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 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6195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学习》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音乐学习》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学习》 3.docx

《《音乐学习》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学习》 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音乐学习》 3.docx

《音乐学习》3

《音乐学习》3

教学设想:

1.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2.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3.      可以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并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教学构思:

1.歌曲激趣,导入课文

以《音乐之声》中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把话题引向课文。

2.全文总览,概括情节

浏览全课,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全文大意,并简要交代剧本在表达上的特色。

3.研读剧本,把握人物

围绕“玛丽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研读,从“旁人眼中”的玛丽亚和“真实“的玛丽亚两个角度去把握人物特征。

4.联想现实,引领生活

 由剧中人联想到现实生活,描述生活中的同类人物,发现生活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案:

1.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

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画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

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

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

“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

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

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

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

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

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

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

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

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

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

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

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

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

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

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

起到什么作用?

答:

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

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

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

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

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

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

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

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

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

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

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

这两句,是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

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

“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

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

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

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

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

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

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

哀告走后街

巧合:

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

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

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

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长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思考讨论:

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

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

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

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

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

《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的情节结构艺术》

附:

板书

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知道其冤屈)

誓愿六月飞雪(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恨(全剧高潮,反抗顶点)

亢旱三年(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

(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示例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

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

“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

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

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

“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

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课文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

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助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②以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同“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

无义,如“归去来兮”。

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

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

1、白杨礼赞

――茅 盾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1896—1981):

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

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

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

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4、“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5、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0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