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6239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x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初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 《触龙说赵太后》。

  一、说教材:

(含说目标说重难点)

  

(一)教材基本情况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是一篇世代喜闻乐见的纵横家游说名文。

其原作选自汉代历史学家刘向的国别体著作《战国策•赵策》。

文章讲了一个溺爱儿子的母亲(赵威后)在别人(左师触龙)的劝说下改变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心爱的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说明父母真正地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去经受锻炼、建功立业。

也即触龙所言: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但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主题,而且在触龙的论辩艺术。

所以教授这一课要抓住“母爱”的实质与“论辩艺术的特点”去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实际和高一学生学习基础情况我们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和识记作者和《战国策》的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类分析文言词句的能力;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情感目标:

领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可以将分析“论辩艺术”作为重点,因其是本文的最突出特点,是本文教学的最重要内容;可以将讨论“父母之爱”作为难点,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学生还存在模糊认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含说学情说理念)

  此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

从生理心理看,高一学生处于青少年之间的过渡时期,刚刚经历身体剧烈发育和心理断乳,生理心理虽说比初中生稳定成熟一些,但依然充满身体的困惑和心理的矛盾;从知识与能力方面看,通过高中前的学习,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认识不全,感受不深,甚至有错误的认识与感受。

所以教授这样的学生,教师要信守“学生为本”的观念,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用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也就是说,不管是记诵知识,训练能力,还是进行思想道德熏陶,教师都要发挥教的主体性,做好引导工作,注意启发诱导和归纳总结,注意过程与方法,并尽量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学习。

当然,在实施上述正确教学原则和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要结合文言文课堂教学实际,搞好自学、讲授、问答、讨论、练习等具体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过程:

(含实施教法学法的过程)

  

(一)俗语导入,直指重点:

(主要用讲授法)

  俗话说:

“一句话使人跳,一句话使人笑。

”同是良言,说得有技巧,就能产生好的效果“使人笑”;说得不讲技巧,直来直去,就产生坏的效果“使人跳”。

古代的一些政治家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特别注意说话技巧(像孙叔敖劝阻楚庄王伐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苏秦劝阻赵慧王伐燕用“鹬蚌相争,鱼翁得利”)。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触龙也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说话技巧的政治家。

让我们看看在别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是怎样使赵太后纳谏的。

  

(二)自查资料,识记知识:

(主要用自学法)

  1.作家知识:

刘向(前77-前6),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

其代表作是《新序》《说苑》和《战国策》。

  2.作品知识:

《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和辞说的国别体史书。

具有叙事简明,描写生动,语言富文采等特点。

  3.背景知识: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于赵孝成王元年。

当时,赵惠文王已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小,便由太后赵威后执政。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攻赵,赵国势单力薄,形势危急,只得向齐救援。

齐却要“以长安君为质”才同意派兵。

太后因溺爱小儿子,不肯。

本篇课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三)疏通文本,诵读全文:

(主要用自学法)

  1.古音字:

郄xì(病痛);乘shèng(四匹马拉一辆车)等

  2.通假字:

耆通“嗜”;反同“返”等

  3.谦词:

老妇;贱息(犬子)等

  4.婉词:

填沟壑(臣民死);山陵崩(君王死)等

  5.古今异义:

左右(古义:

身边大臣;今义:

左边和右边)

  6.活用字:

日——每天;侯——封侯等

  7.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译文:

不仅赵国,诸侯的子孙还有继承为侯的人在吗?

  (四)分析结构,辨析艺术:

(主要用问答法)

  1、分析文本结构:

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讽”字,全文可分成“讽”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一样,《触龙说赵太后》则是围绕着“说”字可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即“说”的起因、经过、结果。

  

(1)“说”的起因(第一自然段):

三队矛盾。

  

(2)“说”的经过(第二、三、四自然段):

论辩艺术

  (3)“说”的结果(第五自然段):

矛盾解决

  2、辨析论辩艺术:

  

(1)分析第二段中的说话技巧(触龙知道太后一时被爱子所惑的厌烦敌视心理,为了避免“唾其面”的尴尬,更为了“说”有效果,所以他注意了说话技巧,改变了硬说的劝说策略,另辟鼷径,从毫不相干的其他事谈起)。

  提问1:

触龙见到太后后他首先从什么谈起?

