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4412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docx

群书治要译注六韬

群书治要译注六韬

欢迎流通,功德无量

群书治要译注六韬

六韬阴谋鬻子

六韬

【题解】《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为周初吕望(姜太公)

所著。

经后人研究,大多认为是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作品。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

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

话的方式编成。

此书在《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着録,但在「道家」列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

篇;儒家类着録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

字与韬

同也。

」《隋书?

经籍志》明确记载:

「《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但

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

然而,

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

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

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

也不攻自破了。

司马迁《史记?

齐太公世家》称:

「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

皆宗太

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

书。

《六韬》在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

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本《六韬》共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

韬」「犬韬」六卷,共六十篇,约两万余字,但在《群书治要》中并没有收録「豹

韬」。

魏征在《群书治要》中辑録的《六韬》保存了该书的佚文。

《群书治要》辑録的《六韬》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治国,君主如何修身,如何

选将择吏等方面;而有关军事战略战术的细节,未録。

《六韬》序言指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与天下同利者则

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

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归

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

义之所在,天下归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

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此一段堪称《六韬》之精要,从

中可看出,魏征等人节録此书之目的,旨在劝谏唐太宗倡行仁义大道,而非习军事、

争霸之术。

本卷所选《六韬》的内容,精彩而丰富,虽流传千古,仍熠熠生辉,其中

不乏许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观魏征对太宗的谏言,可知其从本书中亦获益良多。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三

【作者简介】《六韬》一书,《隋书?

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实际为

后人所著,作者已不可考,成书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

四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

【原文】文王田?

乎渭?

之阳?

见太公?

坐茅而钓。

问之曰。

子乐得鱼耶。

公曰。

夫钓以求得也。

其情?

深。

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

愿闻其情。

太公曰。

夫鱼食其饵。

乃牵于缗?

人食其禄。

乃服于君。

故以饵取鱼。

鱼可杀。

以禄

取人。

人可竭。

以家取国。

国可拔。

以国取天下。

天下可毕也?

天下者。

一人之天下。

天下之天下也。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

擅?

天下之利者失天

下。

天有时。

地有财。

能与人共之者。

仁也。

仁之所在。

天下归之。

免人之

死。

解人之难。

救人之患。

济人之急者。

德也。

德之所在。

天下归之。

与人同

忧同乐。

同好同恶者。

义也。

义之所在。

天下归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

好得而

归利。

能生利者。

道也。

道之所在。

天下归之。

【注释】?

田:

狩猎。

?

渭:

水名。

黄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肃省鸟鼠山,横贯陕西省中部,至

潼关入黄河。

?

阳: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

太公:

即姜子牙。

商周之际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负

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生卒不详。

又名尚,姜姓,吕氏,字子牙,俗称姜太公。

据《史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五

记?

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

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

「吾太公望子

久矣。

」故称太公望。

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武王即位后,尊吕望为师尚父。

后佐武王灭殷,封

于齐,为齐国始祖。

?

情:

道理,情理。

?

缗:

钓丝。

?

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也:

刘寅《直解》

曰:

「以国而取人之天下,则天下可尽得而服之。

」?

擅:

独揽,专。

【译文】周文王在渭水北岸打猎,见到姜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上钓鱼,便问

道:

「您喜欢能钓上鱼吗?

」太公说:

「凡是垂钓都是为了得鱼。

这其中包含的道理

很深奥,从中可以看出大的道理。

」文王说:

「我想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

「鱼贪吃鱼饵,就会被钓丝牵制;人享受国家的俸禄,就会服从于君王。

所以用鱼饵

钓鱼,鱼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就可使其竭尽所能;以家为基础来取得国,国

就会为你所有;以国为基础来夺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

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能和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人,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

利益者,就会失去天下。

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民共同享用,就是仁爱,实施

仁爱的人,天下人就归附他;使人民免遭死亡,解除人民的困难,救助人民的灾患,

接济人民的急需,这些就是恩德,布施恩德者,天下人就归顺他;和人民同忧同乐,

同好同恶,就是义。

重义者,天下人就归附他;所有的人都害怕死亡而乐于生存,

六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

喜欢得到好处和利益。

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的,就是道。

有道者,天下人就归附

他。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七

文韬

【题解】文韬,即治国用人的韬略。

本篇所选内容,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形

式,围绕治国之道展开论述。

在与文王的谈话中,太公指出:

天下治乱,「祸福在

君,不在天时」;治国之道在爱民,治国之所贵在于「法令之必行」,治国之大失在

于不依法令制度行事,又从善恶两方面说明君主的所作所为与天地自然的感应;以及

人君当长持「六守」的原则,保全「三宝」,如此国家才能安定昌盛。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

天下一乱一治。

其所以然者何。

天时?

