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学习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498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中学习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集中学习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中学习3.docx

《集中学习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中学习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集中学习3.docx

集中学习3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

古诗词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

中国曾是一个泱泱诗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如星海的优秀诗篇。

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

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对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空前重视,在各学段目标中提出专门的教学要求,在推荐背诵的120篇(首)优秀诗文中古诗词占104首。

基于此,深化古诗词教学研究,使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允许“模糊解读”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

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

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当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并没有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比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对“醉”的理解,有些孩子理解为“喝醉”,有些孩子理解为“陶醉”,我并没有简单地说对与错,而是引导他们读文、看图、体会,这样,孩子基本上都能在自己原先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也了解得更深一些。

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

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

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反复吟诵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

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

对于初学者,这是最有效的审美手段,切不可弃置不用。

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小学生,随意让其反复吟诵可让会让他们厌烦。

那短短的几个句子很快就会背了,那读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三、有分寸地把握诗词背景介绍

  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诗歌教学时,要是能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例如诗中人物的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诗人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等,这些对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

但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

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常把它放在了最后一个环节上,这样,在前边充分了解词意、感受词的韵味之后,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介绍反而引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四、启发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

别林斯基说过:

“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像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他的脑海中就会增加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

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可见,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

五、比较阅读,激活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将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作比较,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精讲一篇古诗,而会让学生运用精讲古诗所积累的方法更自主地学习同一类型的另一首古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

同时推荐了小学生必背70首优秀古代诗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古诗词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是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的精华之作。

六、引人入胜独具匠心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古诗新唱、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

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知道他爱好游山玩水和饮酒,就修书一封。

信中写道:

“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

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

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

但李白哈哈大笑: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

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

———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

又如我在五年级上册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为了让孩子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先用PPT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换位思考“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再让他们猜测:

“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正式进入一堂课前,采取各种吸引学生兴趣的小办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七、发挥想象融情于景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而想象是诗的翅膀。

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当我们在教学北朝民歌《敕勒川》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我们怎么在学生在脑海里构造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呢?

单纯用老师的语文描述或许会过于单调,乏味,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展示一幅草原牛羊成群的壮观景象,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就能对此句时有更多不同的认识了。

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

叶圣陶曾说过:

“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

”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的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它描写了一幅静景:

明亮的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照进了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静静地流淌。

寥寥十个字,勾勒出了一幅清幽、明净、自然、和谐的山水图。

为了让学生眼中有此美景,我们可以出示画家为我们准备的教学挂图,或也用寥寥几笔再现诗人眼中秋夜的静穆,让孩子们在一幅优美的简笔画前,忘掉尘世的纷争与喧嚣,使心灵得到净化。

又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则可以网上找寻相关的曲调配合教学,许多优秀古诗词都有相关的曲调相衬,且有当红影视剧明星表演或演唱,这也为孩子们朗读感悟古诗创设了许多条件。

如香港歌后王菲演唱的[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内地歌手毛宁演唱的[唐]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改编曲,以及越剧表演艺术家赵xx演唱的[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真是名诗成就名曲,名曲促进古诗的学习。

课堂中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九、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能针对古诗词的特点,把它们归纳、概括一下,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背诵竞赛、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改原作、拼字词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

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创作是让学生情感迸发的点火栓,教学需要创设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学生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们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们爱诗、读诗、积累诗、运用诗,让我们的古诗教学充满了乐趣,让我们的学生们了解古诗这一祖国的瑰宝,把古诗这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

《诗大序》中说: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

”这是从用诗歌管理国家,教化社会的角度来说的。

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对诗教的重视。

古人认为诗可以观,即通过诗歌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诗可以怨,即通过诗歌让百姓发泄不满平复心情;诗可以兴,即通过诗歌移情兴发,涵养性情;诗可以群,即通过诗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使人温柔敦厚。

可见,古人认为的诗教不是简单地把诗歌作为教学对象,更多的是将诗教目标指向人的心灵。

所以我们在体会“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时,就不能简单地从掌握表达能力的角度去理解。

由此,我们也就明了了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有了目标,具体如何教呢,古人也有很好的经验。

比如《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写道: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

”在“脍炙人口之作”中选择更重要的,这就保证了入选作品的普世性。

“每体得数十首”则保证了初学者对诗歌的形式有全面的了解。

“为家塾课本”指明了此书的适用范围。

用现在的话说,这几乎就是在交代教材编写原则。

再看鲁迅的祖父在教孙辈读诗时所讲的话:

“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隽永。

再诵陆游诗,志高诗壮,且多越事。

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词足达意。

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

”鲁迅的祖父完全站在儿童的角度谈论诗歌学习。

先读一眼就能看懂的,而隽永的意味又可在看懂之后慢慢回味。

再读陆游的诗作,因为诗中“多越事”,可以让鲁迅弟兄们了解绍兴乡土知识,同时“志高诗壮”也是符合少年的状态的。

有了这些基础,再去感受苏轼的雄健,李白的清逸,就方便了。

最有意思的是,老先生特别指示哪些诗不必读。

到底可读还是不可读暂且不论,只说这番思考,就是很难得了。

过去一直说古代儿童教育如何违背儿童的天性,现在看来,也不尽然。

每个时代都有新与旧,好与坏。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课例来谈谈到底如何来具体教古诗词。

第一,关联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生学任何东西,激发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如何激发古诗学习的兴趣呢?

我想,当学生发现古诗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相关联,在生活中用得上,当自己的某种感受可以用一句古诗来表达,此时兴趣自然会产生。

所以在教学中,执教者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古诗的内容,合理地使用视频、照片图片等媒体,运用读写结合、口语交际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古诗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或者情绪。

宋人程颢的《春日偶成》通俗易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一位教师这样教:

师:

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连严谨的学者程颢都觉得盛情难却了,你知道他在春天干什么了吗?

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说说看。

生各自读,然后汇报,引出郊游。

师:

再请大家仔细读读,联系上下文或查查工具书,你们能把意思读懂吗?

生边读边查边思考。

师:

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

1.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

生联系诗句回答:

中午出门,天气晴朗。

2.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生:

淡云、轻风、午天、鲜花、垂柳、前川。

师:

这些你在诗中写到了,还有没写到的吗?

生:

还有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

师:

一定很美吧?

给大家描绘一下好吗?

生纷纷描绘。

师:

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生:

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生:

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

……

师:

真美,把诗句再读一读,读出自己对春天美景的感受。

生各自练读后当众朗读

师:

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

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

师:

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会做了些什么?

生:

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

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

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

师:

你们真有意思,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你呢!

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生:

说我返老还童了。

生:

说我像个孩子,在偷闲玩要呢。

……

执教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设计了巧妙的提问和导语,让学生通过交流自然而然地理解诗句意思。

这样,古诗与孩子的关联度就更高了。

整个教学过程松驰自然,学生完全沉浸其中。

整个教学过程很开放,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不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课堂充满张力和活力。

第二,诵读吟唱,略授诗法。

朱自清先生说:

“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

”可惜即便是在朱先生生活的年代,吟诵也已经被视为落伍的事物。

朱先生说“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

其实,吟诵本是中国古人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古人写诗,大都因为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情动于中,兴致勃发,然后浅吟低唱,吟到满意了,再写下来。

所以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是符合古诗特点的。

一地有一地的民间小调,于是便生发出不一样的吟诵调。

同一种调门不同的人来吟,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吟,都会产生细微的不同。

由此可给人带来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过去,吟诵的传授基本上靠师生间,家族长辈小辈间口耳相传,所以当取代私塾的新式学堂中取消了吟诵,吟诵在短短几十年间便迅速濒临失传。

不过近些年,在徐健顺先生等一批热爱吟诵的有识之士的发掘、整理、宣传、培训下,用吟诵体会诗情诗意,感受汉语独特的音韵之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大量关于吟诵的文献,书籍,视频音频资料纷纷面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很方便地得到相关信息,此处对吟诵的意义作用方法等不再赘述。

唯一想说的是,在普通话吟诵和方言吟诵之间,我更喜欢方言吟诵。

因为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中保留了普通话里已经消失的入声字,所以方言吟诵能在比较自然的状况下将古诗文的音律美充分彰显出来。

吟诵本不是表演,它是很私人化的,应该充满了民间的乡野气息,不必字正腔圆,不必套用西皮二黄这样的戏曲曲调中规中矩地演唱,更不能弄成小组唱甚至大合唱,那样,吟诵就失去了其本质特点。

因此,如果教学古诗文时要使用吟诵,最好用方言吟诵。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学生重在多多倾听教师的吟诵,并努力体悟。