  回答:

叙家常——问饮食起居。

(非常聪明。

因健康是老人最关注、喜听爱谈的话题!

且由“徐趋”的“病足”老人之口说出,更动人更具威力!

  提问2:

在本段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

缓冲法。

  提问3:

缓冲法取得的效果怎么样?

  回答:

从“盛气而揖之”到“太后之色少解”。

(效果好极!

平静下来就好说话了!

  

(2)分析第三段中的说话技巧(敌对情绪、紧张场面虽有所缓和,但毕竟太后还没有从对儿子的溺爱中走出来,还没做到理智化,所以这时还不能着急提“人质”的事,还需从太后喜欢的话题慢慢引入)。

  提问1:

谈家常后,触龙又谈了什么?

  回答:

托幼子——求舒祺之职。

(非常有胆识。

不让谈儿子,我偏要谈儿子,但谈的是自己的爱儿子,目的是与“爱儿子”的太后产生“共鸣”,再伺机进一步讲道理达成“共识”。

  提问2:

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

引诱法。

(触龙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给太后造成错觉,并引以为志同道合的知音,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想走后门而已,所以她放松了警惕,解除了戒备,“笑”了起来,这里运用了心理学上的引诱法)

  提问3:

在太后心情好起来之后触龙谈做人质的事情了吗?

谈了什么?

为什么?

  回答:

没有。

谈燕后——谈燕后之爱(为之计久远)。

(非常有耐心。

因为这时太后虽然心情高兴了,但还没有明白爱儿子的深刻道理,没有意识到溺爱儿子的坏处,所以必须旁敲侧击从对燕后的爱谈起。

这样用太后自己正确处理对女儿的爱的事例现身说法,更容易让太后赶快醒悟。

  提问4:

“谈燕后”后太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回答: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

  提问5:

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

旁击法。

  (3)分析第四段中的语言技巧(既然赵太后已经明白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的道理,那么此时就不妨直言相劝了)。

  提问1:

此段是用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例来对太后直言相劝的?

  回答:

忆历史——论王位承袭。

(提出“王位”是直接承袭奉送子孙,还是让子孙凭本事拥有王位的问题。

  提问2:

文中赵先祖及各国诸侯溺爱子孙“奉送王位”留下了怎样的惨痛教训?

  回答: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祸)及其子孙”(赵先祖及其他国先祖不让子孙为国出力,坐享其成,最终导致丧失封爵与土地,降为平民,甚至触犯刑律,殃及性命的后果)。

  提问3:

相反,不坐享其成,而是建功立业,会有什么结果呢?

  回答:

获得臣民的信任、拥戴,不靠祖上的权势,也能拥有牢固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提问4:

触龙最终的哪些话打动了太后,使其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回答: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因这些话说明了“为之计短”则必亡,“为之计长”则地位稳固,昌盛发达的道理。

  提问5:

本段的劝说方法是?

  回答:

直入法。

(本段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

触龙借赵侯和各国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五)小组讨论,体悟母爱:

(主要用讨论法)

  1、赵太后不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是一种爱,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也是一种爱,这两种爱有什么不同?

(娇生惯养的溺爱和经受锻炼的大爱。

  2、我们日常生活中家长是怎么痛爱孩子的?

(溺爱和打骂孩子的都有)你觉得我们的家长需要树立一种怎样的爱子观?

(严慈有度的大爱。

  (六)课堂小结,了解所学:

(主要用讲授法)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和《战国策》的知识,积累了文言字词和句式,明白了说话要顾及别人的心理,有分寸,更重要的是从触龙说服赵太后让小儿子去建功立业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明白了让孩子养尊处优,无功食禄,只能害了子女。

而支持孩子到艰苦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能力和精神素质,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本文确实为爱孩子的父母提供了一篇不可多得的参考学习资料,值得学习与借鉴。

  (七)延伸拓展,比较异同:

(主要用练习法)

  作业:

比较本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辩艺术的异同。

  四、说板书:

  1.板书围绕“说”去设计,体现了从结构分析到内容分析再到艺术特色分析的教学思路。

  2.板书设计以“论辩艺术”“爱子观”为主要内容,不面面俱到,突出了重难点。

  3.板书设计若求具体详细,还可以增加关于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字词句等副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