变化自有之

乎。

太公曰。

君不肖?

则国危而民乱。

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

祸福在君。

不在天时。

文王曰。

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

昔帝尧。

上世?

之所谓贤

君也。

尧王?

天下之时。

金银珠玉弗服?

锦绣?

文绮?

弗衣?

奇怪?

异物弗

视。

玩好之器弗宝。

淫佚?

之乐弗听。

宫垣?

室屋弗崇。

茅茨?

之盖不翦。

履不敝?

尽不更为。

滋味?

重累?

不食。

不以役作之故。

留?

耕种之时。

削心约

志。

从事乎无为。

其自奉?

也甚寡。

役赋也甚薄。

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百姓戴?

其君如日月。

视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

大哉贤君之德矣。

八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

【注释】?

天时:

犹天命。

?

不肖:

不成材,不正派。

?

上世:

远古时代。

?

王:

念去声。

治,称王。

?

服:

佩戴,佩带。

?

锦绣:

花纹色彩精美鲜艳的丝织品。

?

文绮:

华丽的丝织物。

?

衣:

穿

(衣服)。

?

奇怪:

不寻常的事物。

?

淫佚:

恣纵逸乐。

?

宫垣:

泛指房舍或其他建筑物的围墙。

指皇宫的围墙。

?

茅茨:

茅草盖的屋顶。

亦指茅屋。

?

敝:

破烂,破旧。

?

滋味:

美味。

?

重累:

重叠。

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

形容多。

?

留:

拖延,搁置。

?

自奉:

谓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

?

戴:

尊奉,拥戴。

【译文】文王问太公,说:

「天下纷杂,有时安定,有时混乱,之所以这样,是什

么原因呢?

是天命的变化自然就会这样吗?

」太公说:

「君主不贤明则国家危亡而人

民动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天下大治。

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与不贤,而不在

于天命。

」文王说:

「可以把古时候贤君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说:

「从前的

尧帝,上古时代的人们称他是贤君。

尧帝统治天下时,不佩戴金银珠玉,不穿着锦绣

华美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藏供玩赏的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修

建高大的围墙和宫室;不修剪茅草覆盖的屋顶;衣服鞋子不破旧就不去更换;不食众

多的美味佳肴,不因服役劳作的缘故而耽误百姓耕种的农时;去除私心、约束欲望,

致力于无为之治。

尧帝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则很微薄,征用劳役赋税也很少,所以天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九

下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色。

百姓尊奉他们的君主如同日月一样,看待他们的

君主如同父母一般。

」文王说:

「伟大啊!

这就是贤君的德行。

【原文】文__________王问太公曰。

愿闻为国?

之道。

太公曰。

爱民。

文王曰。

爱民奈

何。

太公曰。

利而勿害。

成而勿败。

生而勿杀。

与而勿夺。

乐而勿苦。

喜而勿

怒。

文王曰。

奈何。

太公曰。

民不失其所务。

则利之也。

农不失其时业。

则成

之也。

省刑罚。

则生之也。

薄赋敛。

则与之也。

无多宫室台池。

则乐之也。

清不苛。

则喜之也。

民失其务。

则害之也。

农失其时。

则败之也。

无罪而罚。

则杀之也。

重赋敛。

则夺之也。

多营宫室游观以疲民?

则苦之也。

吏为苛扰?

则怒之也。

故善为国者。

御民?

如父母之爱子。

如兄之慈弟也。

见之饥寒则为

之哀。

见之劳苦则为之悲。

文王曰。

善哉。

【注释】?

为国:

治国。

?

疲民:

使民穷困。

?

苛扰:

狠虐、骚扰。

?

御民:

谓统治人民。

【译文】文王问太公说:

「我想知道治国的方法。

」太公答:

「爱民。

」文王问:

「如何爱民呢?

」太公答:

「要给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伤害;要帮助成全人民而不

一〇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

要加以毁坏;要保护、生养人民而不要滥用刑罚杀害;要施与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夺;

要使人民安乐而不要使他们劳苦;要让人民心生欢喜而不要使他们怨怒。

」文王说:

「应该怎样做呢?

」太公说:

「不使人民失去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利益人民;不

耽误耕种、收获的农时,就是成全人民;减省刑罚,就是保护和生养人民;减轻赋

税,就是施与人民恩惠;不大肆修建宫室台榭,就是使人民安乐;官吏廉洁自守而不

苛刻盘剥,就是让人民心生喜悦。

反之,使人民失去本来的营生,就是损害他们的利

益;使人民错过耕种、收获的时节,就是败坏人民的生计;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

害人民;横征暴敛,就是掠夺人民;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以供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