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节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743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群书治要节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书治要节选.docx

《群书治要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书治要节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群书治要节选.docx

群书治要节选

《群书治要》节选

壹、君道

乙、勤俭

1、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

(卷十四汉书二)

2、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

传曰:

「欲不可纵。

」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

俭者节欲,奢者放情。

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卷四十七政要论)

丙、惩忿

3、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

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減食作食毒)以中蚤蝨,撤舍以逐雀鼠也。

(卷五十抱朴子)

丁、迁善

4、子曰:

「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卷九论语)

戊、改过

5、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卷九论语)

6、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

(卷三十一鬻子)

7、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

(卷四十六中论)

二、敦亲

8、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形作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吕刑》云: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卷九孝经)

9、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

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

是故君子无不敬也。

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與?

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

三者,百姓之象也。

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于天下。

(卷十孔子家语)

四、尊贤

10、书曰:

「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

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卷二十六魏志下)

11、惟恤十难,以任贤能。

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

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

(卷四十六申鉴)

贰、臣术

一、立节

12、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跡,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卷二十八吳志下)

13、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

(卷四十四潛夫论)

14、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

「国家之患,孰为大?

」对曰:

「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

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

」(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二、尽忠

15、子曰: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卷九孝经)

三、劝谏

16、忠有三术:

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

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卷四十六申鉴)

17、景公问晏子曰:

「忠臣之事君,何若?

」对曰:

「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

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

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

」(卷三十三晏子)

四、举贤

18、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

(卷四十韩子)

叁、贵德

1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卷七礼记)

20、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卷一周易)

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卷三十四老子)

22、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卷三十四老子)

23、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

(卷十孔子家语)

24、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

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

(卷三十一鬻子)

25、文王曰:

「何如而可以为天下?

」太公对曰:

「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

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卷三十一六韬)

26、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

不寑道焉,不宿义焉。

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

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

(卷四十六中论)

27、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

(卷五十抱朴子)

二、孝悌

28、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卷九孝经)

29、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卷三毛诗)

30、孝有三:

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

此之谓礼终。

(卷七礼记)

31、子曰:

「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卷九孝经)

32、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

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卷七礼记)

3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卷九孝经)

34、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卷九孝经)

三、仁义

35、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

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

至矣哉。

(卷四十六申鉴)

36、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卷九论语)

四、诚信

37、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

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

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卷三十八孙卿子)

38、子夏曰: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卷九论语)

39、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

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

(卷四十九傅子)五、正己

40、曾子曰:

「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曰:

「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

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

此之谓七教也。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政教定,则本正矣。

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

不正!

」(卷十孔子家语)

41、子曰:

「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

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卷七礼记)

42、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

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

此躬行之所征者也。

(卷四十五昌言)

43、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

用己。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是以不诱于

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卷三十八孙卿子)

44、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

(卷三十八孙卿子)

六、度量

45、帝曰: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卷二十一后汉书一)

46、老子曰:

「报怨以德。

」(卷四十贾子)

七、谦虚

47、《彖》曰:

谦亨。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卷一周易)

48、故《易》曰:

「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卷四十三说苑)

49、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

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

(卷四十六中论)

八、谨慎

50、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卷九孝经)

51、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

子曰:

「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卷一周易)

5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卷七礼记)

53、行有四仪:

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

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

(卷三十六尸子)

54、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

言必有防,行必有捡,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

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

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

(卷四十六中论)

55、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必诫,无行所悔。

(卷十孔子家语)

56、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卷九论语)

十、学问

57、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

(卷三十六尸子)

5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卷一周易)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易》曰:

「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卷四十四潛夫论)

60、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卷九论语)

61、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卷三十八孙卿子)

十一、有恒

6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卷三十四老子)

6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

(卷三十八孙卿子)

64、九三: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卷一周易)

肆、为政

65、孔子曰:

「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

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66、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

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

(卷四十三说苑)

67、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

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

(卷三十八孙卿子)

68、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孝悌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

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

(卷四十四潛夫论)

69、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夫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

(卷五十袁子正书)

70、孔子曰:

「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

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

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卷十孔子家语)

71、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卷九孝经)

72、子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卷九孝经)

73、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

(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二、知人

74、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论人必以六戚四隐。

何谓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

何谓四隐?

