度、逻辑性以及表现力,都应该逐项推敲,反复检验。

二是论据检查。

论据是辩论中的“弹药”。

辩论者如果没有掌握数量充足、威力巨大的“弹药”,就不可能在“交锋”中占优势。

因此,论据的准备是一种扎扎实实的物质准备。

论据的检查,也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论据的真实性,二是论据的逻辑性。

真实可*,是论据选择的首要原则。

那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论据必须坚决摒弃。

推导严密,是论据选择的又一重要原则,那些牵强附会、证明不力的论据也应该果断删去。

三是论证方法检查。

论证方法是辩论中的“战术设计”。

辩论者必须根据论点的需要、论据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条件,精心设计“战术方案”,即论证方法的选择与组织。

只有经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反复检查,确信己方“战旗”鲜亮,“弹药”充足,“战术”精巧,方能在辩论中充满自信。

这就是知己。

知彼,即了解对方。

除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的观点、材料以及辩论特点以外在辩论现场的察言观色是知彼的一条捷径。

也就是说,借助观察,发现辩论对方的优势、弱点、情绪变化以及战术运用等,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辩论技巧运用的客观依据之一。

辩论中的观察,说到底是辩论双方对于对方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的微妙变化及其含义进行捕捉与判断。

其方法大体有三种:

其一,“投石问路”。

所谓“投石问路,是指先提出一两个问题作为试探。

探明虚实,才能选定主攻方向这往往用于情况不明的时候。

当然,“问路”之“石”的选择十分重要,也就是说,作为试探的问题的选择与表述是否得当、巧妙,这是应用“投石问路”法的关键所在。

太直、太露、太浅的“问路”,结果是暴露自己的浅薄和笨拙。

其二,捕捉战机。

心理学研究证明,外界事物对人大脑的刺激往往会使人体内部某些相应组织的机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出现异常现象。

就是说,人往往会通过他的举止神态以及习惯性动作,流露出他内心的活动。

比如,双手揉搓这个动作,显示紧张的思考;颤抖的语言,显示慌乱……在辩论中,要善于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情绪,捕捉战机,或麻痹对方,或打乱对方的思绪或超对方慌乱而层层紧逼。

这又是观察的一种效用。

其三,缓和气氛。

辩论,应该有良好的气氛。

辩论绝非争吵,更不是斗嘴。

因此,辩论双方都有责任调节气氛,使辩论在心平气和的条件下进行。

观察到对方情绪激动时,就应该设法用语言调节,使气氛趋于平缓:

当发觉对方怒形于色时,应该考虑用笑容调节,使气氛得以松弛。

 

二、举事证理

事实胜于雄辩。

摆事实、讲道理,这是辩论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逻辑技巧。

可以举事实沦证己方的论点进行立论,也可以举事实反驳对立方的论自进行驳沦。

例如:

“文革”结束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5月《光明日报》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推一标准》为题发表过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文章在证明“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这一论点时,就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如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在实践中经受住考验,被实践证明确实是真理的。

种列举已为世人所公认的事实来进行说理的方法,确实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再如,:

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在批驳艾奇逊的“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这一谬论时,为我们树立了以事实进行驳论的典范。

他指出:

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么?

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

美国174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大多么?

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

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

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

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垠远的。

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已发生了。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列举了中国、美国、俄国、蒙古等许多国家确实发生过的历次革命这些事实,有力地驳斥了艾奇逊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事实确凿,不容置辩,说服力是很强的。

动用举事证理的逻辑技巧,要注意两点:

一是所举事实,越具有典型性,说服力越强。

因为不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事例,越具代表性,越能体现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所表现的道理也就越深刻。

二是要对所举事例进行深人的分析,揭示和阐发事例与道理之间的必然联系,使举事与证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能充分发挥摆事实、讲道理的作用。

 

三、隐含判断

辩论中,有时巧用隐含判断会比运用直接表达判断的语句显得更有力量。

例如,曾有一位胖得流油的大资本家想嘲笑一下瘦于萧伯纳。

大资本家说:

“我一看见你,就知道你们那儿在闹帆荒。

”萧伯纳回故道:

“我一看见你,便知道了闹饥荒的原因。

在这段对话中,两人都运用了隐含判断。

大资本家所用的隐含判断无非是“萧伯纳瘦得像个讨饭的”,而萧伯纳的回答中所隐含的判断则十分巧妙而幽默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穷人的罪恶实质。

这一隐含判断是大家都能分析出来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隐含判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隐含判断的恰当运用能使辩论具有逻辑力量,富于艺术魅力。

 

 

 

 

 

六、以牙还牙以牙还牙,就是在辩论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对方讲歪理、不讲理之类的情况。

有个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辩解说:

“只有羊呀、猪呀,才是成群结队的,狮子、老虎都是独来独往的。

”作家马铁丁反问他:

“狮子、老虎固然是独来独往的,刺猬、癞蛤蟆、蜘蛛又何尝不是独来独往呢?

”这就是以人之歪理还击人,使自比兽中之王的狂妄之徒如刺猬、癞蛤蟆、蜘蛛之类的小动物一般。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非常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来反驳一些无赖之徒。

他妙语连珠,辩论的语言蕴含着无可辩驳的力量。

一次,马雅可夫斯基演讲刚完,一个胖子挤到讲台边嚷道:

我应该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同志,拿破仑有一句名言:

‘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错”,马雅可夫斯基一边用手指指自己又指指那个胖子,一边说:

“从伟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

”那胖子的话意是,马雅可夫斯基的演讲有些可笑或者近似可笑,马雅可夫斯基面对这挤*讲台的无礼之徒,借用他的话,非常巧妙地向他反击:

可笑的正是与我只有一步之差的你!