如果有学生愿意学,也宜在课后个别传授。

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孩子大声共吟一首诗,无异于合唱,个性化的诗歌理解便无从谈起。

如果教师不会吟诵,也无大碍,只要指导学生依照格律,两字一停顿,平长仄短(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地读,也可以的。

读,在古诗教学中极为重要。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指导一定要有层次。

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滞留在同一个平面上。

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情境,让读的环节变得有趣味,不单调。

小学生接触的古诗以浅显的写景状物诗居多。

有的是情景交融,比如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作者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细腻柔和,同时又通过“香”字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

有的是动静交错,比如王维《鸟鸣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深人静,桂花飘落,是静中见动。

惊鸟鸣叫,显出山谷之静,是动中见静。

有的是色彩绚丽,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句话中有四种颜色,由点到线,向无限的空间伸展开去,写出了诗人开阔的心境。

有的是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画面或是由远到近,或是由高到低,或是形成透视关系,或是暗含不同视角。

诸如此类的诗歌(包括其他类别的诗歌)作法,不胜枚举。

教师在备课时先读懂这些古诗作法,确定好教学点,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用意,从而学会一些简单的读诗之法。

如此,让教法变成学法,学生在课堂里学会一首诗,以后在课外就能读懂相似的一类诗。

一位老师教陆游的《游山西村》,我将其教学案例摘录如下:

师:

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生:

村民给客人准备了丰盛的饭食。

师:

这首诗表现什么?

生:

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和朴实。

师:

客人是谁?

生:

是诗人。

师:

还可能有谁?

生:

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师:

这首诗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要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

上句是抑,说酒不太好喝;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

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生:

是写行路人的感觉,在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师:

这“又一村”指什么?

生:

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师:

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

这个村子美不美?

生:

很美。

师:

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实际上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做铺垫,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第五、六句写村中的习俗。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学生交流。

师:

第七、八句是抒情,请说说大意。

学生交流。

师:

这首诗的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

学生讨论。

师: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

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太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作者在这首诗中还用了首位呼应的方法:

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便有了重游之念。

上面的案例虽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有改进的空间,但执教者在关注古诗作法上已经有了意识,并做出有益的尝试。

教小学生了解诗歌作法,一定要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千万不能用灌输概念的方式。

当一种作法在某首古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时,才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诗法的材料。

不合要求的,只要诵读背诵,了解大意即可。

此外,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也可以随机教给学生。

比如:

“松”代表坚贞不屈,“柳”代表惜别送别,“梧桐”代表凄凉悲伤,“霜”代表人生坎坷等等。

这能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第三,善用资源,情感想象。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古人离得太远,要想理解古诗体会诗意,就要想办法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古人离自己并不远。

此话怎讲?

所谓不远,首先是诗中描写的景物现在也能见到。

比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床前明月光”,这样的景致在孩子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我一边做手势一边串讲:

女词人与朋友聚会,玩得尽兴,喝醉了。

不管她还记得夜里下了雨刮了风。

第二天早上,家里的仆人卷起窗帘。

阳光射进屋内,女词人醒了,就问,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

谁知仆人想都不想,回答道,海棠花还是老样子,很好。

女词人不禁笑道,你真没常识。

昨天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海棠花那鲜红的花瓣一定被打掉不少。

虽然用了串讲的方式,但是学生都被吸引住了,一来好像觉得在听故事。

二来,风雨之后花瓣零落的情景,卷起窗帘阳光射入的情景都是学生常能见到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有着亲切感。

其次,古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与我们不同,但他们的喜怒哀乐等诸多情绪却与今人一样。

教学中,提供必要的资源,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重点字词,通过讲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避免将古诗课上成字词翻译课),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就可以为学生理解诗人的情绪提供便利,以此在学生与古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其走近古人。

一位老师在教《示儿》时,在资源利用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师:

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学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

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学生交流。

(诗意:

……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师:

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

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出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儿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

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交流。

师:

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

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师:

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师:

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

让我们再次诵读《示儿》吧。

(学生配乐朗读。

师:

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学生自由读。

师:

今天老师再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

(课件提示网站)

执教者用“愿望是否实现——朝廷为什么灭亡——国家如何强盛”为线索串联教学过程,可谓匠心独具。

执教者在使用拓展资源时有三个优点,第一,所引材料与《示儿》的主题相关联,使整堂课完整统一。

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