交友故旧邑里门廊。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羨美(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75、一曰,微察(无微察二字)无微察二字问之以言,观其辞。

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

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

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

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贪作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卷三十一六韬)

76、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挍其实,观行必考其跡。

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

(卷四十九傅子)

五、纲纪

77、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卷十孔子家语)

78、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

故仁以道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

(卷三十七慎子)

79、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

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

(卷七礼记)

80、治天下有四术:

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

度量通,则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

(卷三十六尸子)

81、仓廩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四维:

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卷三十二管子)

82、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矣。

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

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

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

(卷三十七慎子)

六、教化

83、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

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

(卷四十九傅子)

84、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

(卷四十九傅子)

85、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卷九论语)

86、子曰: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卷九孝经)

87、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卷四十一淮南子)

88、文子问德仁义礼。

老子曰:

「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人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

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

」(卷三十五文子)

89、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卷三十二管子)

90、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卷九论语)

91、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卷十四汉书二)

92、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嗛嗛。

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卷十四汉书二)

七、礼乐

93、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蒞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卷七礼记)

94、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卷七礼记)

95、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卷七礼记)

96、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

婚礼者,礼之本也。

(卷七礼记)

9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卷七礼记)

98、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

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搖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

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

(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八、民生

99、富国有八政:

一曰,俭以足用;二曰,时以生利;三曰,贵农贱商;四曰,常民之业;五曰,出入有度;六曰,以货均财;七曰,抑谈说之士;八曰,塞朋党之门。

(卷五十袁子正书)

100、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凡轻重歛散之以时,即准平。

(卷十四汉书二)

伍、敬慎

一、微渐

101、盖明者远见于未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臧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卷十八汉书六)

102、子曰:

「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

」(卷九论语)

10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卷三十四老子)

四、鉴戒

104、孟子曰:

「离娄子(无娄子之子)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卷三十七孟子)

105、文王问太公曰:

「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

「不慎所与也。

人君有六守三宝。

六守者,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

「慎择此六者,奈何?

」太公曰:

「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转作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人君慎此六者以为君用。

君无以三宝借人,以三宝借人,则君将失其威。

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

」(卷三十一六韬)

106、景公问晏子曰:

「临国蒞民,所患何也?

」对曰:

「所患者三:

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

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无狱(无狱作同欲),而百姓无恐(恐作怨)也。

」(卷三十三晏子)

107、十过:

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

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

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七曰,离内远游,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

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

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卷四十韩子)

108、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卷九论语)

109、君子有三鉴:

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

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

(卷四十六申鉴)

六、慎始终

1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卷三十四老子)

111、蒙以养正,圣功也。

(卷一周易)

七、养生

112、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开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卷三十五文子)

113、和神气,惩思虑,避风湿,节饮食,适嗜欲,此寿考之方也。

(卷四十五昌言)

陆、明辨

二、人情

114、人有六情,失之则乱,从之则睦。

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

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

(卷八韩诗外传)

115、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

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

(卷四十新语)

116、周公谓鲁公曰: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卷九论语)

117、君子所恶乎异者三:

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

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

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

纯德无慝,其上也;伏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远,远而能复,又其次也;其下远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

(卷四十六申鉴)

三、才德

118、故作者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

(卷四十七政要论)

五、辨物

119、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卷七礼记)

120、子曰: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卷九论语)

121、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卷九论语)

122、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

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

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广,非特止于十也。

(卷四十四桓子新论)

123、孟子曰: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息则谓水不胜火者,此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卷三十七孟子)

124、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卷一周易)

六、因果

125、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弗德罔大,坠厥宗。

(卷二尚书)

126、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卷三十四老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