这是借用对方的语言还击对方。

 

七、假言辩驳在辩论中,运用假育推理进行辩驳是极富于逻辑力量的。

例如:

1984年,上海市公安机关侦破一起重大反革命案件,共有八名被告,经法庭审判,结果其中七名被告分别被判处死刑二名、死缓一名、无期徒刑一名、有期徒刑三名,惟独第六被告徐汉勇被宣告无罪,当庭释放。

担任本案第六被告徐汉勇辩护人的上海市第二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郑传本律师,通过认真阅卷调查,以及全面的分析研究,在法庭辩论中,依据事实和法律,为徐汉勇作了无罪辩护。

请看郑传本律师的一段法庭辩护词:

被告徐汉勇在主观上没有共同犯罪故意,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一条规定: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根据刑法原理和司法实践,反革命罪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

而被告人徐汉勇却没有这种故意。

郑传本律师这段法庭辩护词中就包含了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

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反革命罪;被告徐汉勇没有共同犯罪故意(没有直接故意);所以。

被告徐汉勇没有构成反革命罪。

以上推理符合必要条件假育推理否定前件式的公式,其形式是正确的,加之这,形式正确的推理又是建立在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的,因而,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正因为如此,郑传本律师被告徐汉勇的无罪辩护得到了法庭的采纳。

在一些法庭审讯的质询性辩论活动中,如果法官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假言推理可以抓住被告的一些错误的推断,并由此打开缺口,找到犯罪的证据。

 

八、演绎辩论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的逻辑方法。

由于其前提必然蕴涵结论,所以,只要其前提是真的,其结论也必然是真的。

作为一种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推理过程,演绎对丰富知识、增长经验、加强辩论能力大有帮助。

在辩论过程中,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演绎推理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周密地进行论证,完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防止给论敌以可乘之机,而且可以及时地抓住论敌的把柄,揭穿其诡辩的伎俩。

因而,演绎推理也是雄辩家经常运用的逻辑方法之一。

在演绎推理中,演绎常见的类型就是由两个直言判断组成大、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三段论”。

由于三段论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即其结论是由前提推导出来的,因此,三段论是一种很有力的辩论方法。

我们知道,人们经常要对个别事物有所断定。

而对个别事物作断定最方便,最有效,也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就是引用一般原理作根据进行论证,这种引用一般原理来论证个别问题的演绎方法就是三段论法。

例如:

邓小平同志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娜.法拉奇问》中说了这样一句活:

“当然我急是做了点事情,革命者还能不做事?

”就是运用三段论进行回答的:

凡革命者都为革命作了贡献;我是革命者;所以,我也为革命作了贡献。

结合上文来看这句话是在邓小平同志向法拉奇陈述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后,法拉奇问他“你为什么不提自己的名字”时说的。

在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我算不了什么”的话。

这里,邓小平同志不称自己为“革命家”,只称“革命者”,不说自己对毛泽东思想作了贡献,只说“做了点事情”。

其实,中外皆知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革命家,而他这里的回答不仅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谦虚品格、伟大人格,而且,充分体现出了他具有独特风格的谈话艺术,当我们翻读这篇谈话的全文后就会更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

三段论不仅是一种很有力的辩论方法,而且是一种很有力的辩驳方法

 

九、直接破的这是在辩论中直接反驳对立方论与的方法。

也就是直接去揭示对立方论点的错误、虚假,或逻辑上的混乱。

直接反驳对立方论点的方法很多:

可以举事实反驳,也可以进行分析反驳,还可以澄清概念来进行反驳。

鲁迅先生在《“友邦惊诧”论》中,为了反驳国民党政府通电中加给请愿学生的所谓“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袭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种种罪名,特在文章结尾援引《申报》的南京专电再反驳: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捆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

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踪之事。

”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

“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

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何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在这里,鲁迅先列举确凿的事实,直接反驳了国民党政府的谬论,异常有力。

这是举事例直接破的方法的功效。

 

十、两难逼进

“二难逼进”就是二难推理于辩论中的运用。

二难推理是由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做前提构成的推理。

之所以称为“二难”,是因为它可以使人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由于它能较为明显地表现辩论者进攻的锋芒和力量,人们也叫它两刀论法”。

“二难推理”是极有力量的辩论工具,善用的人可以使对方逃不出他的结论而陷人两难境地,无论古今中外雄辩大师们都极善于使用“二难术”,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用“二难推理”令对方进退维谷的生动例子。

例如:

在一次外交场合,前苏联霸权主义者曾说:

“中国反对缓和世界局势。

”周恩来总理驳斥道:

“你那么想缓和世界局势为什么不做一两件事情,比如从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退军队,归还日本北方四岛,来证明你的诚意呢?

……”周恩来总理的驳斥,雄辩地作了这样的推理:

如果前苏联霸权王义者真想缓和世界局势,那么就应该从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军;如果前苏联霸权主义者真想缓和世界局势,那么就应该归还日本北方四岛;既然前苏联霸权主义者不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